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保持飢餓感 獲得幸福力

2020-12-10 中國經濟網

編者按

春節本該是萬家團圓、舉國歡慶的時刻,可是剛剛過去的2020年春節,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擊得粉碎。與17年前的非典SARS病毒一樣,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也來源於野生動物。

吃得太好,吃得太多,吃上求新求變,果然讓人類自食其果,禍從口出。

蘇格拉底說,未經反省的生活不值得過。此時我們關於「保持飢餓感」的話題,也許是一付清神醒腦的良藥。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其實改成「滿招損,欠受益」,用在我們的身心健康上也同樣適用。有研究顯示:適當保持飢餓可以讓人更健康,延緩衰老。而心理學上也認為,適當「保持飢餓感」可以「增加幸福感」。

決定人的健康和壽命的五大因素有——父母遺傳佔15%,社會環境佔10%,自然環境佔7%,醫療條件佔8%,而生活方式佔60%,幾乎起了決定作用。

陶淵明詩云:「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其實無論是在身體、心理還是日常生活上,力行減法,都會讓我們離幸福更近一點。家不在於房子的大小,而在於有沒有愛和溫暖。

幸福人生需要做減法,當許多東西擺在你面前時,你要有一種教養,適可而止。美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种放棄,而決不是貪婪。

保持飢餓感,讓自己變得更好

現在,無論是物質還是信息都極大的豐富,這就讓我們陷入「多則惑」「滿招損」的局面,從而喪失了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而恢復飢餓感會調動我們的好奇心甚至專注力,這類似一種內在的激活。白巖松曾說「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恐怕要從真正的飢餓感開始。」其實,保持飢餓感和延遲滿足感,都是獲得幸福感的手段、途徑,這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標配。

胡楊

周日中午,做了牛肉麵,我沒吃,照例出去散步一個小時。回來躺在沙發上,感覺肚子在提抗議。好久沒聽到肚子咕咕叫的聲音了,那一刻心裡居然有點歡喜,竟然也沒有了睡意。起身煮茶,又拿出昆明女友蕾蕾快遞來的鮮花餅,選了一塊桂花慄子味的。

那天的茶特別好喝,鮮花餅也充滿了美妙滋味。幸福感如冬日午後的暖陽,噼裡啪啦爆棚了。於是想到汪曾祺《茶,湯和好天氣》中描繪的:「坐在街邊攤頭的矮腳長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餅,夾一個薄脆,是一頓好飯。」

幸福,原來如此簡單。

吃得少一點,身體更健康

最近我一直在考慮幸福感與飢餓感的問題。這兩年,隨著年齡的增加,日常生活最大的改變就是,從「按時吃飯」變成了「按需吃飯」。現在大多數時候我會把午飯變成省略號,於是發現,帶著那麼一點兒飢餓感,就連做晚飯的過程都充滿了愉悅感。

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體重不再上躥下跳,而是一直保持在「理想」狀態,身輕如燕;間接效應是——我意識到原來「保持飢餓感」可以「增加幸福感」。而這個「飢餓感」不僅僅表現在飲食上。

我們都知道那句「滿招損,謙受益」,我把它改成 「滿招損,欠受益」也同樣適用。因為科學研究顯示:適當保持飢餓可以讓人更健康,可延緩衰老。在食物攝入量較低時,人體可產生一種β-羥丁酸的分子,它可以減緩血管系統的細胞老化,減少氧自由基的產生,減輕腸胃負擔,也就是減少毒素的侵擾,避免大腦代謝紊亂。吃飽後大腦中的纖維芽細胞會增長數萬倍,造成大腦皮質血氧供應不足、腦組織萎縮及腦功能退化,最終誘發痴呆或減少壽命。日本研究顯示,老年失智症人群中有30-40%的人,在青壯年時期都有長期飽食的習慣。

的確,如今很多疾病諸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都是吃出來的,人們往往吃得太多,吃得太好。俗語道「飯吃7分飽」,但是真正能參透其中奧妙的人卻很少。

恢復飢餓感,心靈更輕盈

我們都有類似的感覺,食慾好的時候心情大好,對接下來吃什麼就有了期待,還有一些感恩。此時身體上的飢餓感會調動我們的好奇心甚至專注力,這類似一種內在的激活。

比如看書的時候,如果有一份對書的內容的飢餓感,你就能體會到高爾基說的「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在工作方面,如果有一份飢餓感,你也會更有活力和無窮創意。

