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發脾氣後一定要及時溝通(二)
研究表明,當孩子們學習如何以積極的方式處理衝突時,他們的自信和自尊會增強,並且會成為有創造力的問題解決者,衝突雙方的情誼也會更牢固。
就像在健康的婚姻中,積極應對衝突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等待每個人都冷靜下來,然後回顧發生了什麼。我們談論它發生的原因,談論各自的感受,以及今後避免的辦法。 也許會有爭吵、也許會有衝突,但是待事情解決之後,我們都知道,彼此的心裡沒留下疙瘩。
對於孩子更是如此,他們跟成人本就不平等。 很多事情,都是大人拍板決定的,他們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我認識一位朋友,事業有成,兒女雙全,卻總覺得自己不幸福,說起父母都是怨,他怨父母對兄弟姐妹偏心,怨父母小時候對自己的錯怪,也怨父母的獨斷專行。 往小了說,積下的是怨,往大了說,那就是恨。
雖然看上去埋怨的是父母,但真正耽誤的卻是自己。 如果從小到大,都生活在這種冤不能伸、忿不能平、被拒絕沒有理由的養育之中,那麼長大之後,這些統統就會化為職場裡、婚姻中無盡的委屈。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那些發脾氣的時刻,才是養育孩子過程中最重要的時刻,也是父母教育意識所在的時刻。而發脾氣之後的溝通和復盤,才是所有教育的終點,才是所有關係修復的起點。
記得有一次女兒在小表弟生日宴上發脾氣。 雖然後來她都恢復了正常的快樂狀態,好像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但晚上,她臨睡前,我還是坐到床邊跟她說:
"我們需要聊聊小表弟今天生日會上的事。"
"我不想說",女兒直接蓋住頭(其實這就說明,在孩子心中,這件事還是一個心結)。
"我能拉著你的手嗎?"
"不能。"
"我能握著你的腳嗎?"
"不能。"
"我能摸著你的鼻子嗎?"
"不能。"終於是有了一絲笑意。
"那我能抓著哪呢?"
"你可以握一個手指。"她從被子裡探出頭來,伸出食指給我。
"媽媽之前沒有跟你說過,誰過生日誰就是壽星,他才有壽星該擁有的一切特權,我應該先告訴你的。 他有權利邀請別人跟他一起做這件事,但是我們不能喧賓奪主,那就是搶了他的權利,你過生日的時候,也不想被別人搶走這些事對嗎?"
女兒點點頭,說"我不應該那麼做。"
"你覺得你還希望自己沒做過什麼嗎?"我問。
"我不知道。"
"當你用那種聲音、跺著腳跟媽媽說話時,我感覺你不尊重我。"
她低下頭。
"對不起,媽媽。"
"你跟我道歉之後,我感覺你尊重我許多了。那你覺得媽媽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嗎?"
"我覺得你不該那麼批評我,因為我也很想點蠟燭、吹蠟燭和許願。"
然後我們討論了等她過生日的時候她就可以做這些事,或者如果等不及明天我們可以假裝她過生日,然後找些蠟燭來玩。 最後,女兒在無限憧憬中睡著了。
我知道,這才叫"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