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嘉靖帝權謀之術終極解讀: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

2020-12-25 楊角風發作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60篇文章)

前面講到了嘉靖帝默許陳洪鞭打百官,並在良辰吉時不肯移宮,黃錦宣讀上諭時淚流滿面,跪倒一地的內閣成員更是膽戰心驚……

尤其是那道上諭,寫得相當悽慘和悲涼,嘉靖帝對百官心理的把控,可謂登峰造極。一道上諭已經讓百官誠惶誠恐,緊接著裕王又跑到臥病的百官面前,一番陳詞之後,眾人紛紛落淚,表示,必須上賀表。

由此,再也沒有人能觸及到問題的本質,海瑞也就該出手了……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60期:大明王朝:甩鍋的頂級權謀,嘉靖帝為什麼常講四季常服不過八件?

一、

移宮的日子到了,官員跪倒一片,嘉靖帝身穿李妃縫製的道袍,看著面前眾位官員的賀表。

由於賀表較少,掃了嘉靖帝的興,陳洪講是官員怕累到皇上,這才沒有上那麼多賀表,嘉靖帝冷冷一笑:

「每個官員上一道奏疏不怕勞累了朕,每個官員上一道賀表倒怕勞累了朕?」

隨後嘉靖帝猛得把黃錦遞過來的磬杵摔到地上,同時把袖子裡的一道御旨也甩了出去,由此可見,嘉靖帝這次絕對是有備而來,那麼這封上諭怎麼說的呢?

「朕御極四十有五矣,敬天修身,臥不過一塌,食不求五味,服不逾八套,紫禁城廣廈千間避而不居,思天下尚有無立錐之民也。故遷居西苑,唯求一修身之所,以避風雨而已……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一人而已!」

這段話多少熟悉,如果把嘉靖帝下過的所有上諭都統計一下,很容易就會發現,所有內容大同小異。

開篇久旱無雪,周雲逸跳出來借天象指責朝政,被馮保活活打死,嘉靖帝一句「罪在朕躬」,使得內閣也罷,司禮監也罷,天下臣民也罷,紛紛請罪。

可以這樣說,雖然嘉靖帝每次都講「罪在朕躬」,其實恰恰是罪在別人:

「前因嚴嵩父子及其黨羽,天下為私,貪墨而害民,今而徐階等大臣舉止無措,踟躇而誤國。」

二、

實際上怪嚴黨也罷,怪清流也罷,怪嘉靖帝也罷,歸根結底就一個原因,那就是國庫空虛!

嘉靖帝的帝王之術雖然聽起來很高大上,說到底就一招,把這個招數搞明白了,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那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落實行動、肩負責任!

比如改稻為桑政策的落地,真正在引導大家的其實是嘉靖帝,清流派充其量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是嚴黨,落實行動的也是嚴黨,最終肩負責任的還是嚴黨。

為什麼嚴嵩、嚴世蕃父子敢毀堤淹田,敢貪汙受賄,說到底就是因為有恃無恐。財政問題如果能解決,那麼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財政問題沒能解決,那麼你不好,我不好,大家都不好,大明朝說不定也得玩完。

正因為財政出現了赤字,國庫出現了虧空,而且還是一年不如一年,那麼從上到下都得思考。為什麼會虧空?是誰造成的虧空?誰來解決這個虧空?誰又來為此負責?以後能不能不虧空?

全劇的主線就在這裡,其實就算是海瑞上疏說服了嘉靖帝,嘉靖帝認了罪,也是於事無補,因為大明朝的祖制就註定了這個後果。用《建國大業》中老蔣的一句話來解釋就是:

「改了,亡(DANG),不改,亡國!」

這才是嘉靖帝一再強調,自己是:

「臥不過一塌,食不求五味,服不逾八套……」

人們常說的花銷,就是「衣食住行」,嘉靖帝的衣服就八套,吃喝也很節儉,住不過一間房,行,他連宮門都不出,更沒有花銷了。

三、

嘉靖帝此舉就是告訴別人,虧空可不是朕造成的,朕很節儉的,不是他造成的,那麼排第二位的就是內閣了。

所以,嚴黨就一個勁地把自己往皇上身上貼,只要牽扯到皇上,那麼就等於拿到了免死金牌。

不得不說,嚴黨的計策是成功的,其他人確實投鼠忌器,一旦問題到了宮裡,也就不了了之。只是嚴黨千算萬算沒有算出倭寇來襲,於是東南抗倭成了首要大事。在這一點上,不管是嘉靖帝,還是嚴黨,清流,甚至所有的臣民,都清楚。

於是浙江首富沈一石被推到了歷史潮流的前面,所有的眼睛都在看著他,由於胡宗憲以及海瑞的阻礙。迫使沈一石不得不拿出錢財賑災,於是改稻為桑買地的錢用光,還因為打著織造局牌子,把嘉靖帝也推到了前面。

隨著沈一石的死,以及抄家無錢,這種各派之間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從此局勢開始走向失控。

浙江首富沈一石不明不白就死了,包括他的錢財秘密走向,總得給一個交代吧?

