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張林園,今天給大家帶來中國美食《王致和臭豆腐》《八寶豆腐》《麻婆豆腐》
潮州「護國菜」
「護國菜」是潮州的一道名菜。這道菜的得名還有一段來歷。相傳南宋末年,皇帝趙禺逃難到潮州,正飢腸箱箱之時,當地士民用一種地瓜葉燒成繃狀送來,以解燃眉之急。飢不擇食的皇帝吃後覺得此菜鮮美無比,口味獨特,龍顏大悅,遂御踢「護國菜」之名,此後,經數百年的不斷改進和發展,「護國菜」名聞遐爾,成為一道名菜。
「護國菜」歷來都以潮州出產的地瓜葉為主料。這是一種不結地瓜、專作蔬菜食用的植物,它不但具有防癌作用,還是美容食品,經常食用可滋潤皮膚,有益健康。然面,最近這遭萊在保持傳統烹飪風格的基礎上又花樣翻新,將地瓜葉改為紫角葉。經切碎、漂洗、剁成末後,加高湯、香姑、火腿及特製調料烹飪而成。紫角葉本來就富有營養、口感擂滑,經潮州廚師精心烹製,更是清新爽口、回味綿長。
王致和臭豆腐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進京趕考落第後,因手頭拮据,在前門外延壽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會館寄居。為下次再考,他一邊讀書,一邊拿出在鄉裡磨豆腐的小技,維持生活,有一次王致和做出的豆腐沒賣完,時值盛夏,怕壞,便將豆腐切成四方小塊,配上鹽、花椒等佐料,放在缸裡醃上。過後,他把這事丟在腦後,到秋天才想起來,打開缸蓋,豆腐成了綠色,臭氣撲鼻。他嘗嘗別具風味,分送會館的鄰居,嘗後無不稱奇。
王致和展試不中,便死了當官之心,盡心經營起臭豆腐來。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他在延壽寺街開辦作坊,掛起「王致和醬園」的招牌,一時名揚京城。臭豆腐起初只是貧苦勞動者的佐餐佳品,窩頭貼餅子就奧豆腐吃,別有風味。到了光緒年間,臭豆腐不但人了大宅門,而且上了宮廷的菜譜。臭豆腐的「上用」,使其身價百倍。一些名流雅士也寫詩稱讚,清末狀元孫家鼎寫對聯稱道:「致君美味傳千裡,和我天機養寸心」;「醬配龍踢調芍藥,園開雞腸鍾芙蓉」。
今天,王致和的臭豆腐遠銷國外,外國人稱之為中國的起司(乳酪)。
八寶豆腐
據說,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駐在蘇州織造官邸。內務府的曹寅,為了做好御膳,以重金四處尋名廚,一直沒有人敢前來應聘。眼看快到聖駕光臨之日,還沒有找到名廚,急得曹寅如坐針氈。一天,有個名叫張東官的民間廚師前來應聘。張東官是個植長用豆腐做菜的名廚。他用鮮嫩的豆腐,加上香菇、口蘑、松子、瓜子、火腿、雞湯等做了一道菜,取名八寶豆腐。康熙因常年不吃民間食品,這菜一入口,感到十分味美可口,便賞了張東官五品頂戴,銀子百兩,並降旨召他進京在御膳房供職。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鮮辣適口,營養豐富,深得顧客讚譽。據史料記載:清代乾隆年間,成都附近有個昭覺寺,寺廟附近有家菜館,由姓麻的母女二人經營。這家菜館專賣豆腐,女店主手藝高超,顧客很多。一天,小店來了幾位遊覽昭覺寺的秀才,他們吃了麻婆做的豆腐以後,都讚美麻婆的手藝。其中有一個秀才說:這豆腐就叫「麻婆豆腐」吧。於是,「麻婆豆腐」的名稱就不脛而走,一直流傳至今。
酸菜
酸菜是我國北方人喜食的經發酵變酸的白菜,源於北京。大白菜是北京居民的當家菜。白菜古名9,原產南方,唐宋後傳人北京。《菠園雜記》載,明朝初期已「盛生於燕」。當時,「京師每秋末,比屋醃藏以御冬」。「醃藏」的方法,是用鹽撤在白菜上,把它碼放整齊,再壓緊了,幾天後撈出來曬乾,可久放不壞,稱冬菜。由於醃乾菜不如鮮菜好吃,到了清朝,這種醃菜逐漸發展成為酸菜,也是一種保鮮的辦法。《食味雜詠·北味酸菜》記載了酸菜的製法:「寒月初取鹽菜人缸,去計,人沸湯渝之,勿太熟。即以所渝湯浸之,淡旬而酸。與南方作黃韭法略同。而北方黃芽白菜肥美,醃成酸菜,韻味絕勝,人之羊羹尤妙。」這裡所說酸菜的製法與今基本相同,「人之羊樊」即今「酸菜餘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