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道名菜的一個小故事王致和臭豆腐,八寶豆腐,麻婆豆腐

2020-12-19 百家號

大家好,我是張林園,今天給大家帶來中國美食《王致和臭豆腐》《八寶豆腐》《麻婆豆腐》

潮州「護國菜」

「護國菜」是潮州的一道名菜。這道菜的得名還有一段來歷。相傳南宋末年,皇帝趙禺逃難到潮州,正飢腸箱箱之時,當地士民用一種地瓜葉燒成繃狀送來,以解燃眉之急。飢不擇食的皇帝吃後覺得此菜鮮美無比,口味獨特,龍顏大悅,遂御踢「護國菜」之名,此後,經數百年的不斷改進和發展,「護國菜」名聞遐爾,成為一道名菜。

「護國菜」歷來都以潮州出產的地瓜葉為主料。這是一種不結地瓜、專作蔬菜食用的植物,它不但具有防癌作用,還是美容食品,經常食用可滋潤皮膚,有益健康。然面,最近這遭萊在保持傳統烹飪風格的基礎上又花樣翻新,將地瓜葉改為紫角葉。經切碎、漂洗、剁成末後,加高湯、香姑、火腿及特製調料烹飪而成。紫角葉本來就富有營養、口感擂滑,經潮州廚師精心烹製,更是清新爽口、回味綿長。

王致和臭豆腐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進京趕考落第後,因手頭拮据,在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會館寄居。為下次再考,他一邊讀書,一邊拿出在鄉裡磨豆腐的小技,維持生活,有一次王致和做出的豆腐沒賣完,時值盛夏,怕壞,便將豆腐切成四方小塊,配上鹽、花椒等佐料,放在缸裡醃上。過後,他把這事丟在腦後,到秋天才想起來,打開缸蓋,豆腐成了綠色,臭氣撲鼻。他嘗嘗別具風味,分送會館的鄰居,嘗後無不稱奇。

王致和展試不中,便死了當官之心,盡心經營起臭豆腐來。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他在延壽寺街開辦作坊,掛起「王致和醬園」的招牌,一時名揚京城。臭豆腐起初只是貧苦勞動者的佐餐佳品,窩頭貼餅子就奧豆腐吃,別有風味。到了光緒年間,臭豆腐不但人了大宅門,而且上了宮廷的菜譜。臭豆腐的「上用」,使其身價百倍。一些名流雅士也寫詩稱讚,清末狀元孫家鼎寫對聯稱道:「致君美味傳千裡,和我天機養寸心」;「醬配龍踢調芍藥,園開雞腸鍾芙蓉」。

今天,王致和的臭豆腐遠銷國外,外國人稱之為中國的起司(乳酪)。

八寶豆腐

據說,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駐在蘇州織造官邸。內務府的曹寅,為了做好御膳,以重金四處尋名廚,一直沒有人敢前來應聘。眼看快到聖駕光臨之日,還沒有找到名廚,急得曹寅如坐針氈。一天,有個名叫張東官的民間廚師前來應聘。張東官是個植長用豆腐做菜的名廚。他用鮮嫩的豆腐,加上香菇、口蘑、松子、瓜子、火腿、雞湯等做了一道菜,取名八寶豆腐。康熙因常年不吃民間食品,這菜一入口,感到十分味美可口,便賞了張東官五品頂戴,銀子百兩,並降旨召他進京在御膳房供職。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鮮辣適口,營養豐富,深得顧客讚譽。據史料記載:清代乾隆年間,成都附近有個昭覺寺,寺廟附近有家菜館,由姓麻的母女二人經營。這家菜館專賣豆腐,女店主手藝高超,顧客很多。一天,小店來了幾位遊覽昭覺寺的秀才,他們吃了麻婆做的豆腐以後,都讚美麻婆的手藝。其中有一個秀才說:這豆腐就叫「麻婆豆腐」吧。於是,「麻婆豆腐」的名稱就不脛而走,一直流傳至今。

