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四位淮南王,三位不得善終後,漢代不再賜封此封號

2020-12-18 騰訊網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共有二十人被封為「淮南王」封號,分別見於漢朝、魏晉南北朝、隋唐等朝代。其中,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對當朝影響最大。

在西漢的歷史上,共有四人獲得淮南王的封號,分別為英布、劉長、劉喜和劉安。

在這四位淮南王中,除劉喜外,其餘三位淮南王英布、劉長和劉安先後叛亂。那麼這四位淮南王的最終結局如何呢?

英布

英布是西漢唯一一位異姓淮南王。

英布原為項梁部將,在項梁擁立楚懷王后,英布因功晉封當陽君。

秦將章邯攻打趙國時,楚懷王命上將軍宋義率兵北上救趙,英布歸屬宋義統帥。在項羽發動兵變,殺死宋義後,英布部歸屬項羽。

在項羽的統帥下,英布打敗章邯,又揮師函谷關,打敗了了劉邦的守軍,到達鹹陽。

項羽在公元前206年分封諸王時,英布被封九江王。

但在次年,因項羽討伐反叛的齊王田榮,徵調英布的人馬。英布託病不前,只派了幾千人馬應付項羽。

劉邦攻打彭城時,英布還是稱病不服從徵調,因此深為項羽怨恨。

漢三年,在漢使隨何的遊說下,英布背楚投漢,並被封淮南王,率軍攻佔九江,參與垓下之戰,打敗項羽。

劉邦稱帝後,開始打壓異姓諸侯王。隨著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的被誅,英布也心驚膽戰,暗中集結軍隊,防範劉邦對其下手。

公元前196年,英布因誤會愛妾與中大夫賁赫有私情,欲逮捕賁赫。

賁赫逐逃往長安,向劉邦告發英布謀反。

英布因此乾脆就殺死了賁赫全家,真的起兵謀反了。

英布戰敗後,逃到長江以南,又被長沙哀王吳回誘騙至番陽後,被誅。

劉長

英布起兵叛亂後,就被劉邦削奪了淮南王的封號。隨後,劉邦就把這個封號轉手賜給了少子劉長。

劉長受封的時候只有兩歲。他的母親趙姬原本是劉邦的女婿張敖的美人。劉邦一次途經趙國時,張敖為了討好老丈人劉邦,就把趙姬獻給了劉邦。

趙姬與劉邦一夜風流,就懷上了身孕。

後來,因為張敖的國相貫高謀殺劉邦事洩,張敖、趙姬等人均被牽連入獄。

趙姬的弟弟曾請求呂后的寵臣審食其搭救趙姬,但因為呂后吃醋趙姬,所以審食其並沒有盡力施救。

趙姬在獄中生下劉長後,含恨自殺,劉邦令呂后撫養劉長。所以,在劉邦死後,劉邦的兒子們幾乎被呂后迫害殆盡,而劉長卻免遭毒手。

劉長生性驕暴不遜,但文帝劉恆對其十分寬容。

劉長因怨恨審食其當年不救其母,錘殺了審食其後,文帝都沒有治其罪。因此,劉長越發囂張,甚至逾越禮制,出行威儀模仿皇帝。

文帝的舅舅薄昭致信劉長,規勸其遵守法令,修身正行,反而觸怒了劉長。劉長與人慾密謀起事,被朝廷發覺後,劉長奉詔進京。

丞相張蒼等人認為劉長罪應斬首,但文帝不忍,於是就赦免了他的死罪,將他流放至蜀郡。

但劉長性情暴躁,受此一劫,拒不吃食食物,因此在囚車到達雍縣時,就餓死了。

文帝得知劉長的死訊後,非常難過,在雍地以列侯的規格下葬了劉長。

劉喜

劉喜是城陽王劉章的兒子,劉章的父親就是劉邦的長子劉肥。公元前177年,劉章死後,兒子劉喜承襲了父親的城陽王爵位。

淮南王劉長死後,民間有傳言稱文帝為了奪取淮南王的封地,而誅殺了劉長。

文帝為了粉碎流言,就將城陽王劉喜遷徙到淮南舊地,稱淮南王。

五年後,劉長之子劉安受封淮南王,劉喜打道回府,復任城陽王。公元前144年,劉喜去世,兒子劉延襲爵。

劉安

劉安是淮南王劉長的長子。劉長在絕食而亡時,他的四個兒子都很年幼,只有七、八歲。

文帝劉恆憐憫劉長,就把劉長的長子劉安封為阜陵侯,次子劉勃封為安陽侯,三子劉賜封為陽周侯,四子劉良封為束城侯。

漢文帝十六年,文帝又令早先任命的淮南王劉喜回任城陽王,將劉長的三個兒子分別在淮南舊地封王(四子束城侯劉良早夭,無後)。其中,劉安被封為淮南王,劉勃被封為衡山王,劉賜被封為廬江王。

