我們都見過現在的廚師,頭上戴著高高的帽子,身上穿著大白褂,左手拿著一塊毛巾,墊在炒鍋上,上下的顛動炒鍋,右手持著長勺子,在鍋裡配合著炒鍋翻來翻去,一會美味的佳餚就做好了,有「爆炒螞蚱啊」「爆炒螞蟻啊」「爆炒毛毛蟲啊」等等,不用品嘗,因為掌勺廚師先嘗,嘗一口,看表情,就知道很香,很香!
那古代做飯的場景是什麼樣子的呢,是不頭戴高帽,手持長勺,身披白大褂,炒起菜來帥氣的不要不要的?
看下圖↓
這個圖可以看出,古代做飯,也是,頭系防汗帶,身穿散汗衣,雙臂防髒袖,左手鍋來右手勺,坐飯就像在打仗,讓人精神抖擻,做的是什麼菜?如果沒猜錯,應該是「爆炒螞蚱」「爆炒螞蟻」「爆炒毛毛蟲」。(這些菜是我自己想的)
看到這個古代人做飯的圖片,讓人突然想知道,古代有名廚嗎?是誰?哪個朝代的?做過什麼菜?下面有幾位神廚,看看他們有怎麼樣的歷史。
名廚一
易牙;易牙,春秋時代一位著名的廚師,也有寫成狄牙的。他是齊桓公寵幸的近臣,用為雍人。易牙是第一個運用調和之事操作烹飪的庖廚,好調味,很善於做菜。
易牙是齊國人,當時統治齊國的是齊桓公,有一天晚上,齊桓公,患上了失眠症,夜裡睡不著覺,想起煩心事就翻來覆去,唉聲嘆氣的。不知如何是好,後來心想也許喝點酒麻醉一下自己,就能安心入睡了。於是命人傳御廚易牙來身邊。
對易牙說:易牙,寡人我深夜難以入眠,想借酒入睡,你有何等新菜,助我下酒。
(易牙心想我剛剛琢磨出個新菜品,正好讓大王先試一試)易牙畢恭畢敬回復到:大王,臣正有一新菜品將要在用膳時奉上,今日剛好可以提前品嘗。
齊桓公說:奧?是何菜? 易牙答:此等菜名為「九轉大腸」 此菜品 口味酸、甜、苦、辣、鹹兼有,燒成後再撒上香菜末,增添清香之味,盛入盤中紅潤透亮,肥而不膩,是下酒必備佳餚。
齊桓公聽後,咽了下口水說,趕緊做去。
易牙,退後,飛奔到廚房,命人宰殺一頭老一點的豬,取大腸500g為主料(因為只有大一點的豬,味道才更濃),然後自己準備好輔料,(易牙之九轉大腸做法)
輔料:麵粉、蔥、姜、蒜、料酒、醋、肉桂、粉鹽、糖、澱粉、鮮抽、老抽、八角、桂皮、花椒、雞精、胡椒粉
1.新鮮豬大腸1副,用清水浸泡,放40克鹽,反覆揉搓,漂淨,重複2次。
2.再放30克麵粉,反覆揉搓,漂淨,反覆2次。
3.翻1面,去掉雜質,去掉多餘的油脂,洗淨,再翻轉,用半調羹醋加適量清水漂洗。
4.從大頭進,腸套腸套好,再用牙籤固定住,鍋裡放適量清水,放下大腸。
5.放些料酒,在大腸上用牙籤刺些小孔,大火10分鐘。
6.把大腸撈出,水倒掉。
7.鍋裡放適量清水,放下大腸,放姜,蔥結,八角,桂皮,花椒(花椒忘記拍了)大火煮開。
8.小火煮40分鐘,邊煮,邊用牙籤在大腸上刺些孔,讓內部的湯汁流出來。
9.把大腸撈出瀝乾,切成「扳指」段。
10.鍋裡放些油,7分熱,放下大腸段炸。
11.成淡金黃色撈出。
12.鍋裡剩底油,放姜,蒜,蔥,八角,花椒爆香。
13.放入白糖,小火煸炒。
14.至白糖氧化,放入大腸,加一點醋,中火煸炒上色。
15.加適量清水,放鮮抽,老抽,大火煮開,小火煨15分鐘。
16.放些胡椒粉,肉桂粉,水澱粉,雞精,鹽,大火煸炒。
17.至汁稠,放入蔥花。
18.裝盤即可。(這是真材實料的菜譜,愛喝酒的人可以試一試)
