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食單十:廚房那些不同的鍋、爐、刀、碗,到底有什麼用呢?

2021-01-08 亦源遠流長

筆者亦源遠流長不知道各位進過大飯店的廚房沒有,我是進去過的,裡面鍋碗瓢盆、刀叉斧鉞可謂是琳琅滿目,蔚為大觀。現代化的廚房可是不得了,蒸汽櫃、速凍櫃、洗碗櫃、消毒櫃一字排開,走道之間,廚師們東奔西走,忙碌一片,那到底廚房裡為什麼要準備這麼多傢伙什呢?

我們先來看看清朝的超級吃貨,寫出《隨園食單》的袁枚老先生怎麼說: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老先生說,每一道食材都有自己本身的味道,不可以隨便就混搭在一起。要像聖人教育弟子,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條件去不同的施教,不能是同一個方法,這才是真正成就一個人的最好辦法。

現在這段時間老是看見一些手藝低俗的廚師,動不動就將雞、鴨、豬、鵝,在一個鍋裡燉煮,於是這樣做出來的菜餚,一千個廚師,卻是一個味道,好像吃起來嚼蠟一般,索然無味。如果這些動物有靈魂的話,只怕會要到閻王爺那裡去告狀。對於這段論言,筆者深以為同,同樣都是禽類,雞有雞的味道,鴨有鴨的味道,鴿子有鴿子的味道,就連不同品種的雞,味道都相去甚遠,何況不是相同種類的食材?

荷葉叫花雞

這種食材本身的味道,真的非常獨特,廣東有到全國聞名的菜餚,叫「白切雞」,講究的廚師一定要用廣東清遠的竹林走地雞來做這道菜餚。走地,就是散養,不是圈養。其他地方的雞種都不符合要求,而且不是走地的雞不要,因為散養的雞,到處走動刨食,肉質細膩緊扎,雞香味很濃,口感也很好,雞肉有一種彈性和韌性。我們所品嘗到唇齒間的任何一道美味,都是有講究的,這一點絕對不假。

竹林走地雞

食材既然有這麼多不同的特性,那麼怎麼才能將食材的至味發揚光大呢?這無非是依靠廚師對每道菜餚的烹飪心得,既然有了心得,那麼運用起來,就必須通過不同的工具,才能保存和升華,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很多廚房工具的原因了!《隨園食單》:善治菜者,須多設鍋、灶、盂、缽之類,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應接不暇,自覺心花頓開。

善於烹飪的廚師,一定會使用很多的鍋、灶、盂、缽這些東西,使每一道食材有相對應的工具,每一道食材都貢獻出最獨特的味道,每一道菜餚都像具備靈魂一樣,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吃貨們於是就會吃得心花怒放了!筆者說袁枚老夫子是清朝最大的吃貨,很多讀者還覺得疑惑,看看這些文字和描敘,所言不虛吧?就像下圖,很多朋友都不清楚為什麼廚房刀具要搞這麼多,有什麼用嗎?

筆者從左至右聊一聊,剪刀,是廚房裡常見的刀具,一般用來剪斷雞胸骨啊,剪斷太長的魚鰭啊,用刀就不順手。然後那把小刀,一般是用來對付素菜的,也可以削削水果什麼的,一般都不沾油。再過來那把瘦長的刀,一般大家都叫多用刀,也有叫半斤刀、四兩刀的,為什麼有個這樣的名字?古時候的菜刀都是用鐵打造的,打造之前,廚師會和鐵匠說,這把刀要用多鐵,名字就是這麼來的,這把刀一般用來給食材切薄片,所以還有個名字叫小片刀。第四把就很常見了,叫斤刀,也叫中片刀,如果您家裡只有一把菜刀,肯定就是這樣的,它具備切片和砍削各種功能,但好像都不是很太順手,但又什麼都能幹。最後一把就是斬骨刀,專門來砍骨頭、豬手這類食材的,很多朋友用中片刀去砍骨頭,三兩下卷刃了,就說刀質量不好,其實這是不對的,不同的使用方法,就要選擇不同的工具。

