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亦源遠流長不知道各位進過大飯店的廚房沒有,我是進去過的,裡面鍋碗瓢盆、刀叉斧鉞可謂是琳琅滿目,蔚為大觀。現代化的廚房可是不得了,蒸汽櫃、速凍櫃、洗碗櫃、消毒櫃一字排開,走道之間,廚師們東奔西走,忙碌一片,那到底廚房裡為什麼要準備這麼多傢伙什呢?
我們先來看看清朝的超級吃貨,寫出《隨園食單》的袁枚老先生怎麼說: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老先生說,每一道食材都有自己本身的味道,不可以隨便就混搭在一起。要像聖人教育弟子,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條件去不同的施教,不能是同一個方法,這才是真正成就一個人的最好辦法。
現在這段時間老是看見一些手藝低俗的廚師,動不動就將雞、鴨、豬、鵝,在一個鍋裡燉煮,於是這樣做出來的菜餚,一千個廚師,卻是一個味道,好像吃起來嚼蠟一般,索然無味。如果這些動物有靈魂的話,只怕會要到閻王爺那裡去告狀。對於這段論言,筆者深以為同,同樣都是禽類,雞有雞的味道,鴨有鴨的味道,鴿子有鴿子的味道,就連不同品種的雞,味道都相去甚遠,何況不是相同種類的食材?
這種食材本身的味道,真的非常獨特,廣東有到全國聞名的菜餚,叫「白切雞」,講究的廚師一定要用廣東清遠的竹林走地雞來做這道菜餚。走地,就是散養,不是圈養。其他地方的雞種都不符合要求,而且不是走地的雞不要,因為散養的雞,到處走動刨食,肉質細膩緊扎,雞香味很濃,口感也很好,雞肉有一種彈性和韌性。我們所品嘗到唇齒間的任何一道美味,都是有講究的,這一點絕對不假。
食材既然有這麼多不同的特性,那麼怎麼才能將食材的至味發揚光大呢?這無非是依靠廚師對每道菜餚的烹飪心得,既然有了心得,那麼運用起來,就必須通過不同的工具,才能保存和升華,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很多廚房工具的原因了!《隨園食單》:善治菜者,須多設鍋、灶、盂、缽之類,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應接不暇,自覺心花頓開。
善於烹飪的廚師,一定會使用很多的鍋、灶、盂、缽這些東西,使每一道食材有相對應的工具,每一道食材都貢獻出最獨特的味道,每一道菜餚都像具備靈魂一樣,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吃貨們於是就會吃得心花怒放了!筆者說袁枚老夫子是清朝最大的吃貨,很多讀者還覺得疑惑,看看這些文字和描敘,所言不虛吧?就像下圖,很多朋友都不清楚為什麼廚房刀具要搞這麼多,有什麼用嗎?
筆者從左至右聊一聊,剪刀,是廚房裡常見的刀具,一般用來剪斷雞胸骨啊,剪斷太長的魚鰭啊,用刀就不順手。然後那把小刀,一般是用來對付素菜的,也可以削削水果什麼的,一般都不沾油。再過來那把瘦長的刀,一般大家都叫多用刀,也有叫半斤刀、四兩刀的,為什麼有個這樣的名字?古時候的菜刀都是用鐵打造的,打造之前,廚師會和鐵匠說,這把刀要用多鐵,名字就是這麼來的,這把刀一般用來給食材切薄片,所以還有個名字叫小片刀。第四把就很常見了,叫斤刀,也叫中片刀,如果您家裡只有一把菜刀,肯定就是這樣的,它具備切片和砍削各種功能,但好像都不是很太順手,但又什麼都能幹。最後一把就是斬骨刀,專門來砍骨頭、豬手這類食材的,很多朋友用中片刀去砍骨頭,三兩下卷刃了,就說刀質量不好,其實這是不對的,不同的使用方法,就要選擇不同的工具。
筆者也算是囉嗦,幾把廚房刀具也說了半天,好了,來總結一下。廚房裡,之所以有那麼多的用具,還是在於每一道食材對工具的要求,燉大骨用個小鍋,水都敖幹了,大骨還沒有熟透。燉個雞用個大鍋,不用瓦罐,那麼等水蓋住雞以後,雞已經燉爛了,湯汁因為太多了的緣故,味道只怕還是很寡淡。所以又回到了那句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今天和大家聊廚房用品的用處就到這裡,由亦源遠流長百家號原創寫作,歡迎你關注,也歡迎您指正,祝您生活愉快,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