記得讀《少有人走動路》一書時,印象最深的是「延遲滿足感」。它是指為了更長遠目標而放棄即時滿足,在等待中訓練自我控制的能力。

記得那時兒子很小,當他沒有完成作業就想玩遊戲的時候,我會反覆強調要「延遲滿足感」。我自己平時晚上是不看電視的,當周末來臨,看電視劇就變成了一種幸福。

其實,保持飢餓感和延遲滿足感,乃異曲同工,都是獲得幸福感的手段、途徑,而這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標配。

現在,無論是物質還是信息都極大的豐富,這就讓我們陷入「多則惑」「滿招損」的局面,從而喪失了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電影《無問西東》裡說:「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這句話道出了芸芸大眾的生活狀態——忙忙碌碌,卻也碌碌無為。作家蔣勳直言道:「忙是心靈的死亡。」

莊子在《人間世》中提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翻譯過來就是:房間空一點,不要塞得太滿,保持乾淨整潔,就會有更多的光亮、美好透進來、留下來。這裡的房間,不僅僅是物理存在,更指向心靈空間。

賈伯斯還有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直譯是保持飢餓,保持愚蠢。這裡的「飢餓」可以理解為好奇心;"愚蠢"則是提醒我們——去除過多知識的幹擾,去獲取人生的智慧。

白巖松也在一篇文章裡提到:「恢復飢餓感,是極其重要的事情。」

「此時此刻,你會有精神層面上的飢餓感嗎? 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恐怕要從真正的飢餓感開始。對於相當多的人來說,並不在意每天看了些什麼,只是覺得『看了』才安全。原地踏步很久,依然站在十字路口。其實沿著十字路口的每一條路去走,或許都能到達一個不錯的遠方,但是你滿足於眼前無數的『美味』,感覺不到餓。」

是的,身體的飢餓感可以讓我們感覺更敏銳,更健康;心靈的飢餓感則讓人生始終處於被激活的狀態,那是幸福在線的高光時刻。

減法生活:從整理家到整理「心」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發現:幸福感強的人,往往居家環境十分乾淨整潔;而不幸福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亂骯髒中。還有一個扎心真相是,你囤積的東西越多,心理匱乏也會更嚴重。其實,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我忽然發現,整理家必須是面向自己內心的行為,而真正的美好始於自我整理之後。減法生活能讓我們在紛繁雜亂的生活中輕裝上陣,保持靜心。

張崢

看到我整理房間,女兒立馬警覺地宣布:「我的東西不許扔啊,全都有用呢。」隨後,她半是感嘆半是疑惑地問:「媽媽,你怎麼那麼愛扔東西呀?」

「因為我發現,其實我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身外之物,東西越多,佔用我們的時間精力就越多,最後人就成了東西的奴隸。我特別懷念咱們剛搬過來的那段時間,家裡清爽簡潔,真是舒服。」我對女兒說道。

大房子與小暖巢

4年前,為了省去孩子每天上下學在路上奔波的時間,我在女兒學校旁租了一套不到60平米的兩居室。除了灶具、冰箱、餐桌和衣櫃、書桌、一組上下床之外,屋裡沒有更多的東西。入住時只帶來一些日常最必要的物品,衣物也只拿了最常穿的幾件。

房間雖小,卻並不覺得侷促。我想這就是陶淵明說的「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吧。早晨,把孩子送進幾步之遙的學校後,回到灑滿陽光、清新溫暖的小屋,悠閒地泡上一杯熱騰騰、香噴噴的茶,打開音響,音樂若有似無地響起。房間一角的花瓶裡,幾支小花靜靜開放,隨手翻開手邊的書看幾頁,我由衷地感到自己是多麼幸福。

我感覺這才是我想要的家的樣子。比起自己那個面積大了好幾倍卻滿是東西的大房子,這裡寬敞疏朗,觸手都是心愛的物品,連呼吸都變得前所未有的暢快起來。我發現簡單生活真好啊!