漢景帝時發生的七國之亂,劉安差一點就參與了,幸虧當時國相沒有聽從劉安的命令,而是帶兵防守叛軍,效忠朝廷,淮南國得以保全。

劉安好書鼓琴,喜歡與文人雅士結交,在當地口碑還是不錯。武帝對這位叔父也很尊重。

因為武帝即位後,長時間沒有生下子嗣,太尉田蚡與劉安交情不錯,就稱若武帝無後,則劉安就可能上位。

田蚡的一席話,說得劉安蠢蠢欲動。

建元六年時,劉安開始加緊整治兵器,重金四處遊說上層人士,準備起事。

元朔五年,劉安的兒子劉遷在比試劍法時,被郎中雷被不慎刺中。

雷被懼怕劉遷的報復,遂請求從軍抗擊匈奴。但由於劉安從中作梗,沒有成行。田被無奈,跑到長安向武帝告狀。

武帝因此削減了劉安淮南國的兩縣,這令劉安的起事之心更烈。

劉安的孫子劉建也是坑爺的貨。劉建是劉安的庶長子劉不害的兒子。劉不害為劉安不喜,劉不害的兒子劉建就想加害於王太子劉遷,以便讓自己的父親劉不害坐上王太子之位,於是他授意好友向武帝揭發了淮南王意圖不軌。

