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歧視女性成為「必要之惡」

2020-12-12 青年參考

「我的敵人是整個社會」

日本:歧視女性成為「必要之惡」

本報記者 高珮莙   青年參考  ( 2018年08月15日   05 版)

    8月3日,民眾在東京醫科大學前抗議該校的錄取歧視。

    2017年9月5日,喜劇演員松島尚美在東京宣傳麥當勞的家庭主婦招聘項目。為促進經濟發展、應對勞動力萎縮,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鼓勵主婦回到職場。圖片來源 CFP

    為控制女生的錄取人數,日本老牌私立大學東京醫科大學自2011年起,在入學考試中給全體女生扣分。日本總務大臣、女性活躍擔當大臣野田聖子稱這一「事態極其嚴重」,日本需要打造讓女醫生能堅持工作的環境。

------------------------------------------------

    名校入學考試「防女於未然」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東京醫科大學歧視女生的政策,是在調查該校為高官子弟入學走後門的過程中,被「歪打正著」地發現的。8月1日,日本《讀賣新聞》報的一篇報導將此事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鋪天蓋地的新聞報導推動下,8月3日,東京醫大公布一份內部調查報告,承認了媒體報導的事實:至少從2011年開始,該校就對入學成績進行「微調」,以降低女生的通過率。

    東京醫大的入學考試分為兩部分,通過第一輪筆試的考生,進入第二輪考試,也就是小論文和面試。學校將所有考生的小論文成績「打八折」,再給應屆和復讀不超過兩年的男生加20分、復讀3年的男生加10分,但不給女生和復讀4年及以上的男生加分。這意味著,女生們被變相扣了分。

    據《讀賣新聞》報導,通過這種方式,東京醫大每個班的女生比例被嚴格限制在30%左右。過去數十年來,該國醫護人員中女性也不足30%。

    美聯社從該校獲得的錄取記錄顯示,通過入學考試的女性比例從2009年的24%上升到2010年的38%,此後逐年下降,今年更是降至18%;2018年女生錄取率為2.9%,男生錄取率為8.8%。

    日本醫學院的學生畢業後通常進入學校附屬醫院工作,女醫生結婚、生育,很可能影響工作甚至辭職,導致醫院人手緊張,因此學校在錄取階段就「防患於未然」,從入校的「源頭」卡住女生。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教育大臣林芳正譴責東京醫大操縱分數「極不恰當,是嚴重的問題,削弱了人們對大學的信任」。《今日美國》報導稱,8月7日東京醫大正式道歉,承諾「根除」操縱成績行為,並表示考慮對被扣分的考生進行追溯性錄取。同日,文部科學省展開緊急調查,追查其他醫學院校是否存在類似的性別歧視。被調查的高校需在8月24日的最後期限前作出回應。

    「我們為入學考試中存在嚴重不當行為表示誠摯的歉意。高考給很多人帶來了擔憂和麻煩,辜負了公眾的信任。」東京醫大常務董事雪丘鐵雄向考生們道歉,但否認自己參與其中。「我認為,這體現了東京醫大對現代社會的很多變化不夠敏感。我們沒有理解,現代社會的女性應該和男性一樣被平等對待。」

    校方的回應並未平息公眾的憤怒和失望。對性別歧視的反思,深深刺痛著日本社會的神經。8月9日,為了聲援曾報考東京醫大的女性考生,作家北原美野裡、眾議院前議員井戶正枝和多名律師成立「東京醫科大學入學考試歧視問題當事者與支援者之會」,要求該校公開考試成績、退還考試報名費。

    「因為是女性所以就要吃虧,不僅不公平,而且太落後於時代了。」日本女性醫療從業者聯合會理事種部恭子說。

    「必要之惡」已成默契

    東京醫大的醜聞曝出後,日本一家以女醫生為受眾發行網絡雜誌的企業開展了網絡問卷調查,結果令人驚訝。

    參與調查的103名女醫生中,有18.4%的受訪者對東京醫大的行為表示「理解」,46.6%「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理解」,兩者之和佔比為65%。

