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主義:主觀主義在倫理學上的運用,相對主義說了什麼

2020-12-16 灰度文化

我們經常見到人們在各種問題上進行爭論。2007年中國的媒體上有 場沸沸揚揚的關於野生華南虎的論戰。一般認為野生華南虎已經滅絕,但一位獵人聲稱近距離拍攝到一隻野生華南虎的照片,地方政府的林業部廣]根據照片斷定野生華南虎的存在。虎照引發了極大的社會關注。懷疑者認為照片是造假之作。這場爭論至今未有明確的結論。一方認為虎照是真實的,另方認為虎照是偽作,或許還有一些人半信半疑。無論如何,所有人都會認為,這些照片是否是只活體野生華南虎的照片,屬於客觀事實的範疇,篤信派和否定派必有一方是正確的,另一方是錯誤的。

我不敢肯定,在這個問題上,是否有這樣一種高防的觀點:爭論的雙方無所謂「對」與「錯」,他們都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任何一方所相信的事情,對於他們自己而言就是對的不存東方的觀點比另一方更「 正確」這樣的說法;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觀點,僅此而已,多說無益。說這種觀點是高階的,是因為它迴避了被爭論的問題的內容,不討論有哪些徵據和論證支持或反駁哪一方 ,而是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爭論和分歧上。這種高階重場,至少對於事實的領域而言是站不住腳的沒有什麼人嚴肅地持有它。但是,在道德和更一般的價值領域,類似的高階主張卻頗為流行,被稱為主觀主義。假定兩群人在爭論死刑是應當保留還是廢除的問題,這顯然是一個屬於道德領域的問題。主觀主義者會說,保留派和廢除派的觀點對於各自而言都是對的,但到底應該廢除還是保留死刑,不存在客觀正確的答案,僅此而已,多說無益。

古希臘的智者派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曾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可以看做是一個早期的主觀主義宣言。道德主觀主義有多種表現形式。一種常見的形式是當某人認為一個行為是不道德的時候他只是表達一種態度即他不贊同這個行為;反過來,當他認為一個行為是道德的時候,他表達的是另一種態度,即贊同或喜歡這個行為。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人們在價值上的差異其實就是趣味上的差異。美國作家海明威在談到道德時說,道德的東西就是便不人感覺好的東西,不道德的東西就是使一個人感覺差的東西。作為一個狂熱的鬥 牛愛好者他說:「鬥牛對我而言是非常道德的,因為在鬥牛進行中我感覺非常好,而且我感到了生與死、有朽與不朽···」

如果主觀主義是一個站得住腳的觀點,它對倫理學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倫理學的目標是要回答怎麼行動、如何生活的問題。而根據主觀主義,這些問題不可能有客觀的回答,因為一個人應該遵守哪些行動原則、追求哪些價值,不存在普遍有效的答案。與虎照是否真實的問題不同,道德和價值上的問題根本,上是因人而異的。在主觀主義者看來,一個行為是否正確,依賴於從誰的立場上看:一個人認為同性性行為是不道德的,他的觀點對於他而言是正確的;另一個人認為同性性行為並非不道德,他的觀點對於他而言是同樣正確的;在這兩個人之間不存在誰高誰低、誰對誰錯的問題。

除此之外,它的這些觀點在個體與社會的關係中是怎麼處理的呢?道德主觀主義的基本思想是,道德不是普遍的,而是因人而異的。這似乎是道德相對主義的一種極端化。道德相對主義否認道德的普遍性,是基於道德規範因不同社會而各不相同,每個社會的可俗和傳統是道德規範的權威性的來源;相形之下,道德主觀主義否認道德的普遍性,是基於道德原則因人而異。每個人自己本是他的道德原則的最終來源。因此,道德相對主義是一種集體版本的主觀主義,道德主觀主義是一種個人版本的主觀主義。

儘管主觀主義與相對主義有這種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嚴重的衝突。衝突表現在主觀主義委認道德的社會性,而相對主義則堅持道德的社會性。文化相對主主張道德是依賴於社會、文化或傳統的,而這此都是集體性的。這種依賴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每個社會有其獨特的道德律令,這些律令為生活自社會中的個力如定了道德生活的範圍儘管一個社會的道德規範的形成要經過長期的歷史過程,其穩定性依賴於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共同維護,但這此規範的內容是不從屬於個人偏好的。因此,在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不道德的這類問題上,文化相對主義者不承認一個社會中的個人可以各自給出自己的回答,正好相反他們認為個大的行動和電者必須依握業已成為慣例的集體要求7在這個意義上,道德的內容註定是外在於個人選擇的。另方面,許多文化相對主義者認為,傳統是道德的權威性的天然保障,任何道德論證和辯護需要通過建立在傳統之上的共識才能獲取有效性和正當性。由於不存在跨社會的道德視角,每個社會的傳統自身就是唯的和最終的道德權威。在合法性的意義上,個人無法與社會對抗,如同希羅多德引用的詩句所言,「習俗君臨天下」。