易牙做完之後就,將做好的九轉大腸用鐵罩罩上,防止涼了,快速來到齊桓公面前,將菜呈上,齊桓公,拿起筷子,嘗了一口,連連讚許,最後連酒都沒來得及喝就已經全都吃完了,從此,齊桓公再也離不開易牙的廚藝。
易牙最令人接受不了的是烹子的故事
有一次桓公對易牙說:"寡人嘗遍天下美味,唯獨未食人肉,其實挺遺憾的。(桓公此言本是無心的戲言)
易牙呢,就把這話牢記在心,一心想著賣弄好自己的本事,好博得桓公的歡心。
心想國君何等尊貴,絕不能食用死囚、平民之肉。後來他看見自己4歲的兒子在那活潑的玩耍,心裡終於有了答案。
桓公在一次午膳上,喝到一小金碗鮮嫩無比,從未嘗過的肉湯,便詢問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著說是自己兒子的肉,為祈國君身體安泰無虞,殺子以獻主公。當桓公得知這是易牙兒子的肉時,內心很是不舒服,卻被易牙殺子為自己食的行為所感動,認為易牙愛他勝過親骨肉,從此桓公更加寵信易牙。(這位歷史廚師,讓人害怕)
名廚二
宋五嫂;宋五嫂,為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西湖,曾嘗其魚羹,讚美不已,於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北宋王朝宣告滅亡。次年,康王趙構在江南建立南宋政權,定都臨安。宋五嫂是民間的婦女,隨著難民人流南下,寓居在臨安西湖錢塘門外。為維持生計,她重操舊業,張羅開設了一家小酒店,接待東西南北過往客。
臨安這個地方東南邊挨著海呢,並且西湖有很多產各種各樣鮮魚,這裡男女老少又都喜歡吃魚,城內外酒樓飯店以魚為食材的菜餚多不勝數。
宋五嫂心想我的魚和他們的魚做的一樣,那我的生意肯定不會很好,所以要研究出一個新的做法,但是哪有那麼好研究的,所以邊開酒店邊研究,經很長一段時間琢磨試驗,終於研究出一種做法,以醋為主要佐料,輔料是以生薑、大蒜、糖、鹽等,烹製了一道色、香、味獨特的新穎魚菜,取名為"醋溜魚"。
自從宋五嫂的醋溜魚問世,很短的時間就吸引了眾多食客,各式人等紛紛慕名而來,店中生意如日中天,紅紅火火。(賺翻了)
有一日呢,風和日麗,宋孝宗坐車到西子湖畔錢塘門外,把在湖邊的生意人召來,詢問籍貫、身世及營生,宋五嫂也在其中。當問到宋五嫂時,她深施一禮回話說:"老身乃東京人氏,當年追隨先皇到此,已五十載春秋了。"孝宗見這位滿頭銀絲的老婦人一片忠心,深為動容,於是移駕宋五嫂店中少歇。宋五嫂不勝高興,即刻挽袖下廚上灶臺,親自精心烹飪了一盤醋溜魚奉上,請孝宗品嘗。
孝宗是皇帝,平日裡吃的都是山珍海味,鮑魚熊掌,龍蝦,燕窩,上上上等佳品。這魚有何好吃之處,但孝宗皇帝不願失禮,所以拿起筷子夾了一點放在嘴裡,便想放下筷子便走,誰知入口後,醋溜魚皮酥肉嫩鮮美可口,味道好極勝過御膳,於是嘖嘖稱讚:"真佳餚也!"當下賜與宋五嫂彩緞百匹。受萬乘之主賞賜,宋五嫂的醋溜魚名氣更響,四面八方皆知曉,各地紛紛仿製,並作為一大名菜世代相傳。杭州的樓外樓、五柳居等,就是因為經營醋溜魚而數百年久盛不衰。(當然現在的醋溜魚已經演變成松鼠桂魚了,你還知道哪個做法的魚是糖醋味道的嗎?)