    「在醫療第一線如果沒有男醫生,工作完全無法開展。」有人說。一位女醫生訴苦稱:「我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節假日也得加班,疲勞已經讓我流產了好幾次,但得不到周圍人的理解和支持。我感覺快要撐不下去了。」

    曾在東京醫大負責招生工作的一名管理者告訴日本TBS電視臺,做醫生需要體力,女性當不了外科醫生,也不願意去偏遠地區工作,一旦結婚生子就輕易離職,手術較多且工作不規律的外科甚至有「3個女人才頂一個男人」的說法。因此,無論哪所醫科大學都在悄悄「篩除」女生,想辦法多招男生,他不認為這是不正當的做法。「這就是所謂『必要之惡』,已經成為默契了。」他說。

    這番說辭引起了日本女性的強烈不滿。據《北海道新聞》報報導,札幌一名堅持每天到補習學校加課的17歲女生憤怒地表示,絕不能容忍性別歧視。另一名以當醫生為目標的19歲女孩認為,結婚生子是理所應當的權利,當今時代還對此存在性別歧視,令她深感震驚。一名打算報考醫學院的21歲女生指出,有些醫療領域是女性更為擅長的,性別歧視沒道理。

    「我可能永遠都不會結婚。在日本,不結婚會被視為可憐人,但結婚有了孩子的女性比誰都辛苦。」英國路透社援引日本一位29歲女性網民的話稱,「聽說女人連學習技能的機會都受打壓,氣得我直發抖。」另一位日本女性告訴路透社,她頂著父母的壓力考上了全國最好的大學,卻在找工作時遭遇性別歧視,「我的敵人是整個社會」。

    《日本時報》指出,名校東京大學的本科生中,只有不到20%是女生。東京大學辯稱,這是因為許多家長為女兒操心,不願讓她們離家在大城市獨自生活。許多父母認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沒意義。「母親和祖母覺得,我拼命學習是浪費時間,因為我是個女孩。」東京大學一位大四女生告訴《朝日新聞》,在她之前,家族裡只有男孩上過大學。

    該報指出,女醫生休假和離職情況較多是事實,但導致這一現狀的是女性背負的家庭重擔。身在醫療前線很難兼顧家庭,社會沒有為她們提供堅持工作的大環境。

    據美聯社報導,日本大約50%的女性上過大學,這一比例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然而,日本女性在職場常受歧視,男人養家餬口、女人相夫教子的傳統家庭模式根深蒂固。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在日本,如果配偶的年收入低於10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4萬元),一家之主(通常是男性)就可以申請減稅,在養老金、醫療保險方面也會得到好處。此外,日本約70%的公司為家有全職主婦的男員工補貼贍養費。

    英國《金融時報》注意到,日本家庭主婦會把食物做成米老鼠、Hello Kitty、超級瑪麗等卡通角色的形象,讓孩子帶著精緻的便當上學,以此在職業女性的子女面前顯示優越感。在該國主流觀點看來,全職母親心靈手巧,其賢惠備受讚美,職場女性卻「被迫在不平等的工作場所進行悲慘的鬥爭」。

    美國非營利組織「人才創新中心」的數據顯示,擁有大學學位的日本女性中,74%可能主動辭職,遠高於美國的31%;其中32%是為了照顧孩子放棄職業生涯。77%的日本女性希望生完孩子後重返職場,但只有30%的人成功找到全職工作;在找到工作的幸運者中,有近一半人面臨減薪。

    據日本「Nippon」網站報導,在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7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日本排名第114位,遠遠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日本政府2016年發布的一項調查也顯示,絕大多數日本人認為男性比女性待遇更好,尤其是在職場和政治領域,男性始終佔據主導地位,只有21.1%的人認為存在性別平等。

