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中這十個字,善導大師用幾千字來解釋

2020-12-18 淨宗傳承

宗道法師:在佛面前,凡夫不要虛偽表演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這段文出自《往生禮讚》。「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三心」出自《觀經》的哪段文?《觀經》裡有九品,這三心就出自上品上生那一段。佛剛開始講九品往生,上品上生是根機最利的,是大乘上善凡夫,佛還沒講這種根機的眾生是什麼情況,就先把「三心」拿出來了。#淨土法門#

經文是這麼說的,「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下面就講了上品上生。這裡有個關鍵句,就是「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善導大師《往生禮讚》這一段,有一句話叫「具此三心,必得生也」,這跟《觀經》的「具三心者,必生彼國」是一樣的;《往生禮讚》這句後面還有一句,「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正確理解「三心」

但是這個「三心」,如果我們自己理解,容易理解錯誤,甚至覺得不踏實,「哎呀,如果少一心,即不得生」,然後就掰著指頭自己算,「這個心有沒有,那個心全不全……」,心裡就開始嘀咕了。所以,正確理解「三心」很重要,很有必要。

從古至今解釋「三心」,能解釋得非常到位,讓我們每一個凡夫眾生都安心的,只有善導大師;除此以外,都讓我們不安

曾經有個蓮友跟我聊天,我隨口引用了別人的一句話,說如何如何就不能往生,他聽了就特別緊張,說「師父別說了,您千萬不要讓我聽到不能往生的話,我聽不了這種話」。

其實這種心態非常好,非常對路,念佛人就要有這種心態,就是生怕不能往生,不能聽到任何不能往生的話。因為這是一件很大的事,不能往生會去哪裡?就是地獄在等待我們,地獄是什麼地方,能隨便去嗎?一旦去了地獄,出來可就難了。所以,不能往生的話確實聽不得,我們要聽能往生的話。

有的人偏偏找不能往生的法來聽,這就不好,因為往生這件事是「思一定則一定,思不定則不定」,如果你總想著不能往生,最後就會落空。因為一切唯心造,你總想著不能往生,其實是自己把自己障礙了,佛那邊沒有問題,但是你不敢跨出這一步,不敢投入佛的懷抱,自己把自己耽誤了。

對「三心」的解釋,除了《往生禮讚》這一段開示之外,在《觀經疏》裡也有很長的解釋。「三心」只有十個字,但是善導大師用了幾千字來解釋,而且這幾千字是文言文,不是白話文。大家耳熟能詳的「二河白道喻」,就是解釋「回向發願心」的時候提出來的,那個比喻很長;

「機法兩種深信」,就是解釋「深心」時提出來的;還有我在第五節課給大家念的《觀經疏》的那段文,初果聖人、菩薩、報佛、化佛都勸我們不要念佛,捨棄念佛,要教我們更好的法,我們都不要聽,這也是解釋「深心」時提出來的。所以,把「三心」弄明白,就能了達淨土法門的原理;如果不明白,很多地方就會犯糊塗。

我們要弄明白「三心」,不用看太多,抓住關鍵詞即可。這麼多文字,其實是圍繞一個中心句,中心句裡有一個關鍵詞,就是圍繞這個關鍵詞展開的。

我先把關鍵詞告訴大家。善導大師解釋「至誠心」這一段,關鍵詞是哪個?就是「真實」兩個字;解釋「深心」,關鍵詞是「兩種深信」,就是「信」;解釋「回向發願心」,關鍵詞是「回向發願」,就是「發願」。

「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其實是對治。「至誠心」就是真實心,它對治什麼?對治眾生的虛偽心。「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它對治眾生的懷疑心。「回向發願心」對治的是什麼?就是不願生心。有的人念佛不是為了往生淨土,他不回向發願,他要得到世間利益,那就不具足「回向發願心」。所以,這三種心都是在對治。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至誠心

先看「至誠心」。這裡說「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嘆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身口意三業,或者禮拜佛,或者讚嘆稱佛,或者觀察佛。善導大師說「凡起三業,必須真實」,不能虛偽,所以叫「至誠」。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不要跟佛來虛的,不要表演,要實在、真實、無偽。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解釋得更詳細,他說:

