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佛教智慧與現代社會發展之關係

2020-12-17 心智自在

#佛教文化#

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從東漢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中國,已經有1950多年歷史,拋開宗教成分不論,佛教可以說是一種古老的智慧。其作為古老智慧是不是就與現代社會想脫離或者落伍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來看看佛教智慧在現代中國之具體運用或者體現:

一、重視教育

佛教強調人之所以痛苦,是由於愚痴導致;導致愚痴最主要的原因,是對真理不了解。故此,在佛教中特別強調聞思修行,而三者之首要就是聽聞佛教道理,在佛經和菩薩們的論典中都有大量篇幅的論述。

在藏文化地區,以前教育的職責就是由寺院來承擔,2014年我到四川白玉縣的亞青寺,還有小喇嘛在寺院開始啟蒙教育的。這與中國現在大力提倡教育、提出科教興國的理論和做法不謀而合。另外,佛教不僅強調內明(佛教)的學習,同時也強調需要學習或者通達醫方明(醫藥科學)、因明(邏輯學)、工巧明(建築繪畫製造類)和聲明(音律類),這與中國推進的多學科、多方位的全面教育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是完全一致。同時,現在的佛教除了傳統的教育方式以外,特別強調利用網際網路等現代科技便利來加強佛教的教育,這與國家提倡的利用一切現代科技方法進行創新教育的做法完全一致。

二、重視對真理的研究和實踐

在佛教中特別強調思維和實修的重要性,如佛陀親口說過:「不要因為我是你們的本師,就對我的所說全盤接受,而應該象提煉黃金需要十六道工序一樣,對我所說的反覆觀察思考有沒有道理,然後再接受」,這是強調思維(相當於現在說的研究)的重要性。同時,佛陀又說:「吾為汝說解脫法,當知解脫依汝勤精進」,這是強調實修(實踐)的重要性。對於世間的科學知識乃至人文科學,如果僅僅停留在粗淺的聽聞階段,可以說起不了什麼作用,對於科學知識即使深入研究,沒有去實際驗證或者將科研成果轉化成實物生產出來,其意義也並不大。

佛教的道理主要歸攝於緣起之中,緣起分內緣起和外緣起:內緣起強調的是內在人體根身識的奧秘,外緣起強調的是器世界(外在的物質世界)的規律和秘密。

佛教的內緣起強調的是掌握了心識奧秘的道理以後,通過長期實地修持並且真正實證到,就可以自由控制身心世界,從而達到「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超脫境界。現代的心理學,腦神經科學,人體基因科學等都想揭示的就是人身心的奧秘,而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攻克身心疾病,讓人身心健康自在,從而獲得高品質的生存。

在佛教的大小乘經典中雖然對器世界的成住壞空和構成有詳細的描述,並且對外緣起的規律有精到的描述,但是佛教強調的是超越世間的束縛,所以沒有特別強調將掌握的外緣起秘密往科技方面發展。但是,在佛經中早就已經說到過以後會出現克隆現象,還有就是蓮花生大師在預言中提到了飛機出現以後,他的教法將會弘揚到全世界。這些都足以說明對於外緣起,佛教的闡述相當的超前。為什麼佛教不特別去強調研究外緣起呢?曾經聽幾位上師講過一個真實的例子,上個世紀初,有一位在喜馬拉雅山閉關修行的喇嘛,有一天智慧境界中現前了飛機的景象,他出座以後就將飛機的構造和成品圖紙畫出來,在後來的打坐中,再也難以進入智慧境界。後來再三思維原因,才想到與飛機樣圖有關,就將之焚毀,以後打坐又能夠進入智慧境界了。

現代社會對外緣起的研究特別重視,在基因工程、自然科學、航天科學乃至人工智慧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就拿隨身攜帶的U盤來說,以前存儲最多一兩百g,而掌握了緣起的秘密以後,可以達到2T甚至更高。所以,只要掌握了外緣起的秘密,現代科技的發展就可以做到日新月異。