筆者也算是囉嗦,幾把廚房刀具也說了半天,好了,來總結一下。廚房裡,之所以有那麼多的用具,還是在於每一道食材對工具的要求,燉大骨用個小鍋,水都敖幹了,大骨還沒有熟透。燉個雞用個大鍋,不用瓦罐,那麼等水蓋住雞以後,雞已經燉爛了,湯汁因為太多了的緣故,味道只怕還是很寡淡。所以又回到了那句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今天和大家聊廚房用品的用處就到這裡,由亦源遠流長百家號原創寫作,歡迎你關注,也歡迎您指正,祝您生活愉快,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南京夫妻還原《隨園食單》 發現袁枚獨特飲食嗜好
    在早前的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夫妻二人宅家讀書,偶讀《隨園食單》,便心生奇想——還原食單上的美食。「食材易得,做法不是過分複雜。」許金晶夫婦根據這兩點原則,選出了二十道菜:十道葷菜,十道蔬菜。夫妻二人還商定,每個月拿出一個周末來還原其中兩道菜。目前,許金晶夫妻已經還原了六道菜,黃芽菜煨火腿、王太守八寶豆腐、豬肚、茄、新蠶豆、白煨肉。
  • 《隨園食單》:吃貨的必備「秘籍」,關於古代的美食都有介紹
    《隨園食單》是清代大才子袁枚所作,最早出版於1792年,詳細記錄14世紀至18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餚飯點。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共14章。
  • 《隨園食單》背後的三部美食史
    食經史:百代食單問隨園千年飲食爆發於清代,清代食客折腰於袁枚,那袁枚的食單又收束於何處呢?答案是《隨園食單》。而在此基礎上,菜品均詳細記載了食材用料、烹飪製法、注意事項,如「湯煨甲魚」條載「將甲魚白煮,去骨拆碎,用雞湯、秋油、酒煨湯二碗,收至一碗,起鍋,用蔥、椒、薑末糝之。吳竹嶼制之最佳。微用纖,才得湯膩」。「纖」即「芡」,這一條「貼士」,不知方便了多少庖丁廚娘了。
  • 一本有味道的書——《隨園食單》
    《端午的鴨蛋》的作者是中國當代作家汪曾祺,他是高郵人,寫他們高郵端午的鴨蛋時,說曾經在清人袁枚的《隨園食單》裡看到過有關高郵醃蛋的記敘,覺得「與有榮焉」。現在的初中語文教材裡,已經沒有《端午的鴨蛋》了,但是汪曾祺的另一篇散文《昆明的雨》卻得以入選。
  • 隨園食話(五)王太守八寶豆腐
    在80歲時曾自做詩云:「姆母不知醜,西施不知好,我亦將毋同,八十不知老。」雖然這是調侃,但也說出了他的樂觀積極,閒情逸緻,灑脫樂觀的的心態,其養生秘訣值得後人學習。袁枚在飲食中對豆腐情有獨衷,在隨園食單中多處提起,雜素單竟收錄豆腐菜餚達十幾種之多,如蔣侍郎豆腐、楊中丞豆腐、張愷豆腐、慶元豆腐、芙蓉豆腐、程萬立豆腐、蝦油豆腐、鰒魚豆腐,其中王太守八寶豆腐還曾是宮中大內御用之品,那清宮大內康熙皇帝喜食之物又如何到了袁枚的隨園呢。
  • 隨園食單【四】
    精於烹調者,用醬當用夏日三伏天製作的醬或醬油,並要先品嘗味道是否甜美;油要芝麻香油,還需識別是生油還是熟油;酒則要用發酵釀製酒,還須濾去酒糟;醋用米醋,要用清醇不渾之醋。而且醬有清濃之分,油有葷素之別,酒有酸甜不同,醋有陳新之異,使用時不能有絲毫差錯。其他如蔥、椒、姜、桂皮、糖、鹽,雖使用得不多,也都應儘量選擇上品。蘇州醬店所賣的秋油,有上、中、下三等。
  • 火鍋起源於三國,鼎盛於乾隆,創新於慈禧,至今又有哪些不同?
    火鍋作為現在最為流行的飲食之一,必定有其誘人之處,想必大家聽到火鍋二字,也會口水直流。那麼火鍋是起源於哪裡,曾被誰大力推薦呢,和今天的火鍋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呢?說起火鍋,歷史最早記載是《魏書》,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便有了銅火鍋的身影。
  • 南師大藏書《隨園食單》被搬上了餐桌|你所不知道的高校圖書館
    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的華夏圖書館建於1934年,由美國著名設計師亨利·墨菲設計,是一座鬥拱、大屋頂式建築,承載著南師大人的書香記憶,館藏古籍超過12萬冊,有13部古籍入選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中失傳幾百年的明代刻本堪稱孤本。
  • 隨園食單:飯粥單,小菜單
    自孔子始,已「食不厭精」,歷代讀書人都用不同態度和文體記載當時社會的風味與吃相。而看古人談吃,不止精細,文字也深富韻味,即便是小餛飩,也可以寫成「手捺之不盈半寸,放鬆仍隆然而高。小餛飩小如龍眼,用雞湯下之」。
  • 不挑鍋黑科技顛覆行業想像,美的混合動力烹飪爐新品上市
