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起源於三國,鼎盛於乾隆,創新於慈禧,至今又有哪些不同?

2020-12-22 瑜er美食

火鍋作為現在最為流行的飲食之一,必定有其誘人之處,想必大家聽到火鍋二字,也會口水直流。那麼火鍋是起源於哪裡,曾被誰大力推薦呢,和今天的火鍋又有什麼不一樣的呢?

說起火鍋,歷史最早記載是《魏書》,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便有了銅火鍋的身影。到了南北朝時期,火鍋開始流行,被人們接受,主要以北方為主。另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東漢,因為在東漢的出土文物中,就有了「鬥」的身影,即指火鍋。歷史專家上一般多認為是,起源於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莫屬煮酒論英雄了,那些優秀的人物,喝著酒坐在火鍋傍邊,談論著天地。

乾隆作為歷史上出名的吃貨皇帝,碰到火鍋,當然自己在火鍋的歷史上留名。據《隨園食單》記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一年竟吃掉的200多頓火鍋,而且四季都不同,初春,吃「燉酸菜熱鍋」和「鹿筋折鴨子熱鍋」,到了夏天,雖然天氣炎熱,也終究抵擋不住火鍋的誘惑,御膳房就為乾隆做「野意熱鍋」和「山藥鴨羹熱鍋」,秋天吃「燕窩蔥椒鴨子熱鍋」,到了冬天,更是敞開了吃,據記載,一頓飯連吃5道有雞鴨羊肉的火鍋,也是一點不嫌膩。當然乾隆愛吃火鍋,也要讓大家一塊吃,乾隆宴請宗室,經常用火鍋招待,一度成為民間最為流行的飲食方式。

古代的火鍋一般由蓋、鍋、爐架、爐圈、爐盤、酒精碗六部分組成,雕刻的圖案也是很精細。葷菜主要有:鹿肉片、飛龍脯、狍子脊、山雞片、野豬肉、野鴨脯、魷魚卷、鮮魚肉等。在大魚大肉過後,他們也懂得,在湯鍋裡刷些壁綠的鮮豆苗。底料也會加些中藥材來搭配。比起現在的火鍋,簡直是大巫見小巫。

對於愛吃的慈禧來說,大臣們收到火鍋的獎賞,表明是受到了重用。慈禧在火鍋世上的貢獻,便是「菊花火鍋」的創新,據《清稗類鈔》記載,菊花火鍋最大的亮點就是,花瓣多半呈蟹爪形,花心泛綠,其味苦中帶澀,多吃可以清心肺,養肌膚。這估計也是慈禧喜歡的原因之一吧。

看到古代的火鍋這麼豐盛,有沒有讓你食慾大增,對於古代火鍋,你有什麼看法?你對歷史上哪些美食感興趣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哦。