    「他們應該更努力地創造讓女性能繼續工作的環境,而不是擔心女性是否會辭職。」日本女醫師協會會長前田佳子在臉書上寫道,「我們需要改革,不只是為了防止過勞死,也為了創造一個無論男女都能最好地發揮能力的職場環境。」

    「如果它失敗,一切將倒流回從前」

    從日本頂級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法律系畢業後,武田百合子在一家貿易公司找到了職位,但被告知只能幹文秘的工作。與此同時,大多數男生已做好了進入管理崗位的準備。

    「上大學時,日本在我眼中似乎是公平的,但開始求職後,我突然意識到,他們完全毀掉了我的機會。」武田告訴英國《金融時報》,「我的語言能力比其他人都好,但他們把工作給了那些連一句英語都說不出來的男孩。面試中企業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你打算要孩子嗎』。」

    據美國《時代》周刊報導,受過大學教育的日本女性中,只有67%找到了工作,她們中許多人要麼在低薪的兼職中苦苦掙扎,要麼從事前途黯淡的工作,為男性管理者端茶倒水、清理辦公桌。

    在日本企業中,女性僅佔管理人員的11%和董事會成員的3%,女性大多集中在底層崗位,薪酬、地位和晉升空間都遜於男性,很少有人走上中高層管理崗位,這被稱為「縱向性別隔離」。有些公司甚至以臨時員工或兼職的身份招聘女員工,導致33.4%的職場女性為非正式僱員。美國《石英》雜誌稱,日本女性的薪水比男性低30%。受過同等教育的兩性被劃分到不同的職場軌道上,女性的上進心和職業抱負被抑制,致使她們消極對待工作,相信「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3年前,育有兩個孩子的大村玲花被迫從信用卡公司辭職,如今在加油站上班。「日本女性面臨的問題是,所有男性和大多數女性認為,女人是花。」她告訴《金融時報》,「實際上,我們是樹。」

    儘管最高法院裁定歧視孕婦違法,很多女性還是在懷孕不久就被降職或被迫辭職。「一旦我回到職場,如果得不到丈夫或父母的幫助,同時工作和撫養孩子就會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一位博主寫道。

    日本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員神野朋子告訴《金融時報》,法律保障女性在懷孕期間要求做體力要求較低的工作的權利,但她申請轉到地面工作時,還是被迫進行無薪休假。後來,由8名律師組成的團隊幫她爭取到了34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1萬元)的補償。「女人早就應該公開表達憤怒了。」她說,「如果有人告訴你,日本女人不會生氣,那他們就錯了。」

    為促進經濟發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承諾增加託兒設施,鼓勵母親重回職場,「創造所有女性都閃耀光芒的社會」。但正如《時代》所言,幫助女性「站起來」不僅需要政策的推動,還需要企業的變革。僱主必須為女性提供職業機會,以及獲得晉升的途徑。

    去年,日本政府通過一項法案,要求企業聘用和提拔更多女性,但沒有強制性措施。這條法律讓武田感覺苦樂參半,而且「苦比甜多」。「它來得太晚,我都快40歲了,真讓人難受又難堪。」她告訴《金融時報》,「如果它能幫助下一代女性走向成功,那就太好了。但如果它失敗,一切將倒流回從前。」

    曾任日本女性活躍擔當大臣的有村治子則反覆強調,職業女性和家庭主婦都應為自己感到自豪。「我們必須致力於創造這樣一種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女性不會因為選擇不工作而內疚,也不會因為把孩子留在託兒所而內疚。我們需要尊重她們的選擇。」

    為控制女生的錄取人數,日本老牌私立大學東京醫科大學自2011年起,在入學考試中給全體女生扣分。日本總務大臣、女性活躍擔當大臣野田聖子稱這一「事態極其嚴重」,日本需要打造讓女醫生能堅持工作的環境。