後來,參與策划起事的伍被為了自保,也供認了劉安的起事圖謀。

劉安事敗自盡,與其合謀的弟弟衡山王劉賜也自盡。劉安的王后及太子等皆被誅。劉安的淮南國、劉賜的衡山國均被撤銷。

西漢時期的四位淮南王,只有劉喜得以善終,其餘三位則先後陰謀叛亂,一位被誅,另兩位劉長、劉安父子,一位絕食而亡,一位被迫自盡。

所以,在劉安身亡之後,漢代再也沒有賜封淮南王這個封號。

只有在更始元年的時候,軍閥李憲自封為淮南王,但他這個淮南王在幾年後也被部下斬殺了。

相關焦點

  • 古代有一個封號只有兩個字,誰封誰死,只有一人未死成為開國之君
    在古代只要有封爵就代表你踏入貴族階級,這個爵位在宋以前都是有實在的封地,封地內的一切都屬於私人所有,並且在爵位之前,還會冠有封號,比如西漢著名的將軍霍去病被封為冠軍侯,侯是爵位的等級,冠軍就是封號。可以看出武安這個封號是非常的難得,想要獲得這個封號,就得為國家立下大功勞,必定是能夠安邦定國之人,歷史上有被封過武安的人也都是當時非常厲害的人物。武安封號在戰國時期被封為武安君,到了秦漢統一之後有了徹侯的爵位之後就有了武安侯。武安君有四位:白起、李牧、項燕、蘇秦。白起天下無敵,最終自刎而死。
  • 西漢開國八王與明朝開國六王下場分別如何,不比不知道
    然而,當劉邦坐穩了皇帝位後,面對著這些曾經為掃秦之暴政而立下功勳的諸侯王們,劉邦的做法很明確,他舉起了手中的大棒,在漢初的這八位異性諸侯王中,除了趙王張耳因病而亡,長沙王吳芮傳國五世外,餘下的六位都不得善終。
  • 淮南王的故事
    淮南王的故事 張鳴讀《史記》如讀小說,輕鬆,好玩,而且耐人尋味。沛縣的混混劉邦得了天下,封的諸王,異姓的到有幾個有名的,還都讓他給廢了,立個臭規矩,非劉氏不王。可是,自家孩子封的王,大抵籍籍無名,都是混吃等死的主兒,唯一例外的是淮南王。第一任淮南王劉長,說起來有點來路不明。他的母親,原是漢初異姓王趙王張敖的美人,諸姬妾之一,後來劉邦過境,張敖為了拍劉邦的馬屁,把美人送給劉邦侍寢。這樣的事,此前有,此後也沒斷了。
  • 一個專屬於風雲人物的古代封號,得此封號的4個人,結局出奇一致
    封號與諡號相對,一個是生前所得,一個是身後所得,屬於帝王與君主加封、賜予的稱號,從周朝開始就有了。而臣子獲得優等爵封與封號,是一種莫大的榮耀。在古代,帝王賞賜臣屬、妃嬪們封號時,總會注意挑選一些吉祥的字眼,這與一種傳統文化心理有關,男子的封號大多是「某某王」、「某某公」、「某某侯」、「某某君」。
  • 爵以美號、封以良邑——明太祖諸子的封國與封號
    所以就在秦、晉、燕三王出外就藩時,太祖第二次冊封皇子,這一次受封的共有五位皇子。太祖第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建藩四川成都府。四川,為古蜀地。成都則是天然的四川首府。蜀地政權,無一不以成都為國都。所以,朱椿封號蜀王,藩地成都,高度一致,爵、地相符。太祖第十二子朱柏,受封湘王,但是藩地卻是湖廣荊州府。
  • 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結局如何,又各自傳了幾世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八位,都是清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由於功勳卓絕,所以不僅可以世襲罔替,還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剩下的四位,則是在清朝中後期,因立功被恩封的。那麼清朝這十二位鐵帽子王,他們結局如何呢?爵位後來又各自傳了幾世呢?和碩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首。他曾跟隨父親南徵北戰,因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圖魯」。
  • 漢朝歷史上的四位「冠軍侯」:除了霍去病,另外三人分別是誰呢?
    《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諸侯國中侯爵國有魯國、齊國、陳國、蔡國、衛國、邢國、晉國、燕國、管國、滕國、楊國、箕子朝鮮、薛國、焦國、賴國、紀國等。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立下了白馬之盟,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並且,在漢朝數百年的歷史上,除了王莽、曹操等極少部分大臣之外,大部分文臣武將都沒有獲得公爵。
  • 清朝的3位鐵帽子王,被賜自盡,都和慈禧有關係?
    在清朝為了表彰族裡皇子或者親族的榮耀,所以有設立的鐵帽子王的稱號,這個鐵帽子王是可以世襲繼承的,而且不論是從待遇上和其他的一些方面,這都是很富貴的象徵。大清朝一共封了12個鐵帽子王,其中有一個很火的,大家都知道的,就是雍正的十三弟胤祥,在皇帝登位後,為了表彰他的忠義,被封為鐵帽子王。另外還有前幾個那都是靠著軍功掙下來的,可到了清晚期這三位就不太一樣了,他們不僅下場很悲慘,被賜死,名聲也不是很好,三個都和慈禧有關係。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誰吧!
  • 西漢一共12位皇帝,為何僅4位有廟號,他們分別是誰
    然而在距離我們兩千多年的西漢,明明一共有12位皇帝,最後卻僅4位有廟號。為何會這樣呢?這4位他們又分別是誰? 他先是佔領沛縣,自稱沛公,後投奔項梁得到重用,被封為武安侯。 之後,劉邦的主要對手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在擊敗項羽後,劉邦於公元前202年正式即位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劉邦定都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休養生息、豁免徭役、重農抑商,快速恢復了社會經濟,穩定了統治秩序。
