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火鍋,很多人就對川渝的火鍋印象很深刻,其實全國有分六大派火鍋類型,但是說到火鍋的起源,肯定很少人知道。
關於火鍋的起源,在秦漢時期流行一種烹飪法,就是把雞肉、豬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稱之為「濯」,馬王堆漢墓遣策上就有「濯雞」、「濯豚」等文字記載,這也是很類似火鍋的一種烹飪方法。
三國時期則出現了所謂的「五熟釜」,一隻銅製的鍋內分為五格,各有不同味道的湯料以涮煮不同的食物,與現在遍布大街小港的鴛鴦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
唐宋時,火鍋開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設宴,多備火鍋。
到了南北朝,出現一種「大口寬腹,既薄且輕,易於熟食」的銅爨,此即是當時居住在四川、湖南一帶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種銅火鍋。演變到了唐朝,已有銅製的「暖鍋」
從歷史記載的火鍋資料看,火鍋多出於文人和貴人的閒情雅致,是在山水賞鑑或盛事進行時的點綴,具有偶然性與稀有性。川渝火鍋的流行,還得到民間追尋蹤跡。
川渝火鍋的起源,學界現有三種說法,一為重慶江北說,二為瀘州小米灘說,三為自貢鹽場說。三種說法各有自己的支撐點,單論資料翔實和邏輯嚴謹度來說,火鍋起源地則更可能是瀘州小米灘。
陳豔紅市井老火鍋牛油鍋底
瀘州小米灘說中的火鍋主要是麻辣蔬菜鍋,起源時間是清朝時期。小米灘位於瀘市下遊約五公裡,是宜賓至重慶航道著名的枯水險灘之一,這一位置極適合停船夜宿。早晨無論從瀘州出發到重慶,還是從重慶出發到瀘州,到達小米灘時都快天黑,因此,夜宿小米灘就成了船工行船途中的唯一選擇。長江邊上的船工在小米灘夜宿、野炊,是該地火鍋形成的直接原因。船工在外炊具簡單,利用江邊鵝卵石壘灶生火,圍著生火湯鍋,將各種蔬菜放入麻辣湯底中燙食。「菜當三分糧,辣椒當衣裳。」這是麻辣火鍋起源時的狀態。
這個就是火鍋最初的發展,在成都,一條街上的餐飲店鋪,絕對就有一家是火鍋店。傳統火鍋也好,市井火鍋也好,反正你看得見火鍋。國人愛火鍋,川渝人更愛火鍋,在麻辣沸騰的鍋裡,川渝人看到的是生活的熱辣美好,沒有什麼事情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整一頓。
陳豔紅市井老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