三、特別強調夯實良好的道德風尚和社會風氣基礎

佛教的立教宗旨中開篇就點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就是要改惡行善,守護淨意。而國家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反腐倡廉、打黑掃惡行動,以及提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目的都是為了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和社會風氣。

四、阿羅漢四不知因的啟示

阿羅漢的四不知因為:

1、細不知因:指因佛法深細而不知,如舍利子尊者不知如來之戒蘊。

2、境不知因:指因對境遙遠而不知,如目犍連尊者不知母親已轉生到具光世界。

3、時不知因:指因時間久遠而不知,如舍利子尊者不知華傑施主具有隨解脫分善根。

4、多不知因:因分類無量而不知,對於如孔雀翎羽之顏色等的產生原因,各種之分類,無法了知。

阿羅漢已經獲得了聖者果位,但是由於具有非染汙的痴暗,尚且有四不知因。放在現代科學研究來說,因為還沒有徹底掌握緣起的秘密,在研究中都會遇到這些瓶頸或者需要攻克這些難關。如在醫學儀器中,彩超和核磁共振算是比較精密的儀器,但是拍出來的片子還是比較粗糙,並且對於中醫理論中的經絡等尚不能拍到,這是因為經絡是身體比較深細之法;對於地球,人類的了解已經不錯,但是對於月球、土星和火星等,雖然可以依靠宇宙飛船載入登錄做實驗,但是因為過於遙遠,只能是大概率地了解,這是境不知因;另外,對現在人類生存的地球來說,因為形成的年代久遠,只能通過各種考證、理論假設來說明其形成原因,同樣對於以後地球的毀滅,因為時間過於長遠,也只能是做種種假設,這是時不知因;現在腦科學的研究已經獲得比較大的成果,但是對於一個正常人一分鐘內起多少個念頭、每個念頭具體是什麼,可以說是無能為力,這就是多不知因。

