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春節本該是萬家團圓、舉國歡慶的時刻,可是剛剛過去的2020年春節,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擊得粉碎。與17年前的非典SARS病毒一樣,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也來源於野生動物。
吃得太好,吃得太多,吃上求新求變,果然讓人類自食其果,禍從口出。
蘇格拉底說,未經反省的生活不值得過。此時我們關於「保持飢餓感」的話題,也許是一付清神醒腦的良藥。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其實改成「滿招損,欠受益」,用在我們的身心健康上也同樣適用。有研究顯示:適當保持飢餓可以讓人更健康,延緩衰老。而心理學上也認為,適當「保持飢餓感」可以「增加幸福感」。
決定人的健康和壽命的五大因素有——父母遺傳佔15%,社會環境佔10%,自然環境佔7%,醫療條件佔8%,而生活方式佔60%,幾乎起了決定作用。
陶淵明詩云:「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其實無論是在身體、心理還是日常生活上,力行減法,都會讓我們離幸福更近一點。家不在於房子的大小,而在於有沒有愛和溫暖。
幸福人生需要做減法,當許多東西擺在你面前時,你要有一種教養,適可而止。美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种放棄,而決不是貪婪。
保持飢餓感,讓自己變得更好
現在,無論是物質還是信息都極大的豐富,這就讓我們陷入「多則惑」「滿招損」的局面,從而喪失了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而恢復飢餓感會調動我們的好奇心甚至專注力,這類似一種內在的激活。白巖松曾說「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恐怕要從真正的飢餓感開始。」其實,保持飢餓感和延遲滿足感,都是獲得幸福感的手段、途徑,這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標配。
胡楊
周日中午,做了牛肉麵,我沒吃,照例出去散步一個小時。回來躺在沙發上,感覺肚子在提抗議。好久沒聽到肚子咕咕叫的聲音了,那一刻心裡居然有點歡喜,竟然也沒有了睡意。起身煮茶,又拿出昆明女友蕾蕾快遞來的鮮花餅,選了一塊桂花慄子味的。
那天的茶特別好喝,鮮花餅也充滿了美妙滋味。幸福感如冬日午後的暖陽,噼裡啪啦爆棚了。於是想到汪曾祺《茶,湯和好天氣》中描繪的:「坐在街邊攤頭的矮腳長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餅,夾一個薄脆,是一頓好飯。」
幸福,原來如此簡單。
吃得少一點,身體更健康
最近我一直在考慮幸福感與飢餓感的問題。這兩年,隨著年齡的增加,日常生活最大的改變就是,從「按時吃飯」變成了「按需吃飯」。現在大多數時候我會把午飯變成省略號,於是發現,帶著那麼一點兒飢餓感,就連做晚飯的過程都充滿了愉悅感。
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體重不再上躥下跳,而是一直保持在「理想」狀態,身輕如燕;間接效應是——我意識到原來「保持飢餓感」可以「增加幸福感」。而這個「飢餓感」不僅僅表現在飲食上。
我們都知道那句「滿招損,謙受益」,我把它改成 「滿招損,欠受益」也同樣適用。因為科學研究顯示:適當保持飢餓可以讓人更健康,可延緩衰老。在食物攝入量較低時,人體可產生一種β-羥丁酸的分子,它可以減緩血管系統的細胞老化,減少氧自由基的產生,減輕腸胃負擔,也就是減少毒素的侵擾,避免大腦代謝紊亂。吃飽後大腦中的纖維芽細胞會增長數萬倍,造成大腦皮質血氧供應不足、腦組織萎縮及腦功能退化,最終誘發痴呆或減少壽命。日本研究顯示,老年失智症人群中有30-40%的人,在青壯年時期都有長期飽食的習慣。
的確,如今很多疾病諸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都是吃出來的,人們往往吃得太多,吃得太好。俗語道「飯吃7分飽」,但是真正能參透其中奧妙的人卻很少。
恢復飢餓感,心靈更輕盈
我們都有類似的感覺,食慾好的時候心情大好,對接下來吃什麼就有了期待,還有一些感恩。此時身體上的飢餓感會調動我們的好奇心甚至專注力,這類似一種內在的激活。
比如看書的時候,如果有一份對書的內容的飢餓感,你就能體會到高爾基說的「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在工作方面,如果有一份飢餓感,你也會更有活力和無窮創意。
記得讀《少有人走動路》一書時,印象最深的是「延遲滿足感」。它是指為了更長遠目標而放棄即時滿足,在等待中訓練自我控制的能力。
記得那時兒子很小,當他沒有完成作業就想玩遊戲的時候,我會反覆強調要「延遲滿足感」。我自己平時晚上是不看電視的,當周末來臨,看電視劇就變成了一種幸福。
其實,保持飢餓感和延遲滿足感,乃異曲同工,都是獲得幸福感的手段、途徑,而這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標配。
現在,無論是物質還是信息都極大的豐富,這就讓我們陷入「多則惑」「滿招損」的局面,從而喪失了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電影《無問西東》裡說:「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這句話道出了芸芸大眾的生活狀態——忙忙碌碌,卻也碌碌無為。作家蔣勳直言道:「忙是心靈的死亡。」
莊子在《人間世》中提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翻譯過來就是:房間空一點,不要塞得太滿,保持乾淨整潔,就會有更多的光亮、美好透進來、留下來。這裡的房間,不僅僅是物理存在,更指向心靈空間。
