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勇:適當的強制,是教育必要之惡

2021-02-22 京師書院BigData

        關於孩子的快樂成長有一個大的誤區:把快樂局限在學習輕鬆、無憂無慮的層面,局限在愉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一些家長常說的話是,孩子只要能夠快樂幸福就好。問題是,要讓孩子今天快樂很容易,但要讓他未來也快樂幸福就有難度了。因為人生的一大無奈是,我們常常需要先把不喜歡做的事情做好,才能有機會做喜歡做的事情。而這種意識和能力需要專門培養。 

        適當的強制讓人堅強進取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去爭取那些需要辛勤付出才能夠體會到的快樂。在成就感當中產生的快樂才是可持續的。更何況若要追求巔峰體驗,怎能沒有汗水和眼淚!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這是中老年人的人生觀。我希望年輕人活得精彩,希望他們年輕時在艱難和容易的兩條路中,選擇艱難的路,只有這樣,他們的生命才能不同凡響。我比較贊同虎媽蔡美兒的觀點,「充分學習達到卓越,就可以帶來開心,因為你會自信,感到驕傲並產生快樂」,我想,這樣的快樂是年輕人應該追求的

        中國有許多這樣的獨生子女:身體和心理都健康,但缺乏忍耐力、缺乏吃苦精神和進取心,初步表現出了閒散懶惰的特點。這在日本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日本學者三浦展在《下流社會——一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中反思了日本民主體制下的一個弊端——機會惡平等,即「少數精英分子為國家創造財富,而社會大眾則消費國家財富,過著唱唱跳跳快樂無憂的生活」。今天歐美國家之所以走下坡路,原因之一就是惡平等,積極工作的人越來越少,瀟灑享受詩意人生的人越來越多,導致政府稅收減少而福利支出大增,既削弱了國家的競爭力,又降低了國內公共服務的標準,引發治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底特律的破產,希臘政府的破產,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危機就是例證。當然,中國還遠遠未到機會惡平等的程度。但是,考慮到中國家庭很多是獨生子女的狀況,這種惡平等有可能提前到來。

        進取和吃苦精神,曾經是西方清教徒的名片,是西方取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這點在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當中有明確闡述。放眼世界,今天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曾經是鼓吹積極進取的新教國家,譬如美國、德國、英國、北歐國家等。可見,進取心和吃苦精神是一個社會永遠不能丟的寶貴品質。

        只是僅有進取和吃苦精神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培養關注遠方森林的現代公民,還需要借鑑別人在創新教育中的培養機制,即在意志品質頑強的基礎上加上獨立思考和創造性。

        適當的強制可以培養創造力

        無自由無創造,這是常識,但孩子應該有什麼樣的自由,度在哪裡,卻是有分歧的。我覺得這需要分類討論。

        情況一:對少數某方面天賦很高的孩子,強制,極有可能扼殺他們的天賦和創造性,應該給予這類孩子更大的自由度、更多試錯的機會,把強制減少到能保證基本面良好的程度。孩子的基本面是什麼?一、身體健康,二、心理陽光,三、禮貌待人。要做到這三點,需要一定的強制。對天賦很高的孩子來說,強制到此為止,他們不適合被圈養,而且大多會在這個良好的基本面上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中國傳統教育的一大弊端是,將所有孩子都放在教育的流水線上,用一個模子去刻畫,結果教育高度同質化,創新性人才出不來。

        情況二:對大多數資質中等的孩子來說,嚴格的教育比較合適。資質中等的孩子沒有明顯的特長,可塑性強,在一定的壓力之下,他會發展得優秀;缺少壓力,可能導致散漫,還可能染上惡習。要克服人的貪圖安逸的天性,需要適度的強制教育。