綜上所述,佛教雖然是古老的智慧,但是並不落伍,反而隨著現代科技不斷地發展而煥發出盎然生機。

相關焦點

  • 陳星橋: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原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雜誌副主編陳星橋先生作題為《略論漢藏語系佛教之異同及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主旨發言。這是佛教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面對迥異的地理環境、社會文化形態和嚴酷的宗教競爭作出的自我調適,這符合佛教的緣起法則和文化發展的普遍規律。三大語系佛教在各國各地區的生存、發展,同樣也經歷了一個演化或異化的過程,但總體上不離印度三期佛教的格局。 隨著印度教的復興和伊斯蘭教的入侵,印度佛教自公元九世紀漸趨衰微,到了十三世紀便徹底消亡。
  • 略論唯識學的思想源流與發展演變
    2、論典時代的唯識學  此時的唯識思想主要是指彌勒學、無著學和世親學,這是唯識學逐步確立和完善的重要時期。在此需要對大乘唯識學產生的思想和時代背景作一簡要的說明。眾所周知,唯識學是在龍樹大乘中觀學之後產生的,隨著性空思想的逐漸衰落,印度大乘佛教出現了很多問題,對龍樹空義思想產生了種種誤解,甚至出現了「惡取空」,否定一切的極端傾向。
  • 佛教教育觀在現代社會的意義——韓煥忠
    佛教的般若之智可以幫助眾生看透世相百態,看破滾滾紅塵,走出迷惑顛倒的境地;佛教的佛性觀念也可以使眾生重視主體自我,勇於承擔各項社會責任,以一種不計恩怨、不計報酬的出世心態積極從事利益他人的入世的事業;佛教的戒條及倫理觀念可以完善一個人的人格,促進家庭、社會的穩定和人際的和諧;佛教智慧和懸設的境界可以為人們的精神生活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等等,諸多的好處,難以一一條列。
  • 印度古代佛教醫學教育略論——陳明
    言八醫者,一論所有諸瘡,二論針刺首疾,三論身患,四論鬼瘴,五論惡揭陀藥,六論童子病,七論長年方,八論足身力。言瘡事兼內外。首疾但目在頭。齊咽以下,名為身患。鬼瘴謂是邪魅。惡揭陀遍治諸毒。童子始自胎內至年十六。長年則延身久存。足力乃身體強健。斯之八術,先為八部,近日有人略為一夾。」(10)義淨在天竺求法多年,故能明確指出,八醫屬於醫方明的範疇。
  •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成功舉辦:傳統佛教如何走向現代社會
    因此,可以將需要語言、文獻知識以及現代關照方能進行解讀的《雜阿含經》視為人間佛教思想理念及其三大基本價值方向的原始版,而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視為其現代版。人間佛教的信仰方式信仰方式作為聯結信仰實踐與信仰關係的中介,對宗教的發展變遷舉足輕重。
  • 科學和佛教的認識論的差異,與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困惑
    科學與佛教都是以自然存在為研究對象。科學是哲學的衍生,並衍生出許多分支。由於西方文明引領了科學的發展,科學的研究對象更側重於物質世界及其運動。佛教的研究對象包含物質,但也包含「心」,並認為「心」與「物」是一致的。佛教更側重於與「心」有關的終極真理,並包含哲學與科學。
  • 聖凱法師:論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_佛教_鳳凰網
    淨土思想在印度產生,隨著經論的傳入,於是各種淨土信仰也隨著傳入中國。其中,中國人最為熟悉的是彌陀淨土信仰,其實還有彌勒淨土、阿閦佛淨土、藥師淨土等等。中國佛教在隋唐時代極其隆盛輝煌,成為佛教的黃金時代,彌陀淨土信仰也發展成為淨土宗,成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自從會昌法難以後,佛教逐漸式微;明清以來,似乎只剩下禪淨二宗在延續著佛法的慧命。
  • 佛教與和諧社會
    今天這個題目,由於時間關係,我就不多說了。是《佛教與和諧社會》。那麼,佛教與管理有什麼關係呢?現在西方有些學者把佛教叫做管理學。這個和傳統我們說的管理學有點不一樣。主要是管理自己,管理思想,所以佛學也可以叫做管理學。因為一切管理都是對人的管理,而人主要是思想管理。思想管理好了,自我管理好了,那麼一切管理就會很順利。如果說思想管理不好,自我管理不好的話,其他很多管理就無從談起。
  • 西方哲學的智慧學說與佛教的般若智慧之比較
    古希臘時期偉大思想家蘇格拉底是西方理性主義甚至基督教文化的先祖,他提出的「哲學就是愛智」的命題,奠定了整個西方文化發展脈絡的基調。古印度時期喬達摩悉達多王子通過親身踐行證悟的般若智慧,則成為人類文明中佛教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兩種不同的智慧觀歷經千年,仍在當今中西文化的對抗與碰撞中主宰著人類的思維和命運。於是,對比這兩種智慧觀念,也許能夠為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與文化批判提供寶貴的思想啟迪。
  •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佛教視角
    此項研究的目的是從佛教的角度,將當代科技的某些最近的特徵與人類生活的本性進行比較。我們希望對這兩者關係的研究能夠啟發構想或者採取更可取的方法去利用科學技術以造福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人類與其他生物的不同之處 在此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與人類造成問題相關的所有生物有機體的特徵。
  • 佛教哲學三論——單純
    當然,佛教傳統能夠將日常的人類生殖經驗、自然現象的生滅變化,深化成一個比較嚴密的邏輯體系,不能不歸因於其獨具特色的知識論體系。二、知識論印度佛教一方面講宇宙生成論與人生論中主體性的照應關係,另一方面又強調主體性實現人生論的可能性和條件,即具有佛教特點的知識論或稱之為般若之智。
  • 佛教可以補充現代教育所帶來的偏差
    佛教可以補充現代教育所帶來的偏差現代教育在取得巨大進展與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弊端,面臨一系列嚴峻的問題。面對21世紀,現代教育應如何興利除弊,使之健康發展?是在整個世界都受到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對改革中的中國現代教育來說,更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並不輕鬆的話題。 教育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教育一般指學校教育,廣義的教育則是一個內涵與外延甚為豐富而廣泛的複雜概念。教育的發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全面探討、深入分析是教育專家們的職責。但每一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發展關乎每一個人,所以關心教育發展也可以說是匹夫有責。每一個人對教育發展都會有他自己的認識與思考。
  • 陳兵《佛教生死學》及《佛教心理學》合集|在線閱讀
    這些問題中,以生死之謎,尤其是死後有無續存的問題,關係到每個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對它的解答,是人們決定人生態度、人生目標,建立人生觀、價值觀、倫理觀的基石。《佛教心理學》內容簡介:從現代心理學和佛法的雙重視角,對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有關心靈的學說,作了一番現代整合,忠實地濃縮了佛法的精華,作出使現代人容易明白的詮釋。既有深刻的理論論證,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見性,獲得大智慧、大安樂、大自在的具體技術。
  • 論《觀音心經》的哲學思想及現代意義
    ,本文通過對《心經》文本的解讀,闡明了《心經》所蘊含的主要哲學思想,指出般若空觀是該部經典的主要思想,般若學是佛法之母,是大乘佛教真如說、如來藏、佛性論、涅槃說的理論根基。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觀音心經」、「心經」。玄奘譯。收於「大正藏」第8冊。本經系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
  • 《俱舍論略注》《俱舍論頌疏表釋》特色及俱舍之弘揚
    今天坐在這裡的每一位貴賓都是由著《俱舍論》這一書的因緣,也是由著《俱舍論略注》及《俱舍論頌疏表釋》的作者——敏公上師的因緣,由這兩個主要因緣聚集在這裡,使多寶講寺洋溢著非常歡喜的氣氛。感受到這種歡喜的人,如果從和這兩本書的關係來看的話,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想把這兩本書做出來的人,想讓大家看到這兩本書;還有一種人,就是現在或者將來想要看到這兩本書的人。
  • 歷史|佛教究竟何時傳入中國——中國佛教史略之後漢佛教(一)
    
