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主義的不道德性

2021-02-19 全新文化

本文摘自約翰·派博的《思想的境界》,闡述了相對主義的不道德性。

根據百科定義,相對主義是一種「認為觀點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因立場不同、條件差異而相互對立」的哲學學說。相對主義以隱秘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思考,是需要我們警惕的。

每個人在他心中都知道,相信相對主義是真的是一種矛盾的說法;每個人也都出於直覺性地知道,沒有誰甚至嘗試過把相對主義持續地付諸於實踐。

所以,不論在哲學上還是實踐上,它都培養出一種詭詐。人們說他們相信它,但在說法和做法上,都不和他們這種說法相一致。他們是假冒為善者。

相對主義是自相矛盾的,因為正是思考相對主義的過程,讓你委身於一些你不看作是相對的真理。當相對主義者談到他們相信相對主義和它與世界的關係時,他們應用的是非矛盾律和因果律。

例如,當他們說,「不存在任何普世成立的標準,來判斷什麼是對的」,他們假設有幾種普世標準的存在。一個是因果律:他們相信,在講這句話的時候,創造出了一個原因,是會造成某些後果的。他們不相信說出自己的想法是無意義的。充足的理由會產生結果,這是一個他們當做生活標準的普世性真理,包括那些否定它的言論。

儘管他們否認存在普世性標準,他們還假設另一個普遍規律,即「非矛盾律」,意思是,說出一個假設,其暗含之意,就是否定了它的對立觀點。「要這樣做」的意思並不是「不要那樣做」。「上帝存在」的意思並不是「上帝並不存在」。「上帝存在」和「上帝不存在」這兩種說法,不可能在同時都以同樣的方式成立。

當他們說,「不存在普世成立的標準來判斷什麼是對的」,他們假設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指其對立觀點。它的意思不是說:「存在一些普世成立的標準來判斷什麼是對的」。他們假設「非矛盾律」。

換言之,除了認為存在很多普世標準之外,相對主義者甚至不能造出一些前提和結論來說,是這些引導他們進入相對主義。這是一種很深的詭詐。而當有人故意這樣說時,就是一種不道德的做法。人們一直說所有事物都是相對的,儘管他們知道自己的思考和談話都涉及一些並非相對的原則。


相對主義最悲劇的後果之一,是它對語言的影響。

如果一種文化中,真理被視為某種客觀、外顯而且寶貴的,語言就佔據了一種尊重的地位,來表達、傳播這一套真理。實際上,如何評價一個人所用的語言,可以基於它是否對應這人所表達的現實真相。

但是,當客觀真理消失在相對主義的迷霧中時,語言的角色就發生了劇烈地轉變。它不再是一位運送寶貴真理的謙卑僕人;現在它扔掉了僕人的軛,自立為一種力量。它不再展示真理,現在卻只為討好講話人。

語言的目的不再是交流現實,而是操縱現實。它不再肯定人擁抱真理的榮耀能力,反而是起了隱匿偏離真理之瑕疵的功用。有一些真理是一種龐大的、不改變的現實,是我們卑微的人類必須服從的。人要謙卑地把自己置於這一現實之下、並服從之,才能認識到這一真理。理解的字面意思,就是採取一種謙卑的態度,站在真理之下,讓它統管我們。
如果我們不創造出現實,而上帝卻能,那麼,我們越認識現實,就越要把我們的頭腦和生活向著那個現實進行調整。如果我們想要否認現實,它就要強辯到底。我們可能想否認重力客觀規律,但如果我們不願謙卑服從,而跳出窗口的話,我們的叛變很快就會顯為一種愚昧。但相對主義又是怎樣偽裝謙卑的呢?它會故作謙卑地說:「我們只是會死的人類,是不能認識到真理是什麼的,甚至是不是存在任何普世真理,我們都不能知道。」

這聽起來很謙卑。但仔細看看實際發生了什麼。這聽起來像一個僕人在說:「我不夠聰明,不能知道這裡哪個人是我的主人,或我是不是有一位主人。」

結果就是,他不用服從任何主人,可以做他自己的主人。他自誇的弱點,實際上是一種遮蓋他對主人之反叛的詭計。

這實際上就是相對主義者所做的:

在宣稱人太卑微以至於不能認識真理的時候,他們抬高了自己,作為至高的仲裁者來判定他們能思考、行為的。這不是謙卑,而是根植於人深層那種不願服從於真理宣稱的欲望。它的名字是驕傲。

只有一種方法才能攻克我們裡面的驕傲,那就是相信真理,讓真理徵服你,以至於真理來掌管我們,我們不去試圖操縱它。

切斯特頓在一百年前寫過,「我們今天所受的苦,是把謙卑用在了錯誤的地方。謙卑被從野心之管風琴中挪開了,進入了認信的管風琴中,但那絕不是它應該去的地方。一個人本應該對自己存有質疑,但不應該質疑真理;而這順序卻被調轉過來了。

