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見到人們在各種問題上進行爭論。2007年中國的媒體上有 場沸沸揚揚的關於野生華南虎的論戰。一般認為野生華南虎已經滅絕,但一位獵人聲稱近距離拍攝到一隻野生華南虎的照片,地方政府的林業部廣]根據照片斷定野生華南虎的存在。虎照引發了極大的社會關注。懷疑者認為照片是造假之作。這場爭論至今未有明確的結論。一方認為虎照是真實的,另方認為虎照是偽作,或許還有一些人半信半疑。無論如何,所有人都會認為,這些照片是否是只活體野生華南虎的照片,屬於客觀事實的範疇,篤信派和否定派必有一方是正確的,另一方是錯誤的。
我不敢肯定,在這個問題上,是否有這樣一種高防的觀點:爭論的雙方無所謂「對」與「錯」,他們都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任何一方所相信的事情,對於他們自己而言就是對的不存東方的觀點比另一方更「 正確」這樣的說法;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觀點,僅此而已,多說無益。說這種觀點是高階的,是因為它迴避了被爭論的問題的內容,不討論有哪些徵據和論證支持或反駁哪一方 ,而是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爭論和分歧上。這種高階重場,至少對於事實的領域而言是站不住腳的沒有什麼人嚴肅地持有它。但是,在道德和更一般的價值領域,類似的高階主張卻頗為流行,被稱為主觀主義。假定兩群人在爭論死刑是應當保留還是廢除的問題,這顯然是一個屬於道德領域的問題。主觀主義者會說,保留派和廢除派的觀點對於各自而言都是對的,但到底應該廢除還是保留死刑,不存在客觀正確的答案,僅此而已,多說無益。
古希臘的智者派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曾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可以看做是一個早期的主觀主義宣言。道德主觀主義有多種表現形式。一種常見的形式是當某人認為一個行為是不道德的時候他只是表達一種態度即他不贊同這個行為;反過來,當他認為一個行為是道德的時候,他表達的是另一種態度,即贊同或喜歡這個行為。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人們在價值上的差異其實就是趣味上的差異。美國作家海明威在談到道德時說,道德的東西就是便不人感覺好的東西,不道德的東西就是使一個人感覺差的東西。作為一個狂熱的鬥 牛愛好者他說:「鬥牛對我而言是非常道德的,因為在鬥牛進行中我感覺非常好,而且我感到了生與死、有朽與不朽···」
如果主觀主義是一個站得住腳的觀點,它對倫理學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倫理學的目標是要回答怎麼行動、如何生活的問題。而根據主觀主義,這些問題不可能有客觀的回答,因為一個人應該遵守哪些行動原則、追求哪些價值,不存在普遍有效的答案。與虎照是否真實的問題不同,道德和價值上的問題根本,上是因人而異的。在主觀主義者看來,一個行為是否正確,依賴於從誰的立場上看:一個人認為同性性行為是不道德的,他的觀點對於他而言是正確的;另一個人認為同性性行為並非不道德,他的觀點對於他而言是同樣正確的;在這兩個人之間不存在誰高誰低、誰對誰錯的問題。
除此之外,它的這些觀點在個體與社會的關係中是怎麼處理的呢?道德主觀主義的基本思想是,道德不是普遍的,而是因人而異的。這似乎是道德相對主義的一種極端化。道德相對主義否認道德的普遍性,是基於道德規範因不同社會而各不相同,每個社會的可俗和傳統是道德規範的權威性的來源;相形之下,道德主觀主義否認道德的普遍性,是基於道德原則因人而異。每個人自己本是他的道德原則的最終來源。因此,道德相對主義是一種集體版本的主觀主義,道德主觀主義是一種個人版本的主觀主義。
儘管主觀主義與相對主義有這種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嚴重的衝突。衝突表現在主觀主義委認道德的社會性,而相對主義則堅持道德的社會性。文化相對主主張道德是依賴於社會、文化或傳統的,而這此都是集體性的。這種依賴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每個社會有其獨特的道德律令,這些律令為生活自社會中的個力如定了道德生活的範圍儘管一個社會的道德規範的形成要經過長期的歷史過程,其穩定性依賴於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共同維護,但這此規範的內容是不從屬於個人偏好的。因此,在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不道德的這類問題上,文化相對主義者不承認一個社會中的個人可以各自給出自己的回答,正好相反他們認為個大的行動和電者必須依握業已成為慣例的集體要求7在這個意義上,道德的內容註定是外在於個人選擇的。另方面,許多文化相對主義者認為,傳統是道德的權威性的天然保障,任何道德論證和辯護需要通過建立在傳統之上的共識才能獲取有效性和正當性。由於不存在跨社會的道德視角,每個社會的傳統自身就是唯的和最終的道德權威。在合法性的意義上,個人無法與社會對抗,如同希羅多德引用的詩句所言,「習俗君臨天下」。
道德在這兩個方面對於社會的依賴性在是主觀主義者想要否認的。主觀主義者拒絕社會地施加道德,呼籲每個人,即使是在道德的問題上,也要從集體的約束中解放出來,不做集體道德的奴隸,要做個人道德的主人。在主觀主義者看來,一方面社會施加的道德的內容值得懷疑,另一方面,社會道德的權威性應該顛覆。從前一方面看,無數的社會變革都肇始於對個性解放的籲求。離婚的自由、包辦婚姻的廢除就是明證。另一方面,社會道德不過是一利人 為構造,反映的是社會多數人(包括前人)的看法。但是,對文化傳統、宗教、領袖、父母、師長、聖賢所斷言的事情不假思索地盲從,根據主觀主義,就意味著自我的喪失、意味著奴性和卑微。主觀主義要求拒絕外部權威,每個人發展百己的道德,因而跟集體版本的相對主義是不相容的。跟後者相比,主觀主義在一個更根本的層次上挑戰了道德的普遍性。
但是主觀主義在根本上也是站不住腳的,至於為什麼,小編下期跟大家解說。非常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