酸菜

酸菜是我國北方人喜食的經發酵變酸的白菜,源於北京。大白菜是北京居民的當家菜。白菜古名9,原產南方,唐宋後傳人北京。《菠園雜記》載,明朝初期已「盛生於燕」。當時,「京師每秋末,比屋醃藏以御冬」。「醃藏」的方法,是用鹽撤在白菜上,把它碼放整齊,再壓緊了,幾天後撈出來曬乾,可久放不壞,稱冬菜。由於醃乾菜不如鮮菜好吃,到了清朝,這種醃菜逐漸發展成為酸菜,也是一種保鮮的辦法。《食味雜詠·北味酸菜》記載了酸菜的製法:「寒月初取鹽菜人缸,去計,人沸湯渝之,勿太熟。即以所渝湯浸之,淡旬而酸。與南方作黃韭法略同。而北方黃芽白菜肥美,醃成酸菜,韻味絕勝,人之羊羹尤妙。」這裡所說酸菜的製法與今基本相同,「人之羊樊」即今「酸菜餘羊肉」。

相關焦點

  • 王致和臭豆腐
    發明人是安徽人王致和,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他原是個文人,多次進京趕考不中,改為以制豆腐為生,並創製出臭豆腐。臭豆腐曾作為御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愛,親賜名「御青方」。菜品特色王致和臭豆腐是以含蛋白質高的優質黃豆為原料,經過泡豆、磨漿、濾漿、點滷、前期發酵、醃製、灌湯、後期發酵等多道工序製成的。
  • 歷史傳說—王致和與臭豆腐
    小編每次去臨山腳下,都會聞到刺鼻的臭豆腐,看著年輕的孩兒們喜笑顏開的在吃,特別是一個女孩從地上撿起不小心落地的臭豆腐,吹吹又把它放到嘴裡,我被姑娘的這一舉動所打動,隨便買了一塊進行品嘗:果真像食過的多數人所說,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的感覺。
  • 臭豆腐的誕生是在我國什麼朝代?王致和臭豆腐的歷史由來!
    臭豆腐是很多小夥伴們非常愛吃的一種小吃,尤其是夏天在夜市裡閒雲野鶴的軋馬路的時候,聞到香噴噴的油炸臭豆腐,一般人都是忍不住要買一盒5塊錢的它來解解饞的,黑色的其貌不揚的油炸臭豆腐以長沙臭豆腐最為出名,據說當年毛主席年輕的時候最愛的一口就是油炸臭豆腐。
  • 中華百年老字號王致和臭豆腐近況怎麼樣?
    時間久了,待到他想起那一小缸豆腐,打開蓋子看,不但有一股撲鼻而來的臭氣,豆腐也都已經變成了綠色。再嘗一嘗,濃臭之餘卻又有種醇厚的香氣,雖非美餚佳饌,卻別有風味。送與鄰裡品嘗,無不稱嘆。於是他就萌發了研製臭豆腐的念頭,這便是王致和臭豆腐的由來了。清朝到新中國成立的三百多年間,王致和雖更換了幾代人,卻始終保留著「王致和」這個老字號,保持著王致和臭豆腐的傳統風味。
  • 王致和臭豆腐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很多人對一些味道古怪、甚至發臭的食物情有獨鍾,北京王致和臭豆腐就是這樣的食品。臭豆腐雖然聞起來怪,但是吃起來卻別有一番風味,而且開胃下飯,物美價廉,很瘦老百姓歡迎。那麼,王致和臭豆腐是如何發明的呢?這說起來頗有幾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境。
  • 王致和臭豆腐臭中帶香 新曲劇《王致和》戲好味濃
    炸窩頭片抹臭豆腐,這是北京飲食文化裡不可替代的絕妙搭配,而段位高的吃客講究臭豆腐一定要是王致和的青方,臭中有奇香。350年前,王致和從安徽到北京參加科考,屢試不中,受盤纏所困,做起了豆腐生意,為了保存沒有賣掉的豆腐,竟意外獲得了臭豆腐的製作技能。
  • 老北京文化:王致和臭豆腐、天福號醬肘子、「便宜坊」的故事