        從我們已有的人生經驗來看,要想有所建樹,一般要具備三個特質:優越感、危機感、自我克制。優越感讓人自信,危機感讓人努力,自我克制讓人理性和專注。這些特質需要家長溫和而堅定地培養,需要循序漸進的生長。尊重孩子的天性,絕對不等於放縱孩子的天性。家庭和學校應該耐心地幫助孩子完善自己,鼓勵孩子持續專注地做事情,幫助其逐漸建立起一個自己能獨立獲得成就感的生活模式——通過持續努力和專注體驗到成就感。這個過程必然包含適度的強制。

        從根本上來說,強制是一種惡,是反人性的,因為「它把別人看作不能獨立思想之物」(哈耶克),會對人構成不同程度的扭曲,於是,求知慾和想像力常常被扼殺了;但另一方面,強制又可以檢驗出創造性,可以培養創造性。強制之下都不能扼殺的興趣,也許就是真正的天賦。許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在大多數情況下,逼一逼孩子(以他的承受力為前提),其潛能更容易發揮出來。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強制的過程,與強制方向一致的天賦或者與之對立的天賦,體現出來的機率要小得多,孩子需要深度體驗或者深度試錯才能自我發現。

        其實,「天才不過是做了足夠多練習的人」(美國作家格拉德威爾),許多音樂家、運動員、數學家等都是如此。以貝多芬為例,他在音樂界是出了名的刻苦。4歲時,經常練鋼琴到午夜12點,有時還必須等他父親回來檢查後才能睡覺,否則要挨打;舒曼為了練琴,自製一個器具夾手,以至於後來把無名指夾廢了。嚴格的紀律、刻苦的訓練是可以與創造性和諧共存的。譬如,二戰時期的德國軍隊擁有幾乎最嚴格的紀律和訓練,但其作戰時的創造性和靈活性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軍隊,隆美爾、古德裡安、曼施坦因是出了名的靈活運用戰術的高手。

        也許,要不要強制不是爭論的焦點,關鍵是強制到什麼程度?這要因環境而異,因孩子的承受力而異。比如,虎媽式教育在美國可能合適,因為在美國一些公立學校不同程度存在著墮胎、吸毒、校園暴力事件等,虎媽式的教育至少可以讓孩子遠離這些東西,加之美國大環境非常寬鬆民主,孩子常常在學校得到了足夠的讚揚,這時,父母對孩子壓一壓,不至於造成孩子心理問題,反而是一種矯正。美國教育部副部長奧喬亞尖銳地指出了美式教育的弊端:「我們給予孩子太多的鼓勵,不論孩子做得好或不好都能受到讚揚。現在我們就發現,許多美國學生進入大學後,都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他們自我感覺非常好,但其實大都眼高手低,做的不如想的多。」

    (作者為北京十一學校歷史特級教師)

