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豹:讓鄴城聞名於世
「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令。豹往到鄴,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長老曰:『苦為河伯娶婦,以故漸貧。』」……
這篇課文通過西門豹在鄴縣破除迷信和興修水利兩件事,宣揚了無神論的思想,歌頌了西門豹在政治的遠見,與腐朽勢力作鬥爭的智謀、勇敢和治理鄴縣的歷史功績。
上小學時,從課本上讀到《西門豹治鄴》這篇文章,從此,記住了西門豹,也記住了鄴。而未曾想到的是,17歲那年自己竟然來到了鄴城(鄴城又稱相州、安陽)這個地方工作,與鄴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呆就是幾十年,成了第二故鄉。
鄴城,這個早已煙飛灰滅的地方,隨古鄴令西門豹進入了教科書,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
「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治鄴》)。說起西門豹治鄴,必然要先說一說漳河。
漳河源出太行,由濁漳和清漳二流匯成,而兩漳在山腹之地流域甚廣。由於山區地質土少山石多,幾無蓄水能力,降水多少即會流洩多少。山間河道一般又是岸陡河窄,地勢陡峭,必然形成強大的行水力道,所以漳河出谷,便有兇猛噴湧之勢。漳河古稱衡漳、衡水,「衡」即「橫」的意思,意思是遷徙無常,散漫不可制約,如猛獸一般。新中國成立前,漳河兩岸流行著一首「漳河寬,漳河長,滔滔洪水似虎狼,年年淹沒萬頃地,妻離子散棄家鄉」的歌謠,是對當時漳河洪水的寫照。故當地人稱漳河為「浪漳」,即經常泛濫成災之意。
魏文侯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南),派鼎鼎大名的西門豹去治鄴。西門豹在鄴,整飭吏治、勸課農桑,使這座邊境城市一下子繁榮起來。
他初到鄴城就微服私訪,見這裡人煙稀少,田地荒蕪,百業蕭條,一片冷清。後才知百姓為「河伯娶婦」所困擾,魏國鄴郡屢遭水患。女巫勾結群臣,假借河伯娶婦,榨取民財,百姓困苦不堪。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紳、官吏、為河伯娶妻的機會,懲治了地方惡霸勢力,遂頒律令,禁止巫風。教育了廣大的百姓。原先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園。他又親自率人勘測水源,發動百姓在漳河周圍開掘了十二渠,使大片田地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引漳十二渠,以漳河為水源,始建於戰國前期,比李冰所築的「都江堰」還早160多年,是我國見諸文字記載歷史上最早的大型引水渠系統工程。
西門豹於此大展雄才,鄴城迅速發展,為以後成為北方中心、第一大都市,乃至首都,打下了基礎。從那時起,百姓自覺地在鄴城給西門豹建了專祠,世世紀念。那十二條渠,至少到漢代,仍在造福人民。當時官吏想修通馳道,以水渠橫隔,很不方便,欲有所更置,卻遭到當地民眾強烈反對,「以為西門君所為也,賢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長吏終聽置之」,可知西門豹威信之著。史載「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澤流後世,無絕已時,幾可謂非賢大夫哉!」。
西門豹又實行「寓兵於農,藏糧於民」的政策,使鄴城成為戰國時期魏國的東北重鎮,為鄴城日後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人痛心的是,這位對魏國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卻遭到一些小人的誣告,說他治理漳河時濫徵民夫,魏文侯雖未聽信讒言,他的兒子武侯繼位後,卻未放過西門豹。西門豹終於慘遭殺害,含冤而死。
《史記·滑稽列傳》曰:「故西門豹聞名天下,澤流後世,無絕已時」。這是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興修水利之始,足見西門豹治鄴影響之深遠,尤以其鑿渠灌田為歷代史家所稱頌,也為後世所效仿。歷史學家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曾給予高度評價,稱讚「西門豹是一位樸素的無神倫者。」
由於西門豹治鄴有方,深受人民愛戴,後人修祠建廟,以為祭祀。
西門豹,一個戰國時期的無神論者,讓鄴城名揚天下。
下期話題:騎行走「三國」:訪西門豹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