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火鍋起源是在瀘州,渝兄你怎麼看?各位四川的父老怎麼看,我們瀘州人又怎麼看?
一直不想寫,但是總有人來問,雖然沽酒客不是一個美食家也不是廚師,而且在飲食這塊顯然沒有那些專門的吃播做的認真和仔細,不過既然老有人問,不回復一下有點說不過去。
首先我個人對火鍋可能有一些偏見,老是覺得它是烹飪方法,算不得一道菜,而且很多地方都有火鍋存在。只是因為地域性的不同,冠名不一樣。比如四川火鍋代表四川整體的,重慶火鍋代表重慶特色。人家廣東人打邊爐也是火鍋不是嗎?北京、上海也有。只是他們不是川味。
一個鍋兒撐起來,加上清水和其他配料熬製成火鍋底料,然後各種食材在裡面打滾,熟了就可以吃,這就是火鍋。當然你要細說那就是花樣繁多了。
火鍋的起源我不知道怎麼追溯到了瀘州這裡,但是我估計是表達上有錯誤,如果是說火鍋形態的產生,恐怕要追溯到更遠,如果是四川味道的火鍋起源,那麼還是可以跟大家探討一二。
因為火鍋的經歷至少有原始到宮廷再到民間勞苦大眾的轉化過程。
說起原始社會,有沒有鍋呢?你得去問問考古學家。而夏禹造鼎可不可以認為是鍋兒的前身,我沒有發言權,鼎作為權力的象徵,跟吃拉扯上關係也不是不可以。
有人說火鍋起源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成都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之《蜀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在1700年以上。
那好了,這裡起碼能看到兩樣東西,我之前說的鼎的演變是有可能的,而《蜀都賦》顯然更加能感受巴蜀的物產、山川、風俗等,儘管它賦中描繪了當時四川豪門的宴飲生活。賦中所記載的大量物產及食俗,都是後人研究四川烹飪史,乃至中國烹飪史可以憑據的寶貴資料。但是它並不是僅僅描述蜀都即一些人以為的成都,而是蜀國的概況,也就是整個今天的四川甚至更廣闊一些的地方。
那麼說成都火鍋起源,就有待商榷,至少不夠嚴謹。不過從這一點來說,火鍋的歷史很久,三國之前不清楚,但是在三國很流行了,至少在蜀國,那麼它主要在四川發家是可以大概肯定的。
然而這個時期的火鍋,跟今天我們認識的四川也好還是重慶也好的火鍋,還是有些區別,花樣上面今天顯然要豐富很多,配料和菜品不斷被後人進行改進,再加上川渝兩地的人民一直嗜好飲食,才造就了今天,川渝火鍋名天下的局面。
那麼有人就會問了,那今天川渝味道火鍋,起源又是在哪裡呢?沽酒客不敢肯定,但是有這麼一個說法,在瀘州高壩的小米灘,是船上人家和一些苦力勞動者為了填飽肚皮和抵禦寒冷而發明的。
瀘州的小米灘(現高壩二五廠位置),炊具僅一瓦罐,罐中盛水(湯),加以各種蔬菜,再添加辣椒、花椒祛溼(因為有「菜當三分糧,辣椒當衣裳」之說)
據說當時,長江邊上的船工們跑船常宿於小米灘(小米灘在當時是四川境內長江邊上的一個很適中的碼頭)。停船即生火做飯驅寒,船工們吃後,美不可言(在他們心中),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在長江邊各碼頭傳開了。
當時的重慶卻是水路交通要道,雖然比起瀘州就大多了,但是瀘州船幫卻不弱,下遊流傳,這種食俗沿襲而下,傳至重慶後,就又有一番變革了。當時一些苦力(「棒棒」)見到這種吃法後,就跑到殺牛場撿一些被人丟掉的牛內臟到長江裡洗淨,切成小塊,和船工們一起吃。大家都覺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飽肚子,又能驅寒。
再後來就有人乾脆用一挑(兩個)籮筐,一頭放些牛雜(以毛肚為主)、小菜,一頭放一泥爐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鐵盆」放在爐子上,盆內沸騰翻滾著一種又麻又辣又鹹又香的滷汁,每天就在河邊、橋頭或走街串巷的叫賣。
於是這些船工、苦力(棒棒)們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各人認定一格,即燙即吃,直至吃飽,還花費不了多少錢,既經濟,又方便,又能增加熱量。除了那些苦力外,來圍著挑擔子的吃的人也越來越多。
直到民國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進了小飯店,把這些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是將分了格的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滷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乾淨而適合眾人的口味,慢慢地這種小飯店越開越多,在重慶對岸江北的一條小街上幾乎全都是這種飯店,並且吃的人相當多,這就是「重慶毛肚火鍋」的起源。後來人們為了記住這種吃法是從小米灘傳過來的,就乾脆把這條街稱作「小米街」。
大約因為這個緣故,瀘州一部分人一直堅持這樣的任務。我個人怎麼看,其實不重要,因為不具備權威性,不過雖然重慶火鍋絕對是群眾基礎和口感第一的王者位置,但是你來瀘州吃火鍋會發現不比重慶的差,但是名氣和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要承認。這個跟瀘州自身格局有很大關係。這些這座城市一直需要改進的地方。
其實,沽酒客到今天也認為,火鍋的起源恐怕不是一地一方那麼簡單,但是川江流域孕育出來的這種烹飪方式,確實是非常牛的創舉。
我們與其糾結火鍋誰起源,不如做好自己的牌子,讓消費者認可,打鐵自身硬的道理,我相信各位比我還懂。假如有一天,我們瀘州不僅僅的關於火鍋,甚至其他都極具匠心和品質意識,我看,不用我們自己去引經據典,也能夠讓大家點讚,各位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