經雲「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

直接一字一字對著解釋,所以「至誠」就是「真實」。

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

一切修持、修行必須由內而發,沒有任何虛偽,不加任何偽飾、表演,必須是自然而然、內外相應的,裡邊什麼樣,外邊就是什麼樣。

然後善導大師又反過來說:

這話說得很決絕。如果身、口、意的行持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想以虛假之行、雜毒之善回向求生極樂世界,怎麼可能呢?善導大師說,哪怕晝夜24小時不停地修行,就像頭上著了大火一樣,到處找水,大喊大叫,絕不是慢條斯理的,而是像沒頭蒼蠅一樣,即使這樣修持,以這個功德回向求生淨土,也肯定不能往生。因為這種修持不真實,是虛假的,是雜毒之善、虛假之行。

雜毒之善、虛假之行的外相是什麼樣的呢?就是「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從外面看起來,這個人很精進,很賢善,是大善人、大修行人,誰都比不過他;但是他的內在呢?用善導大師的話說,就是「內懷虛假」。

「貪瞋邪偽」,如果內外相應,外在很精進、賢善,內心怎麼會有「貪瞋邪偽」呢?「偽」就是偽言、偽事,邪心不正,貪心、瞋心都很重。

還有「奸詐百端」,這不是普通的奸詐,是「奸詐百端」。

還有「事同蛇蠍」,這個人非常狠毒,蛇蠍之心,睚眥必報,報復心特別強。

雖然如此,但是他的外在很精進、賢善,他壞就壞在這裡,他可以做偽。所謂「人心隔肚皮」,他的外在可以顯得很好,但是內在不好說。這就是善導大師說的「虛假之行,貪瞋邪偽」。

中國人比較喜歡作偽,因為愛面子、好面子,面子不就是假的嗎?就算內在沒有,也要顯示出來。

在佛法修持裡,真誠特別重要,真誠就會真實。有句話叫「至人只是真」,「至人」就是境界很高的人,他只是做人很真實而已,沒有別的。

《正法念處經》裡說「一切善法,實為根本」,一種善法,如果只是看起來很好,但是不真實,那就不稱為善法。《大智度論》裡說「諸善法中,實為最大」,可見真實很重要。

世間人多數都是偽心,因為是虛假的,所以他說的、做的都很誇張,為什麼誇張?因為要顯示他是真心的。其實,真心不需要誇張的東西;他是虛假的心,他為了顯示自己是真實的,就要過分渲染。人心就是這麼微妙,內在沒有真實,所以就要做得很浮誇,顯得很熱鬧。

在佛法的修持上,如果你的修持是裝出來的,是表演出來的,有句話叫「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不真實,招感的果報就是迂曲的。什麼叫「迂曲」?「迂」是迂迴;「曲」是不直接,轉彎。你想要好的結果,但是好的結果沒來,反而給你一個不好的結果。因為你因地的用心不真實,所以果報就不會如你所願。就像建一棟大廈,偷工減料,是豆腐渣工程,建成之後指望它扛震,怎麼可能呢?

李元松有句話說得很好,他說「過去的人是拿破紙包上好的人參,現在的人是用特別精美的禮盒包一塊特別難吃的月餅」。現在的月餅比我們小時候包裝得好看太多了,但是沒有實質,裡面的月餅很難吃,所以很多人都把盒子搶走了,不吃月餅。重外在,沒有內在,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很虛浮。

當然,出現虛假心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是為了得到某種利益,為了滿足個人私慾,所以欺騙別人,他就是想得到某些東西,或者是錢,或者是某些利益,所以才會欺騙。

我們也一樣,我們有時候不說實話,騙別人,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讓自己得到一些想得到的東西。這種情況很不好,往往就帶有欺騙。

