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大夫是什麼職位_戰國大夫的品級

2021-02-26 時代精緻女神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戰國時期的「大夫」具有多種含義。

首先談大夫與爵位的關係。戰國時期的大夫是不是一個特定爵位呢?從一些材料看,這一點是無疑的,且看如下一些記載:

「庶人不得一次(恣)已而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已而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而為正,有諸侯正之……」這裡描述的庶人—士—大夫—諸侯序列,既可視為行政體系,又可視為等級系列。

「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天子棺槨十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這些制度未必指戰國,但表明大夫仍是一個特定的等級。

《墨子·七患》談到災年時提出:「君徹鼎食五分之五(孫詒讓云:五當為三之誤),大夫徹縣,士不入學。」說明大夫是一個等級。

《管子·立政》載:「……將軍大夫不敢以廟,官吏不敢以朝,命士止於帶緣。」(依許維?校改)孟子是戰國中期人,他葬其母與其父不一樣,母以三鼎,父以五鼎,其原因是「前以士,後以大夫」。此例說明士與大夫等級分明。

孟子說:「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荀子講:「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民、士、大夫分為三個不同等次。

從以上材料看,在當時人看來,大夫是一個特定的爵位。所以孟子講:「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大夫之爵位於公卿與士之間。大夫作為爵位,是一個較寬泛的等次,其中又分不同的亞等次。大夫之中分亞等次早在春秋時已出現,到了戰國,情況更加複雜,這些亞等次有如下不同的稱謂:

五大夫:在秦國,五大夫為二十等爵中的第九級。另外,魏、趙、楚也有五大夫。五大夫是大夫之中較高的爵位。《商君書·境內》載:「就為五大夫,則稅邑三百家。」五大夫可以率軍出徵,《史記·秦本紀》載,昭襄王四十五年,令「五大夫賁攻韓,取十城」。《範睢蔡澤列傳》載:「使五大夫綰伐魏。」王陵也曾以五大夫身份率師攻趙。《戰國策·魏策四》記載,魏國有五大夫:「信陵君使人謂安陵君曰:『君其遣縮高,吾將仁之以五大夫,使為持節尉。』」《戰國策·趙策三》載,趙也有五大夫:「建信君曰:『秦使人來仕,僕國之丞相(鮑註:使為丞相官屬),爵五大夫。』」《呂氏春秋·長見》載,楚亦在五大夫,楚文王「爵之(指莧?)五大夫」。《戰國策·楚策一》載:「楚杜赫說楚王以取趙。王且與之五大夫,而令私行。」另外,《墨子·號令》也有「賜爵五大夫」之語。上大夫:又稱國大夫、長大夫、列大夫。趙、魏、齊均有。《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載,齊稷下先生「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上大夫」又稱「列大夫」,《史記·孟荀列傳》載,齊稷下先生「自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齊國印璽有「上大夫之玉璽」。魏亦有上大夫,《尹文子》載:「魏王賜獻玉者千金,長食上大夫之祿。」《呂氏春秋·慎小》記載吳起賞人以「長大夫」。高誘註:長大夫,上大夫也。長大夫又稱國大夫,同一件事《韓非子·內儲說上》記載:「仕之國大夫。」

中大夫:魏、趙、齊均有。中大夫是爵、是官,從發展看,春秋時期尚屬爵,到了戰國,有時為官稱,有時又為爵稱,須具體分析。《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載:「故晉之法,上大夫二輿二乘,中大夫二輿一乘,下大夫專乘,此明等級也。」《荀子·大略》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趙襄王賞士中章、胥己為「中大夫」。文中明確指出,「中大夫」為爵之「重列」,這些材料都說明中大夫為爵之一。《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載,魏有「中大夫」。《韓非子·內儲說下》載,齊在春秋時有「中大夫」。《管子·山至數·輕重戊》中也有「中大夫」的記錄。中大夫除作為爵稱外,還演變為一種官職,關於這一點,下面再談。

下大夫:春秋時期有下大夫之爵。除前文引述之佐證外,《論語·鄉黨》載,孔子「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如也」。《荀子·大略》所言的上、中、下大夫未點明時間。戰國時期究竟有無下大夫之爵,未見其他材料,尚不能肯定。這裡僅記之以備參考。

公大夫:魏國有。《韓非子·內儲說上》:「龐敬,縣令也,遣市者行,而召公大夫而還之,立有間,無以詔之,卒遣市,市者以為令與公大夫有言,不相信,以至無奸。」又:「是以龐敬還公大夫。」

上官大夫:楚設。《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姜亮夫《屈原賦校注》:「楚之上官大夫,亦大夫階爵之別矣。」