------------------------------------------------

    名校入學考試「防女於未然」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報導,東京醫科大學歧視女生的政策,是在調查該校為高官子弟入學走後門的過程中,被「歪打正著」地發現的。8月1日,日本《讀賣新聞》報的一篇報導將此事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鋪天蓋地的新聞報導推動下,8月3日,東京醫大公布一份內部調查報告,承認了媒體報導的事實:至少從2011年開始,該校就對入學成績進行「微調」,以降低女生的通過率。

    東京醫大的入學考試分為兩部分,通過第一輪筆試的考生,進入第二輪考試,也就是小論文和面試。學校將所有考生的小論文成績「打八折」,再給應屆和復讀不超過兩年的男生加20分、復讀3年的男生加10分,但不給女生和復讀4年及以上的男生加分。這意味著,女生們被變相扣了分。

    據《讀賣新聞》報導,通過這種方式,東京醫大每個班的女生比例被嚴格限制在30%左右。過去數十年來,該國醫護人員中女性也不足30%。

    美聯社從該校獲得的錄取記錄顯示,通過入學考試的女性比例從2009年的24%上升到2010年的38%,此後逐年下降,今年更是降至18%;2018年女生錄取率為2.9%,男生錄取率為8.8%。

    日本醫學院的學生畢業後通常進入學校附屬醫院工作,女醫生結婚、生育,很可能影響工作甚至辭職,導致醫院人手緊張,因此學校在錄取階段就「防患於未然」,從入校的「源頭」卡住女生。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教育大臣林芳正譴責東京醫大操縱分數「極不恰當,是嚴重的問題,削弱了人們對大學的信任」。《今日美國》報導稱,8月7日東京醫大正式道歉,承諾「根除」操縱成績行為,並表示考慮對被扣分的考生進行追溯性錄取。同日,文部科學省展開緊急調查,追查其他醫學院校是否存在類似的性別歧視。被調查的高校需在8月24日的最後期限前作出回應。

    「我們為入學考試中存在嚴重不當行為表示誠摯的歉意。高考給很多人帶來了擔憂和麻煩,辜負了公眾的信任。」東京醫大常務董事雪丘鐵雄向考生們道歉,但否認自己參與其中。「我認為,這體現了東京醫大對現代社會的很多變化不夠敏感。我們沒有理解,現代社會的女性應該和男性一樣被平等對待。」

    校方的回應並未平息公眾的憤怒和失望。對性別歧視的反思,深深刺痛著日本社會的神經。8月9日,為了聲援曾報考東京醫大的女性考生,作家北原美野裡、眾議院前議員井戶正枝和多名律師成立「東京醫科大學入學考試歧視問題當事者與支援者之會」,要求該校公開考試成績、退還考試報名費。

    「因為是女性所以就要吃虧,不僅不公平,而且太落後於時代了。」日本女性醫療從業者聯合會理事種部恭子說。

    「必要之惡」已成默契

    東京醫大的醜聞曝出後,日本一家以女醫生為受眾發行網絡雜誌的企業開展了網絡問卷調查,結果令人驚訝。

    參與調查的103名女醫生中,有18.4%的受訪者對東京醫大的行為表示「理解」,46.6%「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理解」,兩者之和佔比為65%。

    「在醫療第一線如果沒有男醫生,工作完全無法開展。」有人說。一位女醫生訴苦稱:「我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節假日也得加班,疲勞已經讓我流產了好幾次,但得不到周圍人的理解和支持。我感覺快要撐不下去了。」

    曾在東京醫大負責招生工作的一名管理者告訴日本TBS電視臺,做醫生需要體力,女性當不了外科醫生,也不願意去偏遠地區工作,一旦結婚生子就輕易離職,手術較多且工作不規律的外科甚至有「3個女人才頂一個男人」的說法。因此,無論哪所醫科大學都在悄悄「篩除」女生,想辦法多招男生,他不認為這是不正當的做法。「這就是所謂『必要之惡』,已經成為默契了。」他說。