名廚三
王小餘;清乾隆時是袁枚家的掌勺大廚師,是一位烹飪專家,身懷技藝,有高明豐富的理論和經驗
清朝有一位文學家叫袁枚,本是在朝為官,但厭倦朝廷的爭鬥生活,於四十多歲時退出官場,隱居隨園。
隨園開始本是別人的園子,買過來後修建了一下,名為隨園,隨園修建好之後,欠缺一位主廚,連續的找了幾位廚子,但是不太滿意,後來有一個姓王的廚子,名叫王小餘,前來應聘。王小餘是一個在當地比較有名的人,他做的菜十裡八鄉的都能聞到香味。袁枚倒是比較有興趣對這位廚子。但是好的廚子肯定要給很高的報酬,由於嘴貪,索性來了就試一試菜吧。對王小餘說,聽說過你的廚藝精湛,聞名四方。我呢出身貧窮,現在雖發達起來,但不能忘本,所以以後每餐一吊錢之內,不知可以嗎?王小餘答;可以試一試。
袁枚說;不知道你能用,簡單的幾個雞蛋來做一頓美味的飯嗎?
王小餘回到;美味的飯菜不一定是要用多麼珍貴的食材才能做出,而是要有對諸多的因素的掌握,才能做出美好的味道,只要技術精深,別說是雞蛋,就算是螞蟻,毛毛蟲也可以做出你想不到的美食。說話間,王小餘,手取兩枚雞蛋,碰碗蛋裂,下鍋五秒爆炒,將過夜的一碗米飯,倒入鍋內撒上諸多香料,與炒蛋同時翻炒七七四十九下,出鍋,袁枚聞到出鍋的香味,問道,這是什麼美食?王小餘說到;這個美食名為,「蛋炒飯」。袁枚拿起筷子,囫圇吃了起來,一口氣就吃完了,連連稱讚,你真是當今廚神啊。明天記得來上班小餘。
有一次朋友王小餘做菜的材料,都是自己要親自上市場去挑選,他說:「什麼東西都有自己的屬性,屬性好的,我才用。」買回來後,就洗菜、生火、烹炒、放入香料出鍋。
前來做客的人紛紛議論菜品,吃到每一個菜都大為滿意,好幾次都恨不得把餐具吃下去。但是他只做他要做的6到7個菜。完了,就洗磨他的鉗子、叉子、刀子、刨子、笮具、刷子之類,共三十多種做菜用的工具,把柜子放得滿滿的藏起來。別人有嘗過他的菜的人,學著做過,但是味道一點也不像。
有人專門請王小餘傳授烹飪技藝,問他做菜的方法,他說:「當廚子就像當大夫一樣。我用專一的心思診斷各種事物適合怎麼做,細心斟酌怎麼用水火來調和食材,這樣美味做出來所有人都喜歡。」問他做的要點細節時,他說:「味道比較濃的先上桌馳,味道淡的在後上。味道正的為主料,味奇的為調劑。等人舌頭麻痺了,就用辣味來刺激它;等人胃滿了,就用酸味來將食物壓縮。
有人還問題他:燕窩魚翅,熊掌鮑魚,人參鹿茸等,這些珍貴的品種,您能烹飪的好吃,這我覺得是正常的。但是區區兩個雞蛋一碗米飯,您做的都和普通人不一樣,都能那麼美味,這是為什麼呢?
他說:「能做大菜而不能做小菜的,是因為他不屑去做。而能做簡單食材小菜的,不能做大餐的,是技術不行。但味道的美不分大餐和小菜。給我一個芹菜、一袋醬料我都能做成珍貴的美味。技術不好的,即使給你天上的龍肉你也做不來大家所愛的味道。
還有人問:「您的技藝確實精巧啊。但是多是燒煮殺生,殘害動物的性命,這不是做孽嗎?」他說:「從伏羲氏到現在,所燒煮殺生的已經萬萬世了,伏羲的惡孽在哪裡呢?
問的人又說:以您的才能,不在皇家做御膳,而在隨園裡終老,這是為什麼呢?
