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與相對主義:兩個辯護者

2020-12-27 歷史蘇人說

政府對於良善生活問題應該持守中立的觀念是現代政治思想所特有的。古代的政治理論相信政治的目的就是培養德行或者美德(moral excellence)。亞里斯多德認為,所有的社會聯合都是要達到某種善,而城邦或者說政治聯合體則要達到最高、最全面的善:「任何名副其實的城邦,而不只是名義上的城邦,必須致力於促成善的目的。否則,政治聯合體就墮落為聯盟,而只是在空間上不同於成員生活在相隔遙遠地方的其他聯盟形式。否則,法律也就變成了只是契約,或者[用智者呂哥弗隆(Lycophron)的措辭來說]只是『人們互不侵害對方權利的保證』,而不是如它所應該的那樣,是會使城邦的成員更為良善、更為公正的生活規則。」

按照亞里斯多德的看法,政治共同體不只是「因為居住在同一個地方而結成的聯合,也不只是或者為了阻止相互的不公正或者為了方便交易而結成的聯合」。儘管這些都是政治共同體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是政治共同體的目的或最終理由,「城邦的最終目的是良善生活,社會生活的制度只是這一目的的工具」。只有作為政治聯合中的參與者,我們才能實現我們的本質,完成我們的最高目標。

與古代的觀念不同,自由主義的政治理論並不認為政治生活關切最高的人類目的與公民的道德卓越。自由主義的政治理論不是去促進某種特定的良善生活觀念,而是堅持寬容、公正的程序以及尊重個人權利——尊重人們選擇他們自己價值的自由。但這帶來了一個難題:如果自由主義的理想不能在最高人類善的名義下得到辯護,那麼這些理想的道德基礎在什麼地方呢?有時候人們認為自由主義的原則可以用簡單的道德相對主義來給予辯護。政府不應該「制定道德法令」,因為所有的道德都是主觀的,是主觀偏好的事情——它不必訴諸論證或理性的辯論。「誰來決定什麼是高雅、什麼是汙穢?那是價值判斷,誰的評價應該算數?」相對主義通常不是表現為主張什麼,而是表現為質問:「誰來判斷?」同樣的問題也可以質問自由主義者所辯護的價值。寬容、自由和公平同樣也是價值,它們不可能通過如下的主張得到辯護,即沒有價值能夠得到辯護。因此,論證所有的價值都是主觀地肯定自由主義的價值,這肯定是錯誤的。以相對主義來為自由主義辯護根本就算不上是辯護。

