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陋俗興水利寓兵於農 賢大夫得民心千秋美名
——西門豹與鄴城
西門豹,生卒年不詳,戰國初期魏國人。西門豹曾為鄴(今臨漳縣)令。西門豹因治鄴政績卓著,深得民心,在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堪稱我國歷史上賢大夫中的典範之一,關於西門豹治鄴的歷史貢獻,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破除邪風陋俗,改變民風。魏文侯(?——前396年)在位其間,為彌補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過於偏西造成的管理不便,打造魏國經營東方的理想中心,於公元前439年,從周王手中討得鄴地後,立即開始在鄴營建陪都,鄴地都城歷史從此載入史冊。這是鄴地第一次作為都城的肇始。魏文侯十四年(前422年),西門豹被委任為鄴令。西門豹到了鄴地,發現這裡雖負盛名,但卻城鄉蕭條,田園荒蕪,人煙稀少,百姓貧困,心中甚感疑惑,經了解,其原因是每年為「河伯娶婦」造成的。原來流經鄴地的漳河,水勢狂暴,常常泛濫成災,百姓深受其害。而鄴地的「三老」(當地掌管教化的人物)、「廷椽」(地方的小官吏)等地方官吏,非但不治理河患,反而與巫祝(巫婆)勾結,把漳河泛濫說成是河伯顯靈,謊稱只要每年挑選美女,送給河伯做妻,便可避免水患。於是,他們便以為「河伯娶婦」的名言橫徵暴斂。每年搜刮民財數百萬,只用二三十萬為「河伯娶婦」,其餘私分。到了為「河伯娶婦」的日子,巫祝們便把選中的美女妝扮一番,然後強行拋入洶湧的河中,慘不忍睹。多年來,鄴地的百姓在天災人禍的雙重壓迫下,貧困交加,紛紛逃亡外鄉,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西門豹知道了百姓貧窮的原因,便決心剷除這一惡俗,改變鄴地的貧窮面貌。西門豹親自參加了一年一度為「河伯娶婦」的儀式。儀式一開始,他便當著百姓的面,大聲地對「三老」、「巫婆」說所選的姑娘不漂亮,勞駕老巫婆到河伯那裡走一趟,告訴河伯等找到更美的姑娘,過兩天再送去,說罷命人將老巫婆扔進河裡。過了一會兒,他又說,老巫婆這麼久還不回來,讓巫婆的徒弟再去催一下。於是,又把三個徒弟扔進河裡。等了一會兒,西門豹又說,老巫婆和她的徒弟都是女的,不會辦事,讓「三老」親自下河跑一趟。於是,又把「三老」扔進河中。等了很久,西門豹說,他們都不會辦事,只好請「廷掾」與「豪長」下河催問。這幫貪官個個驚恐萬狀,紛紛跪倒叩頭,額血流地,色如死灰。從此以後,他們再也不敢提為「河伯娶婦」的事了,鄴地再也無人敢談「河伯娶婦」的事了。此即流傳久遠的「河伯娶婦」故事的由來。此故事最早記載在《史記》裡面,並由此派生出許多成語典故,如「河伯娶婦」、「河伯為患」、「 西門豹治鄴」等,均出於此。西門豹破除了河伯娶婦之慣例,掃除了當地的封建迷信,使鄴地民風得到了改變。
二、營建水利設施,發展農業生產。為根治漳河水患,魏文侯二十五年(前421年)西門豹組織民眾開鑿了漳水十二渠,引漳水防洪,灌溉鄴田,百姓得到實惠,使鄴地很快成了人口繁多、莊稼豐收、美麗富饒的地方。據文獻記載,在西門豹之後,魏襄王時期(前318——前296年),鄴令史起又引漳水溉田,以富魏之河內,繼續治理漳河。酈道元《水經注》曰:「昔魏文侯以西門豹為鄴令也,引漳以溉,鄴民賴其用。其後至魏襄王,以史起為鄴令,又堰漳水以溉鄴田,鹹成沃壤,百姓歌之。」故《魏都賦》曰:「西門溉其前,史起灌其後,嶝流十二,同源異口也。」西門豹、史起二人對鄴城本身有無營建,史籍無載,但上所引述他們在此引導民眾大力發展水利設施和灌溉事業,確實大大改善了鄴地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地力和產量。據《論衡》記載,當時鄴地糧食畝產大為提高,達到了「畝產一鍾」(一鍾等於六石四鬥)的好收成,比其他地區高出四倍多,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鄴地逐漸富了起來。這些水利工程,從魏文侯時起至西漢的一千多年間一直在發揮作用。
