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相對主義價值判斷

2020-12-27 法制網

  王水明

  拉德布魯赫是德國20世紀最偉大、影響最深遠的法哲學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法哲學》,被譽為「最後的古典法哲學」,作為拉德布魯赫相對主義的傳世之作,不僅研究了法的概念、法的理念、法的目的等傳統法哲學課題,還討論了法的歷史哲學、宗教哲學以及公法與私法、所有權、刑法、戰爭等問題,而貫穿眾多內容的主線則是相對主義。

  在拉德布魯赫看來,相對主義屬於理論理性,而非實踐理性,相對主義的任務是,「在一些最高級的價值判斷關係中,或者一定的價值和世界觀的範圍內確定每個價值判斷的正確性,而不是就這個價值判斷,或者這個價值觀和世界觀本身來作出評價。」由此可知,相對主義的優勢在於「發展出一個在眾多體系間毫無自己觀點的體系」,它可以在沒有自己立場的情況下,堅守對最終的價值評判立場的闡述;其中蘊含的思想精髓就是矛盾理論。而矛盾作為相對主義的精髓,給法哲學帶來了活力,兼具思辨性與開放性。

  比如,論及法律目的時,拉德布魯赫認為,「在整個經驗世界的領域中,只存在三種可能具有絕對真理性的事物:人類個體人格、人類總體人格和人類的作品。我們也可以根據它們的基礎,來區分這三種價值:個體價值、集體價值和作品價值。」根據價值序列的排列,就可以區分個人主義的、超個人主義的和超人格的目的。當然,不同的法律會側重於不同的目的,這一切取決於各自的價值判斷,而這正體現了相對主義對價值判斷的選擇:對於個人主義觀來說,作品價值和集體價值服務於個人價值。文化只是個人發展的工具,國家和法律是給個人提供保護和援助的機構。對於超個人主義觀來說,個人價值和作品價值服務於集體價值,倫理和文化服務於國家的法律。對於超人格觀來說,個人價值和集體價值服務於作品價值,倫理像法律和國家一樣服務於文化。

  比如,談及法的有效性,拉德布魯赫認為,法律上的「應當」最終都應來源於憲法,但是憲法上的「應當」從何而來,對此法律科學束手無策,只能由法律科學之外進行思考。歷史—社會學的法律有效性理論以權力理論和承認理論兩種形式呈現出來,權力理論認為法律的有效性是由權力來保障的,所有權力都是以權力服從者的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承認為基礎的,這樣權力理論就變成了承認理論,承認理論將法律的有效性建立在法律服從者贊同的基礎上;而當我們將法律有效性建立在與有效性相關的法律服從者的真實利益的基礎上時,歷史—社會學的法律有效性理論就向哲學的有效性理論過渡。哲學的法律有效性理論認為,「法律之所以有效,不是因為它能得到有效的實施,而是只有在它可以有效實施時才算是有效的,因為只有此時,它才能滿足法的安定性的要求。」由此,法的安定性要求法律的有效性,而只有法律的有效性才能保障法的安定性,這就是法律的有效性與法律理念之間的關係。

  (作者單位:青海省大通縣人民檢察院)