還有一種不是欺騙,是習氣、面子、虛榮,想被人誇,想有好名聲。在這種心的驅動下,也會做一些內外不相應的事,就是他內在做不到,但是外在會顯示出來。

還有一種是諂曲心,跟第二種心有相通之處。諂曲也叫諂媚,就是內心不真實,不質直。他是一種迎合的心理,「他希望看到那樣的我,我不能讓他不高興,就順著他吧」,或者「如果我那樣,他就高興了」,是一種討好的心理,尤其對方的地位比較高的時候,我們更容易出現這種心理。

這些對佛教徒來說都要揚棄。但是,因為這種習氣很重,有時候你不是故意欺騙別人,而是不自覺地就會作偽,分分秒秒都有可能,你的某個微笑可能都不是自然的,是假的,是迎合的,你做一個動作,說一句話,都不是自然流露,這太容易了。

所以,這是一種習氣,在習氣的驅使下免不了。而且我們的心特別狡猾,所以善導大師說「奸詐百端」,這不是說別人,不是說那些壞得不能再壞的人,就是我們自己,「貪瞋邪偽,奸詐百端,事同蛇蠍」,我們都做得出來。

我們很狡猾,我們先把自己欺騙了,再去欺騙別人,自欺欺人。任何人要欺騙別人,都是先自欺。因為欺騙別人良心過不去,所以自己先找個理由安撫一下,「這樣也是可以的」,其實是自己把自己騙了。自欺之後,也一定會欺人。

我們對人不真誠、不真實,做事不真心,但是唯獨對阿彌陀佛、對極樂世界不能不真實,這個一定要真!我們對別人拿出三分真,對阿彌陀佛必須十分真。但是,我們都虛偽慣了,對阿彌陀佛也帶著虛偽心,這是有可能的。

為什麼念佛人就是真誠的呢?就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內在,他的內在是真實願生;二是外在,一向專念,萬牛莫挽,雷打不動,任何想讓他雜行雜修的誘惑,都不能讓他的心產生動亂,也不能讓他退縮、放棄,他一直執持名號,念佛到底,這就是外在的。

不要以為這很簡單,一個人能堅持念佛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直念到死,哪怕他每天念得不多,但是他能這樣念下去,而且不夾雜,這是不容易的,這樣的人內在一定非常強大,一定有真實的東西。可能他的品行看起來沒那麼好,甚至各種毛病、習氣都很重,但是他內在有真實的東西。

所以,念佛人的真實就體現在這兩方面,內在願生,外在專念。

什麼是不真實呢?比如我們去寺院,碰到一位法師,我們很虔誠地向法師請教:「法師,我如何修行?」法師說:「你念阿彌陀佛,去極樂世界。」「師父,您也念嗎?」「我不念,我有更高深的修行,我有更好的修行方法」,這就不真實。他勸別人念,他自己為什麼不念?說明他的外在跟內在不一致。他說念佛好,說淨土法門好,一定不是發自內心的;如果他真的認為念佛好,為什麼他不念佛呢?

還有一些人說「念一句佛號就百分之百決定往生」,但是他還要修持很多其他的,這也是內外不相應的表現。既然認為念佛是百分之百的,為什麼還夾雜其他的呢?夾雜其他的就說明念佛往生不是百分之百,有不足,還要加其他的修行。

總之,真實、不真實外人不知道,有時候自己也不知道,直到往生的時候才看出來。以前看一些感應故事,這個人可能是某地的居士林林長,或者是某個念佛團體的帶頭人,能講法,能辦事,好像對淨土法門很深入,結果走得很不好,甚至臨終不念佛了,別人給他助念,他就把人趕走。這就說明他平時顯現出來的跟他的內在不一致,有不真實的成分,可能是虛榮心,因為他在那個位置上,大家都叫他林長,他總得做出點樣子,所以他就騎虎難下,不得不那樣。

師父(淨宗法師)寫過一篇文章,叫《不做假聖人,要念彌陀佛》,我讀一讀:

凡夫的特點是什麼?就是五個字——財、色、名、食、睡。你是凡夫,你就有這些,除非你轉凡成聖了。但是,轉凡成聖那麼容易嗎?所以,如果你不能轉凡成聖,就不如安守凡夫的本位,做凡夫的事。這話不只適合淨土法門,其實在聖道門也適合。如果走還沒學會,就想跑,甚至想飛起來,那一定要出毛病。

還沒成為聖人,但是大家已經不允許他做凡夫了,「你今天就是聖人了,你必須有光環,你的光環必須有十道、二十道」。

出事之前,都是受人讚美;出事之後,就被千夫所指,「這個人真壞啊」。但是,我們有沒有想到,原來讚美他的人和現在貶斥他的人都要負責任,一般人很少想到這一層。

「聖道多偽」,「聖道」是相對於淨土法門來說的,反過來是「淨土多真」。為什麼「聖道多偽,淨土多真」呢?因為聖道法門的目標是在娑婆世界轉凡成聖,甚至成佛,這談何容易,三五十年的時間就成聖人了?

我看過一段對話,一個居士問夢參法師,「師父,我想當生證悟一實境界」,就是實相境界。夢參法師說:「你別想了,這輩子都不可能!」我覺得這話說得很實在,不會助長人的妄心。夢參法師把對方一棒子打死,因為他是過來人,知道這個難度。而且夢參法師也提倡念佛,說念佛最穩當。

為什麼「聖道多偽」呢?因為他的目標是在這個世界達到一定的境界,但是他的根機又不可能實現這樣的突破。尤其當所有人都對他有期許,他自己也有這種期許,當他被逼到那種境地,就不得不做出有修行的樣子,甚至開悟者的樣子。他不開悟怎麼行呢?他的追隨者就會說「師父,我都追隨您十幾年了,您竟然說自己不開悟,說自己是個小凡夫,那我們不就完了嗎?」不允許他做凡夫,剝奪了他做凡夫的權利,所以他不得不偽裝成有修行的樣子。「聖道多偽」就是這麼來的。

他做不到,但是可以裝出來。開始可能還有點不好意思,但是裝著裝著,覺得也挺舒服,就習慣了。凡事都有個適應過程,慢慢他就習慣了。時間再久一點兒,他不光是麻木,他真的以為自己開悟了。

像李元松那樣的很少,弟子追隨他幾十年,最後他發表了一個聲明,說若干年前認為自己開悟都是凡夫的增上慢,其實沒有開悟,自己只是一個凡夫,深深地懺悔。這樣的太少了,這就是真實,他勇於剖析自己,冒著被弟子指責的危險。其實,越是這樣,越會贏得大家的尊重。

我覺得這話只有師父能說得出來,因為必須是親歷者。我們都說不出來,因為我們沒有聖潔的光環。

光環都是要挖精力、挖心思的,必須要應對。大眾在鼓掌,你必須說幾句相應的話;如果說不出來,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所以,外面撐著勁兒,內在就必須尋求凡俗的彌補,否則就活不下去。

必然是這樣的。

彌陀的救度讓我們安心做凡夫,

這就是淨土法門殊勝的地方。我們做凡夫做得很坦然,即便是宗(教領)袖,也是如此,「我就是凡夫,阿彌陀佛救的是你,救的也是我,我們是平等的,我不比你高多少,你也不比我低多少。往生之前大家就像表演,我演師父,你演弟子。說不定前世你是師父,我是弟子,來回換角色嘛」。

機法兩種深信便是佛魔之間最好的平衡,以佛治魔,以佛化魔。

當然,這裡的「佛」不是從內而發的佛,而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是外來的佛。也就是搬救兵,阿彌陀佛是我們搬來的救兵,對抗我們的魔性。

所以,善導大師說「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他沒提到「善心、菩提心」。所謂「善心、菩提心」,對往生來說不是很重要,但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比那些更重要。

一個真的小人、惡人,比假聖人好八倍。

真小人比假聖人好,因為假聖人就像戴了個面具,這個面具一戴,在裡邊做什麼表情都可以,反正別人也看不著,他有東西遮擋。

這是「至誠心」。(待續)

