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小豬佩奇成了熱門話題。根據網傳圖片顯示,《抖音社區規則》將違規行為分成了6個大類,包括色情低俗行為、違法犯罪行為、令人不適行為等,其中小豬佩奇被作為禁止元素排名首位。不過,近日抖音方面回應稱,「我們沒有封殺小豬佩奇。」
《小豬佩奇》本是一部英國出品的學前電視動畫片,講述了4歲的小豬佩奇和她的爸爸、媽媽、弟弟一家人生活的故事。動畫片整體風格輕鬆幽默,畫風清新簡潔,充滿了童趣和童真。
其實,《小豬佩奇》引入我國,是幾年前的事了。在國內低幼動畫片市場良莠不齊的情況下,《小豬佩奇》很快受到了孩子和父母們的廣泛歡迎。但是,無論這隻長得像電吹風的小豬多麼可愛,說到底,她仍然只是主打親情的育兒圈IP,並不具備多少進入社會流行文化的因素。
不過,也許是「豬紅是非多」,首先是在國外一些視頻平臺上,出現了一些改頭換面的「邪典」動畫片,這些視頻利用經典動畫片進行二次「塑造」後播出,大多充滿暴力等兒童不宜的內容,甚至還衍生出了關於捆綁、虐待、流血的內容。《小豬佩奇》也是被「改造」的對象之一。在少量兒童「邪典」動畫片流入國內後,引起了監管部門的警惕,各大網站紛紛採取了下架、屏蔽等措施的大背景下,小豬佩奇被一些視頻平臺視為重點管控對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另一方面,在快手、抖音、微博等短視頻、社交平臺上,一些網絡主播、明星把小豬佩奇作為「社會人」的標誌,或紋上佩奇文身,或佩戴各種佩奇手錶、飾品,利用小豬佩奇和社會人的「反差萌」為自己造勢。這類舉動引起無數網友爭相模仿,小豬佩奇的周邊一度賣斷貨,並衍生出一種新型亞文化。「小豬佩奇身上文,掌聲送給社會人」,成了風行一時的流行語。
但是,無論是被「改造」、被惡搞,還是被賦予「社會人」的含義,都是成人世界出於不同目的,對動畫片的利用。假如這都能成為「小豬佩奇」的罪證的話,還有什麼動畫片是清白的呢?
如果真要對比的話,相對於市場上大量冒險類的、攻防互鬥類、充滿著怪獸和神奇道具的動畫片,《小豬佩奇》倒是一部非常稀缺的、適合幼兒觀看的作品。它的內容取材於日常生活,吃飯、睡覺、刷牙等等都能成為有趣的故事,既易於理解,又容易被孩子接受。它從不打雞血、講大話,只是俯下身去,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幫助孩子一點一滴地理解這個世界,不知不覺中,讓孩子明白很多道理。
我的孩子也是小豬佩奇的忠實擁躉。在看這部動畫片不久之後,我忽然發現她的很多日常語言都有了「佩奇風」,比如說,她習慣了用「我可以……嗎」句式,「媽媽,我可以吃一顆糖嗎?」「姐姐,我可以抱一下你嗎?」沒有人教育過她要嚴以律己、尊重別人,但她不知不覺地就有了這種意識。作為一個媽媽,我是很感謝小豬佩奇的。
孩子對於一部作品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不摻雜任何功利因素的,只有成年人才懂得用無關的事物來標榜自己、營銷自己。一些父母聲稱小豬佩奇「有毒」,因為有孩子看了小豬佩奇後學豬叫,撐著傘從樓上往下跳等。一些媒體稱封殺之爭背後指向的是動畫片低俗化、成人化、暴力失度等現象的泛濫。可是,哪一部動畫片裡沒有一點天馬行空的內容呢?說到底,教育孩子是家長、學校與社會的責任,安全教育尤其不可或缺,指望著把孩子扔給一部動畫片就完事,這父母也太好當了。
至於那些拿小豬佩奇來炒作的平臺,就更沒有資格來指責它帶來的「社會人」風潮了。平臺在追求流量的時候放任PO主們炒作「社會人」,現在又因為「太社會」了,未撇清自身責任要封殺小豬佩奇?這對佩奇來說,真是比躺著中槍還冤。
總而言之,無論現在小豬佩奇身上背負著多少流行符號,都是成年人搞出來的事,這跟《小豬佩奇》沒有任何關係,更與孩子們對小豬佩奇的喜愛沒有任何關係。讓孩子們好好地看他們喜歡的動畫片,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