他說:「懂得我的人很難,懂得美味的更難。我苦思盡力地為別人做菜,一道菜上去,我的心也跟著上去了。而世上有些人,只知道吃喝的。很難格外欣賞我,這樣我的技藝就會一天天退步了。所以只有遇到知己,這樣他不但了解我的長處、也能同時能知道我的短處。
現在隨園主人(指袁枚)並不是不說我,他也為難我、跟我吵鬧,他的每一個嚴厲的話語都能讓我的技藝提高。別人雖然一味的給我美譽稱讚,但我其實是痛苦的。不如隨園主人對我嚴厲的訓誡反而甘美,我就一天天進步了。算了吧,我還是終老在這裡吧。」不到十年,王小餘去世了。袁枚每到吃飯,都為他而哭,也會想起他說的話,裡面有治理百姓的道理,有寫文章的道理。(袁枚就為他作了這篇傳,稱頌這個人,原名為「廚者王小餘轉」,都是文言文,我給翻譯了)
名廚四
梵正;為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
梵正,為五代朝代時尼姑、是著名的女廚師,以創製」輞川圖小樣」風景拼盤而馳名天,至今涼菜拼盤的始祖(只要是賣小菜,什麼久久丫,周黑鴨,一手店等等都是供奉這位祖師),號稱「菜上有山水,盤中溢詩歌」。中國古代名廚之一。
輞川圖小樣是用膾、肉脯、肉醬、瓜果、蔬菜等原料雕刻、拼制而成。擺盤時,她以王維所畫輞川別墅20個風景圖為藍本,製成別墅風景,使菜上有風景,盤中溢詩情。宋代陶谷在《清異錄·饌羞門》中備加誇讚:「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鮓 膾脯,醢醬瓜,黃赤色汁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合成輞川圖小樣。」(此人介紹較少,但是名氣很大,不信你可以問一問你家附近賣涼菜的)
名廚五
太和公;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無錫人。精通製作水產品為原料的菜餚,尤以炙魚聞名天下
(一個故事就能知道這個人在廚藝上有多厲害)
吳國時期,吳公子姬光為了謀奪王位,拜請勇士「專諸」除掉姬僚。專諸知道悉僚這個人愛吃魚,便在太湖畔拜有名的太和公為老師,學習做廚師,學藝3個月,終於把太和公的看家本領,炙魚手藝學成。姬僚貪吃這道好菜,特來參加姬光的家宴,專諸把短劍藏在烤好的鯉魚腹內,借上菜之機靠近姬僚,當姬僚用筷子迫不及待的去夾魚時,專諸從魚身抽出短劍,直接刺向姬僚的喉嚨,姬僚啊的一聲當場死去,此時專諸也被吳王衛隊亂刀殺死。
(可想而知太和公的做魚的手藝是有多麼的出神入化,竟被用於宮廷之亂,這連他自己也是始料不及的。這個故事件告訴我們,不要那麼饞,就算不會出人命,但是會 胖啊)
名廚六
蕭美人;清朝乾隆年間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
蕭美人,25歲那年,因鄰居失火,殃及到自己家裡,父母燒死,丈夫殘疾。為了維持生計,她不得不拋頭露面,於是在自家店門口擺攤賣糕餃、茶點。她冥思苦想糕點做法後,於是採用大米粉與糯米粉各半,粉內摻拌上果泥、核桃仁、瓜子仁、松子仁和素淨的麻油,加上適量的糖,和均勻成塊,面上裝點一些紅綠梅絲,然後蒸熟。客人嘗後稱絕叫美。
蕭娘年輕時是一位美女,在不少詩詞中就有贊她"昔年丰姿,面如夾岸芙蓉,目似澄澈秋水。"說她少年出爐時,就以儀態高雅、天生麗質而出眾,幾乎美到了令人嫉妒的程度,即便是徐娘半老時,"芳名猶重"。
在隨園食單寫到過蕭美人"善制點心,凡花生、瓜子、饅頭、糕餃之類,小巧可愛,潔白如雪"。有一次重陽節時,特地到她家訂購點心3000件為蕭美人花生、蕭美人瓜子、蕭美人花生酥、蕭美人瓜子酥4個品種,贈給好友,若干文人雅士題詩盛讚她的佳作點心。她的手藝高超,"出自嬋娟氣巧樓,遂將食品擅千秋。"其點心之味美,使人"流舷饞煞老饕牙"。即使年過50,技藝精湛仍不減當年,其"貴比金"。像這人美藝高的女點心師,古往今來,實在少
乾隆皇帝聽說後,派官吏到蕭美人糕餃店定購2000件分給後宮貴人、皇妃品嘗。因皇親國戚的賞識和文人名士的垂青,蕭美人糕一時成了江南名流雅士十分青睞的糕點。蕭美人所做的小吃被賜為皇家貢品,蕭美人50歲時,家裡擴成了大作坊,僱傭的糕點師傅有七八十人之多。
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古代中國烹飪著名代表作。
共一卷。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面。袁枚一生著述頗豐。作為一位美食家, 隨園食單,是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產物,以文言隨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餚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國飲食名著。
(詳細想了解,可以查詢一下「隨園食單」只不過應該看不懂,因為是文言文)
(當然還有很多我們有所不知的掌廚祖師)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