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相對主義盛行的時代

2021-02-19 少數人的存在

高凡作品

當有人問你,數學是一種客觀的真實存在還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手段,你應該怎樣回答呢?也許你從來沒有思考過這樣的問題。那現在就可以思考一下。思考的結果可能並沒有更明確的結論,因為無論哪一種說法都很有道理,也可以說哪一種說法都很難被認定為事實。是的,這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幾千年來有許多問題,有太多的先哲為其作答,但到今天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我們這個世界是如此真實又如此難琢磨。就連數學這種看起來如此實用的學科,我們依然無法確定的客觀屬性。如果把它看成一種真實存在,就很容易推定出一個先驗的理念世界,這個在柏拉圖那裡已經做過了,當然太多的宗教學者也用其對上帝的存在證身。另一方面,數學是人類智慧的顯現也不為過,它和對時空因果等觀念一樣可以共同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手段,這在康德那裡已經做過論述。康德明確指出絕對真理的不可知性,我們只能通過某種中介來認識世界,這個中介就是時空、因果等觀念。

進入20世紀,維根斯坦決絕地告訴我們,這場爭論毫無意義,因為這只是人類玩的語言遊戲,這源於人類對意義的追求。自從人類自身給人生賦予意義,就衍生出真理、精神、靈魂等抽象的詞彙,這些詞彙在現實並無對應物,因此它們只是人類捏造出來騙自己的玩意。不過,它們確實有用,否則人就會迷失在這物質的世界之中。

人是物質的嗎?通過我們的感觀,到現在為止,我們最可能的依然是相信人是物質實體。那麼享受物質帶來的愉快,生活在物質之中就是自然的!然而,因為人有思想,他渴望超越,渴望永恆,就總會追求物質以上的東西,這種東西叫精神。精神是無法被感受到的,它只能被思考。所以我們又回到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上,回到了真理是否存在,數學是手段還是真實的問題。維根斯坦之後,一些思想跌入了語言的誤區,無法擺脫。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世界的變化,更多的人步入了對世界認知的迷霧。相對主義是20世紀中後期直到21世紀的今天,人們看待世界的主要方式,它讓我們在左右搖擺之中去看待世界。帶來了對世界認識的不確定性。相對主義告訴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無法獲得終極的,明確的結果!科學似乎是一種很理性很明確的東西了,而且確實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在美國學者庫恩的論述中,科學也同樣是不同範式的交替,這種範式交換的理由並不單純是科學的進步,而更多來源於人類信念的更替。

不能否認現代文明是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而逐步完成的,但它所帶來的資本主義一直遭受著巨大的非議。異化是資本主義生產和消費方式的結果,殘酷的競爭讓人們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完美,所以馬克思發明出了一套更公平的社會制度。20世紀經過試煉之後,終於隨著柏林圍牆的倒塌而宣告無效。這同時說明人類在社會層面上依然處在一種左右搖擺的相對狀態之下。社會主義陣營的失利並不代表人類追求社會公平的失敗。可以說正是由於社會主義的出現才讓資本主義制度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因而進入20世紀後半,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都在發展公共事業,提高底層人群的社會福祉。到如今在多數國家的社會形態中,其實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狀態依然是相對的,不平衡的。在經濟制度上自由競爭是現在看來最有效的方式,但它帶來的社會不公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同時發展社會福祉是必須的。形成了西方左派的自由主義和右派的保守主義相互對立的主要思想。左右對立的社會觀念構成了近現代變幻不定的歷史曲線。時下正是保守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而僅在幾年前自由主義還深得人心。這種狀態讓我們不得不懷疑在人類社會中是否會形成一個統一的認知。在社會層面的相互矛盾讓人聯想起了相對主義盛行的當下,不確定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同時普世價值同樣遭受非議。雖然自由民主是西方一直標榜的價值觀,但在這個多元化的現時代,在宗教、文化的差異以及民族主義的強勢帶來了對普世觀念一波又一波的衝擊。如此強烈的反彈在冷戰之後成為世界矛盾的又一個焦點。通過以上例子,我們發現無論從對世界還是對人類社會自身的認識,在如今的時代依然頑固不化缺少普遍的共識。

當我們回溯這個時代,就會發現無論是自然還是社會,都同樣存在著無法確定的因素。儘管人類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豐富,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和網絡的普及人類的知識量有史以來爆炸性增長。但我們卻發現並沒有比我們的先人更明確的認識這個世界。相反,我們對世界,對人類社會比先人更加迷惑,更加無法確定。這個問題在自然科學中更加顯而易見。量子力學成為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都無法解釋的謎題,到如今依然撲朔迷離。科學家們告訴我們尋求確定性,在量子力學裡就是個錯誤。顯然,這種思維有背於人類的思維習慣。在社會層面,普世價值的不得人心也同時表現為世界的相對性上。