希羅多德

道德在這兩個方面對於社會的依賴性在是主觀主義者想要否認的。主觀主義者拒絕社會地施加道德,呼籲每個人,即使是在道德的問題上,也要從集體的約束中解放出來,不做集體道德的奴隸,要做個人道德的主人。在主觀主義者看來,一方面社會施加的道德的內容值得懷疑,另一方面,社會道德的權威性應該顛覆。從前一方面看,無數的社會變革都肇始於對個性解放的籲求。離婚的自由、包辦婚姻的廢除就是明證。另一方面,社會道德不過是一利人 為構造,反映的是社會多數人(包括前人)的看法。但是,對文化傳統、宗教、領袖、父母、師長、聖賢所斷言的事情不假思索地盲從,根據主觀主義,就意味著自我的喪失、意味著奴性和卑微。主觀主義要求拒絕外部權威,每個人發展百己的道德,因而跟集體版本的相對主義是不相容的。跟後者相比,主觀主義在一個更根本的層次上挑戰了道德的普遍性。

但是主觀主義在根本上也是站不住腳的,至於為什麼,小編下期跟大家解說。非常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犯罪是什麼——客觀主義pk主觀主義
    有人說,刑法學派的對立,最繞不開的戰場就是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對立,而這場延續至今的pk要回答的是刑法學的核心問題之一:犯罪是什麼?因此,在犯罪構成要件上,首先重視客觀行為,以客觀行為作為處罰的依據,以此形成了「客觀主義」。「客觀主義不僅重視犯人要堅決犯罪的決心,而且重視犯人通過他的具體行動給現實造成的危害,也就是說,重視犯人「做了什麼」,把客觀上發生的實際危害看作是犯罪的基本要件,認為刑罰必須和這個客觀上的實際危害相稱。
  • 刑法中的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
    (雖然舊派與新派之爭在犯罪論方面的對立可以概括為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對立,但由於犯罪論包括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責任、未遂犯、共犯等內容,故在犯罪論的各具體領域,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對立又有其具體表現,這些表現也形成了具體的概念。例如,在共犯的成立問題上,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對立表現為共犯從屬性說與共犯獨立性說的對立。)
  • 考點指南-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
    這種主觀優於客觀的立場,被稱為主觀主義立場。在兩層次的犯罪構成體系中,應先判斷客觀層次,後判斷主觀層次。如果行為不符合客觀層次,即使符合主觀層次,也應作無罪處理。這種客觀優於主觀的立場,被稱為客觀主義立場。舉例說明:甲欲殺害乙,在荒郊野外,誤以為樹樁是乙,向樹樁連開十槍。首先判斷是否存在犯罪行為。
  • 學理論 | 犯罪認定的「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
    例如,在共犯的成立問題上,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對立表現為共犯從屬性說與共犯獨立性說的對立。)客觀主義認為,刑事責任的基礎是表現在外部的犯罪人的行為及其實害;或者說犯罪概念的基礎、可罰性以及刑罰量的根據是客觀行為及其實害。
  • 張明楷教授、陳忠林教授 刑法二人談--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
    最近,有人出了一本書,說批判了我,誠惶誠恐。我說,這有什麼!你看我的博士生天天都批判我。我以前有個博士說,對發表在雜誌上的文章做了一些研究,凡是能發表的都是因為批判了張明楷才可以發表。(笑聲!)所以,他每次寫文章,都批判我。因為不批判我,就沒辦法發表。(笑聲!)人文社會科學,包括法學在內,不可能每個人都想得一樣。而且,如果每個人發表的觀點跟別人都一樣,就沒有發表的必要了。
  • 譯者談帕菲特|他以科學方式回答了人們應該做什麼與不做什麼
    他說,「正打算這個寒假校完第二卷,爭取暑假能出來,這樣下半年出國就可以帶給帕菲特一套。」在這套1400頁的巨著裡,帕菲特想逆轉上世紀中葉起就逐漸強大起來的價值虛無主義、相對主義與主觀主義的潮流,重申價值客觀主義。他試圖說明後果主義、康德式義務論和斯坎倫的契約論之間的矛盾與衝突遠沒有表面看起來的那麼大,一旦對三種理論做出合理的重構,它們實際上是趨同的。
  • 刑法中的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_大咖說法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新聞...
