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大器的男人, 往往能做到「二借」, 早晚飛黃騰達, 出人頭地
《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始終穩居中國封建時代學術的核心地位,成為人們觀察宇宙人生,鍛鍊思維能力,建構哲學體系的理論基礎,對於形成中國文化的特色,提升中國文化的內涵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做到「二借」,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易經提醒:而真正成大器的男人,往往也能做到這「二借」,早晚飛黃騰達,出人頭地。
一、借勢
美國超級億萬富翁洛克菲勒,在最初進入石油行業的時候,就擁有大夢想、大包袱,雖然自身實力有限,卻想壟斷這一行業。洛克菲勒發現,當時原料產地的石油公司處於強勢地位。對於鐵路很不重視,需要的時候才用,不需要的時候就愛理不理,搞得鐵路公司經常沒有石油業務可做,而一旦自己與鐵路公司定下合約,答應每天供應其固定的石油運輸量,如此一來,鐵路公司就會為自己打折扣,通過這種運輸的價格優勢,就會將其他石油同行打得落花流水。
打定主意後,洛克菲勒選擇向當時的鐵路霸主之一凡德比爾特借勢,最後雙方達成協議:洛克菲勒以每天訂60輛車石油的條件換取每桶讓七分的利潤。低廉的運費帶來的是銷售價格的下降,進而使石油銷路得到迅速拓寬。從此,洛克菲勒飛黃騰達,向世界最大的壟斷企業、最富有的富豪邁進。
洛克菲勒初入石油行業,實力薄弱,假如和對手硬拼,必定是拿雞蛋碰石頭,而他巧妙地藉助第三者鐵路霸主的勢力,以低廉的運價佔據運輸的優勢,最終打敗了同行,實現了小魚吃大魚、壟斷石油行業的夢想,這其中的借勢之道值得每一個想成大器的男人學習。
二、借名
漢高祖劉邦共有八個皇子,且生母不同,為了爭奪皇帝寶座,漢朝宮廷展開了子與子、母與母之間的明爭暗鬥。劉邦有立戚夫人之子如意為太子的打算,可皇后呂雉卻想立自己的兒子劉盈為太子,她找張良幫忙。
張良獻上一計:「陛下一直想招聘四個在野的賢人出山,但他們始終不肯,若將他們迎為賓客,常請此四人赴宴,必會被陛下看見而問其原因。」果然不出張良所料,高祖以為劉盈為人恭敬仁孝,天下名人慕名而來,終於立劉盈為太子。劉盈的成功完全仰仗四大賢人的盛名,藉助他們的名望得到了皇帝寶座,當然也包括他母親呂后和張良的妙計,只有劉邦被蒙在鼓中。
自古以來迄今,以同人卦做事,達到取得成功的精英團隊十分多,在這裡,也不獨立舉例說明了。
《易經》裡給我們的告誡,早懂少吃虧,古人的智慧以及忠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能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在很多人的心中《易經》是舊時代的書籍,應該被歷史所淘汰,而且易經常被騙子所利用。講道理,這樣的書籍應該是被禁才對,然而事實卻相反,他的評價高到不可動搖。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每一個都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職場,生意場和生活中。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是涵養福報的古籍!若覺人生迷茫,便來讀一讀它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手捧易經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