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留學生如何在生活中學好漢語的口語化用法

2020-12-14 新英中巷在線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經濟和綜合國力逐步增強,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漢語、接受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另外,漢語相對於別的語言來說也比較難學,國家漢辦、孔子學院舉辦了一系列活動來幫助全世界的人們一起更好地學習漢語。

「漢語橋」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而口語就是比較實用交流方法,能反映一個文化之間溝通的差異化,那你知道生活中口語有些比較實用的方法麼,是否能實際應用在生活中。

口語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兩方面:口語發音和口語表達。本部分側重講口語表達。漢語中有很多俗語和熟語代表中國人思維觀念的想法,是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總結整理出的。但是,不懂中國文化的留學生並不能準確地了解這些詞的意思。因此,留學生在學習中就很容易出錯。

案例一

2013年第12屆外景賽中結束時,一位加拿大選手說:「我不能忘記大家」。他其實想表達的意思是,雖然比賽結束,但是我不會忘記大家。這裡用「不會」來代替「不能」更為恰當。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相比,本就字數少,較靈活,但是也容易出現誤解,一字之差可能句義就大相逕庭。

案例二

第13屆漢語橋決賽演講環節,23號選手對評委的稱呼是:「評委朋友」。在中國,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應該稱之為:評委老師。而且,在如此正式的場合,實在顯得不尊重老師。而西方的文化沒有嚴格的等級觀念,提倡平等和諧,覺得稱「朋友」更顯自由。

案例三

2015年第14屆「漢語橋」複賽中,老師提問環節有這樣一道題:「吃定心丸」是指什麼?選手回答:吃「定心丸」就是吃了一種叫做定心的丸子。顯然,這位選手的回答是錯誤的,實際上根本就沒有這種「定心丸」。同樣,在2014年第13屆「漢語橋」總決賽中,老師提問環節:「吃閉門羹」是什麼意思?選手回答:閉門羹放在「吃」的後邊,應該是中國的一種特殊食物。

由於中國的文化背景因素,漢語中許多詞包含著當地的風俗習慣,選手認為自己回答得很正確,把「定心丸」和「閉門羹」都當作是一種食物,其實,在中國文化裡,這兩個詞表比喻:「定心丸」的意思是對還沒有做的事情心裡已經有了十足的把握。

「閉門羹」指客人拜訪遭到主人的拒絕。借用一些食物來表達某種比喻義,是漢語的特殊之處,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可以將之與中國的美食相聯繫進行綜合學習,加深記憶。