好像在這個時代裡,所有宏觀的問題都變得不確定,成為相對主義的佐證。那麼我們拿什麼來維持我們對現實的信念哪?相對主義成為現代犬儒的處事哲學,成為一部分人明哲保身的藉口。因此你可以理所當然的沒有堅持的理想,沒有堅定的立場,沒有做人的道德底線。這個時代既是混亂的,又是現實的。你可以用相對主義的方式來應對一切。然後踏實的做一個社會中的實用主義者,個人生活中的享樂主義者。我始終質疑這樣的結果,希望在這個相對主義盛行的時代找到些確定的東西,讓自己的心有個安放的角落。即使某些觀念那樣缺少確定性。我依然會相信,尤其在人類社會中的普世觀念,自由、平等、正義這些聽起來不夠現實的字眼,卻給了我極大地鼓舞。因為我相信人類有著共同的理想,相信人生是有意義的!人不僅僅是物質的集合,人能夠思考,有理想,人的一生應該有高於物質的精神追求!

相關焦點

  • 我們時代需要怎樣的價值?走出"詭辯的相對主義"
    走出「詭辯的相對主義」——我們時代需要怎樣的價值之四面對朋友的缺點,虛與委蛇還是直言不諱?碰到不良的行為,退避三舍還是勇於制止?就不同人而言,答案可能人言言殊。因為,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和選擇是不同的。如果把「相對主義」當做詭辯的盾牌,其實質就是騎牆的哲學。走出「詭辯的相對主義」,是因為實用主義的態度,會損害公共交往規則。一個人可以有自己的是非標準,但必須尊重社會公序良俗;一個公司可以有自己的經營理念,但不能無視國家法律禁令;一個地方可以強調自身特色,但不能無視普遍規則。
  • 相對主義的現實限度
    相對主義的現實限度 2018年04月11日 07: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成伯清 字號 關鍵詞:相對主義;修辭;超越;哲學;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形上學
  • 文化相對主義與當代世界的兩種民族問題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 文化相對主義是一個備受爭議的理論與實踐議題。在西方思想史上,文化相對主義曾是反對種族主義、文化霸權主義的思想利器,也是文化民族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但在當代西方一些多民族國家的政治實踐中,它又成為民族分離主義、新種族主義的一個理論依據。這似乎是一種不能成立的悖論,卻有客觀存在的社會事實為證。文化相對主義雖然是一種好的理論批判工具,但它難以成為多民族國家整體性建設的引領性思想。
  • 如何認識「文化相對主義」?
    文化相對主義不是一個哲學概念,而是一個人類學中的基本命題。尢其是人類學的發展,將文化相對主義提升到了理論和方法論的層次。文化簡單而言,是指人類文明活動的凝結,它既包括思想、藝術、制度、習俗等文字或載體的流傳和發展,也包括器物的流傳和發展。人類學的奠基者之一的愛德華·泰勒曾經對文化做過一個權威定義。
  • 對道德相對主義的一點反思
    道德相對主義在中國學術界、特別是在道德教育界,正日益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爭論的焦點並不在於是對道德相對主義作一般肯定還是一般否定,而在於如何看待道德價值的標準。爭論的問題主要是兩個:其一,道德價值的標準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其二,道德價值的標準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
  • 道德相對主義與學校德育
  • 劉兵 科學史與相對主義(二)
    歷史史學家克羅齊的那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本來也是可以這樣理解,即不同時代的歷史學家總是在標準、解釋、研究策略上進行著不同的選擇,從而對於相同、相近或是全新的歷史內容進行研究。但為了更明確地支撐本文的論點,我們這裡還是簡要地分析兩個特色比較鮮明的研究事例。
  • 讀「王小波」行貨感「與文化相對主義」有感
    你這廝,只是俺手裡的一個行貨!這些年來,文化熱常盛不衰,西方的學術思潮一波波湧進了中國。有一些源於西方的學術思想正是我的噩夢——這些學術思想裡包括文化相對主義、功能學派,等等。說什麼文化是生活的工具(馬林諾夫斯基的功能論),沒有一種文化是低等的(文化相對主義),這些思想就是我的噩夢。
  • 相對主義的不道德性
    本文摘自約翰·派博的《思想的境界》,闡述了相對主義的不道德性。根據百科定義,相對主義是一種「認為觀點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因立場不同、條件差異而相互對立」的哲學學說。相對主義以隱秘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思考,是需要我們警惕的。每個人在他心中都知道,相信相對主義是真的是一種矛盾的說法;每個人也都出於直覺性地知道,沒有誰甚至嘗試過把相對主義持續地付諸於實踐。
  • 當代文化哲學中的文化相對主義