西門豹開鑿的水渠,不但當時民賴其利,千百年後,也還繼續在發生深遠的影響。據《臨漳縣誌》記載,當年西門豹開鑿的十二條大渠中,有一條名為「百陽渠」的,後幾經修復,沿襲後世,通過臨漳境內,後在渠內植荷花數裡。每當夏秋荷葉盤盤,層層疊疊,碧綠清翠,一望數裡,大朵的荷花白的皎潔,粉的鮮豔,紅蕾點朱,從層層綠葉中突冒出來,直挺傲立,清風一吹,葉搖花晃,香氣沁人心脾,「百陽荷風」被視為佳境,為古代臨漳八景之一。總之,由於西門豹的治理,為以後鄴城城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寓兵於農,捍衛邊陲重地。經過西門豹破除河伯娶婦之害,引水渠溉田等一系列措施,鄴地殷實富足,但西門豹並沒有陶醉於百姓的讚美聲中,為鞏固鄴都作為魏國東方陪都和邊陲重地的地位,西門豹還採取了「蓄積於民」的措施,以至使鄴出現了雖五穀豐登,但卻「廩無積糧、府無儲錢、庫無甲兵、官無會計」的局面。這種局面的出現,使得有些人不解,有些人懷疑,還有的人進行惡意攻擊。更有甚者,竟到魏文侯那裡狀告西門豹。據傳,有一天,魏文侯駕到。魏文侯先是摘了西門豹的官印,然後問罪道:「有人告你西門豹將鄴郡三庫洗劫一空,本侯暗自觀察,果然如此。你該當何罪,自已招認!」西門豹隨命人擊鼓鳴號。三陣鼓號之後,只見軍民們身背、肩挑、畜馱、車載軍糧,壯男烈女,各持兵刃,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齊刷刷列隊等待西門豹下令。魏文侯見狀驚奇地問:「豹愛卿,這是何故?」西門豹急忙解釋說:「大王勿驚,糧藏於民,寓兵於農,方能救急拯危。」接著又說:「大王出都,事洩韓、趙,剛有前沿秉告,韓、趙重兵進犯。」魏文侯聞聽,驚出一身冷汗。這時一卒飛馬而來,只見他翻身下馬秉道:「韓、趙兩國犯兵接近!」只聽西門豹高呼:「誓死保衛邊陲!保衛大王!」將士們同心協力,一鼓作氣,將韓、趙入侵兵將趕拒國門之外。魏文侯目睹此景,不禁嘆道:「西門豹,我的好臣子啊!我有如此臣民,何愁基業不固,敵國不平啊!」說著又將摘奪的大印賜於西門豹。
由於西門豹的精心治理,鄴城很快成了魏國最富庶的地區,魏文侯為了便於經營東方,也更加重視營建鄴都,從而使鄴都成了魏國東方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和重要的軍事重地。西門豹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作為一個勤政為民的賢士良臣,其業績與英明彪炳史冊,為世人所敬仰。至今,在鄴地廣為流傳的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及現在鄴地的西門豹大夫祠與碑刻便寄託著鄴地人民對西門豹的恩德與懷念。早在明代,鄴地就流傳道懷念西門豹的詩句:「鯨背橋南看春雲,楊柳垂垂千萬村,古渠再穿膏澤勻,家家賽杜孰雞肋。持酒登堂酬西門,鄴城千載甘棠芬。掃除東閣待嘉賓,敲棋握槊賞鴻文。贊皇萬軸不足雲,野老瞻像拜仁君。」詩言志,這是鄴地人民向西門豹獻上的悼祭之情。
據民間傳說,西門豹治鄴期間,因措施觸動當地一些豪強勢力,遭到誣陷,曾兩次遭罷官,後雖經西門豹據理力爭,皆都轉危為安,但不免也令西門豹心灰意冷,後自己向魏文侯辭官。魏文侯後悔莫及,再三挽留,無濟於事。後來,西門豹
因喪失鬥志,被他人殺害,留下血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