  • 「溯源甘肅」漢代的「養老令」和「敬老卡」——武威《王杖簡》和...
    西漢建立後,把手杖製成斑鳩式樣賜給老年人,這是對養老禮儀的更新和繼承,並以法律制度確立下來,成為漢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的組成部分。「杖」古已有之,它還有個雅號叫「扶老」「藜杖」「杖藜」。所謂鳩杖,就是在手杖的扶手上做成一隻斑鳩鳥的形狀,是王權的象徵,後來特指君王賜給高齡老人的「王杖」,成為國家敬老養老的標誌。
  •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盛世往事」:國博展滿城漢墓考古50年
    他是中山靖王劉勝,來自2000多年前的西漢王朝。他的身份高貴,是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之子,也是赫赫有名的漢武大帝的庶兄,三國時蜀漢皇帝劉備自稱的先祖。他十幾歲時就被封為西漢第一代中山王,在位42年,是西漢中山王中在位時間最久的人,一生享受過無盡的榮華富貴,也親歷了「七國之亂」等血雨腥風。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對應12位帝王,很巧合?更巧合的,還在後面
    藉此機會,乾隆皇帝將清初諸王的封號逐一恢復,並特旨恩賜「世襲罔替」之權。自此,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鄭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這八位被《清史稿》評價為「國初開創,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繄諸王是庸」的「鐵帽子王」體系才算正式形成。
  • 漢唐明作為中國古代最強的三個王朝,它們的藩王制度有何不同?
    這些藩王可能是宗室成員,如明朝的那些王爺;可能是軍功功臣,如漢初分封的那八位異姓王,分別是楚王韓信、燕王臧荼、趙王張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還可能是已經實際上成為割據勢力但沒有公開宣布獨立的地方勢力首領,如清朝康熙帝宣布撤藩前的三藩,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 西漢為什麼會出現「欲廢皇子而不能」現象?看劉榮被廢就知道了
    封中山王舅諫大夫馮參為宜鄉侯,益中山國三萬戶,以慰其意。賜諸侯王、列侯金,天下當為父後者爵,三老、孝弟力田帛,各有差。」儘管成帝冊立的太子來自宗室而非親生,但是在立太子時但在昭告立儲之際也舉行了一系列的封候加爵的活動,足見西漢皇帝對立太子的重視。除了劉榮,劉弗陵是另一位西漢被立為儲君之時並無恩赦天下的皇子。
  • 河北省東光縣,縣名來自西漢東陽侯國,霍元甲祖籍地
    此為附會之說,一是時間上不符。東昏之名乃秦始皇東遊至戶牖鄉,昏霧四塞不能進,故其地為東昏(今河南蘭考縣北二十裡),二是兩地直線距離300餘公裡,不可能地名上有呼應關係。此說地名來歷正確,但時間上不對。西漢置東光縣應在公元前70年以後。漢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封清河綱王劉義之小兒子劉弘為東陽侯,位置在今故城縣故城鎮。東陽王子侯國,屬於清河王國(時在清河郡)中的封國。
  • 淮南武王墩墓大猜想:墓主或是楚國遷都壽春的第一代王
    淮南武王墩的考古發掘牽動著眾多考古專家的目光,也引發很多關於此墓的猜想。該墓葬的墓主會不會是楚國遷都壽春後的第一代王——楚考烈王?該墓葬被盜掘三次,遭遇嚴重破壞,還會不會像楚幽王墓葬那樣有數量驚人的文物出土?會不會有諸如楚大鼎這樣的國之重器被發現?
  • 漢武帝最愛的三位夫人,前二位天下皆知,第三位通過一首歌認識
    漢武帝最愛的三位夫人,前二位天下皆知,第三位通過一首歌認識文/無計讀史在西漢王朝,有兩位歷史上著名的帝王。一位是西漢的漢高祖劉邦,他是建立西漢王朝的首位帝王。還有一位則是漢武帝劉徹,是劉邦兒子漢文帝劉恆之孫。
  • 西漢時的廣陵就有大量馬匹 並且是國力強盛的標誌
    導讀:早在西漢,當時的廣陵就有大量馬匹,並且是國力強盛的標誌。鮑照《蕪城賦》在形容漢代全盛時期的廣陵說:「孳貨鹽田,鏟利銅山,才力雄富,士馬精妍。」鮑照才力雄富,士馬精妍早在西漢,當時的廣陵就有大量馬匹,並且是國力強盛的標誌。鮑照《蕪城賦》在形容漢代全盛時期的廣陵說:「孳貨鹽田,鏟利銅山,才力雄富,士馬精妍。」「士馬精妍」四字看似成語,實際上必然有許多強壯的馬匹,才名實相符。
  • 淮南王劉安傳奇
    甲午之秋,八月十三,公元二零一四年九月六日,餘中秋歸家,火車將至淮南,遂思淮南王劉安,於是作文以記之。淮南王,劉安,都壽春。漢高祖劉邦之孫,其父劉長,以謀反罪被漢文帝逼死,劉安六歲失怙。其喜讀書鼓琴,厭騎射,天文地理,無所不通,聰敏善辯,博學多才。
  • 淮南王劉安乃是劉邦親孫,漢武帝堂叔,為何要造自己侄子的反呢?
    漢朝淮南王劉安這個人很出名的,才學頗高,其所著的《離騷傳》,在當時也是有著極大反響,連司馬相如這樣的名士都對其頗為推崇。而雜家巨著,與《山海經》齊名的《淮南子》,也是其門下賓客彙編而成,劉安算是主編。據說他還是豆腐的發明人,可謂是博才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