大夫:大夫既是大夫層的統稱,又是大夫層次中的一個等級。《韓非子·內儲說上》載,吳起「乃下令大夫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仁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這裡大夫比國大夫要低。


在大夫層中,秦國的二十等爵中,大夫明顯分為幾個不同的亞等次。第五級稱「大夫」,第六級稱「官大夫」,第七級稱「公大夫」,第八級稱「公乘」,第九級稱「五大夫」,李學勤認為這四等均可稱為大夫層。

其次談談大夫與官職。大夫不只表示爵位,同時又是一種官職。大夫任官有兩種不同情況:一種是以大夫之爵領一定官職,如《荀子·君道》所說「大夫擅官」。《管子·五輔》講:「大夫任官辯事,則舉措時。」另一種情況,「大夫」本身又是一種官稱。這種情況一般在「大夫」前要加一個定語。這裡我們只談第二種情況。綜觀各國,有如下一些不同的稱謂。

中大夫令、中大夫:中大夫本為爵名,同時又為官名。《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國有「中大夫令」。《正義》:「在大夫令,秦官也。」《漢?書·?百官公卿表》云:「在大夫掌議論。」戰國時的中大夫是議官,但又不限於此,中大夫亦可以為使臣。《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載:「範睢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資治通鑑》卷五:「魏人範睢從中大夫須賈使於齊。」又可為近臣,《韓非子·內儲說下》載:「齊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飲於王,醉甚而出。」又可以負責財政經濟方面的職責。《管子·輕重戊》載:「令中大夫王邑載錢二千萬,求生鹿於楚。」「即令中大夫王師將人徒載金錢之代谷之上,求狐白之皮。」

監大夫:負責監察之職。《呂氏春秋·季夏紀》:「是月也,令四監大夫合百縣之秋芻,以養犧牲。」

郡大夫、守大夫:郡守。《冠子·王篇》:「十縣為郡,有大夫守焉,命曰官屬,郡大夫退修其屬。」郡守又稱「守大夫」,《管子·山至數》所載的「守大夫」即指郡守。

都邑大夫:地方長官。齊國未設郡縣,沿春秋之制,稱為都邑大夫。《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襄子使其兄弟宗人盡為齊都邑大夫。」都邑大夫又稱「都大夫」。見於記載的有:城陽大夫、蓋大夫、平張大夫、即墨大夫、阿大夫、臨淄大夫等。

又,封君所屬掌邑之長官亦稱「邑大夫」。三晉官印有「陰成君邑大夫金安」。

第三,關於大夫的總稱。「大夫」除表示一定的爵與職官之外,還常常作為一個統稱,涵蓋著君主以下龐雜的官僚與貴族層,如下一些言論即是明證:

「國之大臣諸大夫。」「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千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所矜式。」「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未可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把封君應侯範雎也列入大夫之列。《呂氏春秋·自知》載:「魏文侯燕飲,皆令諸大夫論己。」凡此等等,「大夫」均泛指官僚貴族層。另外,還有如下一些稱謂,也是泛指。

卿大夫:《墨子·尚同中》、《管子·輕重己》以及出土銘文中均有「卿大夫」連屬之語。

士大夫:這是戰國出現的一個新概念。戰國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後。

戰國文字中講等級序列的,仍用「大夫士」。「大夫士」與「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顛倒了一下位置,但它卻反映了一個重要變化:大夫士強調的是等級,士大夫指的是階層,它的特點是官僚與知識分子的混合體。士之所以冠於大夫之前,是士伴隨著官僚制的發展而大顯身手的結果。出身士的人不必像過去那樣,按照臺階一層一層向上爬,他們常常憑藉才能平步青雲,越級而為卿相。於是士跑到大夫的前頭。從有關記載看,戰國時期的士大夫主要有兩層含義:

其一,指居官位和有職位的人。《周禮·考工記》云:「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大夫。」士大夫指職能官。《墨子·三辨》批評「士大夫倦於治」,指的也是一般官吏。《戰國策·秦策二》載,楚之「諸士大夫皆賀」,這裡指朝廷之臣與王之左右。《荀子·強國》記載秦國官府情況:「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泛指所有官吏。文官稱士大夫,武官亦稱之。《荀子·議兵》載:「士大夫死行列。」其二,指有一定地位的文人。孟嘗君的門客,《史記·孟嘗君列傳》稱為士,《戰國策·詭使》載:「今士大夫不羞汙泥醜辱而宦。」士大夫指的是一般文人。總之,士大夫泛指知識分子與官僚。

