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大詩人宋之問被貶謫到江南,在路過杭州時,他前往名剎靈隱寺參觀。晚上朗月當空,宋之問心中鬱悶難遣,於是在寺院中的長廊下散步吟詩。宋之問苦苦思索,想了兩句詩「鷲嶺鬱苕嶢,龍宮鎖寂寥」,便沒了靈感,不斷地口頭打著草稿。
忽然,一聲滄桑的聲音傳來:「少年人,半夜三更不睡覺,在這裡晃悠念叨什麼。」宋之問回頭望去,只見一位老僧燃著青燈,在身後房間中打坐參禪。宋之問便說自己在吟詩,想題靈隱寺,但沒有佳句,只吟出了兩句比較好的,並且把這兩句詩說了出來。
老僧聽到這兩句,細細吟誦了幾遍,然後張口接上:「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聽到後,只覺氣勢磅礴,有壯秀之美,於是他順著這兩句繼續寫下去,最終篇是:
《靈隱寺》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老僧接上的那兩句,成了其中最警策有名的一聯。詩作完,宋之問心滿意足的回到房間休息,但他越想越不對勁,唐朝能夠有如此筆力者,屈指可數,莫非這個老僧是那位?宋之問想起了一個傳言,於是次日天一亮,宋之問便去拜訪那位老僧,老僧卻飄然而去。
經過對寺中僧人幾番盤問,宋之問證實了自己的想法,那位老僧就是駱賓王,想來他也是因為吟出驚人之句,怕自己暴露,才連夜離開靈隱寺。
駱賓王是浙江義烏人,雖然出身寒微,但天資聰穎,少有才名,七歲詩《詠鵝》技驚四座,被譽為神童。駱賓王性格十分孤傲,曾經在道王李元慶府中任職時,道王讓他陳述才能,駱賓王認為如此很恥辱,拒不奉命。
所以聞一多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喜歡打抱不平、扶危救困。後來武則天執政,駱賓王更是多次諷刺,並因此入獄,他那首著名的《在獄詠蟬》就是因為罵武則天入獄而作。出獄後,駱賓王被貶謫為臨海丞,不過他已經不在乎了,他恥於向武則天稱臣,於是棄官遊歷。
公元684年,徐敬業在揚州起兵,駱賓王則在他麾下任職,掌管文書,起兵的時候,他寫了一篇《為徐敬業討武檄》,文採斐然,慷慨激昂,可謂千古聞名。其中有一句:
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
武則天當時在宮中讀到這篇檄文,雖然是罵她,然而她看得津津有味,當讀到這一句的時候,武則天忙問,這篇文章是誰寫的。左右人回答是駱賓王,武則天感嘆不已,說此人這麼有才,但卻淪落在野,去了她的對立面,實在是宰相的過錯。
此足見駱賓王的才華,王楊盧駱,初唐四傑,名不虛傳。這四位才子不僅是因為才華高,享有此盛譽,更是因為他們一掃六朝之弊,開創了唐朝新詩風。駱賓王作為一位承上啟下的詩人,作品中充滿著「剛健」與「風骨」,對後來的盛唐氣象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徐敬業九月起兵,十一月就兵敗,而駱賓王卻下落不明,有傳聞他遁入空門,可卻不知道具體的下落。大詩人宋之問遇到的那位是不是駱賓王,一直爭議不斷,但很多人相信,那位續詩的老僧就是駱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