    這番說辭引起了日本女性的強烈不滿。據《北海道新聞》報報導,札幌一名堅持每天到補習學校加課的17歲女生憤怒地表示,絕不能容忍性別歧視。另一名以當醫生為目標的19歲女孩認為,結婚生子是理所應當的權利,當今時代還對此存在性別歧視,令她深感震驚。一名打算報考醫學院的21歲女生指出,有些醫療領域是女性更為擅長的,性別歧視沒道理。

    「我可能永遠都不會結婚。在日本,不結婚會被視為可憐人,但結婚有了孩子的女性比誰都辛苦。」英國路透社援引日本一位29歲女性網民的話稱,「聽說女人連學習技能的機會都受打壓,氣得我直發抖。」另一位日本女性告訴路透社,她頂著父母的壓力考上了全國最好的大學,卻在找工作時遭遇性別歧視,「我的敵人是整個社會」。

    《日本時報》指出,名校東京大學的本科生中,只有不到20%是女生。東京大學辯稱,這是因為許多家長為女兒操心,不願讓她們離家在大城市獨自生活。許多父母認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沒意義。「母親和祖母覺得,我拼命學習是浪費時間,因為我是個女孩。」東京大學一位大四女生告訴《朝日新聞》,在她之前,家族裡只有男孩上過大學。

    該報指出,女醫生休假和離職情況較多是事實,但導致這一現狀的是女性背負的家庭重擔。身在醫療前線很難兼顧家庭,社會沒有為她們提供堅持工作的大環境。

    據美聯社報導,日本大約50%的女性上過大學,這一比例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然而,日本女性在職場常受歧視,男人養家餬口、女人相夫教子的傳統家庭模式根深蒂固。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在日本,如果配偶的年收入低於10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4萬元),一家之主(通常是男性)就可以申請減稅,在養老金、醫療保險方面也會得到好處。此外,日本約70%的公司為家有全職主婦的男員工補貼贍養費。

    英國《金融時報》注意到,日本家庭主婦會把食物做成米老鼠、Hello Kitty、超級瑪麗等卡通角色的形象,讓孩子帶著精緻的便當上學,以此在職業女性的子女面前顯示優越感。在該國主流觀點看來,全職母親心靈手巧,其賢惠備受讚美,職場女性卻「被迫在不平等的工作場所進行悲慘的鬥爭」。

    美國非營利組織「人才創新中心」的數據顯示,擁有大學學位的日本女性中,74%可能主動辭職,遠高於美國的31%;其中32%是為了照顧孩子放棄職業生涯。77%的日本女性希望生完孩子後重返職場,但只有30%的人成功找到全職工作;在找到工作的幸運者中,有近一半人面臨減薪。

    據日本「Nippon」網站報導,在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7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日本排名第114位,遠遠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日本政府2016年發布的一項調查也顯示,絕大多數日本人認為男性比女性待遇更好,尤其是在職場和政治領域,男性始終佔據主導地位,只有21.1%的人認為存在性別平等。

    「他們應該更努力地創造讓女性能繼續工作的環境,而不是擔心女性是否會辭職。」日本女醫師協會會長前田佳子在臉書上寫道,「我們需要改革,不只是為了防止過勞死,也為了創造一個無論男女都能最好地發揮能力的職場環境。」

    「如果它失敗,一切將倒流回從前」

    從日本頂級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法律系畢業後,武田百合子在一家貿易公司找到了職位,但被告知只能幹文秘的工作。與此同時,大多數男生已做好了進入管理崗位的準備。

    「上大學時,日本在我眼中似乎是公平的,但開始求職後,我突然意識到,他們完全毀掉了我的機會。」武田告訴英國《金融時報》,「我的語言能力比其他人都好,但他們把工作給了那些連一句英語都說不出來的男孩。面試中企業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你打算要孩子嗎』。」