相關焦點

  • 中青報:適當的強制,是教育必要之惡
    原標題:適當的強制,是教育必要之惡   關於孩子的快樂成長有一個大的誤區:把快樂局限在學習輕鬆、無憂無慮的層面,局限在愉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一些家長常說的話是,孩子只要能夠快樂幸福就好。問題是,要讓孩子今天快樂很容易,但要讓他未來也快樂幸福就有難度了。
  • 日本的女性歧視與「必要之惡」
    日語中所謂的「必要惡」,意為:雖然希望沒有,但由於組織等運作上或社會生活上的需要,不得已而為之的事物。中文可直譯為「必要惡」,亦謂「必要之惡」或「必要的惡」。其所對應的英語表述為:necessary evil。當今世界,女性在求學與就職等方面,遭受歧視的例子並不鮮見。
  • 孩子的成長需要適當的強制
    問題是,要讓孩子今天快樂很容易,但要讓他未來也快樂幸福就有難度了。因為人生的一大無奈是,我們常常需要先把不喜歡做的事情做好,才能有機會做喜歡做的事情。而這種意識和能力需要專門培養。放眼世界,今天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曾經是鼓吹積極進取的新教國家,譬如美國、德國、英國、北歐國家等。可見,進取心和吃苦精神是一個社會永遠不能丟的寶貴品質。  只是僅有進取和吃苦精神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培養關注遠方森林的現代公民,還需要借鑑別人在創新教育中的培養機制,即在意志品質頑強的基礎上加上獨立思考和創造性。
  • 政治作秀成了「必要之惡」
    裴林以極淺的從政資歷被馬侃陣營相中,幾乎擺明了端上檯面專為「作秀」之用。可見,「數人頭」的討好民意時代,加上傳媒無所不在,政治作秀成了「必要之惡」。但究竟該強調其「惡」,還是強調其「必要」,倒是各人解讀不同。
  • 魏勇、包佔柱被提起公訴
    近日,庫倫旗人民檢察院依法以行賄罪、受賄罪、貪汙罪對通遼市科爾沁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原黨組書記、辦公室主任魏勇提起公訴;以玩忽職守罪對通遼市科爾沁區大林鎮農經站原站長包佔柱提起公訴
  • 合陽法院強制執行一起涉惡案件涉案房產
    9月17日,合陽法院依法對一起涉惡案件涉案房產進行強制執行。該案是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以來,合陽法院首例移交執行的涉黑惡案件強制執行前,張貼執行公告,集中時間、精力對財產狀況進行全面摸排,制定詳細的執行預案,為順利執行奠定良好基礎。執行當天,各幹警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順利將涉案財產合陽縣黃河商住樓和配套樓強制執行並交付受害人,下一步合陽法院將啟動評估拍賣程序。
  • 臺學者評「反核」:核能是必要之惡
    臺灣《旺報》今日刊載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的文章指出,乾淨的能源在未能完全取代核能發電之前,使用部分核能發電,是人類使用能源的「必要之惡」,一項重大的改革,都必須經過繁複的政策評估,而不是在自己想當然爾的思維中進行改革,這只會讓下一代吃盡這一代錯誤政策的苦頭。
  • 日本:歧視女性成為「必要之惡」
    「我的敵人是整個社會」日本:歧視女性成為「必要之惡」 本報記者 高珮莙   青年參考  ( 2018年08月15日   05 版)
  • 強制住在校已沒必要?高三學生提議取消強制住校,因為實在太想家
    為什麼社會呼籲教育公平?因為教育一直不公平,並將持續下去。私立學校,貴族學校的出現,很好地證明了教育資源的不公平。那麼需要取消私立學校,貴族學校嗎?不。強制住在學校已沒必要?高三學生建議取消強制住校,因為實在太想家!城市在漸漸復甦,生活在漸漸回歸正軌。我想強制住校是在疫情高峰期迫不得已做出的決定,現在依然沒有必要。當下課時,聽到的不是討論學習問題的聲音,而是好想家啊,什麼時候回家啊的抱怨聲,人們毫無鬥志。
  • ...探索獎」河南籍獲獎者、中科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副院長魏勇
    其中,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副院長魏勇,今年39歲,是當日首位登臺演講者。  魏勇是研究地球與外太空的中國科學家,尤其是火星。今年7月,中國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魏勇即是其中的重要研究參與者之一。他的導師,是中國著名空間科學與行星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萬衛星。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登月?我們的地球,究竟能不能去「流浪」?
  • 撫養費強制執行後又不給怎麼辦,可以再次申請強制執行嗎?
    撫養費是父母或其他對未成年人負有撫養義務的人,為未成年人承擔的生活、教育等費用。我國法律上的撫養費,是指當這些人不能充分履行或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支付給未成年人的費用。那麼,撫養費強制執行後又不給怎麼辦,是如何進行強制執行的?