於是各種勢力挨個上場,問題根源直指嘉靖帝,結果被嘉靖帝派往浙江的「那條狗」楊金水首當其衝,不得不裝傻擋了一槍;海瑞等人繼續往上頂,呂芳不得不玩了次「金杯共汝飲,白刃不相饒」自己跳出來擋槍,證詞再次被打回浙江;海瑞繼續發力,再次把矛頭對準了嘉靖帝,這下子他坐不住了,於是又是一道聖旨:

「朕四季常服不過八套,換乾洗溼……無時不念國步之艱,民生之難……」

這句話熟悉不熟悉?

四、

這次危機是離嘉靖帝最近的一次,他不得不把宮裡,把內閣的人推到前面擋槍,同時痛罵那些貪官汙吏,以洗清自己的過錯。

甚至於當著眾人的面燒掉海瑞的證詞,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態,其實內心慌得一筆……

當財政問題進一步惡化之後,嘉靖帝丟掉了嚴黨,再次惡化,嘉靖帝痛罵徐階等人舉止無措,但隻字未提自己的問題。

就如同他明知毀堤淹田真相,還是替胡宗憲掩護過去,回頭還跟裕王講:

「吾有三德,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

朕如此仁慈,國庫空虛,朕讓你們改稻為桑以補國庫,一再仁慈退讓,捨不得殺人;朕又如此節儉,四季常服不過八套,吃不好,住不好,又不出行;朕又如此不爭先,賣命的事你們去做,功勞你們去領,出了問題,那就是「罪在朕躬」。

畢竟內事是司禮監頂著,外事由內閣扛著,如果兩邊都扛不住了,那麼大明朝皇帝離去歪脖子樹上吊也不遠了。

正如惡搞《大明王朝1566》的鬼畜視頻《萬方有罪》歌詞中唱的那樣:

「邪惡正在醞釀,冷眼看道義淪喪,當初心迷失方向,在濁世跌跌撞撞,每個人為不同的理由戴著面具說謊,動機也只有一種名字那叫做欲望。」

當海瑞面對著千萬百姓倒在了大年夜,沒能挺到嘉靖帝四十五年,淚水在他的眼中打轉。回到京城大病一場,醒過來後面對李時珍敞開了心懷,正所謂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是時候給大明朝治治病了:

「視國為家,一人獨治,予取予奪,置百官如虛設,置天下蒼生於不顧,這就是病根!」

那麼,海瑞正式跟嘉靖帝開戰,這場戰役又是以誰的落敗結束呢?我們下回再講!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中胡宗憲刻意隱瞞毀堤淹田真相,為何嘉靖帝還說他命苦?
    上一期我們談了胡宗憲進京面見嘉靖帝,頭一天晚上到嚴嵩府上求見,結果被嚴世藩拒絕,最後他發出了為時已晚的感慨。那麼接下來的大殿對話,胡宗憲又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呢?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8:大明王朝中嘉靖帝明知毀堤淹田的事,為什麼會饒過胡宗憲的欺瞞?
  • 老子為何說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今天,我們有必要對老子的三寶思想有一個重新的認識。這至少說明老子的思想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消極的、厭世的、不思進取的,因此把「不敢為天下先」的思想理解為消極是不正確的。可是,既然老子重視進取精神,他又為什麼以不敢為天下先作為自己的三寶之一呢?這其實也正是老子的高明之處。
  • 大明王朝:細思極恐的嘉靖帝情報網,究竟是誰在裕王府裡當臥底?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系列文章第173篇:上一期我們講了海瑞一家的遭遇,尤其的海瑞妻子,難產而死,命運實在是悲慘。當時陳洪的臉色就變了,傻在了那裡,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一下,究竟是誰把裕王跟陳洪的對話匯報給了嘉靖帝?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73期:大明王朝:嘉靖帝的情報網讓人不寒而慄,究竟誰在裕王府當臥底?
  • 大明王朝中嘉靖帝面對胡宗憲的欺騙,為何卻說大家都勉為其難吧?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9:大明王朝中嘉靖帝面對胡宗憲的欺騙,為何卻說大家都勉為其難吧?一、胡宗憲這次進京,並沒有解決嘉靖帝的問題,來的結果,跟沒來的結果基本一致。這個結果,也是嘉靖帝所希望看到的結果,這也是他多年來的執政方針,那就是平衡之術。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細細分析他說過的這句話:「朕知道你們難,朕也難,我們就都勉為其難吧!」大家都難的根源在於什麼呢?
  • 從愛情的「證實偏見心理」分析大明王朝嘉靖帝為什麼熱衷權謀鬥爭
    其實,我們每個人看別人都是洞若觀火,看自己卻是一塌糊塗,真正懂自己並且願意懂自己的人——少之又少。《大明王朝1566》中,明世宗嘉靖皇帝至死也不願意應官僚們的建議——召太醫李時珍給自己看病,嘉靖並不是不相信李時珍的醫術,也不是不知道臣子們的好意,而是內心的傲嬌絕不允許自己向世俗低頭!「硬抗著病痛」是嘉靖皇帝堅持跟世俗官僚體系鬥智鬥勇所做的最後抗爭!
  • 大明王朝:海瑞首次進京,為何誰都沒見,先去六必居題了幾個字?
    而此時的天下不齒嘉靖帝已甚,也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海瑞進京了……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49期:大明王朝:海瑞給六必居題字,此舉背後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他進京不先找地方住下,也不先到戶部報導,而是直奔一個小店,這家店就是「六必居」!六必居這家店的經歷,我們前面講過了,本來這家店是六兄弟開的,所以起名「六心居」。這六個兄弟的醬菜確實做得出色,嚴嵩愛吃,同時也會進獻一些給嘉靖帝。
  • 大明王朝:玩火會上癮,嘉靖帝為什麼一把火燒了裕王的請罪本章?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64篇文章)嘉靖帝四十五年,正當眾人都在為嘉靖帝喬遷新居做準備時,海瑞的《治安疏》也及時趕到,同時也引起了軒然大波。嘉靖帝仿佛一下子明白了過來,再聯想到呂芳曾經倒向裕王,再看面前的「笨人」黃錦,越看越生氣,索性全交給陳洪去解決了……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第164期:大明王朝:火燒眾臣辯狀和裕王請罪本章,嘉靖帝為什麼要這樣做?
  • 解密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到底有何玄機?
    先來看一下原文: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大明王朝8:楊金水暗訪高翰文,沈一石觸怒嘉靖帝,有何隱情?