    據美國《時代》周刊報導,受過大學教育的日本女性中,只有67%找到了工作,她們中許多人要麼在低薪的兼職中苦苦掙扎,要麼從事前途黯淡的工作,為男性管理者端茶倒水、清理辦公桌。

    在日本企業中,女性僅佔管理人員的11%和董事會成員的3%,女性大多集中在底層崗位,薪酬、地位和晉升空間都遜於男性,很少有人走上中高層管理崗位,這被稱為「縱向性別隔離」。有些公司甚至以臨時員工或兼職的身份招聘女員工,導致33.4%的職場女性為非正式僱員。美國《石英》雜誌稱,日本女性的薪水比男性低30%。受過同等教育的兩性被劃分到不同的職場軌道上,女性的上進心和職業抱負被抑制,致使她們消極對待工作,相信「幹得好不如嫁得好」。

    3年前,育有兩個孩子的大村玲花被迫從信用卡公司辭職,如今在加油站上班。「日本女性面臨的問題是,所有男性和大多數女性認為,女人是花。」她告訴《金融時報》,「實際上,我們是樹。」

    儘管最高法院裁定歧視孕婦違法,很多女性還是在懷孕不久就被降職或被迫辭職。「一旦我回到職場,如果得不到丈夫或父母的幫助,同時工作和撫養孩子就會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一位博主寫道。

    日本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員神野朋子告訴《金融時報》,法律保障女性在懷孕期間要求做體力要求較低的工作的權利,但她申請轉到地面工作時,還是被迫進行無薪休假。後來,由8名律師組成的團隊幫她爭取到了34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1萬元)的補償。「女人早就應該公開表達憤怒了。」她說,「如果有人告訴你,日本女人不會生氣,那他們就錯了。」

    為促進經濟發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承諾增加託兒設施,鼓勵母親重回職場,「創造所有女性都閃耀光芒的社會」。但正如《時代》所言,幫助女性「站起來」不僅需要政策的推動,還需要企業的變革。僱主必須為女性提供職業機會,以及獲得晉升的途徑。

    去年,日本政府通過一項法案,要求企業聘用和提拔更多女性,但沒有強制性措施。這條法律讓武田感覺苦樂參半,而且「苦比甜多」。「它來得太晚,我都快40歲了,真讓人難受又難堪。」她告訴《金融時報》,「如果它能幫助下一代女性走向成功,那就太好了。但如果它失敗,一切將倒流回從前。」

    曾任日本女性活躍擔當大臣的有村治子則反覆強調,職業女性和家庭主婦都應為自己感到自豪。「我們必須致力於創造這樣一種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女性不會因為選擇不工作而內疚,也不會因為把孩子留在託兒所而內疚。我們需要尊重她們的選擇。」

