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習俗,有不同的認識吧。說說身邊的人,說說她們回娘家的感受吧!
01
一種是出嫁的女兒就是婆家人了。
身邊有個大姐的兒媳婦能有三年春節沒有回自己家了。
當初,這位大姐與對方家長談到彩禮時,女方家長要了十幾萬元,這十幾萬元可是要揣進女方父母腰包裡哦!大姐心裡很舒服,但還是給了,為了自己的兒子嘛。現在回過頭來看,才明白為什麼當初女方家裡要的彩禮會揣進自己的口袋裡,原來女方那邊的習俗的就是嫁出去的女兒就以夫家為家了。她的兒媳婦基本上是把她家當成自己家了,什麼節假日都在她家過,只不過給自己的娘家打個電話而已。
現在每每談起彩禮的事,這位大姐都覺得給的還是值得。
想來這位女兒回到自己家裡,家裡人也會把她當成外人看待吧。
風俗使然吧!大多數人們總是習慣性地接受已有的不成文的風俗吧,就像北方結婚大多數要男方買房一樣,當然沒有條件的就另說了,看看身邊有條件的基本都是男方出房,女方出車。
02
一種是不管出嫁不出嫁都是媽媽的寶唄,在老媽的眼裡,即使自己的女兒已有了孩子,女兒依然是孩子,做什麼好吃的東西依然會像以前一樣想著女兒,打個電話問一問「要不要吃醬牛肉,回家來取!」「今天家裡包餃子啦,要不要,回來取!」有時這個朋友的媽媽還會給朋友送來。哦,真是羨煞了周圍的人,要知道,她的老媽都七十多了,還給她做飯吃,回家裡, 她覺得不好意思,洗個碗,老媽都不讓她動手,說「願意洗回自己家洗去。」
哦,不論出嫁不出嫁,她老媽都把她當成孩子,她說,不知何時起,現在每當過年的時候,都會問一問老媽,有沒有什麼願望,老媽的心願也成了她的心願,她說不想自己在父母百年之後流下後悔的淚,流下子欲養,親不在的淚。
不由得讓人想起一句話: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03
在兒女雙全的家裡,做父母的總會說不偏不向,也許他們的心裡真是想這樣一碗水端平,但手心手背的肉還是有區別的。想一想,手背總是很粗糙,手心裡的肉總是嫩嫩的。曾問過一個父親,喜歡誰,這位父母毫不遮掩,喜歡男孩。女兒是人家的人。
父母總會在心裡傾向性地喜歡一個,理性上能不能做到一樣對待,有的父母也許能做到個大概,給了兒子買了房也會給女兒一些錢作為彌補。
有的就是向女兒要錢,貼補兒子,在他們眼裡心裡,女兒是給別人養的,養你不能白養,女兒給家裡的東西都會先給兒子的。遇到這種觀念的父母,只能一聲嘆息!
父母是無法選擇的,很多時候,這種親情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不管如何,父母也有父母的不容易, 在無法改變對對方的情 況下,也許只能多些理解吧!畢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觀念,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相處模式。
出嫁了,你回到家裡又是什麼樣的待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