相關焦點

  • 我們時代需要怎樣的價值?走出"詭辯的相對主義"
    走出「詭辯的相對主義」——我們時代需要怎樣的價值之四面對朋友的缺點,虛與委蛇還是直言不諱?碰到不良的行為,退避三舍還是勇於制止?就不同人而言,答案可能人言言殊。因為,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和選擇是不同的。如果把「相對主義」當做詭辯的盾牌,其實質就是騎牆的哲學。走出「詭辯的相對主義」,是因為實用主義的態度,會損害公共交往規則。一個人可以有自己的是非標準,但必須尊重社會公序良俗;一個公司可以有自己的經營理念,但不能無視國家法律禁令;一個地方可以強調自身特色,但不能無視普遍規則。
  • 文化多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文化相對主義則是面對世上存在多樣化的文化、價值觀的現實而提出的一種主張。概括而言,主要觀點是:人類社會的多種文化中,人們的行為、觀念、信奉的價值觀各具特色,一個特定的文化並非「外部人」所能理解,也不應該依據其他文化的標準來判斷,各種文化之間並無高下優劣之分。這種對不同文化等量齊觀的態度,與文化多元主義的原則不相容。
  • 亞里斯多德與相對主義:兩個辯護者
    自由主義的政治理論不是去促進某種特定的良善生活觀念,而是堅持寬容、公正的程序以及尊重個人權利——尊重人們選擇他們自己價值的自由。但這帶來了一個難題:如果自由主義的理想不能在最高人類善的名義下得到辯護,那麼這些理想的道德基礎在什麼地方呢?有時候人們認為自由主義的原則可以用簡單的道德相對主義來給予辯護。
  • 道德相對主義與學校德育
    在同一件事情上人們的立場、觀點如此多樣,以致於教師難以像過去那樣,在學生面前充當道德權威,諄諄教導學生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把價值標準和道德觀念當作確定的「知識」來教的時代,隨風而去,一去不復返了。在這個價值多元時代裡,教師能夠教給學生什麼樣的道德價值觀呢?
  • 人民日報:走出詭辯的相對主義 捍衛倫理尊重真相
    因為,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和選擇是不同的。   通往真理的道路從來不止一條,立足於各個層面、不同角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利於我們全面認識事物。但真理與謬誤,是與非,對與錯,美與醜,是有客觀標準的。正如哲學上的相對主義走向極致就會導致荒謬一樣,現實生活中,如果以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對性為藉口,混淆是非界限甚至以非為是,是非顛倒,那就是一種詭辯。
  • 【學者】陳真:道德相對主義與先天道德客觀主義
    特別是當不同行為者的根本道德信念或不同社會的根本道德原則之間發生衝突時,它並沒有回答我們究竟是否有客觀的標準來判定它們的優劣,是否有客觀的方法來解決它們的衝突。   與規範相對主義不同,元倫理學相對主義認為,當不同文化的根本道德原則發生衝突時,我們沒有客觀的標準可以用來判斷它們的優劣,也沒有辦法對它們的權威性或合法性進行客觀的辯護。
  • 如何認識「文化相對主義」?
    文化相對主義不是一個哲學概念,而是一個人類學中的基本命題。尢其是人類學的發展,將文化相對主義提升到了理論和方法論的層次。文化簡單而言,是指人類文明活動的凝結,它既包括思想、藝術、制度、習俗等文字或載體的流傳和發展,也包括器物的流傳和發展。人類學的奠基者之一的愛德華·泰勒曾經對文化做過一個權威定義。
  • 相對主義的現實限度
    相對主義的現實限度 2018年04月11日 07: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成伯清 字號 關鍵詞:相對主義;修辭;超越;哲學;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形上學
  • 相對主義的不道德性
    本文摘自約翰·派博的《思想的境界》,闡述了相對主義的不道德性。根據百科定義,相對主義是一種「認為觀點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因立場不同、條件差異而相互對立」的哲學學說。相對主義以隱秘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思考,是需要我們警惕的。每個人在他心中都知道,相信相對主義是真的是一種矛盾的說法;每個人也都出於直覺性地知道,沒有誰甚至嘗試過把相對主義持續地付諸於實踐。
  • 漢語國際(北京)教育諮詢有限公司|什麼是文化相對主義
    什麼是文化相對主義一、什麼是文化相對主義文化相對主義是與種族中心主義相對的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弗朗茲·博厄斯(Franz Boas)所倡導的。文化相對主義的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長期形成的獨特歷史,其形態並無高低之分;第二,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社會思想、世界觀和道德觀,人們不應該用自己的一套標準來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一句話總結就是,衡量文化沒有普遍,絕對的評判標準。文化相對主義的核心是承認並尊重不同的文化,並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
  • 對道德相對主義的一點反思