相關焦點

  • 日本的女性歧視與「必要之惡」
    日語中所謂的「必要惡」,意為:雖然希望沒有,但由於組織等運作上或社會生活上的需要,不得已而為之的事物。中文可直譯為「必要惡」,亦謂「必要之惡」或「必要的惡」。其所對應的英語表述為:necessary evil。當今世界,女性在求學與就職等方面,遭受歧視的例子並不鮮見。
  • 我是南開大學日語系教授孫雪梅,關於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問我吧!
    我是南開大學日語系教授孫雪梅,關於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
  • 政治作秀成了「必要之惡」
    裴林剛被提名時,從利落形象到眼鏡造型,都造成旋風,似乎這女性形象牌管用。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她漸漸被譏為只是花瓶,現在果然連花錢治裝也成箭靶。     裴林以極淺的從政資歷被馬侃陣營相中,幾乎擺明了端上檯面專為「作秀」之用。可見,「數人頭」的討好民意時代,加上傳媒無所不在,政治作秀成了「必要之惡」。
  • 婦女節是對男性的歧視?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中國男同胞更是戲稱婦女節是「女神節」,更有男同胞抱怨,婦女節對男人的歧視,真的是這樣嗎?老子《道德經》裡有這麼一句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用通俗的話講,物以稀為貴,世界強調婦女的權利,正是婦女權利長期處於不平等地位的體現。在網球界女子球員同樣長期處於弱勢地位。
  • 東京醫科大學篡改考生成績醜聞:日本醫療體制中的性別歧視
    校方的敷衍迴避態度激發了廣大女性的不滿,由作家北原美野裡與眾議院議員井戶正枝牽頭組織成立的「東醫大等入試歧視問題當事者與支援者之會」向文科省及校方遞交請願書,以校方涉嫌「欺詐考生」為由要求該校退還所有未錄取女性考生全部考試費用、公開成績、追加女性考生入學等三個條件。校方對上述要求依舊只是以「會做進一步考慮」回答,不願做出任何實質承諾。
  • 日本頂尖醫學院被曝女性歧視:對女考生惡意扣分,壓低錄取率
    ▲東京醫科大學 圖自《日本時報》一所醫學院校,為何要跟女生們「過不去」?職場中已屢見不鮮的性別歧視,又為何在大學入學的面試中,早早露出端倪?難以想像的是,這種惡意操作,在這所頂尖學府已延續了長達7年之久,即自2011年以來,校方就以這種「暗箱操作」手段,抑制女生的合格人數。據悉,根據日本的高考規則,大學對於有意入學的學生都會進行分別考試,而在各校的招考過程中,第一關的筆試數學、理科及英語等科目,由於採用電腦計分,沒有辦法「動手腳」。
  • 臺學者評「反核」:核能是必要之惡
    臺灣《旺報》今日刊載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的文章指出,乾淨的能源在未能完全取代核能發電之前,使用部分核能發電,是人類使用能源的「必要之惡」,一項重大的改革,都必須經過繁複的政策評估,而不是在自己想當然爾的思維中進行改革,這只會讓下一代吃盡這一代錯誤政策的苦頭。
  • 吳音寧:臺灣「歧視單身女性」 臺網友:蔡英文表示
    中國臺灣網9月24日訊 據臺灣省媒體報導,被酸是「年薪250萬元實習生」、「神隱少女」的北農總經理吳音寧於日前表示,感受到臺灣社會對女性或對公共參與女性的一種「隱隱歧視」,而且是「對單身女性的歧視」,沒想到臺灣「保守力量
  • 中青報:適當的強制,是教育必要之惡
    原標題:適當的強制,是教育必要之惡   關於孩子的快樂成長有一個大的誤區:把快樂局限在學習輕鬆、無憂無慮的層面,局限在愉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一些家長常說的話是,孩子只要能夠快樂幸福就好。問題是,要讓孩子今天快樂很容易,但要讓他未來也快樂幸福就有難度了。
  • 東京醫科大學被爆歧視女性考生?日本的【男女平等】到底怎麼樣?
    這樣一所有名望有歷史的大學竟然爆出這等案件,不由得讓人對日本這個國家比較擔心:日本男女的差別化待遇竟然如此之嚴重。擔當案件的 調查委員會指出:「東京醫科大學一直在不當修改分數,如同多年惡習。女考生僅因為是女性,就蒙受不利的分數操作。這不得不說是基於嚴重歧視女性的思維而採取的行動,應給予嚴厲譴責」。
  • 東京醫大招生醜聞:觸及底線的遠不止性別歧視
    其實,不僅是這所大學,也不僅是性別歧視,給有關係的人「開綠燈」,經由暗箱操作「刷下」不想要的新生,似乎已成為日本高校的「潛規則」。只不過,東京醫大成了最先「倒黴」的那一個,而且,「倒黴」的過程還頗有戲劇性。
