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普陀二模】題目:
生活中,我們往往有意無意地和他人進行各種比較。有人認為這是人性的劣根、煩惱的根源,應該努力避免。對此你是否認同?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首先,不得不說,普陀區這篇文章,從題目的形式上,和現在上海卷的特質還是比較符合的——首先先給你一個概念,隨後在去說人們對於它的看法。
但是從概念本身來說,這篇文章又顯得挺無聊的,因為文章本身來看的話,只不過是在說一些老生常談的話——一篇關於攀比的文章,已經被寫過,說過很多遍的內容。
正如之前面授班和同學說的那樣,對於這種概念常見又熟悉的文章,寫的不差的難度幾乎沒有,但是要寫好的難度,卻比一般的文章要高。
這種文章要寫出區分度來,除了需要你有知識儲備這條路之外,還需要的,就是我們所謂的邏輯。
對於這篇文章,我不打算太過於長篇大論,直接寫對於文章的推薦立意吧:
首先第一個概念,表層邏輯,表層邏輯需要做的,就是課上所說的,對於文章的切割。
什麼叫做切割呢?
就拿這篇文章來說,比較這個行為本身來說未必是不好的,我們會發現,比較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每個人都離不開比較,因為比較是一種個體在社會獲得認同的途徑。
如果把一個人放到荒島,人可能出了生存之外,就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而正是因為在社群之中,人和人能夠做到充分的比較,我們才能知道自己行為的意義,才能夠根據別人的行為結果反饋來讓自己獲得更有效率的獨立方法論。
然而,為什麼很多人認為這個是人性的劣根呢?
其實也很簡單,因為他們討論的話題,不再是比較,而變成了攀比。
攀比才是我們需要避免的事物,但是卻不是比較。
所以,表層邏輯在論證比較和攀比之間的關係後,得到我們所謂的最好的認知,也就是我們要學會的,是一種比較但是不攀比的行為選擇。
那麼接下來論證第一個深層邏輯,深層邏輯的話,我們要去論證的,是對比的概念,將攀比和比較做對比。
那麼在這裡做對比的概念中,我們需要從動機,起點,過程,結果,結果的結果概念做區分
隨後就可以寫出兩者之間的區別,並且終點放在我們要學會比較的同時避免與對比。
那麼接下來就是第二個深層邏輯,我們可以採取的角度,叫做解釋世界。
通過解釋世界的方式對於文章進行論證,當下社會現有的文化場域下會對攀比帶來什麼影響。
那麼從影響角度來說,我們可以論證概念,叫做當下社會的浮躁,課上說過的那個老生常談的概念。
因為當下社會的浮躁,所以導致的結果是人們容易放大一個人的工具屬性,而忽視一個人道德屬性與精神屬性。
而工具屬性更加關注的是一個人的產出與效率,也就是當下人們更加關注的,就是一個人能夠帶來的產出以及他獲取資源的效率有多少。
隨後在要去說的,是我們關注於產出與效率之後,與攀比的關係:產出和效率都具有「可計量」的屬性,而對於可計量的屬性的比較,往往會導致人會在可計量屬性得以勝出後獲得更加強烈的優越感。
簡單來說,我比你幸福,這個優越感是存在但是不強烈的,但是我比你有錢,我能夠感受到更加具體的優越感。
而也正因此,在當下這樣浮躁的文化場域下,人們更加容易攀比。
那麼接下來,最後,用的是方法論。
如果這篇文章純粹剛邏輯,那麼其實最後一段我們只要用我之前的文章——意識形態和理性形態(可點擊)的概念去思考,得到方法論就不難了。
正如我之前寫的那樣,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可以通過衝動,知覺,操縱,完成四步去寫文章。
而如果從邏輯上來論證這篇文章,我們也可以直接就從這幾個層面去構思。
比如我們所謂的知覺層面。
知覺層面我們論證的,是假定這樣的情景——如果長時間處於這樣一個行為模式中,我們會怎麼樣?
而我們說過,比較這個概念本身來說,具有高階與低階的區別,高階的是比較,低階的是攀比,那麼高階低階如何才會出現區別?
是在於當我們知道我們需要比什麼的時候,這份比較是一種給我們帶來更有效率方法論的窺探。
比如我們去思考關於學習方法的比較,通過比較來指引自己更有效率的學習,這樣的比較,是有價值的。
但是如果我們的比較,是無目的的,什麼都去比較的話,這樣的比較,就是沒有價值的,就比如我們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我們能夠比較的,只有誰更有錢,而這樣的比較,除了助長社會的焦慮,其實沒有太大的價值。
所以針對這個概念,我們需要的, 是一種高階的比較,那麼怎麼才能獲得高階的比較呢?
我們會認為人只有對於自己社會身份產生認同,才能夠擁有高階的比較。
簡單來說,人只有知道自己是誰,到底要什麼,才能夠在比較中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
那麼基本上對於這篇文章來說,就從這個邏輯去寫。
當然寫法不唯一,我只是想要說的,就是當我們寫這樣普遍的,常見的立意的時候,能夠體現區分度的,應該只有你對於文章的邏輯處理方式了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