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經濟和綜合國力逐步增強,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漢語、接受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另外,漢語相對於別的語言來說也比較難學,國家漢辦、孔子學院舉辦了一系列活動來幫助全世界的人們一起更好地學習漢語。
「漢語橋」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而口語就是比較實用交流方法,能反映一個文化之間溝通的差異化,那你知道生活中口語有些比較實用的方法麼,是否能實際應用在生活中。
口語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兩方面:口語發音和口語表達。本部分側重講口語表達。漢語中有很多俗語和熟語代表中國人思維觀念的想法,是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總結整理出的。但是,不懂中國文化的留學生並不能準確地了解這些詞的意思。因此,留學生在學習中就很容易出錯。
案例一
2013年第12屆外景賽中結束時,一位加拿大選手說:「我不能忘記大家」。他其實想表達的意思是,雖然比賽結束,但是我不會忘記大家。這裡用「不會」來代替「不能」更為恰當。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相比,本就字數少,較靈活,但是也容易出現誤解,一字之差可能句義就大相逕庭。
案例二
第13屆漢語橋決賽演講環節,23號選手對評委的稱呼是:「評委朋友」。在中國,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應該稱之為:評委老師。而且,在如此正式的場合,實在顯得不尊重老師。而西方的文化沒有嚴格的等級觀念,提倡平等和諧,覺得稱「朋友」更顯自由。
案例三
2015年第14屆「漢語橋」複賽中,老師提問環節有這樣一道題:「吃定心丸」是指什麼?選手回答:吃「定心丸」就是吃了一種叫做定心的丸子。顯然,這位選手的回答是錯誤的,實際上根本就沒有這種「定心丸」。同樣,在2014年第13屆「漢語橋」總決賽中,老師提問環節:「吃閉門羹」是什麼意思?選手回答:閉門羹放在「吃」的後邊,應該是中國的一種特殊食物。
由於中國的文化背景因素,漢語中許多詞包含著當地的風俗習慣,選手認為自己回答得很正確,把「定心丸」和「閉門羹」都當作是一種食物,其實,在中國文化裡,這兩個詞表比喻:「定心丸」的意思是對還沒有做的事情心裡已經有了十足的把握。
「閉門羹」指客人拜訪遭到主人的拒絕。借用一些食物來表達某種比喻義,是漢語的特殊之處,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可以將之與中國的美食相聯繫進行綜合學習,加深記憶。
對「漢語橋」比賽的口語分析和研究,不僅能夠發現留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的難點和問題,有利於留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增強學生自信心,而且能從中發現文化之間的個性與共通性,對以後對外漢語教學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那麼,您還知道中國文化當中還有哪些有趣的口語用法?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文中使用的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小編會每天為大家捧上精彩的人文、民俗、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的帳號!你的點讚、轉發、評論,這都是對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