  • 涉黑涉惡將強制執行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掃黑除惡」執行工作專項鬥爭,嚴厲打擊我縣轄區內的黑惡勢力,剷除黑惡勢力源頭,我院於9月10日下午3點開展「打財斷血」第一次專項執行行動,對所有涉黑涉惡案件採取強制執行措施。執行過程中,我院採取三項措施:一是對被執行人家屬曉之以情
  • 開放美國萊豬是「必要之惡」嗎?
    作者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近日美國新當選民主黨籍總統拜登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特別指出,在改善美國國內勞工教育、經濟問題前,將不會與他國籤訂新的貿易協議。從美高層官員及國會議員表態可了解,為何民進黨敢冒天下之大不諱,而竟以行政命令方式開放美萊豬進口政策。然美國政黨輪替產生川普政府執政無法延續,此足見美臺關係處於不穩定狀態,縱使實質關係提升,但不會超過質變的臨界點。
  • 涉罪未成年人強制親職教育制度構建
    相應的,在司法機關對涉罪未成年人作出處理的同時,判令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參加一定期限的強制親職教育,由專業的教育工作人員對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就子女教育、家庭關係等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培訓,使他們掌握與子女相處和教育子女的先進理念、技巧和方法,用父母之恩、家庭之愛來觸動和感化未成年人的內心,通過家庭教育實現對涉罪未成年人的行為和心理矯治,更好地實現復歸社會和預防再犯的目標。
  • 教育孩子是家長的事業之(5)——適當的挫折教育
    讓孩子的成長曆程變得豐富多彩,讓孩子的成長道路變得崎嶇不平,讓孩子適當接受挫折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那麼什麼是挫折教育呢? 專家認為,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並增強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 孩子三歲之前,真的有必要強制教育嗎?父母當心適得其反
    :每個孩子生下來基本上腦子都是一張白紙,如果在三歲之前,父母可以給孩子適當的教育,孩子就可以與他人的成長方式就有了不同。從小生活在父母身邊的孩子感受著最親之人的照料,與父母建立感情。這種感情的建立直接可以影響到孩子今後和他人之間情感建立的順利。然而從小就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因為從小就見不到父母,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懷,甚至連見了都無話可說的,今後又拿什麼來和父母建立濃厚情感?從現在社會的留守兒童身上就不難看出。
  • 教育市場化之後,為何出現那麼多強制送禮的行為?
    強制學生家長送禮的事情不少見,而且老師在課外開輔導班也要求學生要去參加補習。因為沒參加老師的補習班,受到打擊也不少。每到逢年過節,家長給老師送禮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如果孩子想做前排,要多少的,比如孩子要重點培養也要多少。明碼標價,這比一般的會計科目還細啊。更別說要進這個學校要繳納大額的擇學費,擇校費是幹嘛的。
  • 投擲原子彈:多數美國人眼中更快結束戰爭的「必要之惡」
    詹姆斯·肖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由於在廣島投放原子彈更快地結束了戰爭,避免了大規模本土登陸作戰及更久的轟炸,大部分美國人將其視作「必要之惡或不能缺少的壞東西」,認為更多生命因此被拯救。美國皮尤中心去年進行的民調顯示,56%的美國受訪者認為投原子彈是合理的。這比1945年的蓋洛普民調數字(85%)低很多。
  • 強制親職教育 江蘇三類「熊家長」將「回爐」再造
    交匯點訊 不滿17周歲的成然(化名)結交不良朋友後,抽菸、喝酒、流連酒吧、甚至夜不歸宿,但其父母卻聽之任之。直至成然夥同他人毆打、非法拘禁一名14歲的少女,涉嫌犯罪,父母才如夢初醒。強制親職教育,則是指國家強制涉罪未成年人或未成年被害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接受專業的教育指導,其目的不僅僅在於提升父母教養子女的技巧和能力,更在於以國家強制力督促不合格父母切實履行其監護教育職責。2020年3月27日,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和江蘇省婦聯下發《關於聯合開展親職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 「奴隸制是必要之惡」,美參議員湯姆·科頓引用這話被罵上推特熱搜
    26日,他又因為在一則與《紐約時報》相關的採訪中援引了一句所謂的「美國國父引言」,稱「奴隸制是美國聯邦建立的必要之惡」,而被罵上了推特的趨勢榜。科頓隨後在推特上回應此事稱,這是典型的「假新聞」,很多罵他的人是斷章取義。但也有不少人批評稱,科頓引述這句話,實際上就是贊同這句話。此前,科頓還因《紐約時報》刊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文章,專門發推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