顯大夫:《雲夢秦簡·法律問答》:「『可(何)謂宦者顯大夫?』『宦及智知於王,及六百石吏以上,皆為顯大夫。』」

子大夫:大夫之尊稱,《管子·輕重甲》:「子大夫有五穀菽粟者勿取左右,請以平賈取之子。」

散大夫:《管子·山至數》有「散大夫」之稱,馬非百《管子·輕重篇新論》:「散者列也,散大夫即列大夫。」

令大夫:《管子·輕重甲》、《輕重乙》均談到「令大夫」。「令大夫」即「命大夫」,受王命而為大夫,在大夫中比較高級,所以《輕重乙》中的「命大夫」高於「列大夫」。

綜上所述,大夫是一個內容繁雜的概念,要根據在行文中的不同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大夫和郎中,誰才是真正的醫生?到底哪些人才是真正的大夫和郎中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普遍把醫生稱作大夫,也有不少地方把醫生喚作郎中。那麼,大夫和郎中有什麼區別呢?最初,大夫和郎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官職。大夫本是一種官階,並不是官職名稱。先秦的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設卿、大夫、士三級官階爵位,大夫有自己的封地,世襲罔替。
  • 動物世界之三陽開泰: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大夫們無故不殺羊!
    資料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對羊的繁殖非常重視,《禮記》中甚至記載了這樣一道禁令,「大夫無故不殺羊」,將無故殺羊當做大夫不守禮教的象徵。到了戰國時期,羊的身上被賦予了正義和奉獻的新的含義,在今天的廣州越秀山公園中,有一座五羊雕塑,它的背後就記載著一段可歌可泣的神話故事。根據《廣州記》記載,「戰國時,高固為楚相,五羊銜谷穗於楚庭,故廣州廳室、梁上畫五羊像,又作五穀囊」。當年,楚相高固輔佐楚王時,廣州遭遇了大災荒,為了挽救楚國的無辜百姓,高固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解決。
  • 春秋外交家與戰國外交家有何不同?春秋重信義,而戰國重名利
    「行人」和「說客」分別就是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外交家。所謂「行人」,也稱行李、使人等,這個官職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周禮秋官》載:「大行人,中大夫三人:小行人,下大夫四人」,由此可見在當時行人是分等級,其中大行人由中大夫擔任,小行人則由下大夫擔任,大小行人出使的對象是不一樣的,若出使的諸侯國爵位很低,或者實力不是很強,又或者任務不是很重,則由小行人出使,反之則由大行人出使
  • 古代歷史:大夫是哪個朝代開始設裡的?後來有些什麼重要變化?
    晉國有中大夫,為國君的親近謀臣;僕大夫,掌國君車馬,公族大夫,掌卿(二三軍將佐)的子弟;新設縣的長官稱守,也稱大夫,如原人夫、溫尺夫;三軍中掌軍事行政的官員也稱大夫,如中軍大夫、上軍大夫、下軍人夫。齊國有屬大夫,掌郊外農村。(2)作為獎賞功勞的爵稱。晉囚有上大夫、下大夫,齊國有上大夫、中大夫,秦國有上大夫、右大夫等。如《左傳·哀公二年》:「簡子哲日:……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 戰國七雄:戰國首霸,被稱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魏國,流失了哪些人才
    公元前453年, 魏桓子、趙襄子、韓康子三家聯合,滅掉了其他大夫瓜分晉,晉王室名存實亡(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王室絳城與曲沃兩地,晉國才正式消亡)。而三家分晉也標誌著進入了戰國時期,戰爭更頻繁了,天下也更亂了,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三晉之一,戰國首霸魏國。要說起這魏國啊,其實和周王室還是有點沾親帶故的,而且曾經也是有封國的。魏氏的先祖是畢萬,乃是畢公高的後代。這畢公高是何許人?
  • 古時候的醫生為什麼被稱為郎中或大夫,這兩個字到底有何含義?
    #古時候的醫生為什麼被稱為郎中或大夫,這兩個字到底有何含義?古時候的醫生有兩個稱呼,分別是大夫和郎中,這主要是因為地域問題而形成的,其中北方人大多稱呼醫生為「大夫」,南方人則稱呼醫生為「郎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無論是大夫還是郎中都曾是官職。大夫一稱起源於夏朝,《禮記》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 醫生為什麼又稱「大夫」和「郎中」
    將醫生稱為「大夫」,至今仍十分流行;稱作「郎中」者,除了一些耄耋老人外,社會上已經鮮見。但在幾十年前,「郎中」作為醫生的別稱還很普遍。在中國,自先秦至晚清,「大夫」和「郎中」都是官職名稱。唐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十大人物
    鬼谷子,王氏,名詡, 戰國時代傳奇人物。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曾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著名人物
    鬼谷子,王氏,名詡, 戰國時代傳奇人物。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曾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 太子詹事主簿和諫議大夫的職位,能掌管機密,已屬於莫大的信任!