    康寧鍋、琺瑯鍋、雪平鍋……看到好看的炊具就忍不住購入,要使用時才發現家中沒有適配的爐灶,只能將其束之高閣,為了鍋具再去買一個合適的爐灶?既不划算,收納也成問題,這樣的情況讓人忍不住嘆息:不同的鍋要適配不同的爐灶,想要盡情施展廚藝實在是太難了!那麼,有沒有一種爐灶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德國高端廚房電器庫博仕蒸爐:假日之後,享悠閒「食」光
    旅行的意義,於每個人而言都有些許不同。它能讓我們回到生命中最自然的狀態,於動靜之間探索和環境的依存與共處,重獲喧囂後的自由與寧靜;它的存在,讓某一天與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它時刻不同。國慶長假剛剛過去,體驗遠方瑰麗風光的你,一定也沒有錯過沿途的美食。
  • 古代沒有烤箱,那麼古人是怎樣做出可口的小點心的呢?
    在中國古代106行民俗圖中有張賣吊爐燒餅的:其人用泥爐一個,內燒劈柴,鐵鏈掛在梁間,以白面做成燒餅,上粘芝麻,放在泥爐之下鐵盤內,少刻竟熟,名曰吊爐燒餅。雖然沒有看到實物,但我們仔細看這段文字,這吊爐的構造,與現今的烤箱有什麼區別呢?無非是能源與外殼變了。
  • 廚房除油汙用什麼最好 廚房怎麼布置
    廚房是做飯的地方,那麼,油汙等這些東西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想要用更好的方法去除任何東西上面的油汙的話,我們就必須要掌握一些好的技巧,在這之前呢,大家可以先看一下廚房除油汙用什麼是最好的,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之後,再具體的了解一下廚房怎麼布置比較好看一些。這樣就方便了。
  • 還原乾隆五十七年蘇幫菜,這家餐廳把《隨園食單》搬上了餐桌
    蘇菜作為八大菜系之一,雖不似川菜那般火熱,但近兩年也漸有崛起勢頭。在朝陽大悅城以徽派建築作為整體基調的匠心慢食空間「拾間」裡,便有一家蘇幫菜的代表——「蘇幫袁(需求面積:400-800平方米)」。   「蘇幫」意指蘇幫菜,「袁」則取自隨園的主人袁枚。袁枚是乾隆年間的才子、美食達人,曾著凝結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產物——《隨園食單》。
  • 漫畫版新「隨園食單」即將亮相「亞洲...
    他將各類烹飪技術、菜點茶酒匯集成《隨園食單》,被譽為中國古代經典《食經》。事實上,選擇袁枚作為漫畫的主角,蔡志忠有著深刻的考慮,研究了很多杭州美食文化,「袁枚寫的《隨園食單》,裡面有326道菜,而且他寫得非常精緻又很清楚,比我畫的漫畫還淺顯易懂,所以我就用卡通創造了一個杭州食神。」
  • 用這個搭配製作的鹽煎肉,很多人都沒吃過,吃過的都說香!
    分享美食,分享菜譜,我們經常也會有擔心,因為自己覺得好吃的,不知道是否也能得到別人的讚賞呢?就如袁枚在《隨園食單》寫到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意思是說每個人都不一樣,你這麼能確定天下眾人口味能和你一樣呢?
  • 《隨園食單》和汪曾祺都不願提螺螄,如今頻上熱搜成網紅美食
    稍遠一點說,吃貨「聖經」《隨園食單》裡,都沒有給螺螄留一席之地。哪怕是美食界KOl汪曾祺先生,倡導「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也僅僅是在一小段文字裡提到了螺螄。汪曾祺寫螺螄,寫得不是很正經。他說:「螺螄處處有之。我們家鄉清明吃螺螄,謂可以明目。
  • 詩詞丨隨園先生詩選,他是性靈派三大家之一,卻對美食情有獨鍾
    傾畢生精力譜寫美食名錄《隨園食單》,貴為中國食經之經典名作。袁枚,字子才,號簡齋。他是清代著名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當然,還是非常有名的美食家。嘉慶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 我的情人都在廚房裡,給你介紹介紹?
    ,時不時煮碗面燉個梨湯什麼的很方便,最喜歡這個鍋了!有個好用的電飯煲能省很多事,蒸飯、煲粥神馬的。不用自己總盯著火。再單配個內膽,輪著用,就更機智了。@鎧西Y.Casey電飯煲啊!感覺必備,還有磁鐵刀架。* 單獨分類有些孤單,所以暫把電飯煲也納入鍋具類。
  • 廚房水槽選「單槽」好還是「雙槽」好?取決於這三個因素!
    我們經常說廚房裝修是家居裝修最重要的地方,水電的設計安裝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廚房使用頻率最高的地方除了煙灶,就應該是水槽了。而對於水槽的選擇,可能很多人會比較糾結,那就是到底是「單槽」好還是「雙槽」好?其實主要取決於這三個因素:廚房面積,家人生活習慣,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