    北京的老字號中,一提起王致和,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尤其是它的臭豆腐,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謂是:王致和憑藉著一個「臭」字名揚萬裡,傳遍了全中國。那麼,這聞著臭吃著香的臭豆腐是怎樣的一個由來呢?相傳康熙年間,安徽青年王致和赴京應試落第後,決定留在京城,一邊繼續攻讀,一邊學做豆腐以謀生。可是,他畢竟是個年輕的讀書人,沒有做生意的經驗。夏季的一天,他所做的豆腐剩下不少,只好用小缸把豆腐切塊醃好。但日子一長,他竟忘了這缸豆腐,等到秋涼時想起來,但醃豆腐已經變成了「臭豆腐」。王致和十分懊惱,正欲把這「臭氣燻天」的豆腐扔掉時,轉而一想,雖然臭了,但自己總還可以留著吃吧。
  • 「臭豆腐大王」之王致和
    提起臭豆腐我們不難免就會想起「臭豆腐大王」王致和,王致和出生於安徽省,因家境貧困,幼年的他就一直想著要考取功名,來改變自己。康熙年間他進京趕考,在考試期間,為了賺取生活費便做起了豆腐的生意,就這樣一邊攻讀課程,一邊賣著豆腐,自給自足。
  • 【主播中原為你讀】麻婆豆腐,花椒寫給豆腐的情書
    ,花椒寫給豆腐的情書》朋友你好,我是中原,今天我為你讀的是,麻婆豆腐,花椒寫給豆腐的情書。比如宋嫂魚羹,聽名字就仿佛見一個穿著土布對襟衫的漁家大嫂,端碗勾過薄芡、冒著熱氣的魚羹站在面前,還未嘗就依稀聞到了鮮味;比如王致和臭豆腐,聽到就想來一碗煮的湯稠米爛的白米粥,一口暖了身子,一口直接香透腦門。好的食物就應該有故事,像男人一樣,得有故事才吸引女人。 麻婆豆腐也是如此的一道菜,聽著就想來碗堆尖的白米飯,三口二口就扒完,或許只有這樣,才不會辜負一顆想吃豆腐的心。
  • 民間故事——臭豆腐的來歷!
    清朝的慈禧是一個說一不二的人,她在飲食上非常講究,幾乎每天的飯菜都不得重複,可唯獨偏愛「臭豆腐」,而且每天必備!這件事情可是要追溯到康熙年間一個叫王致和的小夥子身上,那年進京趕考的他無奈落榜了,歸途的錢也早已花光,於是只好在京城擺攤做點賣豆腐的小生意,先安頓下來等攢夠了錢再動身回老家。
  • 臭豆腐因她而風靡,分享3款臭豆腐的家常做法,簡單好吃又美味
    大家好,今天筆者來跟您聊一聊關於臭豆腐這種「臭中有齊香」的美食。對於這道美食而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作為豆製品而言,臭豆腐應該是一種特立獨行的存在。聞似奇臭無比,吃起來卻是無比的美味。反正筆者對於這道美食而言,想到了網絡上最著名的「真香定理」。
  • 王致和醬豆腐與臨清豆腐乳
    為生活所計,便留京以做豆腐為生計,開始先購置手推小拐磨,每日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銷售。一日天陰下雨剩下不少豆腐賣不出去,這時便想起家鄉有用豆腐製成腐乳的手藝,可是一時又想不起來家鄉製作腐乳的的配方和工藝,於是便胡亂配了些佐料醃製了起來,等秋涼之後,打開缸蓋,臭氣撲鼻,豆腐已呈綠色。
  • 佛跳牆經濟實惠,八寶豆腐色香味俱全,光聽菜名就知道很美味
    天,有幾位文人老饕,聽說聚春園煨制有異香奇美的名菜,進到店 來點名要吃福壽全。尤其是在電視連續劇《佛跳牆》 的推波助瀾下,佛跳牆的故事被演繹得愈加精彩動人,家喻戶曉。為使傳 統的佛跳牆不致料多味雜,色重湯濃,在今天的釣魚臺國賓館,廚師們研 制出了一系列的小佛跳牆。如鮑魚四寶就是從佛跳牆衍化而來的。
  • 這塊北京臭豆腐不簡單:太后賜名 狀元題詩 阿哥叫賣