對「漢語橋」比賽的口語分析和研究,不僅能夠發現留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的難點和問題,有利於留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增強學生自信心,而且能從中發現文化之間的個性與共通性,對以後對外漢語教學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那麼,您還知道中國文化當中還有哪些有趣的口語用法?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文中使用的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小編會每天為大家捧上精彩的人文、民俗、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的帳號!你的點讚、轉發、評論,這都是對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這些「全球化幻想」是中國經濟學界對中美大國衝突集體失語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認識現階段的經濟全球化狀態及其趨勢,是中國經濟學界面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我們在精細化的專業領域裡越走越深入,在數量化、模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定,結果自然是脫離生活的實際。我們甚至不願意在外面早已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時候,從自己棲身的洞中爬出來,看看漫天翻滾的烏雲的模樣。這種狀況,尤其體現在我們長期以來對經濟全球化的認知上。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麼兩年多來,從貿易、科技、教育、人才、企業一直到意識形態等領域,我們的研究都是一步步被人家牽著鼻子被動地走到今天。
  •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研究
    通過全面分析我國新聞跨文化傳播的意義和特點,結合我國新聞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探究解決的方式,以期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英語新聞的跨文化傳播助力。 【關鍵詞】全球化;英語新聞;跨文化傳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步入全球化軌道,而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資訊時代的來臨,更是加快了各行各業的全球化進程,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新聞的獲取。
  • 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學院的發展與轉折
    曾作為外交官在瑞典生活7年,在瑞士生活4年,見證了孔子學院的發端,推動了海外孔子學院的建立與發展。孫博士從孔子學院的發端講起——2001年,初到瑞典任職時,孫博士肩負著探索建立漢語研究中心的重任。然而,當時的海外環境使得建立漢語研究機構存在一些實際困難。
  • 疫情下的小留學生,新中產背後教育焦慮的全球化
    因此在最大化提高名校錄取率的心理驅使下,家長們的不斷投入抬升門檻,最後的結果就是走高考路線的買最好的學區房享受最好的應試教育,而放棄高考放眼世界的家庭,已經恨不得從幼兒園開始就紮根矽谷、波士頓或者倫敦,一路推到藤校牛劍。
  • 「一帶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思考與探索
    當前,世界經濟已經進入到全球化分工和布局階段,雖然個別西方國家出現了逆全球化的趨勢,但是全球化作為一種自然歷史進程,是大勢所趨。從杭州G20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利馬會議,到「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達沃斯經濟論壇,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引領全球化進程中體現了大國擔當。當前,「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成效顯著,體現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化發展新趨勢。
  • 第七屆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全球化逆風背景下,全球科技合作將走向...
    在當前國際疫情持續蔓延和全球經貿形勢異常嚴峻複雜的背景下,全球化智庫(CCG)與北京商務局將於2020年9月8日(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期間)聯合主辦服務業擴大開放暨企業全球化論壇。 圓桌研討1 疫情時代全球服務業開放與合作: 機遇與挑戰 圓桌研討2 全球化逆風背景下的全球科技合作
  • 崔洪建:疫情衝擊下,歐美試圖「改造」經濟全球化
    早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前,西方國家內部有關經濟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爭論就已接近白熱化。在此次疫情期間,美國首先禁止3M公司向歐洲出口N95的口罩並號召3M在海外的生產基地把產品全部運回美國,歐盟立刻出臺爭鋒相對的措施……西方國家內部種種逆全球化之舉顯示出,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使歐美改造經濟全球化的願望更加急迫,政策導向將更加清晰。
  • 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大同
    全球化背景下,根據全球生產和全球市場而非國家邊界,各種各樣的組織和機構正在各個層面上進行建構或重構。這也意味著,發軔於經濟領域的全球化運動正在政治領域突破以民族國家為中心的世界體系邏輯,較為突出的一個表現是晚近二十年「全球治理」議題的大量湧現。 [20]這就表明,經濟和政治或許是在各自的領域中進行理性化的嬗變,但生成邏輯的差異並不意味著二者之間只能是一種高度相關的外部聯繫。
  • 數位化、全球化、泛娛樂化 讓雙11值得期待
    2020年雙11的熱浪開始奔湧  數位化、全球化、泛娛樂化 讓第12個雙11更值得期待  相關專家表示,今年雙11將以數字經濟的確定性力量,引領消費增長;在全球疫情仍面臨不確定性、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的大背景下,展現中國內需的動力、廣大商家的韌力以及數字經濟的充沛活力。  對消費者而言,數位化浪潮的裹挾、全球化新品的密集發布以及直播互動等娛樂化元素的集中展現,將會讓經歷了一個輪迴的第12個雙11更值得期待。
  • 「基於內需的經濟全球化戰略」系列研究概述
    關於該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07年《中國工業經濟》第5期的論文《全球代工體系下發展中國家俘獲型網絡的形成、突破與對策——基於GVC與NVC的比較視角》,文章分析了中國代工企業被國際大買家俘獲形成的機制與模式,首次提出我國建設新興工業化道路和國家自主創新體系,擺脫GVC背景下被俘獲關係的出路在於基於國內市場空間的國內價值鏈
  • 中日合作對衝經濟逆全球化
    下一步,中方願同日方著力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使這一目標早日落地、開花結果,惠及兩國人民。據悉,王毅此次訪日,是在疫情中斷線下交流的大背景下,日本菅義偉新政府上臺後,中方高層領導人的首次訪問,也是在中日共同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籤署後的首次見面。
  • 論文鑑賞:國際化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教育需要立足本國、面向世界,所以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對於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而言,同樣需要緊跟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利用國際教育資源,培養更多具備國際意識、國際交際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以便更好地適應我國在國際化背景下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領域的發展需要。
  • 經濟全球化的部分影響
    經濟全球化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與擴大。他也在政治方面對於其他各國都有的一些顯著的影響與變化。對發展中國家,它起到了一些其他的促進與經濟擴張的作用。而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它有很大的促進了其經濟以軍事實力的發展與擴大。我們卻很難去想像一下所有全球經濟化對於各國實際真實的發展。
  • 國內英語學習標準向實用轉變 留學生需提高口語
    詹飛菲認為,語言障礙是所有留學生都會遇到的問題,而學習語言沒有捷徑可走,只能多說多練。她建議學子應走出課本和考試,多跟周圍人交流,了解真實語言環境下英語是如何使用的。圖為今年4月,她在希臘聖託裡尼旅遊。
  •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戲劇影視學科的融合化、中國化與國際化發展
    2020年8月1日下午18:00,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與遼寧大學聯合主辦,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承辦的「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戲劇影視學科的融合化、中國化與國際化發展」研討會成功舉辦。
  • 全球疫情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留學政策的突變及應對
    從當前我國留學的基本現狀與發展趨勢來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變,全球化趨勢沒變,我國對外開放的政策沒變。因此,辯證認識疫情背景下留學的總體形勢,積極應對,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及制度成為當務之急。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美國加快了對華政策的調整,留學政策趨於收緊,而且多次反覆,令人眼花繚亂,給留學生及其家長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和擔憂,國內社會各界特別是留學生及其家長對此也十分關注。本文從當前我國留學的基本現狀與發展趨勢入手,辯證認識疫情背景下留學的總體形勢,提出有關應對之策。
  • 北大王躍生:重視世界經濟從全球化向區域化轉變的客觀現實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我國外貿進出口面臨嚴峻挑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王躍生在「北大經院兩會筆談」中對此表示,當前我國外貿發展應當重視世界經濟從全球化向區域化轉變的客觀現實,加大力度積極探索和參與區域性經貿合作安排。
  • 全球化背景下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治理
    多元的社交網絡平臺不僅擴大了公眾所獲取的信息總量,還帶來輿情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人人都是記者」「事事都有評論員」,已經成為網際網路傳播的一種普遍現象。然而,對於一些真假難辨的信息,公眾會選擇性地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信息。而一些自媒體、營銷號出於「流量為王」的利益原則,往往傾向於迎合公眾的獵奇心理或情緒,進行非理性、碎片化的信息傳播。
  •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發展勢頭受到重挫,現有成果經歷再評估,以比較優勢和規模報酬遞增為基礎的經濟全球化動力被撼動。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羅賓·尼布萊特等一大批國際知名專家「宣布」,經濟全球化正走向終點。
  • 經濟全球化增添新動能
    歷經8年談判,亞太地區15國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11月15日正式籤署。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成員結構最多元、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區就此誕生,成為國際社會在2020年「困難模式」下結出的一枚經濟全球化碩果。RCEP成員國均承諾降低關稅、開放市場、減少標準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