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無垠的歷史長河中,人類文明都離不開水的滋養。數萬年前,老祖宗們就懂得水的重要性,人類的文明其實就是水的文明,依水而傍,傍水而生。
天目湖,鑲嵌在江南土地上的一塊祖母綠。恬靜的自然風光哺育了這裡繁衍生息的人們,勤勞質樸的人們也善於運用智慧回報自然給予的珍饈,湖中豐富的水產被這些高等動物發掘出新的魔力。美味作為人類永恆追求的生活樂趣,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天目湖砂鍋魚頭在天才般的靈感中應運而生,聲名鵲起。
砂鍋魚頭對廚藝的考驗也許不那麼重要,它的魅力是開創人朱順才先生靈光一現的奇蹟。 如何讓平淡無味的魚頭幻化出人間絕味,需要時間的沉澱。朱大師花了三年的時間,才打磨出這道不可多得的美食。好味道終究會越過地域和時光,停留在舌尖,貯藏在心頭。鄧小平當年盛讚這道魚頭為「人間至味」,就是對它的最好肯定。
從食材到工藝,每個環節都影響著砂鍋魚頭的口味。江南口味普遍清淡,不嗜辛辣,魚頭又多腥穢,用辣椒壓味顯然體現不出砂鍋魚頭的獨到之處。所以必須要選用天目湖野生的鱅魚,這裡水質清澈,砂質的河床不摻雜淤泥腐草,鱅魚也自然沒有河鮮通有的土腥氣。 只有它才能讓廚師有足夠的自信完成這件藝術品。
烹調的手法我們無法了解,它屬於飲食屆的絕密資料。只有一些有經驗的老師傅口中零星得知,要做好這道菜,時間,火候,炊具,調料缺一不可。宜興出產的砂鍋溫潤厚實,是製作魚頭的最佳選擇。砂鍋特殊的透氣性能保證魚頭更好的接觸空氣,排出烹飪過程中揮發的雜味。敦實的鍋體讓熱量均衡且持久,魚頭和湯在不斷的交融,相互滲透。經過幾個小時的煨煮,魚頭鮮嫩滑爽,肥而不膩,入口即化。魚頭內含的膠原蛋白和油脂經過高溫的催化,已經溶入湯中,已臻化境,色白似乳,濃香四溢。煮湯的水一定要天目湖的水,清甜甘冽,其中還有若有若無的一縷山竹的清香。
這樣一道國宴菜,在外觀上沒有投機取巧之嫌,全依仗著味道贏取美譽。不過是土色的砂鍋和皙白的濃湯,興許鍋底還殘留著火焰侵蝕過的印記,但正如老子說過的,大道化簡,人間至味就留藏在樸實無華的表面上。
必須以虔誠的心品嘗它。第一口先喝湯,溫潤的濃湯從咽喉一瀉千裡,一舉擊潰內心對味道最後的設防。這樣的鮮美太讓人依賴,得此風味人生無憾。你需要用自制力把你從震撼的感覺中拉回,驚喜才剛剛開始。魚肉已經鬆軟,小心揀起一塊送去嘴裡,糯,香,柔,鮮,急劇聳動的喉頭讓你不自覺地下肚,在驚嘆有如此美妙的味道中,也有著些許不盡興,魚肉化骨柔情,撩撥著急躁貪婪的饕餮之心。這樣超脫五味的美食,每個人都願意吃到天荒地老。
水本無味,有味的是尋求人間滋味的一顆心。前人推開了美味的大門,我們要遵循著尋味之心,去解開飲食的終極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