賈伯斯還有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直譯是保持飢餓,保持愚蠢。這裡的「飢餓」可以理解為好奇心;"愚蠢"則是提醒我們——去除過多知識的幹擾,去獲取人生的智慧。
白巖松也在一篇文章裡提到:「恢復飢餓感,是極其重要的事情。」
「此時此刻,你會有精神層面上的飢餓感嗎? 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恐怕要從真正的飢餓感開始。對於相當多的人來說,並不在意每天看了些什麼,只是覺得『看了』才安全。原地踏步很久,依然站在十字路口。其實沿著十字路口的每一條路去走,或許都能到達一個不錯的遠方,但是你滿足於眼前無數的『美味』,感覺不到餓。」
是的,身體的飢餓感可以讓我們感覺更敏銳,更健康;心靈的飢餓感則讓人生始終處於被激活的狀態,那是幸福在線的高光時刻。
減法生活:從整理家到整理「心」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發現:幸福感強的人,往往居家環境十分乾淨整潔;而不幸福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亂骯髒中。還有一個扎心真相是,你囤積的東西越多,心理匱乏也會更嚴重。其實,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我忽然發現,整理家必須是面向自己內心的行為,而真正的美好始於自我整理之後。減法生活能讓我們在紛繁雜亂的生活中輕裝上陣,保持靜心。
張崢
看到我整理房間,女兒立馬警覺地宣布:「我的東西不許扔啊,全都有用呢。」隨後,她半是感嘆半是疑惑地問:「媽媽,你怎麼那麼愛扔東西呀?」
「因為我發現,其實我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身外之物,東西越多,佔用我們的時間精力就越多,最後人就成了東西的奴隸。我特別懷念咱們剛搬過來的那段時間,家裡清爽簡潔,真是舒服。」我對女兒說道。
大房子與小暖巢
4年前,為了省去孩子每天上下學在路上奔波的時間,我在女兒學校旁租了一套不到60平米的兩居室。除了灶具、冰箱、餐桌和衣櫃、書桌、一組上下床之外,屋裡沒有更多的東西。入住時只帶來一些日常最必要的物品,衣物也只拿了最常穿的幾件。
房間雖小,卻並不覺得侷促。我想這就是陶淵明說的「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吧。早晨,把孩子送進幾步之遙的學校後,回到灑滿陽光、清新溫暖的小屋,悠閒地泡上一杯熱騰騰、香噴噴的茶,打開音響,音樂若有似無地響起。房間一角的花瓶裡,幾支小花靜靜開放,隨手翻開手邊的書看幾頁,我由衷地感到自己是多麼幸福。
我感覺這才是我想要的家的樣子。比起自己那個面積大了好幾倍卻滿是東西的大房子,這裡寬敞疏朗,觸手都是心愛的物品,連呼吸都變得前所未有的暢快起來。我發現簡單生活真好啊!
囤積行為與「痴肥」狀態
然而,僅僅幾年下來,這個曾經讓我身心愉悅的小房子又逐漸塞滿了物品。無論視線朝向哪個角度,闖入眼帘的全是東西……所有的收納空間都滿到關不上門,衣櫃裡的東西像超大漢堡的內餡一般,多到溢出來。
我開始不停地扔東西。奇怪的是,有時並沒覺得買了多少新東西,可是扔的速度似乎遠遠趕不上東西們悄悄到來的速度。最初那種簡單愉悅的狀態去哪兒了?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我反思的結果是:房間之亂某種程度上是心亂的表現,所謂的雜亂狀態,除了物理性的原因之外,還存在著心理因素。
現代社會中,由於多數人內心都會有不安全感、不穩定感,這種心理匱乏會讓我們不自覺、近乎強迫性地囤積一些東西。而更扎心的真相是:你囤積的東西越多,心理匱乏也會更嚴重。那些物品不僅耗費了你的時間、金錢,還佔用了你有限的空間——不僅是物理空間,也包括心理空間。
研究表明,過去20年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絕無僅有的巨變時代,物質的攝入完全超越了峰值。以往人類獲取的各種信息也好,食物也好,都是一個非常平緩的曲線,而近二三十年在近乎90度地往上飛速攀升。與此同時,人身體最初的設計以及後來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機制,已完全適應不了這個突如其來的「非匱乏狀態」。
此時,如果不能有效地進行信息和物質的屏蔽,有意識地做減法的話,面對如潮水一般湧來的豐沛物質和繁雜信息,很可能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會進入「痴肥」狀態,無論是腦力上還是身體上。
從「心」做減法,你的人生就像你的房間
哈佛商學院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幸福感強的人,往往居家環境十分乾淨整潔;而不幸福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亂骯髒中。於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
我忽然醒悟到,自己一直不停地收納、打掃、斷舍離卻收效甚微,原來問題在這裡:整理家必須是面向自己的行為。這種內心的調整不單純是留和扔的命題,而是一個發現自己、改變自己的過程。
而真正的美好始於自我整理之後。只有你讀懂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守護好自己的內心。
鼠年已至,我要從「心」做減法,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一種克制的心態。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個「儉」就是做減法的心態。尤其是如今,信息巨流如猛虎般襲來,保持靜心變得越來越難,而減法生活能讓我們輕裝上陣。
其實,當許多東西在你面前時,你要有一種教養,知道自己應該選擇其中的哪幾項就好了。 美是一種選擇,甚至是一种放棄,而決不是貪婪。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