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用錢真是一點譜都沒有,給多少花多少,從來不知道存錢,隨著年齡增長,有點越來越收不住了」,鄰居芳蓉看著我們倆,無奈地說道。
「你就是太慣孩子了,從小就任由著他要啥買啥,也不論需不需要,適不適合就買了,總想著等孩子大點再教育。這會你知道後果了」,曉麗直接就把原因拎了出來。
芳蓉家兒子正上小學四年級,文具用品除外,每天零花錢20塊。可即使是這樣,孩子的零花錢每周還都不夠用。問題是他把這些零花錢全都用在吃油炸食品、辣條、可樂,或者買一些亂七八糟的玩具上。你若喊他買筆啊,本子等學習用品,他卻捨不得。
說到這裡,很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芳蓉家孩子完全不懂得如何使用零花錢。在他的思維裡,錢就是用來買吃的和玩的。
孩子的這種對零花錢的濫用,沒有正確的金錢觀念,實在要不得。從小不懂得合理地使用金錢,到了成年則更會胡亂花費,更別說理財了,不陷入貧困中都是難事。
有句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在孩子理財這件事情上,真的是要越早越好。
早到什麼時候?孩子1歲左右就可以開始有意識的培養了。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
「小寶寶對金錢的興趣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早期的金錢教育對兒童樹立一個正確積極的金錢觀,形成良好的理財習慣與技巧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在作用」。
那要怎麼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呢?
我推薦《小狗錢錢》,因為這本書很值得家長們閱讀,並且還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理財,共同打開財富自由的大門。
《小狗錢錢》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12歲的小女孩吉婭在救了一條受傷的小狗之後,小狗出於對女孩的報恩,教吉婭理財、賺錢、投資,從而幫助吉婭一家擺脫巨額債務,並過上了富裕生活的故事。
在《小狗錢錢》這本書裡,提到了培養孩子理財能力的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讓孩子明白金錢的意義。
吉婭一家自從買了房子欠了債,他們的生活就開始變得拮据,家裡氣氛壓抑,爸爸媽媽媽總是愁雲滿面、悶悶不樂的,她也將自己想擁有一條狗的願望藏了起來。媽媽常告訴吉婭:「錢不是什麼好東西」。
可是,當吉婭看到爸爸媽媽為錢生氣,沒錢還貸款的時候,她也發愁,感到不安,她不禁疑惑起媽媽曾對她說的話,「錢真的是個壞東西嗎」?
幸運的是,吉婭遇到了小狗錢錢,在錢錢的幫助下,吉婭打破了自己的認知,更新了自己的思想,早早就明白了錢對於她的意義。
金錢不僅可以幫助吉婭實現自己的夢想,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去自己想去的地方,還可以為爸爸媽媽減去債務的壓力,讓他們開心的生活。
金錢從來都是中性的,它沒有好壞,關鍵在於人們怎麼使用。
第二個要點,個人思維的轉變。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思維慣性,容易固守在自己的思想圈子裡,不願也不敢接受新知識新理念。
吉婭從不相信一隻小狗能夠幫助她學習金錢方面的知識,到一步步跟著錢錢的建議走,助力她的爸媽走出負債的泥潭,幫助她的家庭實現階層的躍遷,吉婭對於金錢的思維終於是扭轉了過來。
12歲的吉婭能夠賺錢、攢錢、投資,再到創業,這中間的思維更新,錢錢的功勞最大。
第三個要點,懂得提前儲蓄。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說:
「富人教他們的孩子如何理財,而窮人和中產階級卻從不這樣做」。
教孩子理財,尤其是在今天的網際網路社會,已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
我們都聽過「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這樣的事情,要想不受困於金錢,理財一定要趁早。
理財,不僅要開源,更要懂得儲蓄,提前儲蓄。如若賺一分花一分,沒有留存,那賺再多錢也是沒有錢。反之,如若能夠賺一塊,存五分,通過數年積累,就可以擁有自己的第一桶理財金。
在《小狗錢錢》裡,吉婭對錢的分配方式是把50%的收入用來理財,40%放入夢想儲蓄罐,還有10%用來花。從這個金錢的分配方式裡可以看出,理財是佔大頭的,其次是儲蓄,最後才是消費。
而在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人幾乎都是先花費,後存錢,可這樣的結果往往導致的是無錢可存,一旦遇到意外來襲急需用錢,將會狼狽不堪。因此,一定要提前儲蓄。
金錢關係著每個人的生活,甚至決定著人生的幸福與否。父母要是能夠在孩子小時就幫助建立起正確的金錢觀,讓孩子明白金錢的意義,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將會讓孩子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