參考資料《魏書》、《隨園食單》、《清稗類鈔》

相關焦點

  • 「中國火鍋起源」
    元朝本來就吃牛羊肉多一些,在借鑑了宋朝的凳子和火鍋之後,便可以非常方便的吃起火鍋來了,還發明了流傳至今的北方系火鍋。清朝真正做到了火鍋的普及,在康熙皇帝「千叟宴」的一份菜單中,有一道「野味火鍋」,具體內容是:「野味火鍋:隨上圍碟十二品——鹿肉片、飛龍脯、狍子脊、山雞片、野豬肉、野鴨脯、魷魚卷、鮮魚肉、刺龍牙、大葉芹、刺五加、鮮豆苗。」乾隆皇帝更是曾舉辦過有近一千六百五十隻火鍋的火鍋宴。在清宮御膳檔案裡,野味火鍋、生肉火鍋、羊肉火鍋、菊花火鍋都經常出現。
  • 一年吃200多頓火鍋是種什麼體驗?乾隆大概是最有發言權的人了!
    隨便挑一個記錄來看,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一月內,皇室就吃了23種火鍋,合起來有66次,具體說有雞鴨火鍋、舒意火鍋、全羊火鍋、黃羊片火鍋等等。因此清代的火鍋也有加鹿肉的。但畢竟是關外才有的特產,要依賴地方官進貢,因此入關後的數量不會很多。血腸:根據伺候慈禧太后的《宮女談往錄》回憶,一年裡有三個月都要吃火鍋,裡面放些什麼呢:「東北的習慣愛吃酸菜、血腸、白肉、白片雞、切肚混在一起。我們吃這種鍋子的時候多。
  • 火鍋起源什麼樣,你了解嗎?
    說起火鍋,很多人就對川渝的火鍋印象很深刻,其實全國有分六大派火鍋類型,但是說到火鍋的起源,肯定很少人知道。 關於火鍋的起源,在秦漢時期流行一種烹飪法,就是把雞肉、豬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稱之為「濯」,馬王堆漢墓遣策上就有「濯雞」、「濯豚」等文字記載,這也是很類似火鍋的一種烹飪方法。
  • 火鍋起源在瀘州,重慶知道嗎?
    首先我個人對火鍋可能有一些偏見,老是覺得它是烹飪方法,算不得一道菜,而且很多地方都有火鍋存在。只是因為地域性的不同,冠名不一樣。比如四川火鍋代表四川整體的,重慶火鍋代表重慶特色。人家廣東人打邊爐也是火鍋不是嗎?北京、上海也有。只是他們不是川味。
  • 滿清王朝是亡在乾隆手裡,而不是慈禧,原因是這些
    滿清王朝是亡在乾隆手裡,而不是慈禧,原因是這些說到中國近代史,就讓我們想起了百年來中國屈辱的歷史,尤其是在慈禧掌握中國命運的半個世紀裡,有很多事情,如戰爭失敗、籤字割地、賠款等因此,慈禧被認為是導致滿清滅亡的劊子手,但現在卻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說清朝滅亡後,清代老人對慈禧的評價很高,他們不認為慈禧是導致清朝被滅的千古罪人。既然不是慈禧,那是誰?如果你猜的是袁世凱,那是非常錯誤的,袁世凱充其量是一個時代的小丑,不能被稱為滅亡清的人。導致清朝真正落敗的人是乾隆。也許你會感到困惑,乾隆不是和康熙共創康乾盛世嗎。他怎麼成為一個歷史罪人的呢?
  • 老北京豆汁是食品工業中的生化武器,乾隆和慈禧也是愛喝
    甚至有一次他成為一個標準來測試他是否是純的老北京。這是什麼醬油?其實,豆漿跟炒肝、燉、重慶火鍋差不多,都是剩菜。豆汁的原料是綠豆,澱粉過濾後製成粉絲,殘渣撈出發酵。也正是因為發酵,所以豆汁有其獨特的酸味,第一次很難咽下,但忍著喝幾口,很有可能你會愛上他的。豆漿,還有一個名字,叫「餿半街」,從這個名字就知道,這是食品工業的生化武器。起初,豆汁是老北京民間食品的主要成分。
  • 大美食家袁枚為啥要「戒火鍋」?
    林洪不禁慨嘆:「因其用法,不獨易行,且有團欒熱暖之樂。」五六年後,他去京城臨安,在一位楊姓友人家裡又見到「涮兔肉火鍋」,便寫了下「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林洪還給這火鍋起名「撥霞供」,就說文不文藝吧!相比之下,袁枚對火鍋就有些排斥了,甚至還要「戒火鍋」。為啥?
  • 故宮開起火鍋店,還原慈禧的口味,每晚限量30鍋,價格人均…
    身處故宮角樓餐廳給自己的火鍋系列取名為「朕的火鍋」首推慈禧鍾愛的萬壽菊花鍋記者了解到,傳說中「菊花火鍋」是慈禧的發明,這火鍋,源自一種名叫「雪球」的白菊花。每年深秋,慈禧便讓御膳房端出小火鍋,隨後再將洗淨瀝乾水分的菊花瓣放到銀盤裡,一齊擺上膳桌。@故宮博物院 形容慈禧老人家有時吃菊花火鍋時,會選擇花瓣短而密的菊花品種,洗浸泡後上桌。待暖鍋中的雞湯滾開即放入魚片或雞片,再次滾開時則酌量投入菊花瓣。開鍋後,肉片、雞湯、菊花各種鮮味混合,鮮美無比。慈禧有時不蘸作料,空口即可吃下許多。
  • 走,去故宮吃火鍋!
    迅速走紅聖旨菜單故宮印章……餐廳有著濃濃的宮廷氣息萬壽菊花鍋店內主打「萬壽菊花鍋」,相傳是慈禧的發明,每年深秋,慈禧便讓御膳房端出小火鍋,隨後再將洗淨瀝乾水分的菊花瓣放到銀盤裡,一齊擺上膳桌。慈禧有時不蘸作料,空口即可吃下許多。江山社稷蘸料吃火鍋當然少不了蘸醬,火鍋店以萬裡河山為基礎原型,以江山社稷五色土為靈感,將青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調製五種蘸醬,滿足來自四海八方、擁有不同口味偏好的「吃貨」。聖旨菜單菜單專門設計成聖旨捲軸,帶來最真切的皇宮體驗。
  • 原來古人也會吃火鍋,讓我們一起探秘火鍋的故事吧!