    楊金水也深夜暗訪高翰文,讓其不必為芸娘之事受人要挾,並委託高翰文到淳安後摘下製造局的旗子,為嘉靖帝洗清罵名。嘉靖帝服食丹藥,體內積毒,冬燥夏寒,呂芳使用李時珍的方子為其排毒,藉機呈上楊金水的八百裡加急文書,嘉靖帝看後震怒,急召嚴嵩查問此事是否與嚴世藩有關,這時,嘉靖帝才發現嚴嵩一黨已經尾大不掉,於是命呂芳讓手下人繼續打探,並派出錦衣衛替自己在浙江察看。
  • 大明王朝裡嘉靖帝旗下的群臣,有哪些著名人物,你又了解多少?
    明王朝中待機超長的皇帝之一嘉靖帝,是如何在手握權力的這些年裡培養出眾多的能人異士。我們也無從知曉,不過從他那种放浪不羈的性子中我們也想可以略知一二。畢竟能夠二十幾年不上朝,還喜歡研究丹藥的人,總有些奇思妙想的怪點子。
  • 畢業季歷史正劇推薦:《大明王朝1556嘉靖與海瑞》
    昔之務為容悅,阿諛曲從,致使災禍隔絕、主上不聞者,無足言矣。過為計者則又曰:「君子危明主,憂治世。」夫世則治矣,以不治憂之;主則明矣,以不明危之:無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趨舍矣乎!非通論也。臣受國厚恩矣,請執有犯無隱之義,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不為悅諛,不暇過計,謹披瀝肝膽為陛下言之。
  • 大明王朝:最精華片段,嘉靖的長江黃河論,為何讓海瑞啞口無言?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系列文章第176篇:嘉靖四十五年,海瑞送走家人,準備好棺材,給嘉靖帝上了一道疏,這就是著名的《治安疏》。海瑞這是死諫,目的也是為了代聖人言,可惜嘉靖帝最終沒有殺他。因為沒有殺他,也就證明皇上認可他說的話,而認可他說的話,就證明他說嘉靖帝是昏君說對了。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著名的「青詞宰相」顧鼎臣
    在陰謀家嚴嵩的不斷挑唆下,嘉靖的這種猜測轉而成為了憤怒,他竟然下旨罷免了夏言的首輔之職。同時,內閣次輔顧鼎臣被任命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三十一位內閣首輔。不過,顧鼎臣的首輔顯然是過渡性質的,因為他之前的夏言和之後的嚴嵩,都是明朝歷史上最響噹噹的首輔。果然,夏言被罷免後回去開始收拾行囊準備回老家,結果嘉靖很快就後悔了。
  • 他是毋庸置疑的昏君,但若說論權謀,他堪稱歷史皇帝中的第一
    但在疾乎之外,大明王朝之上卻有一位君王,在位時間為有明16帝第二長,40餘年的執掌生涯,有二十餘年不上朝,幽居深宮,荒於政事,一心煉丹,卻從未將大權旁落,而若從權謀這一點來說
  • 大明王朝11:沈一石留下多年帳冊,全部送往京城,嘉靖帝查帳
    在日本倭寇為患明朝東南沿海已經十年的時候,也是明朝內政日益腐敗的時候,一場由浙江總督胡宗憲坐鎮部署,名將戚繼光的「戚家軍」為主力的抗倭決戰,在這一年在中國東南沿海開始了。倭寇在東南沿海燒殺淫掠,戚家軍數千將士在已經斷糧數日後仍然堅守苦待,伺機殺敵。
  • 同樣都是幾十年不上朝,萬曆帝跟嘉靖帝比起來,誰執政能力更強?
    當然了,嘉靖的怠政也耽誤了很多正事,畢竟連朝都不上,必定會有很多負面影響,況且嘉靖還還寵信過眾多奸佞,以至於被海瑞臭罵。 對比嘉靖帝,萬曆在怠政的方方面面都高於嘉靖,由於國本之爭,由於群臣和皇帝的對立,萬曆皇帝乾脆選擇不上朝,以示對抗。
  • 大明王朝:海瑞沒被處死,為什麼卻一臉惆悵說「遺罵名於君父」?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系列文章第175篇:嘉靖帝根本不想殺海瑞,不殺的理由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每個人都看出了嘉靖帝不想殺海瑞,可是沒有一個人願意給他這個臺階下。當然不是他們故意要看嘉靖帝如何收場的笑話,而是不想當這個替罪羊,這是一個很難抉擇的問題。
  • 在《大明王朝1566》中,你認為誰最聰明?
    若論誰最聰明,還真是不好說,在整個《大明王朝1566》中,天底下最聰明的人都聚在一起了,但這其中,卻有三個相對更為聰明的人。哪三位?沈一石在某種程度上,間接和直接的推動了真格局使得發展,在被逼得無可奈何之時,為擴大事態,竟然敢打著織造局的招牌公然去買糧,這份膽氣,著實令人吃驚,同時,設局將一乾重要人物全部牽涉進去,甚至把嘉靖也拉了進來,實在是不得不佩服他的心思縝密。
  • 嘉靖不算是庸君,因為他聰明至極,善於權謀,但治國上絕對算昏君
    ——易中天談到明朝皇帝中的心眼最多,幾十年不上朝的,那首屈一指肯定是嘉靖,此人絕頂聰明,知人善任,權謀過硬,大權獨攬,只不過他將上述優點全部用於個人享樂,以至於萬千黎民無以為生,流民紛紛嘉靖,一個完全沒有接受過帝王教育的皇帝,卻在十幾歲入繼大統,沒兩年就能在「大禮議」之爭中,鬥倒了老江湖楊廷和,繼而掌控大權
  •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能成為讀書人座右銘?
    孔孟之道是中國文化圈傳承數千年經久不衰的學說,所有想要在儒家正統王朝中乘風破浪、濟世修懷的讀書人,無不將之奉為圭臬。關於儒學,小解印象裡最深的一句話來自一部電視劇,名字好像是《四大才子》,裡面文徵明的口頭禪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