    道德相對主義在中國學術界、特別是在道德教育界,正日益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爭論的焦點並不在於是對道德相對主義作一般肯定還是一般否定,而在於如何看待道德價值的標準。爭論的問題主要是兩個:其一,道德價值的標準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其二,道德價值的標準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
  • 文化相對主義與當代世界的兩種民族問題
    弄清楚這些聯繫及背後的思想內涵,有助於深化人們對文化相對主義和民族分離主義、新種族主義的認識。  一、文化相對主義的起源及擴散  思想史(或觀念史)層面的文化相對主義是一種以張揚自身文化為旨趣,反對在不同文化之間作價值比較及排序的思想觀念及理論主張。
  • 相對主義籠罩下的現代哲學與後現代哲學
    現代西方哲學通過批判黑格爾哲學的絕對性、至上性,使相對主義思潮逐步抬頭,以致於成為現代哲學的主導精神力量與思維傾向。  賓克萊認為,20世紀,由於在意識形態領域失去了「普遍適用的價值」,因此,可稱為「相對主義的時代」、「相對主義的世紀」。(註:[美]L.J.賓克萊:《理想的衝突》,紐約1969年版,第2頁。 )這一概括,是否能夠包容20世紀歷史發展的所有方面與總體特徵,有待討論。
  • 當代文化哲學中的文化相對主義
    但文化多元論並不等於文化相對主義,承認文化的相對性也不必然導致文化相對主義。文化相對主義的基本思想特徵是強調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差異性,否認一元的文化進化觀和歷史進步觀;否認人類文化發展具有普遍的一般法則和規律;否認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普遍適用的價值尺度;認為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具有不可比較性和不可通約性。文化相對主義有其積極的理論價值,同時又具有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和局限性。
  • 劉兵 科學史與相對主義(二)
    有趣的是,在談及這種批判的多元論時,他還專門指出了「不是相對主義」。這裡,一方面再次表明了「相對主義」在不同研究者中的不同理解,但另一方面,本文在這裡引用其案例,重在其歷史研究中「批判的多元論」這一點上,而且後面筆者將專門討論這種多元論恰恰與本文所談論意義上的相對主義是一致的。科學史並非只是價值中立地講述一個過去的故事,寫出一個某歷史故事的普適的、最終的「標準版本」。
  • 坤鵬論:相對主義VS視角主義
    也就是說,每個人是他(她)作出的所有判斷的最終標準。因此,說一個人是所有事物的尺度,是說我們的知識被自己的知覺所限制。這意味著,我可能獲得的任何關於事物的知識都受到我作為人的能力的限制。這樣的思想被稱為相對主義。而且,它還是當今普遍的思維方式。這個主義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為,共通於眾人之間的真理(價值)是不存在的。
  • 坤鵬論:相對主義VS視角主義
    也就是說,每個人是他(她)作出的所有判斷的最終標準。因此,說一個人是所有事物的尺度,是說我們的知識被自己的知覺所限制。這意味著,我可能獲得的任何關於事物的知識都受到我作為人的能力的限制。這樣的思想被稱為相對主義。而且,它還是當今普遍的思維方式。這個主義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為,共通於眾人之間的真理(價值)是不存在的。人們漸漸認同,「只要不讓他人感覺到困擾就百無禁忌」。
  • 淺談文化相對主義
    政府錯誤的同化方式激發了社會矛盾,而後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英國逐漸選擇實行以文化相對主義為指導的多元文化主義政策,並在20世紀80年代初達到頂峰。多元文化政策使得移民者能夠維護自己的合理合法權益,同時協助政府完成了移民融合的任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然而在其推行了幾十年後,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反對的聲音漸長。
  • 莊子《齊物論》之相對主義理論
    在《齊物論》篇,莊子通過一種邏輯學的方法系統地論證了終極存在的虛幻性,這就是相對主義理論。《齊物論》篇在莊子思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這一篇為徹底的遊世態度提供了理論依據。莊子在《齊物論》篇運用的相對主義方法是詭辯性的,單從邏輯學的意義看也許並無多大價值。但是在相對主義思想方法背後,更深的含義是對於人生的存在背景的精神瓦解。其在哲學上的含義卻十分深刻。
  • 在一個相對主義盛行的時代
    相對主義是20世紀中後期直到21世紀的今天,人們看待世界的主要方式,它讓我們在左右搖擺之中去看待世界。帶來了對世界認識的不確定性。相對主義告訴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無法獲得終極的,明確的結果!科學似乎是一種很理性很明確的東西了,而且確實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在美國學者庫恩的論述中,科學也同樣是不同範式的交替,這種範式交換的理由並不單純是科學的進步,而更多來源於人類信念的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