選自:宗道法師《淨土宗略要文》講記

視頻:慧淨法師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相關焦點

  • 《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應該如何修?
    圖文/皆仁法師有人問起《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落日觀的修法,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我們先來看看經中的原文,《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 為什麼說「一大藏經為六字名號的註腳」?
    釋迦牟尼佛講這麼多,展開來八萬四千法門;收起來就是定善、散善(十三定觀、三福九品);如果再濃縮,就是「持無量壽佛名」。所以,能夠「持無量壽佛名」,也就是持了整部《觀經》的定善、散善,也是持了八萬四千法門。所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大藏經,為六字名號的註腳。」這句話的經典依據就是這裡。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觀」,你到底是怎麼理解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16福報,不管世出世間的福報,得生生世世地培植,跟種花一樣,你光想著它在這裝飾好看,你不澆水,不施肥,天天乾巴著它就要死的,這個培從哪裡培呢?就是從佛說的法功德中,樂說樂聽都一樣。
  • 佛經「如是我聞」四個字,含義非常深廣,一個「如」字就包含萬法
    相信很多人翻看佛經時,經常看到「如是我聞」這四個字,而且基本每部佛教經典的開頭都有這四個字出現。雖然僅僅只有四個字,其中包括的含義卻非常深廣,可謂是道之不盡,說之不完啊。我們都知道,佛經是兩千多年前傳到中國來的,而古時候翻譯經文的大師大德們對「如是我聞」有一種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如是之經,是我親自聞佛所說」。雖然看似簡單,但對於不懂佛經的人來說,要完全理解這一句話的意思,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 推薦您來讀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太贊了
    像這樣看上去信心滿滿,認為「一句佛號念到底」的,大多都是將來臨命終時,發願要去極樂世界的,但是極樂世界九品生,這九個學堂,阿彌陀佛都要接收什麼樣的學生,您確實清楚嗎?《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與《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合稱淨土三部經。
  • 「七門料簡」是為《觀經》量身定做
    「七門料簡」是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玄義分》當中所列的七個條目。「門」是類別。「門」跟「重」差不多,「五重」也可以叫「五門」,「七門」也可以叫「七重」。「料簡」,「料」是料理,「簡」是簡別。善導大師解釋《觀經》的時候,對《觀經》的核心義理作了一個整理,然後分成七個門別,把它簡明地表達出來,這叫「七門料簡」。具體是哪七門呢?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用48大願會更好
    在許多寺廟都會看到免費結緣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本佛經主要是說淨土信仰的佛經,很多人還以為這本經典是"無量壽經"呢。這本佛經並不是傳統觀念上的那本"無量壽經",其實這本佛經是民國年間夏蓮居居士對漢、魏、吳、唐、宋五種相關原譯本會集而成的。因而這本佛經又有人簡稱為"無量壽經會集本"或為"會集本"。
  • 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他都只能用「深不見底」幾個字來形容,因為竹竿只有三尺長。我們只有三尺長的小智慧,看哪位大師都是深不見底,善導大師也同樣是深不見底,「大家都差不多吧?」這是不知深淺。善導大師像大海一樣,那是不可相比的。三、宗祖的特殊地位和行德下面有兩個問答。第一,善導大師有沒有造訪廬山?