  • 在日本最著名醫學院裡發生的,不只是歧視女性,還有更多不公平!
    今年8月份,日本東京醫科大學因為在入學考試時,故意不錄取女生的行為,引發全國性強烈抗議。而將近4個月時間過去了,按照日本教育部的承諾,對於全國81所醫學院的入學考試進行了調查,結果卻更加讓人吃驚!為什麼日本醫學院要「歧視女性」?引爆「歧視女性」問題的東京醫科大學,曾經為自己辯解說,「女性比男性更善於溝通,在面試中佔優勢,所以要給女生減掉10-20分,這樣才能保證男生的公平。」真是開得一手好腦洞,實際情況絕對不是這樣。
  • 為什麼日本醫學院死活都不想要女生?這不單單是歧視女性的問題
    本文來源:搞笑間,更多內容請關注原創作者今年8月份,日本東京醫科大學因為在入學考試時,故意不錄取女生的行為,引發全國性強烈抗議。為什麼日本醫學院要「歧視女性」?引爆「歧視女性」問題的東京醫科大學,曾經為自己辯解說,「女性比男性更善於溝通,在面試中佔優勢,所以要給女生減掉10-20分,這樣才能保證男生的公平。」真是開得一手好腦洞,實際情況絕對不是這樣。
  • 從東京醫科大學為女生減分看日本社會的性別歧視
    一名想當醫生的札幌市19歲女生準備明年再戰高考,她表示,懷孕、生孩子是理所應當的權利,在當今時代還存在性別歧視,深感震驚。一名要考私立大學醫學院的21歲女生也非常氣憤,她表示,有些醫療領域女性更為擅長,搞性別歧視實在沒有道理。
  • 近現代日本女性社會地位是如何演變的?
    他的作品中的女性都生活在二戰之後,與二戰之前相比,一方面,這個時期日本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女性在思想上有所覺醒,其要求自身解放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另一方面,日本傳統的男權思想仍舊很盛行,男女不平等現象,歧視女性的傳統意識並未消除,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制依舊存在。可以說,這種戰後女性自身解放的要求與戰前封建男權思想的遺留在戰後日本一直並存著,這也是東野圭吾創作的文化背景,始終貫穿於東野圭吾的作品。
  • 開放美國萊豬是「必要之惡」嗎?
    可以說,民進黨當局期待臺美經貿關係突破,美萊豬開放成為無法跨越門坎,但這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並非允許美國萊豬進口,即可直接換來雙方投資及貿易協議,臺灣仍需在投資及貿等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及加速自由化程度,允許萊豬進口政策充其量只是一張可進入商議卻無保證的「入門卷」。
  • 從父權社會的壓制,到現代「性別歧視內化」,是女性意識的覺醒
    miso-是一個前綴詞根,來源於希臘語misein,即為"hate";有憎恨之意,gyn源於希臘語"gyne",指"女人"。一般人常常認為,"厭女症"和"直男癌"掛鈎,是傳統社會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意識幾千年灌溉浸染之後的結果。
  • 德國一則廣告歧視亞洲女性,中日韓社交網絡炸鍋了
    一名亞洲女性購買了一袋,並對著衣服猛吸一口氣,表現出非常享受的表情,畫面甚至有一點「鬼畜」。這則廣告隨即受到廣大亞洲女性的抨擊,推特評論區夾雜著英語、德語、日語、韓語還有中文的評論。評論區第一、二位分別用日語和英語評論的均為日本網友,她們表示非常不愉快,種族歧視令人討厭。
  • 女性就業遭隱性歧視?人大代表建議:從法律角度界定「歧視」
    近幾年,女性就業中遇到的性別歧視問題依然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湖南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科力爾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聶鵬舉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交了《關於解決女性就業中性別歧視問題的建議》。
  • 魏勇:適當的強制,是教育必要之惡
    我比較贊同虎媽蔡美兒的觀點,「充分學習達到卓越,就可以帶來開心,因為你會自信,感到驕傲並產生快樂」,我想,這樣的快樂是年輕人應該追求的        中國有許多這樣的獨生子女:身體和心理都健康,但缺乏忍耐力、缺乏吃苦精神和進取心,初步表現出了閒散懶惰的特點。這在日本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