囤積行為與「痴肥」狀態

然而,僅僅幾年下來,這個曾經讓我身心愉悅的小房子又逐漸塞滿了物品。無論視線朝向哪個角度,闖入眼帘的全是東西……所有的收納空間都滿到關不上門,衣櫃裡的東西像超大漢堡的內餡一般,多到溢出來。

我開始不停地扔東西。奇怪的是,有時並沒覺得買了多少新東西,可是扔的速度似乎遠遠趕不上東西們悄悄到來的速度。最初那種簡單愉悅的狀態去哪兒了?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我反思的結果是:房間之亂某種程度上是心亂的表現,所謂的雜亂狀態,除了物理性的原因之外,還存在著心理因素。

現代社會中,由於多數人內心都會有不安全感、不穩定感,這種心理匱乏會讓我們不自覺、近乎強迫性地囤積一些東西。而更扎心的真相是:你囤積的東西越多,心理匱乏也會更嚴重。那些物品不僅耗費了你的時間、金錢,還佔用了你有限的空間——不僅是物理空間,也包括心理空間。

研究表明,過去20年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絕無僅有的巨變時代,物質的攝入完全超越了峰值。以往人類獲取的各種信息也好,食物也好,都是一個非常平緩的曲線,而近二三十年在近乎90度地往上飛速攀升。與此同時,人身體最初的設計以及後來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機制,已完全適應不了這個突如其來的「非匱乏狀態」。

此時,如果不能有效地進行信息和物質的屏蔽,有意識地做減法的話,面對如潮水一般湧來的豐沛物質和繁雜信息,很可能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會進入「痴肥」狀態,無論是腦力上還是身體上。

從「心」做減法,你的人生就像你的房間

哈佛商學院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幸福感強的人,往往居家環境十分乾淨整潔;而不幸福的人,通常生活在凌亂骯髒中。於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

我忽然醒悟到,自己一直不停地收納、打掃、斷舍離卻收效甚微,原來問題在這裡:整理家必須是面向自己的行為。這種內心的調整不單純是留和扔的命題,而是一個發現自己、改變自己的過程。

而真正的美好始於自我整理之後。只有你讀懂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守護好自己的內心。

鼠年已至,我要從「心」做減法,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一種克制的心態。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個「儉」就是做減法的心態。尤其是如今,信息巨流如猛虎般襲來,保持靜心變得越來越難,而減法生活能讓我們輕裝上陣。