今天,一個人裡面所堅持的一部分,恰恰是他不該堅持的:他自己。他所懷疑的一部分,卻是他不該懷疑的:神聖的理性。……我們正走在一條製造出一種人類的路上,這類人在頭腦上太過謙卑,以至於他們不能相信乘法表了。」  

相對主義給驕傲披上謙卑的外衣,在大街上遊行。但是不要弄錯了。相對主義只根據它自己自發的偏好來選擇每次轉身、每個步伐、每條街道,而不是服從於真理。我們要以揭露這些謙卑外衣下的驕傲肉體之作為來服務於我們的下一代。

(本文節選自《思想的境界》一書,圖片來源於網絡)

《思想的境界》,約翰·派博/著

【全新文化】每日為大家分享優質圖書的書摘或書單推薦,用文字以服侍。歡迎訂閱、留言、轉發!

相關焦點

  • 相對主義的現實限度
    相對主義的現實限度 2018年04月11日 07: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成伯清 字號 關鍵詞:相對主義;修辭;超越;哲學;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形上學
  • 對道德相對主義的一點反思
    因此,有必要將中國學術界對道德相對主義所作的反思歷程,作一些概括性的述評,以利於從總體上把握道德相對主義在中國的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向。  (一)中國自古代以來的道德傳統思想中,相對主義從未佔據過主流思想的地位。儒家思想是近代中國以前的正統官方思想,因此,儒家的道德思想始終居於古代中國社會的主流道德思想的地位。
  • 相對主義:經驗主義困境的當代重現
    有關科學知識的客觀性與相對性問題也隨之成為歐美學界討論的熱點,形成了知識論上的客觀主義和相對主義兩條路線。本期「學海觀潮」對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彥君,對20世紀以來歐美知識論中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的本質、過程進行深入探討,以闡釋克服相對主義、維護現代理性主義認識論即批判理性的必要性。
  • 劉兵 科學史與相對主義(二)
    相對主義在歷史和科學史界之所以會成為有爭議或被迴避不談的問題,其實與人們心目中長期以來確立的那種撰寫歷史要追求客觀、追求真實的觀念有關,再結合那種其實含義並不明確的「真相只有一個」的觀念深入人心的影響,會使人們覺得若同意相對主義的觀點,會給科學史研究的「客觀性」帶來損害。
  • 品味相對主義價值判斷
    他的代表作《法哲學》,被譽為「最後的古典法哲學」,作為拉德布魯赫相對主義的傳世之作,不僅研究了法的概念、法的理念、法的目的等傳統法哲學課題,還討論了法的歷史哲學、宗教哲學以及公法與私法、所有權、刑法、戰爭等問題,而貫穿眾多內容的主線則是相對主義。
  • 淺談文化相對主義
    政府會將同一族裔的孩子分散到不同學校學習,並暗地灌輸這些外來民族區別於主體民族的行為是「不正常」的行為的觀念。這種極端的同化政策還表現在醫療方面。面對亞裔兒童患有佝僂病的情況,政府將原因歸結為其「不正常」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白人遭受佝僂病的困擾時,政府只是在白人的主要食品中加入了維生素D。
  • 當代文化哲學中的文化相對主義
    但文化多元論並不等於文化相對主義,承認文化的相對性也不必然導致文化相對主義。文化相對主義的基本思想特徵是強調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差異性,否認一元的文化進化觀和歷史進步觀;否認人類文化發展具有普遍的一般法則和規律;否認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普遍適用的價值尺度;認為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具有不可比較性和不可通約性。文化相對主義有其積極的理論價值,同時又具有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和局限性。
  • 如何認識「文化相對主義」?
    文化相對主義不是一個哲學概念,而是一個人類學中的基本命題。尢其是人類學的發展,將文化相對主義提升到了理論和方法論的層次。文化簡單而言,是指人類文明活動的凝結,它既包括思想、藝術、制度、習俗等文字或載體的流傳和發展,也包括器物的流傳和發展。人類學的奠基者之一的愛德華·泰勒曾經對文化做過一個權威定義。
  • 212.第一義諦-相對主義,中道義
    一對相反的命題,只有通過相對主義,才能證得同時為真的結論,如果沒有這個相對主義,對吧?它前兩個有一對相反的命題,那麼你同時為真,這個任務就不可能完成,因為它違背哲學的邏輯。除了用相對主義來變換立場,就是使用相對主義讓一對相反的命題同時為真,有且僅有一個方法,就是相對主義。它屬於懷疑論衍生的分支——詭辯學派。
  • 道德相對主義與學校德育
    在同一件事情上人們的立場、觀點如此多樣,以致於教師難以像過去那樣,在學生面前充當道德權威,諄諄教導學生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把價值標準和道德觀念當作確定的「知識」來教的時代,隨風而去,一去不復返了。在這個價值多元時代裡,教師能夠教給學生什麼樣的道德價值觀呢?
  • 文化相對主義與當代世界的兩種民族問題
