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的外牆加上黃色的「IKEA」logo,構成了宜家家居經典的門店形象,人們對其再熟悉不過,也形象地稱其為「藍盒子」。
如今,大家熟悉的「藍盒子」正在衍生出全新形態,7月23日,宜家在中國市場首次開設出全新商場形態——宜家上海靜安城市店,這意味著宜家開始走進城市核心商圈。
與此同時,宜家也加快了在中國布局門店的速度,在過去的14個月中陸續開出7個不同形態的門店,創下了宜家在全球範圍內的開店速度記錄。
種種動作過後,宜家中國的地產業務正逐漸進入公眾視野。
隱藏的地產開發商
宜家採取的是一種叫做「特許經營」的商業模式,即在宜家品牌下,主要由英特宜家集團和英格卡集團(原名宜家集團)運營著不同的業務。
相對而言,英特宜家集團離產品端更近,擁有宜家品牌及概念、產品設計、生產等業務;
英格卡集團離消費端更近,負責宜家商場、薈聚中心、物流配送等業務。
其中英格卡集團內部所有與地產相關的業務,都是由英格卡集團地產部專門負責,如買、租、建、賣和維護。在這種組織框架下,英格卡集團已在中國大陸開設了31家商場、1家小型商場、1家城市店、2個體驗店和3家薈聚中心,其地產業務更是負責土地購買、商場開發、項目租賃與改造等多個環節。
上海臨空薈聚綜合體效果圖
英格卡中國地產部總裁史蒂芬·德維爾在接受贏商網採訪時表示,與傳統地產開發商不同,英格卡地產業務的作用就是使所有資源全都集中化,專門為英格卡集團(包含宜家零售、薈聚中心的運營方英格卡購物中心)提供地產支持,使其更好進入到各個市場,打造全渠道的客戶觸點。
如今,隨著宜家中國加速門店拓展與轉型,也對英格卡地產業務的拿地、開發、收購、改造等各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實際上,英格卡集團並不是初入地產行業的「新兵」。在全球範圍內,其擁有著380多家宜家家居以及45家購物中心的開發經驗,其中還包括俄羅斯的「MEGA」、歐洲的「LUV」、「MAR」、「RIO」等知名購物中心品牌。
圍繞主業的「地產+」發展策略
如今,面對日新月異的消費市場和對便捷性、服務感有了更高要求的消費者,英格卡地產業務也在渠道拓展方面進行了新的投資和嘗試。
如上海靜安城市店和楊浦小型商場作為宜家探索新商場模式的首批項目,為消費者提供了不同的互動體驗,也極大地提升了宜家在消費者中的可觸達性。
楊浦小型商場
史蒂芬介紹:「我們做了很多調查,認為客戶會非常喜歡城市店的可觸及性和便利性,靜安城市店雖然剛剛開業一個月,但通過經營數據來看,已經表現出很大的增長潛力,也證明了接近客戶進入核心商圈的戰略方向是正確。」
據了解,宜家在城市核心商圈布局城市店的出發點在於希望能夠進一步靠近顧客,雖然上海靜安城市店面積只有3400平方米,但通過數位化手段去布局產品陳列,依然可以使客戶接觸到宜家的全產品系列。
上海靜安城市店
除了上海靜安城市店這類新型線下門店,在部分宜家的項目中,你會發現宜家家居商場與薈聚中心或者薈聚辦公樓等物業相連,這種合作模式給消費者創造了更多元的體驗。從這個角度來說,宜家地產業務的模式成為了天然的聚客引擎。
宜家青島商場(宜家家居+寫字樓)
正在建設中的長沙薈聚綜合體
打造城市店、拓展寫字樓和購物中心這些看似多元化的開發策略,都在貫徹著宜家一直堅持的經營理念:無限貼近消費者。
「宜家不僅僅是在『藍盒子』裡面賣家居產品和解決方案。事實上,宜家始終秉承著『為大眾創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的願景,通過多元化的業務模式,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創美好生活。所以我們希望能發展多種地產形態,為客戶提供多樣的解決方案」,史蒂芬進一步解釋。
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支持宜家的業務活動,英格卡地產業務不只局限於開發商業地產,也會選擇開發物流中心等相關的地產業務。
未來的布局發展策略
目前,中國作為除瑞典以外唯一擁有宜家完整價值鏈的國家,也是宜家潛力最大、最重視的市場之一。
史蒂芬在接受贏商網採訪時也表示,目前英格卡在中國的地產業務發展正保持著非常開放的心態,首選拓展方式依然是自持,同時也會考慮收購、租賃等多種形式,以此來加快開發效率,為宜家創造更多更豐富的線下觸點。
同時,史蒂芬也透露了英格卡地產業務未來將會主要發展的三種門店類型。
第一種是傳統的宜家家居商場,未來會結合迷你購物中心打造成綜合體商場,並會嘗試更多形態;
第二種是LIVAT薈聚中心,未來幾年會有三個項目計劃開業,如擬定在2021年開業的長沙薈聚綜合體、2023年開業的上海臨空薈聚綜合體、2024年開業的西安薈聚綜合體。
第三種是類似靜安城市店這種落位市中心的小型門店,新一個財年裡會繼續在上海布局,大灣區也計劃開出第一家店。
正如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所言,「未來還有許多的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