  • 善導宣法|〔33〕很多人都在講淨土法門,為什麼我們專提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朗 誦|佛依本節有六個複習思考題。這六個題目放在第二節「善導開宗」裡面,目的也是要突出善導大師的貢獻。善導大師的貢獻、功德以及對我們的恩德,我們怎麼學習、了解、讚嘆都不過分。這會讓我們對祖師產生無上的崇仰和皈依,這樣來學法,以人重法,就會很踏實。
  • 為什麼要念《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夠發心,為了一切的九法界眾生,同生西方極樂世界,攝一切有緣、無緣,同歸西方極樂淨土,修學淨土法門。這次學習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此時此刻讚嘆諸位,能夠列到這個修行法會之列。在此時此刻,非常榮幸跟大家一起共同種九品蓮臺的殊勝種子。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聖賢僧。佛法最大,大哉佛法,不但在人的世界中,乃至九法界世界裡面都是公共之法,都可以修,可以成。
  • 必讀 | 通達教理的捷徑: 學習分科,更容易理解佛經(附 視頻)
    古德高僧多有讚嘆道安大師言:「彌天高判符西域,今古同遵益學人」。以上「三分法」屬於是大分科目。接下來是中科和小科。「中科」是各宗獨有的解經方法,「小科」是對小段內容的總結、歸納,一科對應一小段內容。對文句越分越細後,就有層級式的分科,細化分成:分品、分節、分段、分句。所以用分科來學法,必然會龐雜,因此一般分科會使用十天幹、十二地支、千字文等,來進行排序,一個字代表一個層級標號。
  • 十部必讀經典佛經,你都讀過幾部?|楞嚴經|金剛經|華嚴經|阿彌陀佛...
    諸位應知曉,念經不是超度亡魂,佛法在人間,而是度人向善度己向善,你讀經,你心裏面不會起惡念,自然就「諸惡莫作」;你念佛菩薩的教訓,這是最善,再沒有比這個更善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 拜觀世音菩薩,牢記這3個字,福報無量!
    許多人拜觀世音菩薩的目的,多數是為了給自己消災解難,《金剛經》中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見佛菩薩最不喜歡的,就是一個人用求的方式來對待他。最喜歡的,就是一個人,依照他教的方法,精進修行,心無所住。那麼,是不是拜觀世音菩薩,就不能求呢?其實不是。
  • 一切聖教的中心:十念必生願(三)
    他們都不容易信得及,信不了淨土法門,這是一個難信之法。所以大家真要是信了淨土法門,那就代表你善根很深厚,你有真實智慧,不是世間的這一種聰明伶俐的這種智慧,這種智慧沒有用的,出生死是沒有用的。所以這個「信」字很重要,至心信樂,頭一個要「信」字。反過來說,「信」的對面是什麼?是一個「疑」。疑之壞,再壞沒有了,我這麼一講,大家就知道信的重要了。
  • 佛經中的「四大名著」,看看你最喜歡哪一部?
    佛陀入滅後,在大迦葉以及阿難陀的組織下,將佛陀所說的話,結集成佛經。經過幾次結集,佛經共分為三藏十二部。其內容雖然廣大浩博,總體歸納起來,目的就是讓人用各種方式,滅除自己所有的妄念,最終了脫成佛。佛陀認為一個人所有的想法,都屬於妄念的範疇。所以,人都生活在自己妄念所構建的世界中,妄認這些假象為真相。
  • 淨本法師:靜坐也好,走路念佛也好,我自己都念6個字
    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個就是信願,也就是「南無」;「乃至十念」——這個就是四字,就是「阿彌陀佛」。所以,第十八願的本身就是信願行,就是「南無」,就是「阿彌陀佛」。「南無」是指我們眾生,「阿彌陀佛」是指救度的本身。
  • 佛經文獻編輯出版實踐考論——以弘化社為例
    詳稱可以較為全面地反映佛經內容,為顯示佛經莊重性起見,以全名最為合宜。簡稱有利於佛經傳播,特別是在一些普及性的出版物和口頭傳播中。經名之詳略不僅體現在不同版本的經書中,同一書中不同部位,經名也會有差異。需要注意的是,目錄、卷首尾與版心名稱殊異者頗多。佛經多是佛陀所說,故經名中多有「佛說」二字,多因其習見而省。
  • 佛經的開頭,用的全是這4個字,其中有什麼深意嗎?
    我依你生前所講的話記錄成佛經,為後世尋求覺悟的人提供依據和方法。但若有人懷疑是我偽造你講的經文,我該怎麼辦」?佛就這樣強調:在每一本經書的開始,加上「如是"這兩個字」按照南懷謹老師的解釋:「如是」兩個字是古文,要是照我們中國文字的寫法,應該是「我聞如是」,佛經翻成中文,產生了另外種文字,用倒裝的文法。「如是我聞」成為中國佛教文學的一種體裁,優美而有文藝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