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親」其實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可能有些不苟言笑的老人遇到孩子卻是有求必應,本來就很喜歡孩子的老人更是會把孩子寵上天。老人想享受一下天倫之樂,這本無可厚非,但有些老人在帶孩子時會過分驕縱孩子,這樣就容易讓孩子恃寵而驕,變成「小霸王」。
小超(化名)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工作,平時都是爺爺奶奶在照顧,一向被慣得不成樣子:每頓飯都要人喂,習慣邊玩手機邊吃飯,而且還得爺爺奶奶追著餵才肯吃;或者是到吃飯時不吃飯,飯點過了之後又吵著餓,爺爺又重新做好餵著吃;脾氣非常不好,一點不如意就打爺爺奶奶出氣。
上廁所要爺爺奶奶抱著,然後再讓擦屁股;睡覺也要爺爺抱著,等睡著了再放到床上;後來甚至發展到只要出門就得讓爺爺奶奶抱著。有時身邊的人會覺得看不過去,覺得老兩口把孩子慣得太厲害了,但是爺爺奶奶也總是寬解道:「等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就好了」。
有一天奶奶帶小超逛街,小超嚷嚷著口渴,但附近沒有超市可以買水。小超的奶奶剛要安慰寶貝孫子,就看到小超朝著不遠處一個正在喝奶茶的大姐姐跑過去了,搶下她手裡的奶茶開始自己喝了起來。小姑娘被嚇到了,情急之下呵斥道:「你怎麼能搶別人的東西喝呢?有沒有教養?」
聽到小姑娘斥責自家孩子,沒想到小超的奶奶當場就生氣了,直接開口訓斥女孩:「小孩子喝你一口飲料怎麼了?做大人的怎麼這麼斤斤計較?」
小姑娘也非常生氣,扔下一句:「我有肺結核,你快帶孩子去醫院查查有沒有被傳染吧。」然後轉身就走了。
生活中這樣的熊孩子比比皆是,而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得知,很多熊孩子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大人的嬌慣、疏於教育才導致如此。
1、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的錯誤行為,反而會變本加厲
小孩子的判斷力有限,他們自己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只能由大人告訴他們是非對錯,告訴他們什麼行為是不被允許的。然而,一向被嬌慣著的孩子是沒有大人教會他們是非黑白的,這無異於「助紂為虐」,讓孩子在自以為是的「正確」和「真理」中越走越偏,導致錯誤行為變本加厲。
2、錯誤的觀念會讓孩子走上錯誤的道路
小孩子的認知能力和決策力有限,在他們小的時候可能只體現在搶別人的東西、罵人、粗魯、不能融入群體、不聽勸告等方面上。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行動力漸漸變強,接觸到的不良信息越來越多,很難保證他們不會在這些不良信息的驅使下做出什麼離經叛道的事。
作為孩子的家長儘量不要給爺爺奶奶帶孩子,因為老人的思想觀念可能會有些不合適這個時代,自己父母身上好的地方可以學,但是要棄其糟粕,然後用自己正確的方式帶孩子,而且儘量要以身作則。
1、調和自己教育與老人教育之間的矛盾,統一教育方式,不要「起內訌」
孩子的行為習慣可以積極地引導,但是需要一些努力。首先孩子儘量夫妻自己帶,好管教一些,教育上更容易達成共識。如果夫妻雙方實在太忙,必須要老人照顧,也要考慮老人的感受,不可一有問題就指責老人,容易傷了家庭和氣。
在必須老人照顧孩子的情況下,一定要儘量多抽時間高質量的陪伴孩子,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的孩子才好往積極的方向引導,久了以後孩子會慢慢變化。如果你親自養育過孩子就知道,誰陪伴孩子最多,他就越依賴誰,他就聽他/她的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依戀關係。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做父母的及時自省積極引導才是道理。而且不管跟孩子是講道理還是「用真理」,但一定要和老人講清楚:慣孩子是你們的愛好,管教孩子是父母的權利;對孩子的教育理念產生了分歧,最終決定權在父母。
哪怕產生家庭矛盾,也一定不能由著老人慣孩子。
2.適當懲罰
「適當」這兩個字非常重要,既不能過於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也不能過度散養。
家長可以制定一個加分減分制的懲罰措施:設置滿分十分,孩子和別人出言不遜就扣除三分,和爸爸媽媽犟嘴就扣除兩分,一個月後看看還剩下多少分,再兌換成相應的獎勵和懲罰,按需制定。
我是萍萍媽媽育兒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
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