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林立,那時的國與國之間,邊境管理遠沒有現代嚴格。
如果某國的人在本國犯了法,挨了整,混不下去了,他可以逃到另一個國家打工,收留國的政府也並不在乎此人是否政治清白,是否殺過人,放過火,販過毒,只要有才,來了就用。這些逃離本國的人,不但不會受到法律繼續追究,甚至在收留國能混到很高的職位。
略舉幾個例子。
魏國的範雎,本來是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客,因為被懷疑通齊賣魏,差點被相國魏齊鞭笞致死,後來在朋友幫助下,裝死成功,易名成張祿,潛逃到秦國,這位魏國宣判了「叛國罪」的犯罪分子,居然在秦國官拜相國,當上了秦國的國家總理。
齊國的陳軫,本國發展不順,跑到魏國;在魏國開始混得不錯,後來不如意,又投奔秦國;在秦國與著名的縱橫家張儀爭寵未遂,再跑到楚國,基本上到每個國家,都享受了相當於部級領導的待遇。
宋國的惠施,就是與莊子討論「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那位空談家,在國內發展受阻,跑到了魏國,擔任其國家總理;幾年後受到張儀排擠,又跑到楚國擔任客卿,繼續享受部級領導待遇。
現代社會則不同,有國際法,有國際刑警組織,還有國際引渡條例,只要列入國際通緝名單,跑到哪裡都要被抓拿歸案。
由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國際法存在空白,也導致很多人對國家的忠誠度嚴重下降,大不了跑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然而,正是這種鬆散自由的大環境,更加突出了個別對國家忠誠度極高的人的崇高人格,楚國的屈原,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屈原出道非常早,21歲就當上了楚國左徒,相當於楚國國務院副總理,權力僅次於楚國令尹、楚王,二人之下,萬人之上。
但是,成名太早,未必好事。
由於屈原的才學太高,遭到嫉妒,26歲時,就被人陷害,第一次受到降職處分,從楚國左徒,貶為三閭大夫,相當於從副國級降為正部級。
28歲時,曾經被楚王啟用,擔任楚國大使,到齊國出差,但這次啟用卻是一次性的,回國後,馬上又被疏遠。
36歲時,屈原被流放到了漢北,大概是今天的河南南陽一帶。
41歲時,屈原再度被啟用,繼續當他的三閭大夫。
44歲時,屈原因為愛國文章寫得太多,刺激了某個大貴族,再次被免官、流放。這是一次漫長的流放,長達17年之久,屈原一直到死,也沒有回過他的家鄉。
17年後,流放在外的屈原,聽說秦國名將白起——就是那位坑殺趙國40萬大軍的罪魁禍首,率軍攻下楚國首都,楚王一行狼狽逃難的消息,在極度苦悶、絕望的心情下,投江自盡,終年62歲。
前面說過,春秋戰國時期,只有是有才能的人,發展空間都很大,尤其像屈原這樣的大才子,貴族出身、能寫、能說、懂外交、懂軍事、懂禮儀(春秋戰國時期,禮儀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是個人才多面手,在哪個國家,都會廣受歡迎。
但是,屈原卻從有過跑路的行為,也從在他的文章中流露過跑路的想法,他只是安靜地守在楚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最後用汩羅江邊的縱身一躍,以身殉國。
數千年後,人們仍然在端午節裡賽龍舟、包棕子,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不就是為屈原的最高忠誠度點讚嗎?
畢大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