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小學學制:改還是不改?
蘇亮月 繪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和全國人大代表、宿州市農科院研究員楊傑不約而同建言學制改革,並引起廣泛熱議。而在各地,旨在實現學段貫通、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制改革,也正在成為研究和實踐的熱點。那麼,如何正確看待學制問題,如何科學推進學制改革?為此,本刊特邀有關校長和專家就此展開對話,也歡迎各位讀者來稿參與討論。
——編者
學制當改
湖北省赤壁市實驗小學原校長 吳震球
建國以來,中小學教育在課程教材等方面前後進行了8次改革,然而,學制問題卻少有涉及。2011年,顧明遠教授在《教育學報》第3期呼籲「學校制度亟待研究改革」,對此回應者卻並不多。學制、課程、教材、教法是中小學教育系統中四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學制又是其中的「牛鼻子」,所以,應該儘快補齊學制改革這塊短板,讓學制改革步伐跟上課程教材改革進程。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存在互相分離的三個不同學段,有悖於學生知識體系的系統構建和持續發展的規律,不利於基礎教育整體目標的實現。如果實行中小學「一貫制」,由一個校長統領學校進行總體規劃、分年級實施,就會統一思想、減少內耗、節省課時,有利於更好地完成基礎教育整體目標。尤其是三段式學制必然有三次畢業統考——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這三次統考像三座大山壓在學生頭上,折磨著學生、老師和家長,衍生了諸如擇校等許多難以解決的教育問題,更成為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天然屏障。
目前,國內已有不少省市開展了十年一貫制、五年一貫制、九年一貫制和十二年一貫制的試驗,國外如英國、芬蘭、前蘇聯等國家都存在十五年一貫制學校(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十年一貫制學校。多種學制的實踐,從不同層面為我們創建一貫制學制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鑑。
正如莫言所指出的,我國目前基礎教育時間過長,不夠合理。我們已經進入信息數位化時代,步入了學習化社會,今天少年兒童的身心、智能發展水平遠高於幾十年前的同齡人,讓他們進入學制更短的一貫制學校學習會輕便得多。如果同時提前做好配套的課程、教材和教法改革,對中小學的課程、教材進行統整,讓學生進入一貫制學校,在更加科學的教育體系和環境中學習,則可以大大縮短學時。
因此,中小學學制應該縮短兩年,實行十年一貫制教育。正如早年小學取消初小高小的劃分一樣,中學不再分初中高中,從一年級到十年級,學生每讀完一個年級直升高一年級繼續學習直至讀完十年。十年後一次性統考,學生分流,一部分上大學繼續深造,另一部分上專業技術院校。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別和民族差異較大,十年一貫制應該是我國今後基礎教育的主流學制,各省份可根據地域民族等情況採用符合當地實際的其他學制。
當然,討論中小學學制改革,必須把它放在我國整個學制系統中考量,從總體上把握中小學學制改革的尺度,不能各自突進,更不能簡單地將三個學段在形式上合而為一。因為,它本質上是教育理念、管理制度、課程教材和教育方法、教育技術上的創新,是對中小學學校教育的全面科學的整合,是質的飛躍。
以開放心態看學制改革
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代蕊華
學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於其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問題,有必要做進一步的思考。
學制改革不僅僅是年限的調整。學制是國家規範教育行為的一種基本制度,是教育活動能夠正常運轉的重要保障。學制的改革涉及教育方方面面,在基礎教育領域,有關學校性質、任務、入學條件的規定,是學制更為根本的內容。修業年限的調整隻是為了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的手段。因而,無論是縮短學習年限、「九年一貫」的討論,還是「六三三」「五四三」等分段之爭,都是學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但決不是學制改革的全部。
學制改革不能為改革而改革。回顧學制改革的歷史,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基礎教育學制改革的歷史,縮短學制似乎是學制改革最為關注的重點,在某個時期甚至達到了極致程度。縮短學制的主要理由是學制過長、效率過低、學生負擔過重、教育財政壓力較大等。在當今社會,尤其強調學生比過去早熟,智力開發往往提前,加上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和師資水平的提高,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過去比較長時間完成的教學任務。並且,由於縮短年限而帶來的提前就業,還可以緩解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可以提前為社會做貢獻。
但是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於未來人才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而縮短學習時限與質量要求的提高,往往是矛盾的。
同時,對於「六三三」學制的批評,也成為另一個備受關注的重點,似乎當前教育中的種種問題,都是由此造成的。事實上,自1922年頒布「壬戌學制」以後,「六三三」制就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基本學制類型,雖然其間經過了多次的改革,包括1951年政務院頒布《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後,學制也在不斷變化。但從全國範圍來看,「六三三」制目前仍然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主流學制。相比「六三三」制,「五四三」似乎有更多的優勢。許多地方,包括上海的經驗,似乎也說明了這一點。
應該看到,學校不僅僅是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地方,學校教育在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上,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如果從「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的角度而言,教育經曆本身就是人生的重要財富。如果學制改革僅僅是為升學做準備,僅僅作為提高某一學段升學率的手段,或者某個學校實施學制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選拔和留住更好的生源,則不是我們所提倡的。
因而,學制的改革要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水平,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切實有利於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要堅持因地制宜,在基本學制的要求下,允許多種模式的存在,鼓勵開展靈活性、彈性化的學制改革。
學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根據教育法的規定,學制改革並不是某一個單位或個人能夠隨意進行的,而是要在國家宏觀領導下進行。但這決不意味著「全國一刀切」,也決不意味著學制改革就是行政化的工作。學制改革需要多元主體的參與,需要科學論證與充分試點才能在更大範圍內推行。
學制改革的系統性體現在,它要與黨的教育方針、國家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辦學宗旨與任務相一致,要與基礎教育的整體改革相適應,要考慮到國家的財政基礎和當地的發展水平,要考慮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整體協調,要有歷史的眼光和國際的視野。在具體實踐探索中,還要考慮實驗地區與周邊地區、實驗學校與相關學校、實驗學段與相關學段的銜接。
在現代意義上,學制的改革已不僅僅停留於不同學段的年限劃分,而是更關注各學段辦學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的貫通與整合,更關注在終身學習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的背景下,如何實現不同教育形態的融通。一個國家或地區需要一個基本學制,但不是唯一學制。在基本學制基礎上,我們應該積極鼓勵探索,體現開放與多元,以滿足國家、社會和個人對教育的多樣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