  • 歷史與關係:社會建構論的社會建構
    關鍵詞:歷史/關係/社會建構論/協同行動/肯尼斯·格根王波:格根教授,我了解到您在學生時代接受的是系統的實證主義的心理學訓練。實際上,所有我們視為知識之物均產生和依賴於社會群體之內建立的共識。考慮到任何社會團體都有其固有的價值觀,事實和價值之間就不存在根本的分離。科學研究從而就成為一種實用主義的努力,它服從於基於價值的反思,並且誘發不受約束的創造力。王波:那麼您自己是如何定義社會建構論的?
  • 宗宙法師:《俱舍論略注》《俱舍論頌疏表釋》特色及俱舍之弘揚
    今天坐在這裡的每一位貴賓都是由著《俱舍論》這一書的因緣,也是由著《俱舍論略注》及《俱舍論頌疏表釋》的作者——敏公上師的因緣,由這兩個主要因緣聚集在這裡,使多寶講寺洋溢著非常歡喜的氣氛。感受到這種歡喜的人,如果從和這兩本書的關係來看的話,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想把這兩本書做出來的人,想讓大家看到這兩本書;還有一種人,就是現在或者將來想要看到這兩本書的人。
  • 餘日昌:佛教慈善對調節社會和諧有所裨益
    這種情形之下,中國傳統的佛教慈善對社會的影響漸趨弱下。直至近代,中國佛教逆勢中興,「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淨土號召、「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大乘菩薩行漸漸復甦,逐漸地,在「人間佛教」這面鮮明的旗幟下,中國傳統宗教的慈善終於開始走向了明朗化、公開化,其影響延綿至今。對於世人有目共睹的佛教慈善之社會貢獻,卻有不少人還不甚理解其真正動力及其原委。
  • 佛教思想史與佛教「人學」——聖凱法師
    90年代以來,隨著敦煌遺書的整理與研究的深入,佛學的文獻學方法亦有很大的進步;同時,哲學方法的佛學研究,利用存在論、認識論、語言哲學、現象學等西方哲學思想對佛法進行現代化詮釋或比較,亦有較大的長進。但是,佛學研究仍然主要集中於中國佛教,對印度佛教乃至周邊國家的佛教仍顯不足,尤其對印度佛學研究的缺乏,將限制中國佛學研究的發展與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