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給孩子零花錢這件事,相信很多父母最大的困惑就是:娃還太小,連數數和算數都還不太會,給他零花錢有意義嗎?娃太小,也不會管理零花錢,萬一他拿零花錢買一些不好的東西怎麼辦呢?
關於這一點,著名的作家三毛就說過,她小時候雖然吃穿不缺,所以看見別人能自己去買橡皮筋、糖果。包裡空空如也的三毛,就只有羨慕人家的份兒,她特別想自己感受下自由花錢的感覺,而不是什麼都讓父母買,就曾經偷拿了了家裡的幾塊錢。
所以,有時候,孩子喜歡的不是零花錢本身,而是那種掌控錢的感覺。娃雖然小,也會有自己想要的東西。
有一位媽媽對給孩子零花錢就抱著很開放的態度,在一次家庭旅行中,他就把裝了200元不同幣值的錢包給了4歲的女兒,告訴她,接下來,家裡的錢就交給你保管了。花完了再做補充。女兒接過錢包的時候,表情非常認真,就像個小大人一樣。接下來的幾天,女兒一直認真學習認識幣值,生怕弄錯了。每次買完東西,媽媽都讓女兒去付款,一開始她還不懂該給多少,但幾天下來,女兒已經學會把各種幣值的錢混合起來使用了,還知道問老闆找零,每次數找回來的零錢都很仔細,那幾天,女兒的數學簡直突飛猛進。
你看,在大人的引導下,適當的讓孩子掌控錢的感覺,孩子不僅不會亂花,還會覺得自己很重要,責任感一下子就培養出來了,算數能力簡直比做一百道數學題還有用。
所以,可以適當給孩子零花錢。那麼問題又來了,幾歲給?給多少合適呢?我的建議是,當孩子對錢有明顯的興趣,開始主動要求買某一樣東西或者提出想要零花錢的時候,就是合適的時候了。但是零花錢給多了,怕孩子養成亂買東西,愛攀比的壞習慣。給少了,又怕孩子自卑。
其實給多少零花錢,還真沒有定數。著名的作家羅恩給出了2點大家可以參考的點,第一,零花錢可以根據身邊人的生活水平定;第二,給的零花錢應該是滿足離孩子的小心願,還差一點。比如,吃一次麥當勞漢堡大餐大概需要10元,那麼每周就可以給孩子8元,如果孩子想吃,就得再存一段時間。一般5歲的娃,一般不需要買什麼,他心心念念的小玩具,可能就15塊錢左右,那每周給娃8塊錢就夠了。
另外,比起給多少,給的時機更重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慢慢拉長給錢的時間。從剛開始的一天一次,變成一周一次,再到一個月一次…
還有要注意的一個點,那就是給的錢數目一旦確定了,就不要來回變。比如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定下了每周給他10塊錢,那就要遵守這個規則,不要突然增加或者胡亂扣減,也別提前發或者推遲給,提前發會讓孩子有僥倖心理,給晚了,他又容易覺得被忽視了。而按時給,定量給,父母就不會遇到這些困擾,反而能間接培養娃的契約精神。
另外,零花錢的數額總是一層不變也不行,需要定期增加。比如當孩子經過一定是時間,並且年齡段也增長了,確實需要用到更多的錢,那麼我們可以每半個月給一次零花錢,以此類推,每隔一個階段,就執行新規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多引導孩子存錢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零食,慢慢讓他學會為想要的東西耐心等待。這就是現在很多教育專家說的延遲滿足教育。
延遲滿足,是提升孩子自控力的一個好辦法,能讓他學會為喜歡的東西等待,控制欲望,慢慢培養耐心。
不過大家在延遲滿足的教育中也存在一定的誤區,以為延遲滿足就是跟孩子「打太極」比如,去超市的時候,家長不願意買某個玩具,就給孩子說,下次再買、錢沒帶夠之類的。而且每次都能編出各種不同的理由。這可不叫延遲滿足,而是欺騙。時間長了,孩子就不相信你了!
真正的延遲滿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跟孩子坦誠相待。直接告訴孩子,這個玩具家裡已經有了,所以沒必要買。如果你想要買,就得自己花錢,然後幫助他一起計算買這個玩具需要存多久的錢。
一般2歲左右的孩子,就會知道錢能買很多東西。所以有些孩子可能會變著法的想從父母手裡拿到更多錢。曾經有一位家長做過這樣的測試。一開始媽媽用獎勵零花錢的方法,讓兒子做家務活。孩子一開始很勤快,但很快,他們後悔了。兒子為了得到更多的錢,拼命的做家務,都不出去找小朋友玩了。媽媽這下著急了,他不想兒子變成一個用時間去換錢的人。
所以,這位媽媽重新告訴孩子,做掃地洗澡這些基本家務是沒有錢的,這是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做的。但是如果你發現家裡有別的問題,還有新的辦法解決他,爸爸媽媽就會給你錢。比如咱家後院的落葉總是需要打掃,你要是能想到把他弄乾淨的好點子,我就另外獎勵你零花錢。
媽媽用這個方法,把孩子從用體力換錢,變成了用腦力換錢。這可比課堂上老師喊一百遍「創新」有用多了。
我們給孩子零花錢,是為了讓他學會掌控錢,而不是被錢掌控。如果你用錢去獎勵孩子本來就應該承擔的事,他就會變成只有給錢才做事。所以我們在給零花錢的時候,必須把握好這個前提,讓他知道,有些事情不是因為錢才要去做,而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義務,做這些是責任。
以上就是關於給孩子零花錢的一些建議,希望每位家長都能找準時機,讓孩子正確掌控金錢。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