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的喝茶的朋友尤其是年輕的朋友總是喜歡在喝茶的時候也享受一下美食,其實並不是只有下午茶的桌子上有美食,我國茶席很早就有茶點茶食的記載:茶食一詞最早見於宋代宗文懋的《天金國志·婚姻》,金國舊志」婿納市,皆先期拜門,戚屬皆行,以酒饌往,……次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隨著時代的變遷,因各地區風俗喜好不同,茶食也各不相同。喝茶的時候一般把用來衝飢的、形狀較大的小食品稱為茶食;把形狀較小、多用來帶來味覺享受的小食品稱為茶點。茶食、茶點就統一稱呼為茶點的主要作用在於飲茶時食用以免腹空心慌,又能在飲各地名茶的同時品嘗各地小食風味,時令鮮果,以延長飲茶聊天時間,增加品茶人的感情交流。
茶點一般有:果脯、瓜子、泡菜、肉乾、魚片、甜點、開心果、花生、薯幹、青豆、櫻桃、西瓜、香蕉、藕片等南北乾貨水果及特色點心。
茶點的選配要根據品茶人的喜好及當地風俗進行搭配,一般有幹(果)有鮮(果),有葷(肉乾、魚片),有素(甜點)。有的茶點還需造型,以增強吸引力。說到喝茶時吃茶點,很多人表示不贊同,認為茶點會影響茶湯滋味,降低了品茶的價值。
這個茶點可不是邊喝茶邊吃,而是要茶後用點心。它也不是指中場休息離開茶席才吃,而是歸納入茶會其中一道程序,時間段、口感、分量都是在整個品茶過程中需要考慮的。
為什麼我們會有「吃茶點不好」這樣的誤解,其實是沒有選好茶點的種類、吃的時間、吃的方式等,才會讓我們覺得茶點除了消除飢餓,再沒無其它用處。
吃什麼茶點?
很多時候泡茶師會自己親身學習做茶點,因為街上買的現成糕點不是為了茶而存在的,不易搭味,製作茶點需配合茶的特性與性味的不同。
茶的苦、澀、甜、酸、鮮、老味如何呈現,與其他食品如何結合才不會搶味呢?有兩條基礎原則:
一、須堅持只用原材料的原汁原味來調味,新鮮烹製(這個不強求);
二、茶點的味道須是甜的,特別不要有酸辣味道。這樣會影響後面喝茶的口感,掩蓋茶的香味和甘甜,放大苦澀。
茶點的花色與分量於茶前、茶中、茶後各有不同,不可一視同仁:茶前點心最小最簡單,茶中次之,茶後可以稍微豐富。
茶前的茶食準備,要根據接下來所泡茶搭配,其食物結構要酥軟,不要浪費很多口水去融化,比如一片蒸紅豆糕,一口地瓜泥,最好入口即化。
茶間點心雖說可給多些,結構可以結實些,比如純巧克力片、燉蓮子,要隨意簡單,可不能讓品茗者散了心以為茶會結束了。
茶會結束後可用些較固體的茶食,比如蘿ト糕、柿子餅慢咬細嚼,滿口腔的香味與最後一道茶的韻味結合成一段美妙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