    首先談到火鍋,必然少不了「鍋」這一重要器皿,要把火乘住,與現代我們直接用鐵鍋不同,聰明的古人率先利用了現有的青銅這一材質,製成了鼎,成為烹製「火鍋」美食的重要炊具。三國時期的五熟釜由於歷史悠久,該兩種說法都曾被人們認為是火鍋的起源故事,但實際上火鍋的歷史可以往前推得更遠。
  • 慈禧太后:我準備效仿乾隆南巡,恭親王奕欣大呼:萬萬不可
    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輿論認為,清軍平定太平天國的最大功勞應該歸功於慈禧太后。於是,慈禧太后決定到南方走一走。南巡並不是不走就走的意思。這需要一系列的準備工作。乾隆當年六次南巡,且不說費用之高令人咋舌。它的安全是沿途官員們的一個重要問題。慈禧也管不了那麼多。
  • 火鍋起源於重慶還是四川?還是漢代?哪種正確
    現在是冬天,又快是一年一度的春節了,火鍋就成了熱銷的美食了,想想那紅油滾滾的火鍋,就是食慾大增口水直流了,更是別說那一鍋煮百味的各種美食,誰還能做到這些呢?唯有火鍋能做到。至於火鍋,有人說最早在漢代就有了。
  • 一年吃200多頓火鍋是什麼體驗?這位皇帝,是火鍋的「超級粉絲」
    隨著寒冷的冬天降臨,人們將從櫥櫃裡將火鍋搬出來。熱氣騰騰的火鍋不僅能放入各種各樣的食材,更有新式火鍋將不同口味結合在一起,讓不能吃辣的和能吃辣的人共坐一桌,同享美味。火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我國的秦朝時期,當時的青銅鼎便是世界上最早的火鍋。
  • 慈禧最愛的珍珠,形狀似茄子,可惜被八國聯軍搶走,至今都追不回
    此文中我們要介紹的這件珍品是很了不起的,它是一顆珍珠,可以說這顆珍珠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顆,也是最貴的一顆,而且它曾經是乾隆皇帝的摯愛,後來又成為慈禧太后心愛之物,可惜在八國聯軍入侵時,這樣的珍寶卻被奪去,至今無法追回。
  • 想問乾隆:一年吃200多次火鍋是一種什麼體驗?
    2011年我國考古人員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發掘海昏侯墓時,發現了一件青銅火鍋,這個火鍋有三足,上端是一個肚大口小的容器,便於蓋上蓋子,下端連接著一個炭盤,鍋內有使用過的跡象,甚至還有板慄等殘留物。
  • 關於頤和園的兩件怪事,乾隆莫名拆了一座塔,另一建築讓慈禧害怕
    不過這次咱們不這頤和園曾經的輝煌和它最後是如何損毀的,而是聊這其中的兩個地方,或者說是兩座建築,其中第一處本是一座塔,乾隆卻非要拆了它,重新為一座閣樓,另外一處更是讓慈禧感到害怕,這又是為何呢?如今咱們若是去頤和園中遊玩,其實也和其他公元一樣,各種亭臺樓閣,有山有水有樹林,只不過相對而言,頤和園更是多了幾分皇家園林的貴族氣息罷了,除此之外,這裡和「怪」這個詞應該是不沾邊的,任誰看了這如畫一般的美景都會感到心情愉悅,可在清朝的時候,乾隆爺和慈禧太后就不這麼看了,他們到底在怕什麼呢?
  • 「火鍋」是人們最愛的美食之一,那它有著怎樣的起源以及發展?
    一、火鍋起源 因為火鍋起源沒有定論,學術界有不同的說法,相關爭議頗多,但有幾種說法比較主流,認可度高,我們來看一下。 打邊爐的食用方法,已經徹底和火鍋一模一樣了。 3、東北遊牧民族起源說 這種說法的認可度並不高,我們就來簡單描述一下。在內蒙古發現的壁畫有這樣一幅場景:「火爐上面放著鍋,鍋旁邊的桌子放有肉片和料碗等食材,幾個身著契丹服飾的男子圍著火爐席地而坐」。因此這幅壁畫,便有人認為吃火鍋起源於東北少數民族。
  • 中國火鍋的起源在什麼時候?古人的蒸餾器是如何工作的?
    火鍋毫無疑問是中國人獨創的美食器皿,但是至今有關火鍋起源的說法,還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三國時期。說的是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曾經命人鑄造了一個「五熟釜」,這個五熟釜就應該是火鍋的前身,它也是一個鼎的形制,中間把它分隔開了有五個地方,可以放置五種不同的食物,所以把它叫做五熟釜。
  • 火鍋專輯:起源與發展、趣聞、吃法、注意事項、推薦7種特色火鍋
    中國最早漢朝火鍋實物(海昏侯墓出土)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年的歷史了。成都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之《蜀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在1700年以上。
  • 一酒店廁所門口掛乾隆慈禧畫像區分男女
    《北京晨報》消息1月17日,衛先生向記者反映,位於北京市江蘇大廈三層的一家酒家把清朝乾隆和慈禧的畫像掛在洗手間門口用來指示男女廁所。  記者隨後來到這家酒家,在其男、女洗手間門口牆壁的正中央,分別看到了乾隆和慈禧坐在椅子上的全身畫像,並且發現此洗手間除這兩幅畫像之外,再無其他任何文字性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