    當一個在鬼門關前走過一遭的人突然有一天發現,人生這輩子想要的都有了,該有的也都得到了,他還還期望什麼呢?第二種人,為我拋頭頗,酒鮮血,一旦事定之後卻居功自傲,甚至不惜犯顏抗上。因為我這個太子,也只是一個過渡性的職位而已。至於王珪、韋挺等人,則被任命為諫議大夫,參議朝政。太子詹事主簿,掌管東官印信、文書、紙筆,是正七品的小官。其直接上司是正三品太子詹事,也就是說,他等於是太子詹事的文案助理。這個職務看似品級低微,卻十分關鍵。
  • 南方稱醫生郎中,北方則是大夫,這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叫法
    最初的時候,大夫其實是一種地位非常高的官員,在古代當中,都會有自己專門的大夫。但是後來到了秦漢的時候,大夫的地位卻似乎正在慢慢下降,雖然下降,但是依然屬於高階範圍,就比如御史大夫。為什麼古代的人們對於中醫醫生會成為大夫呢,其實這與宋代非常重視,醫藥方面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對於大夫的這種稱呼,只在北方流行,且醫生的大夫與文物官員的大夫讀音還是不一樣的。
  • 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到了什麼程度?私生活也很混亂
    他就是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夏御叔兒子夏徵舒(別稱夏徵舒),國君是陳國國君陳靈公,兩位大臣是陳國大夫孔寧、儀行父,討論的女人正是夏徵舒母親夏姬。原來,陳靈公和大夫孔寧、儀行父都和夏姬有私通,於是,就有了開頭那段恬不知恥的對話。
  •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意味著什麼?
    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禮記》。這句話前面還有幾句,要完整來看,意思可能更容易理解。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它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 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 如果出生在戰國時期,你是哪國人?
    在此基礎上,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顯著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消滅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從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趙國這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對於戰國七雄來說,在戰國時期不斷較量,各自的疆域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那麼,問題來了,回到戰國這一歷史階段,你屬於戰國七雄中的哪一諸侯國呢?
  • 春秋和戰國有什麼不同?其轉變的標誌性歷史事件是什麼?
    可是到了戰國時期,情況變得不同,首先權力進一步下放,春秋時期諸侯代替周天子掌握實權,而戰國則是權臣控制各大諸侯。其次春秋時期土地兼併嚴重,基本上已經放棄了井田制,稅收按照土地的實際面積,可是到了戰國,土地、軍隊基本把持在權臣的手裡,最後,齊國的內亂,晉國的分裂,導致原先周朝的秩序徹底崩潰。所謂的禮儀基本沒有實際意義。
  • 奈斯大夫是什麼梗 nice大夫的主播直播地址
    鬥玩網(d.chinaz.com)報導:很多網友都十分好奇奈斯大夫的意思和由來,下面就有小編為大家帶來奈斯大夫是什麼梗 和nice大夫的主播直播地址。青蛙魔教是鬥魚直播平臺的一名主機主播,因為一句「奈斯大夫」而廣為人知,青蛙魔教在戰地 2 遊戲遊戲技術相當不出,而在戰地遊戲中可以選擇戰地醫生這個職業,可以復活死去的角色,而青蛙魔教作為一名主播,常常帶著五六位的醫生職業的水友進行遊戲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紈絝霸王闖春秋》簡介> 推薦一看2.大爭之世 作者:月關重生公子,仲尼正意氣風發,晏子已垂垂老矣,孫武著兵書未成,大夫相爭強晉將亡……身為人子,勇冠天下,一朝復仇,天下動色——大丈夫,如是足矣。
  • 醫生為什麼又叫"大夫」?「大夫」一詞到底從何而來?
    我相信你們肯定知道在國內的其他地方,對醫生還有其他稱呼,比如大夫。可是你們絕對想不到,在有些時期可不是指這個意思哦!「大夫」,最早出現於西周,在當時有兩種含義:官職名和爵位名。不過,在秦朝時期,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並列三公,這是很高的地位了。不過,把醫生尊稱為大夫,就必須要說說宋朝了。
  •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忠誠度最高的好員工!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林立,那時的國與國之間,邊境管理遠沒有現代嚴格。如果某國的人在本國犯了法,挨了整,混不下去了,他可以逃到另一個國家打工,收留國的政府也並不在乎此人是否政治清白,是否殺過人,放過火,販過毒,只要有才,來了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