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啞鈴媽媽
一個孩子是否能成才,能力固然很重要,但優秀的品行也是必不可缺。如今,「熊孩子」頻出的現象,卻讓不少人擔心,下一代的素質問題。
熊孩子搶飲料,寶媽護短,女子反擊怒懟:我年紀小,你別和我一樣
周末,小米和朋友去電影院候場時,一個5、6歲大的小男孩跑到她的面前。小男孩長的可愛,小米十分喜歡,誰料這孩子就像黑芝麻湯圓一樣,皮是白的,心確實黑的。
小男孩也不招呼,拿著小米剛買的飲料就喝了起來,還做了個鬼臉。小米很生氣,搶過飲料就扔進了垃圾桶,結果小男孩「哇」的就哭了起來。
孩子的媽媽姍姍來遲,語氣不善:「你這人怎麼樣,跟小孩一般見識幹嘛?我兒子又沒有病,喝你口飲料咋啦,難道能掉塊肉啊?」
小米氣極,果然熊孩子的身後,都有不講理的父母的撐腰。她眼珠一轉,禮貌的笑了一下,然後拿過孩子媽媽手裡的薯片,撕開吃了一口,很客氣地開口:「阿姨,我年紀小,你別和我一樣。」說完,拉著朋友就離開了。
旁邊的人見了,忍俊不禁:「就應該這樣教育這種不稱職的家長!」
其實,一直以來,熊孩子的問題讓許多人都頭疼不已。和小孩一般見識,顯得自己小肚雞腸,不理不睬,又讓他們更加無法無天。
這些孩子從小就不招人喜歡,沒有規矩,長大後又何談美好的未來?說到底,家庭教育貫穿孩子一生,把孩子養成這樣,是父母的失敗。
父母到底是怎麼毀了一個孩子的?
1.對孩子過度縱容
愛與溺愛,其實就在咫尺之間,父母的愛,永遠也不可失了分寸。有些家長不懂得把握,對孩子的一切要求有求必應,說一不二。
以至於小小年紀的他們,就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在家要做老大,在外也會要做老大。
2.父母一路保駕護航
有父母常說,孩子自己教育可以,別人說一句也不行。這種心情,大家都理解,但就怕孩子犯錯誤後,父母也毫不在意。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不管不顧,不批評教育,而是找各種理由開脫。年紀小、不懂事,這種萬金油的話,毀了多少孩子?
在他們心裡,無論做什麼,都有父母撐腰,性格也變得越發無法無天。
3.在家不分尊卑
長幼尊卑,無論什麼時代,都不可忘記,這是人的根本。但是,有些家庭卻不在乎,全家人都圍著一個孩子轉。以至於在孩子心裡,尊重別人,只是一個不存在的概念。這樣的孩子無論在哪,也不會把別人當回事,讓人討厭。
所以說,不要讓孩子成為別人口中的「熊孩子」了,因為孩子的品行代表的也是整個家庭。「熊孩子」不僅是對小孩的稱呼,也是暗諷父母的失職,與家教的缺失。
「熊孩子」挽救要趁早,父母捨不得,孩子毀一生
1.自己承擔犯錯後果
不想孩子變「熊」,那就要讓他們直面錯誤,知道犯錯後要承擔什麼後果。不要總是袒護孩子,該懲罰就懲罰,該道歉就道歉。如果總是替孩子做,那他們也就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另外,不真的接受教訓,他們也不會記在心裡,不痛不癢的批評幾句,他們未必能聽的進去,吃一塹才能長一智。
2.樹立嚴格的規矩
規矩是什麼?是行為的準則,縱觀那些以夾家風正而聞名的家庭,都有著嚴格的家規在。雖然不必羅列出條條種種,但也有必要讓小孩知道,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
這些規矩,就是橫在孩子心裡的行為準則,是他們做事、與人相處的底線。若是犯了錯,也別心慈手軟,有一次放過,就只會讓孩子更加無所畏懼,變本加厲。
3.父母自我反思
在挽救熊孩子的道路上,父母要攻克的最難的一關,其實就是自己。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遇見熊孩子,不要和他們的父母去理論。
所以,如果真的為孩子好,就多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哪裡做的不足,是過度溺愛,還是過度縱容。在讓孩子守規矩的同時,要嚴於待己,也是為他們做出榜樣。
總之,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未來被人討厭、被人排斥,那就該狠心的時候狠下心來。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出現偏差並不可怕,只要別自欺欺人,未來的你一定會感激現在做的決定。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