    弄清楚這些聯繫及背後的思想內涵,有助於深化人們對文化相對主義和民族分離主義、新種族主義的認識。  一、文化相對主義的起源及擴散  思想史(或觀念史)層面的文化相對主義是一種以張揚自身文化為旨趣,反對在不同文化之間作價值比較及排序的思想觀念及理論主張。
  • 在一個相對主義盛行的時代
    相對主義是20世紀中後期直到21世紀的今天,人們看待世界的主要方式,它讓我們在左右搖擺之中去看待世界。帶來了對世界認識的不確定性。相對主義告訴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無法獲得終極的,明確的結果!科學似乎是一種很理性很明確的東西了,而且確實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在美國學者庫恩的論述中,科學也同樣是不同範式的交替,這種範式交換的理由並不單純是科學的進步,而更多來源於人類信念的更替。
  • 莊子《齊物論》之相對主義理論
    在《齊物論》篇,莊子通過一種邏輯學的方法系統地論證了終極存在的虛幻性,這就是相對主義理論。《齊物論》篇在莊子思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這一篇為徹底的遊世態度提供了理論依據。莊子在《齊物論》篇運用的相對主義方法是詭辯性的,單從邏輯學的意義看也許並無多大價值。但是在相對主義思想方法背後,更深的含義是對於人生的存在背景的精神瓦解。其在哲學上的含義卻十分深刻。
  • 馬飛飛:初探文化相對主義
    在雷切爾斯的文章中,他為「文化相對主義」下了一個定義:「文化相對主義是一種觀點;該觀點認為,因為不同社會存在不同文化,同時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道德標準,所以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標準;即不存在『客觀正確』的道德標準。」
  • 亞里斯多德與相對主義:兩個辯護者
    亞里斯多德認為,所有的社會聯合都是要達到某種善,而城邦或者說政治聯合體則要達到最高、最全面的善:「任何名副其實的城邦,而不只是名義上的城邦,必須致力於促成善的目的。否則,政治聯合體就墮落為聯盟,而只是在空間上不同於成員生活在相隔遙遠地方的其他聯盟形式。
  • 文化多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文化相對主義則是面對世上存在多樣化的文化、價值觀的現實而提出的一種主張。概括而言,主要觀點是:人類社會的多種文化中,人們的行為、觀念、信奉的價值觀各具特色,一個特定的文化並非「外部人」所能理解,也不應該依據其他文化的標準來判斷,各種文化之間並無高下優劣之分。這種對不同文化等量齊觀的態度,與文化多元主義的原則不相容。
  • 坤鵬論:相對主義VS視角主義
    而智者根本不需要學院,他們傳授的知識都法庭上的辯論技巧,與道德和宗教是不相干的,所以也引起了那些認為宗教與哲學有密切關係的人的指責。這樣的思想被稱為相對主義。而且,它還是當今普遍的思維方式。這個主義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為,共通於眾人之間的真理(價值)是不存在的。
  • 坤鵬論:相對主義VS視角主義
    而智者根本不需要學院,他們傳授的知識都法庭上的辯論技巧,與道德和宗教是不相干的,所以也引起了那些認為宗教與哲學有密切關係的人的指責。二、什麼是相對主義?好了,讓我們繼續回到普羅泰戈拉。基於這個知識理論,我們不可能獲得任何絕對的科學知識,因為不同的觀察者之間存在著固有的差異,這使我們每個人對事物的觀察各不相同。因此,普羅泰戈拉總結出他的一條理論:知識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相對的。這樣的思想被稱為相對主義。
  • 漢語國際(北京)教育諮詢有限公司|什麼是文化相對主義
    什麼是文化相對主義一、什麼是文化相對主義文化相對主義是與種族中心主義相對的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弗朗茲·博厄斯(Franz Boas)所倡導的。文化相對主義的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長期形成的獨特歷史,其形態並無高低之分;第二,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社會思想、世界觀和道德觀,人們不應該用自己的一套標準來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一句話總結就是,衡量文化沒有普遍,絕對的評判標準。文化相對主義的核心是承認並尊重不同的文化,並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
  • 【學者】陳真:道德相對主義與先天道德客觀主義
    它既沒有斷定這些道德習俗就是當地人應當實行的道德,也沒有斷言我們是否有客觀標準來評價這些不同的道德習俗,或斷言這些道德習俗同等有效。描述性相對主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德相對主義,因為道德客觀主義者或非道德相對主義者也可以在接受它的同時反對道德相對主義而不陷入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