    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後架上一邊一個醬色的小罈子,一位老年人推著自行車走街串巷地吆喝著「臭豆腐、醬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這應該是北京胡同裡的孩子們對這道名吃最深的記憶,尤其是最後一句「王致和的臭豆腐」最具魔性,只要聽完後,孩子們很快就會學起這個吆喝,並起著哄地唱著「王致和的臭豆腐」。王致和與臭豆腐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每次在賣臭豆腐之前都要加上王致和呢?
  • 川菜經典麻婆豆腐,從家常小菜成為國際名菜,果然不一般!
    川菜經典麻婆豆腐,從家常小菜成為國際名菜,說起麻婆豆腐,不得不說的是它是川菜中的經典菜品,小小的一盤麻婆豆腐卻含有8種味道,將川菜的經典味道展現的淋漓盡致。現如今,麻婆豆腐由一道家常菜一躍成為國際名菜,受到了很多外國友人的好評。
  • 廣東東莞臭豆腐培訓 廣州臭豆腐培訓班 惠州臭豆腐培訓學校 臭豆腐做法 臭豆腐技術
    秋風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舊業,再做豆腐來賣。驀地想起那缸醃製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餘卻蘊藏著一股濃鬱的香氣,雖非美味佳餚,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裡品嘗,都稱讚不已。  王致和屢試不中,只得棄學經商,按過去試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飯,適合收入低的勞動人食用,所以漸漸打開銷路,生意日漸興隆。
  • 麻婆豆腐,做法簡單,味道鮮美,從家常小菜一躍成為國際名菜
    麻婆豆腐,是一道經典的家常菜,不僅國人知曉,這道菜更是走入了國際。麻婆豆腐屬於一道經典的川菜,具有麻、辣、燙、香、酥、嫩、鮮、活的特點。我是張張,想與您一起發現美食,了解美食,喜歡記得點個關注喲!麻婆豆腐是四川省傳統名菜之一,主要的原料為豆瓣、豆腐、牛肉末(也可以用豬肉)、辣椒和花椒等,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點,以「陳麻婆豆腐」為主要代表。它的口味獨特,口感順滑,特別下飯,是大家極為熟悉的一道菜。
  • 自製紹興臭豆腐,超正宗做法,就是小時候吃過的臭豆腐味了
    自製紹興臭豆腐傳統的京味裡好像是沒有臭豆腐一說的,即便是現如今響噹噹的王致和,其創始人不也是三百年前的安徽窮秀才嘛,而且王致和的臭豆腐也不能代表所有的臭豆腐,還有湖南和紹興的,不論製作工藝和烹飪方法都比王致和要勝出不少。
  • 八大菜系中的豆腐,你吃過幾道?
    夾起一塊,表皮酥脆,彈性十足當唇齒剛一咬開外面的酥皮,裡面雪白嫩滑的豆腐就一溜煙的和著醬汁滑到了肚子裡滿嘴鹹香微辣,略有回甜的濃鬱的醬汁香美妙。2. 麻婆豆腐,是四川名菜之一,屬於川菜。此菜大約在清代同治初年(1874年以後),由成都市北郊萬福橋一家名為"陳興盛飯鋪"的小飯店老闆娘陳劉氏所創。
  • 豆腐怎麼做就成臭豆腐了?
    臭豆腐的做法有多種,典型的是一南一北臭豆腐,北有王致和臭豆腐,南有長沙臭豆腐。不過他們的做法都比較複雜,這裡分享最簡單的家常版,做出來跟他們一樣好吃:第一步,買來老豆腐。最好是酸漿豆腐,很硬實的那種。然後切成大麻將塊,就是豆腐乳那大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