    文化相對主義是困擾當代文化哲學的一個重要問題。相對主義作為一種哲學觀念,早已存在於哲學發展的歷史脈絡中。文化相對主義可以說是相對主義哲學思潮在文化研究領域中的延伸。它產生於20世紀文化人類學研究領域,並隨著文化學、文化人類學和文化哲學的發展,逐漸形成為一種頗具影響力的文化哲學思潮。
  • 相對主義籠罩下的現代哲學與後現代哲學
    由此,現代哲學對絕對主義的最後一個堡壘,即黑格爾哲學提出了挑戰。黑格爾哲學以「絕對理念」的自我發展為形式所構建的包羅一切的絕對真理的哲學體系,是一個「豐富的、極度複雜的哲學體系,而這個體系把宇宙的各個角落都籠罩上一層厚厚的、華美的、柔軟而溫暖的天鵝絨。」(註:[美]M.懷特:《分析的時代》,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9頁。 )黑格爾把絕對主義推進到巔峰。
  • 相對主義:經驗主義困境的當代重現
    有關科學知識的客觀性與相對性問題也隨之成為歐美學界討論的熱點,形成了知識論上的客觀主義和相對主義兩條路線。本期「學海觀潮」對話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王彥君,對20世紀以來歐美知識論中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之爭的本質、過程進行深入探討,以闡釋克服相對主義、維護現代理性主義認識論即批判理性的必要性。
  • 文化多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現在轉回頭來考察文化相對主義。相對主義也與一元論對立,但走向另一個極端。其理論淵源主要來自人類學領域。二十世紀早期,人類學研究者在非洲草原或爪哇雨林考察那裡的古老部落的文明/文化時,形成了類似工作守則的一些規矩。研究者要暫時放棄自己的倫理道德判斷,以獲取對異己的人群規範和品味某種程度的「理解或同情」。他們要力求把其他文化視為「和自己的文化同等地好」。
  • 坤鵬論:相對主義VS視角主義
    人,有兩大財富,一個是金錢,一個是認知,為了維護它們,人會輕易地失去理性。他超前於他的時代認識到語言對於我們關於世界的信仰的決定程度,以及文法為形上學提供舞臺的方法。他曾理直氣壯地宣布,每個謂語要求有一個主語的語言結構,鼓勵我們尋找某個人或某個代理人,作為世界積極變化背後的原因(因果律)。
  • 坤鵬論:相對主義VS視角主義
    人,有兩大財富,一個是金錢,一個是認知,為了維護它們,人會輕易地失去理性。他超前於他的時代認識到語言對於我們關於世界的信仰的決定程度,以及文法為形上學提供舞臺的方法。他曾理直氣壯地宣布,每個謂語要求有一個主語的語言結構,鼓勵我們尋找某個人或某個代理人,作為世界積極變化背後的原因(因果律)。
  • 品味相對主義價值判斷
    他的代表作《法哲學》,被譽為「最後的古典法哲學」,作為拉德布魯赫相對主義的傳世之作,不僅研究了法的概念、法的理念、法的目的等傳統法哲學課題,還討論了法的歷史哲學、宗教哲學以及公法與私法、所有權、刑法、戰爭等問題,而貫穿眾多內容的主線則是相對主義。
  • 淺談文化相對主義
    政府錯誤的同化方式激發了社會矛盾,而後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英國逐漸選擇實行以文化相對主義為指導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並在20世紀80年代初達到頂峰。多元文化政策使得移民者能夠維護自己的合理合法權益,同時協助政府完成了移民融合的任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然而在其推行了幾十年後,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反對的聲音漸長。
  • 212.第一義諦-相對主義,中道義
    上一課,我們講,鳩摩羅什佛學思想的第三個特點——相對主義,是由前兩個特點:懷疑論和唯心論,這二者為了形成邏輯閉環,必然出現的一個結論
  • 莊子《齊物論》之相對主義理論
    在《齊物論》篇,莊子通過一種邏輯學的方法系統地論證了終極存在的虛幻性,這就是相對主義理論。《齊物論》篇在莊子思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這一篇為徹底的遊世態度提供了理論依據。莊子在《齊物論》篇運用的相對主義方法是詭辯性的,單從邏輯學的意義看也許並無多大價值。但是在相對主義思想方法背後,更深的含義是對於人生的存在背景的精神瓦解。其在哲學上的含義卻十分深刻。
  • 馬飛飛:初探文化相對主義
    第一節課講的是文化相對主義,是一個倫理中頗為經典的議題。在雷切爾斯的文章中,他為「文化相對主義」下了一個定義:「文化相對主義是一種觀點;該觀點認為,因為不同社會存在不同文化,同時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道德標準,所以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標準;即不存在『客觀正確』的道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