    (雖然舊派與新派之爭在犯罪論方面的對立可以概括為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對立,但由於犯罪論包括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責任、未遂犯、共犯等內容,故在犯罪論的各具體領域,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對立又有其具體表現,這些表現也形成了具體的概念。例如,在共犯的成立問題上,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對立表現為共犯從屬性說與共犯獨立性說的對立。)
  • 【學者】陳真:道德相對主義與先天道德客觀主義
    第三,如果將道德相對主義混同於道德客觀主義,那麼提出這種相對主義究竟有何意義?直接主張道德客觀主義不是更加明確和減少歧義並使討論和研究更有效率嗎?   那麼,哪些版本的相對主義符合我們所理解的道德相對主義呢?道德相對主義又稱為倫理學相對主義,布蘭特(Richard Brandt)將其分為三類,即描述性相對主義、規範相對主義和元倫理學相對主義。[2
  • 戰國哲學家莊周的主觀唯心論和相對主義思想
    認為,你知道什麼時候是「無」,什麼時候又從「無」產生了「有」呢?也就是說,你對客觀世界什麼也不能說,什麼也說不出來。所以,莊周在唯心主義道路上比老聃走得更遠。莊周這種主觀唯心論的形成,主要是沒落奴隸主階級利益的需要。奴隸主階級妄圖通過否定客觀世界的存在,來反對廣大奴隸和新興地主階級勢力進行消滅奴隸制的鬥爭,從而求得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的苟延殘喘。
  • 新時代政治倫理學的學科身份與研究方法
    然而,政治倫理學本身的「身份」、性質和定位就是其最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歸之於關於政治倫理學之研究方法的討論,即「方法論」問題。我們在此討論政治倫理學的方法論問題並非倡導某種理論或某一種方法,而是希望通過深入思考促進政治倫理學的建設,共同關心和提高大家的方法論的自覺意識,不斷地思考政治倫理學應該研究什麼、為何研究、如何研究等基本問題。
  • 弗雷德裡克森|公共行政研究中的後實證主義方法:以行政倫理學為例
    什麼才算知識?什麼東西是可知的?什麼都可以被稱為是確定的嗎?對於所有這些問題,實證主義、理性主義、經驗主義的認識論都用「是的」來回答。這種認識論認為,當自然或社會現象的有序模式被觀察到、被描述出和被驗證,才可以說這是知識。這種知識不同於信仰、價值觀或偏愛。
  • 莊子《齊物論》之相對主義理論
    在《齊物論》篇,莊子通過一種邏輯學的方法系統地論證了終極存在的虛幻性,這就是相對主義理論。《齊物論》篇在莊子思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這一篇為徹底的遊世態度提供了理論依據。莊子在《齊物論》篇運用的相對主義方法是詭辯性的,單從邏輯學的意義看也許並無多大價值。但是在相對主義思想方法背後,更深的含義是對於人生的存在背景的精神瓦解。其在哲學上的含義卻十分深刻。
  • 麥可·斯洛特丨情感主義德性倫理學:一種當代的進路
    換言之,如果使我們對不同類型的境遇作出不同的反應的同一移情進入有關什麼是在道德上更好的或更壞的理解和訴求之中,那麼,在我們不同移情傾向與我們出於直覺而發生的道德差別之間存在著一種一致性也就不足為奇了。儘管到現在為止,這一點還不是特別明確;但是我的確認為,我們剛才所說的表明:移情/理解假設原理如何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道德差別與我們的移情傾向中的差別二者之間會如此普遍地一致。
  • 相對主義的不道德性
    所以,不論在哲學上還是實踐上,它都培養出一種詭詐。人們說他們相信它,但在說法和做法上,都不和他們這種說法相一致。他們是假冒為善者。相對主義是自相矛盾的,因為正是思考相對主義的過程,讓你委身於一些你不看作是相對的真理。當相對主義者談到他們相信相對主義和它與世界的關係時,他們應用的是非矛盾律和因果律。
  • 陳嘉映談普遍主義與相對主義:我們要如何理解他者
    關於利益上的分歧和衝突,還有一種解決的途徑,大家都知道,就是靠談判,最簡單的談判就是買賣,買賣談不成就回到巧取豪奪。 還有一種是被看作相對主義的,就是所謂視角主義或者視角,典型的是尼採。但我想說,視角也並不都帶來相對主義,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個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 劉兵 科學史與相對主義(二)
    但夏平等人的研究,卻從新的視角,利用新的研究進路,對於歷史上一個經典的案例給出了幾乎是全新的重構和解讀。仍然是面對近代科學中實驗的發展這一主題。「何謂實驗?實驗如何進行?實驗要通過什麼手段才可以說是生產出事實,而實驗事實和具有解釋功能又有何關係?如何辨認出一個成功的實驗,而實驗的成功和失敗又如何分?」
  • 德性倫理學與規範倫理學之爭及其影響
    由上可見,德性倫理學明確地指出了功利主義和義務論這兩大主流規範倫理學在理論上存在的缺陷及癥結所在,特別是它們所導致的嚴重消極後果,但同時它本身也受到了這兩種倫理學理論的反駁。下面將以德性倫理學受到的主要詰難為線索,展開德性倫理學與功利主義和義務論之間的激烈論辯。  第一,德性倫理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