其實,當許多東西在你面前時,你要有一種教養,知道自己應該選擇其中的哪幾項就好了。 美是一種選擇,甚至是一种放棄,而決不是貪婪。

來源:中國婦女報

相關焦點

  • 2020:保持飢餓感,獲得幸福力
    此時我們關於「保持飢餓感」的話題,也許是一付清神醒腦的良藥。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其實改成「滿招損,欠受益」,用在我們的身心健康上也同樣適用。有研究顯示:適當保持飢餓可以讓人更健康,延緩衰老。而心理學上也認為,適當「保持飢餓感」可以「增加幸福感」。
  • 人為什麼會有飢餓感?飢餓感的產生機制是怎樣的?
    營銷思維之一定要讓顧客保持飢餓感。那麼什麼是飢餓感,就是吃完之後感覺不飽就叫飢餓感,我們吃過方便麵的都知道,在我們吃方便麵如果只吃一包的時候是感覺沒有吃飽、還沒吃過癮,但是我們要是泡兩包的話又太多吃不下,當我們吃完一包方便麵感覺不過癮就會想著下一次再吃,這個是營銷家們通過無數次試驗,才得到方便麵的分量在多少才能讓消費者保持飢餓感,飢餓營銷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係,製造供不應求的假象
  • 保持飢餓思維
    飢餓,是一種生理狀態。保持飢餓狀態,有利於胃腸排除毒素,減輕腸胃負擔;有利於鍛鍊人的毅力,經受美食誘惑;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有效控制血糖,預防老年痴呆;有利於減肥,防止因營養過剩而患h 「三高」。總之,保持適度的飢餓感,有百利而無一害。
  • 「保持飢餓感,遠離富足感」:當你圓滿時,黴運也開始了
    一定要刻意的製造一些「飢餓感」,千萬別沉迷於滿足中。你看看身邊的中年人,幾乎9成以上的人,都會在中年發胖,因為他們沒有了飢餓感,人生如果沒有大的志向,也很難繼續向前努力。,那是非常厲害的,但進入社會以後,就開始停止進步了,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其實他們就是缺少飢餓感,總覺得自己啥都會了。
  • 想要有助於孩子長高,有必要保持適度的「飢餓感」
    導讀:想要有助於孩子長高,有必要保持適度「飢餓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想要有助於孩子長高,有必要保持適度「飢餓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回歸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中獲得綿延不斷的幸福力
    經歷過成人生活世界的洗禮後,我們成人逐漸明白,幸福是一種感覺,是擁有持續幸福的能力,這是一種幸福力。怎麼獲得幸福力呢?簡單的說是怎麼平衡內心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到大自然裡。人的社會世界已經夠波濤洶湧了,我們只要到具有更大能量場的自然才能得到內心的滋養。在那裡你會看到,縱有生命在相互競爭,但每一個生命總是那麼平靜的面對,比如一草一木,低調而又堅韌。
  • 你為什麼經常感到飢餓? 飢餓感是怎麼來的?
    你為什麼經常感到飢餓? 飢餓感是怎麼來的?時間:2016-11-16 12:11   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你為什麼經常感到飢餓? 飢餓感是怎麼來的? 保持身材很重要,可為什麼就是覺得餓餓餓呢?要有效瘦身,首先最好知道你源源不斷的飢餓感來自哪裡。
  • 4家公司上市,53歲身價330億:永遠保持飢餓感的人有多可怕?
    為什麼說:一流的人才,是那些擁有強烈飢餓感的人?飢餓感強烈的人,他們有強烈的目標感,不達目的不罷休。為了這個目標,他們培養出了異於常人的逆商,強烈的學習動力,和敢於破局的勇氣。02飢餓感驅使下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擁有強烈飢餓感的人,還有個特別厲害的特質:學習力。大家應該都聽過賈伯斯的那句名言:Stay foolish,Stay hungry。中文是:保持好奇心,保持飢餓感。
  • 保持適當飢餓感有助頭腦清醒
    如果你需要保持清醒、敏捷的頭腦去參加一天的活動,那麼少吃點早餐、讓自己稍微保持一點飢餓感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早餐要吃好。」這可是媽媽們代代相傳的諄諄教誨。很多營養學著作都告訴媽媽們:給孩子吃對了早餐,他們一上午都能精力集中;要是早餐吃得不好,他們就很難在課堂上保持清醒的頭腦。  但是,隨著科學家對人體和大腦知識的增加,這種忠告開始失靈了。
  • 你的一天改變世界:獲得幸福力的生活秘籍
    教給大家獲得生活幸福的能力。幹國祥老師在他自己的文章中談到幸福力的重要性。將來人們最需要的是幸福力,人們將不會再競爭年薪、居住條件等。物質條件再好,過得不幸福也是枉然。以我熟悉的教師為例,自己活得不幸福的教師,他們的子女大多不願選擇教師為職業;相反,自己過得幸福的教師,子女大多願意以教師為職業。
  • 那就是:幸福力!
    那什麼是幸福力呢?幸福力,不是一種感覺,不是說 ,我感覺很快樂啊!又或是我體驗到那種高潮的狀態啊! 幸福力,更多的理解應該是一種責任和能力。幸福力,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東西,我們可以用五個指標來描述幸福力。有關於幸福力的五個衡量指標:健康、財務、關係、情感以及人生意義。