相關焦點

  • 對道德相對主義的一點反思
    道德相對主義在中國學術界、特別是在道德教育界,正日益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爭論的焦點並不在於是對道德相對主義作一般肯定還是一般否定,而在於如何看待道德價值的標準。爭論的問題主要是兩個:其一,道德價值的標準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其二,道德價值的標準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
  • 劉兵 科學史與相對主義(二)
    從歷史的本性、從一般性的科學編史學理論,以及從科學史研究的實踐的案例討論,可以得出結論:相對主義這種哲學立場與科學史的研究是一致的,甚至是不可迴避的。◆  ◆  ◆  ◆  ◆  三、兩個具體案例其實,科學史不過是歷史研究的一個特殊分支,只是因其對象的特殊而有別於其他歷史分支。
  • 文化多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文化相對主義對此提出挑戰。在全球化過程中,一方面,市場機制與自由、人權、民主、法治等普世觀念在全世界擴展,為人民造福,另一方面,在人們更密切的交往中,各種文化的差異愈顯突出,不同價值觀的衝突更形嚴重,成為人類面對的難題。本文試圖在這個背景下梳理文化多元主義和文化相對主義之間的關係,說明為什麼文化多元主義有理由否定文化相對主義,而尊崇信奉普世價值。
  • 212.第一義諦-相對主義,中道義
    上一課,我們講,鳩摩羅什佛學思想的第三個特點——相對主義,是由前兩個特點:懷疑論和唯心論,這二者為了形成邏輯閉環,必然出現的一個結論
  • 道德相對主義與學校德育
    當今社會日趨開放,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個人和群體的視野不斷拓展,絕對主義的錯誤顯而易見,不難識別。眼界的開闊,造就了人們對待道德問題的開明立場,對他人或別的民族和文化的道德價值觀儘可能予以理解和寬容。可是,這種道德相對主義立場一旦泛化到對待自己或自身民族和文化的道德價值取向上,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道德相對主義在邏輯上自相矛盾。
  • 數學家變身辯護者
    因為這篇「辯白」,在此後70年的歲月裡,人們經常想到的不再是數學家哈代,而是辯護者哈代。不過,觀其一生,哈代常常為數學辯護、為數學家辯護,卻很少為自己辯護。1896年,19歲的哈代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年輕人沒有在自己的課堂上好好聽課,而是跑去旁聽應用數學家拉弗教授的課。幾個學期聽下來,這個喜歡提問的年輕人頓感「撥雲見日」。
  • 相對主義的不道德性
    本文摘自約翰·派博的《思想的境界》,闡述了相對主義的不道德性。根據百科定義,相對主義是一種「認為觀點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因立場不同、條件差異而相互對立」的哲學學說。相對主義以隱秘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思考,是需要我們警惕的。每個人在他心中都知道,相信相對主義是真的是一種矛盾的說法;每個人也都出於直覺性地知道,沒有誰甚至嘗試過把相對主義持續地付諸於實踐。
  • 漢語國際(北京)教育諮詢有限公司|什麼是文化相對主義
    什麼是文化相對主義一、什麼是文化相對主義文化相對主義是與種族中心主義相對的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弗朗茲·博厄斯(Franz Boas)所倡導的。文化相對主義的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長期形成的獨特歷史,其形態並無高低之分;第二,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社會思想、世界觀和道德觀,人們不應該用自己的一套標準來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一句話總結就是,衡量文化沒有普遍,絕對的評判標準。文化相對主義的核心是承認並尊重不同的文化,並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
  • 相對主義的現實限度
    相對主義的現實限度 2018年04月11日 07: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成伯清 字號 關鍵詞:相對主義;修辭;超越;哲學;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形上學
  • 相對主義:經驗主義困境的當代重現
    有關科學知識的客觀性與相對性問題也隨之成為歐美學界討論的熱點,形成了知識論上的客觀主義和相對主義兩條路線。本期「學海觀潮」對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彥君,對20世紀以來歐美知識論中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的本質、過程進行深入探討,以闡釋克服相對主義、維護現代理性主義認識論即批判理性的必要性。
  • 文化相對主義與當代世界的兩種民族問題
    弄清楚這些聯繫及背後的思想內涵,有助於深化人們對文化相對主義和民族分離主義、新種族主義的認識。  一、文化相對主義的起源及擴散  思想史(或觀念史)層面的文化相對主義是一種以張揚自身文化為旨趣,反對在不同文化之間作價值比較及排序的思想觀念及理論主張。
  • 品味相對主義價值判斷
    他的代表作《法哲學》,被譽為「最後的古典法哲學」,作為拉德布魯赫相對主義的傳世之作,不僅研究了法的概念、法的理念、法的目的等傳統法哲學課題,還討論了法的歷史哲學、宗教哲學以及公法與私法、所有權、刑法、戰爭等問題,而貫穿眾多內容的主線則是相對主義。
  • 如何認識「文化相對主義」?
    文化相對主義不是一個哲學概念,而是一個人類學中的基本命題。尢其是人類學的發展,將文化相對主義提升到了理論和方法論的層次。文化簡單而言,是指人類文明活動的凝結,它既包括思想、藝術、制度、習俗等文字或載體的流傳和發展,也包括器物的流傳和發展。人類學的奠基者之一的愛德華·泰勒曾經對文化做過一個權威定義。
  • 淺談文化相對主義
    政府錯誤的同化方式激發了社會矛盾,而後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英國逐漸選擇實行以文化相對主義為指導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並在20世紀80年代初達到頂峰。多元文化政策使得移民者能夠維護自己的合理合法權益,同時協助政府完成了移民融合的任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然而在其推行了幾十年後,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反對的聲音漸長。
  • 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統治西方世界近2000年,有兩個原因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暢銷書《世界觀》,在第一部分的內容,我們聊了世界觀是什麼,以及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的兩個核心:目的論和本質論。接下來,我們聊聊這本書的第二部分的內容:為什麼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能統治西方世界近2000年呢?
  • 當代文化哲學中的文化相對主義
    但文化多元論並不等於文化相對主義,承認文化的相對性也不必然導致文化相對主義。文化相對主義的基本思想特徵是強調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差異性,否認一元的文化進化觀和歷史進步觀;否認人類文化發展具有普遍的一般法則和規律;否認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普遍適用的價值尺度;認為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具有不可比較性和不可通約性。文化相對主義有其積極的理論價值,同時又具有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和局限性。
  • 坤鵬論:相對主義VS視角主義
    由於這個原因,可以得出兩個結論:——我們就不可能發現一個事物的「真正」本質是什麼;——一個事物有多少感知它的人就有多少特性。他提出的視角主義,似乎和相對主義沒什麼區別?尼採的視角主義被認為是其最突出的創新。
  • 坤鵬論:相對主義VS視角主義
    由於這個原因,可以得出兩個結論:——我們就不可能發現一個事物的「真正」本質是什麼;——一個事物有多少感知它的人就有多少特性。這樣,我們就沒有辦法區分一個事物的表象和它的實在。但是,相對主義就沒這麼好命了。它一直被譴責著。原因就在於:一方面,相對主義基於的論點:每一個觀點都和其他任何看法一樣好——沒有更好,也沒有更壞。
  • 在一個相對主義盛行的時代
    相對主義是20世紀中後期直到21世紀的今天,人們看待世界的主要方式,它讓我們在左右搖擺之中去看待世界。帶來了對世界認識的不確定性。相對主義告訴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無法獲得終極的,明確的結果!科學似乎是一種很理性很明確的東西了,而且確實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在美國學者庫恩的論述中,科學也同樣是不同範式的交替,這種範式交換的理由並不單純是科學的進步,而更多來源於人類信念的更替。
  • 亞里斯多德的邏輯
    通過一篇題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小學課文,這位先賢以反面陪襯的方式登了場。也正是由於這篇課文,在很多學生的印象裡,亞里斯多德恐怕成了守舊及陳年謬誤的代名詞。但實際上,「守舊」乃後人之「守」,非亞里斯多德之過,與作為探索者和思考者的亞里斯多德更是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