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不好的人,若有「這些感覺」,或是它有點「變硬」,1物養肝。
50多歲的王先生,自從在10年前檢查發現「大三陽」後,就一直規範調治。生活上也比較注意,飲食、生活很規律,戒了煙,基本上不喝酒。
經過幾年的調治,「大三陽」降級成了「小三陽」,這讓王先生放心不少。
但今年體檢時,發現王先生的肝臟出現了一個大約2cm的「陰影」。醫生通過經驗與王先生交流,鑑於王先生以往的病史,綜合判斷是肝有點「變硬」了。
這個結果,令王先生感到非常意外:肝變硬怎麼來得如此悄然無息?自己平時已經很注意了,怎麼就是突然出現了呢?
一般來說,是導致肝變硬的重要因素,就是病毒感染。而病毒感染後的炎症,幾乎是肝變硬的「溫床」。
有研究顯示,大約80%-90%的肝變硬的人,都有病毒感染髮炎的經歷。
肝硬化的出現雖不限於年齡,但是在40~49歲這個年齡段是最為多見的,男女之比大概為3~5:1。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提心弔膽地預防肝硬化,它有一定的高發人群,除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朋友外,以下4類人也需要特別注意。可以說,這4類人也容易被肝硬化「盯上」:
1、有家族史的人:
這裡要先澄清一下,肝變硬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遺傳病」,簡單地由父母遺傳給孩子。
肝變硬的遺傳性被稱為「家族聚集現象」。這是因為他們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大都相近,而且也更有可能會造成病毒的交叉感染。所以,很多肝有點變硬的人,他們的直系親屬中也多有肝硬化者。
2、常食發黴食品的人:
有些人非常節儉,一些食物發黴了也捨不得丟掉,而是選擇去掉發黴的部分繼續吃掉。殊不知,發黴的食物中含有一種強致癌物——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素最容易侵害的部位就是肝臟。久而久之會造成肝臟病變,導致肝變硬。
它廣泛的存在自然界中,花生、玉米、稻穀、堅果、水果等,都是它最好的繁殖場所。如受潮、通氣不當、放置時間過長,都會為黃麴黴毒素的產生創造有利的條件。
3、嗜酒如命、生活環境不佳的人:
長期喝酒的人容易發展成「酒精肝」,在此基礎上,也有機會讓肝逐漸變硬。
此外,如果身體長期受到化學物質和藥物的刺激,也是很容易傷害到肝的。如常暴露於氯乙烯、無機砷的職業人員,長期服用某些藥品等等,都會大大增加肝不好的機率。
而且,肝不好、或者變硬也是有一定的區域性。據統計,華東、華南和東北地區的發生率,就要明顯高於西北、西南和華北,沿海地區明顯高於內地。
4、過了40歲更要注意:
肝有點變硬常見於 40 歲以後,分別是 40 歲以上男性和 50 歲以上的女性,其中男性比女性出現的機率要更高一些。
若身體出現3種表現,或是肝有點變硬了,應趁早去檢查,別耽誤。
1、經常腹痛:
鍾偉主任強調,肝區疼痛是肝不好的常見表現。這種疼痛多為持續性的鈍痛,當肝有單變硬時,再出現原因不明的上腹痛,就要開始當心癌變了。
疼痛的部位多位於右季肋部或上腹部,也可在左季肋部、下腹部和背部,但很少牽涉到右肩部。
2、出現發熱:
多數患者都會出現發熱。這是因為肝細胞變性受損時,會釋放出一些能升高體溫的物質,從而出現發熱。一般都是在37.5℃~38℃左右,偶爾也會出現39度以上的高熱。
這種發熱又是會和普通的感冒高燒混淆。如果是肝不好引起的發熱,一般的退熱治療是沒有效果的。所以,如果發熱反反覆覆,就要當心肝有點不好了。
3、消化道症狀:
比如噁心、嘔吐、食慾下降、腹脹等,多是因為肝功能異常引起的。時間久了,身體就很容易因為營養不足、消化功能紊亂,而導致能量缺乏,引起消瘦,乏力的症狀。
一旦肝有點變硬了,平時就要特別注意護理。王先生有個當護士的女兒,就一直叮囑父親要記住「護肝」的 3 個好習慣:戒酒、不吃發黴變質的食物、定期體檢。
除了改善生活、飲食習慣之外,還會囑咐王先生在飯後喝一支甘葛婆婆丁口服液。
這是採取苦蕎麥、 葛根、枸杞子、甘草、蒲公英等藥食同源食材,利用萃取、提純技術,經益生菌發酵後製成的飲品。
這些藥食同源食材,具有良好的養肝護肝成分,例如:糖原、胺基酸、維生素等等。
經益生菌發酵後製成的飲品,相比傳統的熬、泡、煮等工藝,吸收利用了會更高。
當人體攝入這些物質,就會有助促進新陳代謝的能力,增強肝的解毒、代謝能力,清肝養肝,從而調理肝變硬。
肝養好了,飲食消化也會逐步變好,機體能獲得更多的營養素,抵抗力也就逐漸強大起來。這個趨勢,才是健康長壽的有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