  • 創業20年,4家公司上市,53歲身價330億:永遠保持飢餓感的人有多可怕?
    為什麼說:一流的人才,是那些擁有強烈飢餓感的人? 飢餓感強烈的人,他們有強烈的目標感,不達目的不罷休。 為了這個目標,他們培養出了異於常人的逆商,強烈的學習動力,和敢於破局的勇氣。
  • 研究顯示:經常餓肚子、保持適度飢餓感,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
    吃自古以來都是一門大學問,現如今有研究表明,適度的飢餓感會給人帶來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不同的人對於飲食這件事情也自然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十分享受大快朵頤的爽快,有的人則喜歡小口進食、吃七分飽的輕鬆感。 最近的一些科學研究更是發現,假如想要獲得很好的減肥效果,那麼最重要的事情並非是節食或是暴走,而是兩者結合才是重點。
  • 研究顯示:經常性餓肚子、保持適度的飢餓感,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
    吃自古以來都是一門大學問,現如今有研究表明,適度的飢餓感會給人帶來更意想不到的效果。輕斷食如今很火的輕斷食減肥方法,也被稱作5/2斷食法,是英國醫學博士麥可經過多次研究驗證所得出的新飲食方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女性為了保持好的身材又控制不住嘴巴時,便會採取極端方式來進行調節——催吐。雖然可以讓人滿足口腹之慾又不會影響身材,但會引發各種不良的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
  • 活下去的訣竅是:保持飢餓,保持愚蠢?
    標題是賈伯斯在自傳裡說的一句話:「保持飢餓,保持愚蠢。」生活永遠是最多變的,而你在充滿變化的世界裡,依然安心地站在原地,活在自己的舒適區裡,回首自己總在後悔與懊惱中度過的過去。保持飢餓,保持愚蠢,是在說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時刻保持著學習精神,保持謙卑態度。永遠不要因為被生活桎梏在原地,而拋棄掉前進向上的念頭。「我或許敗北,或許迷失自己,或許哪裡也抵達不了,或許我已失去一切,任憑怎麼掙扎也只能徒呼奈何,或許我只是徒然掬一把廢墟灰燼,唯我一人蒙在鼓裡,或許這裡沒有任何人把賭注下在我身上。
  • 乾飯人的苦惱:科學家發現人的飢餓感和孤獨感非常相似
    乾飯人一詞最近在網絡上很火,意思是因飢餓而奮力吃飯的人,在搞笑之餘學術君今天也帶大家了解一下乾飯人的苦惱,研究表明當人們缺少食物和社交時,會產生 「飢餓」 和 「孤獨」 的感覺。飢餓讓人胃中空虛,孤獨讓人心中空虛,它們給人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因此,很多人可能會贊同這樣一種觀點:社交和食物一樣,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女性幸福力國際論壇 微笑面對新生活
    為能更好的倡導項目文化和精神,設立女性幸福力國際論壇,讓幸福力成為國際和平的重要力量。 女性幸福力國際論壇 2020年突如其來的危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世界爆發。
  • 所謂的飢餓感你知道是什麼嗎?不要盲目減肥,學會辨別更重要
    導語:飢餓感我們都知道,但是很多人在瘦身中用飢餓來判斷熱量的攝入,如果你的飢餓感是錯的,這樣你的判斷是不是也錯了?想要成功的減肥,就要辨別不同的飢餓感。誘導fiaf基因表達的條件就是「飢餓」。腸道裡空空如也,沒有東西了,fiaf基因就開始表達,這時候人體開始燃燒儲存的脂肪獲得能量,飢餓感自然就減輕甚至消失。但是,肥胖者腸道裡的菌群結構不合理,有些成員會把fiaf基因關閉,這樣,即便是「餓了」,腸道裡沒有東西了,這個基因還是不能表達,人體也無法很好地利用儲存的脂肪產生能量。
  • 重溫賈伯斯畢業演講保持飢餓保持愚蠢
    《保持飢餓,保持愚蠢》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的畢業演講。很多網友都聽過,但是還是建議不妨看第二遍、第三遍,可能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所在再次分享給大家。「Stay hungry,Stay foolish」這句話直接翻譯過來是:保持飢餓,保持愚蠢。
  • 保持飢餓,保持愚蠢,依靠它,賈伯斯創建蘋果!
    在一場史丹福大學畢業生的著名演講中,賈伯斯提到了「保持飢餓,保持愚蠢」這句經典名言,而在現實世界裡,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在工作中,賈伯斯都把這兩句話貫徹始終。賈伯斯是一名素食主義者,這個習慣也使他一直保持「飢餓」狀態,《史蒂夫·賈伯斯傳》曾談到在上世紀70年代名聲大噪的《一座小行星的飲食》,就是它引導賈伯斯去追隨素食主義。該書的作者艾薩克森還確認這本書對賈伯斯的影響使得他開始了其近乎原始的飲食方式,他還試圖說服身邊的人成為素食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