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這樣說道: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節而使人忌;無善而致人譽,不若無惡而致人毀。
平常應該如何與人相處呢?被人忌憚好不好?被人毀謗好不好?這就涉及到自己的胸襟了。
做自己,人要「直躬」,做該做的事情,對別人,「待小人,不難於嚴」,不能做的事情絕對不能讓他做,因為這樣會傷害社會,結果小人會忌憚你,但這是你為人應該承擔的。
但是「曲意而使人喜」,討好別人,取悅別人,用不正當的方式在臺面下做利益的輸送和交換,這就不是為公了,這是為私。
為私不可,必須為公,然而,「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所以有時候我們寧可惹禍上身,而不要總是讓自己無災無難。
因此,為了正義而承擔,以致遭受小人的忌憚,這是君子寧可承擔的事情。
在《人物誌》有一種人叫做「智意」,他們非常清楚長官的利害關係,所以非常會做維護人際關係的工作,只要是關於長官利益的事情,他們都奮勇殺敵,努力去做。
但是這樣就是不顧道德仁義、是非對錯,努力維繫長官之間的利益,這叫做「智意之人」,也就是「曲意而使人喜」,但是這個機關被你腐敗了,這個事業被你扭曲了,你就走錯了方向,「不若直節而使人忌」。
「無善而致人譽,不若無惡而致人毀。」你沒有跟著做不好的事情,人家卻忌憚你,這是因為你擋了人家的財路,結果人家毀謗你,沒關係,我承擔。
所以人們有時候要願意惹禍上身,只是不要擴大這個禍害就好。這就是「不若無惡而致人毀」。
而不是接受「無善而致人譽」,什麼意思呢?
你只要做了主管,有專管的事情,絕對會有好處過來,這種事情,如果你拿了,這就是虛的東西,不要這種東西,不要這種虛榮、這種虛名、這種私利。
你只管做你本分該做的事情,做你能做的事情,就算擋了人家的財路,壞了小人的私心,他來毀謗你,沒關係,你該承擔,因為這樣子社會會進步,社會會理性,社會才會有公是公非。
名譽人人都愛,但不可以以權勢換來,因為那是虛的。
刻意奉承別人,卑顏屈膝,結果自己的格局不見了。中流砥柱,嚴防小人,堅持是非,這樣自己的人格就出現了。
前者使人喜,後者使人厭,但使人喜不如使人厭。無善而受譽者多虛驕,後面是私利交換。無惡而遭毀者多兇險,裡面是忌才妒士。但人應寧受毀而不受譽。
以上兩條,關鍵都是做人的胸懷。
要做個真人,不要做假人。
為做真人而承擔,無怨無悔。若要做假人,巧言令色鮮矣仁,要做真人,剛毅木訥近仁。
真人多遭忌,但求心安理得,小人多虛榮,只求自己利益。假人做多了,是非也分不清了,做事的實力也敗壞了,只能是社會的蠹蟲了。
假人整天笑嘻嘻,卻是內心黑暗憤怒不滿。真人平常心,卻是內心光明身心安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