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醫生這個職業,雖然在我們現在是非常受人尊重的一個職務,但在我們國家的古代時期,這類人的地位卻並不是很高。如果放到皇室家族裡面,大夫只不過是他們的手下,如果在當時的民間社會,是對醫者懷有感恩之心的。當時在民間,很多老百姓家裡面的孩子,如果沒有緣分參加科舉考試,就會把醫學作為孩子的第1個備選,除非孩子不願意,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會把備選填上醫學。資源充分的向我們證明,在當時的古代社會當中,前途遙遙無期的人才會選擇將醫學作為自己能夠繼續走上發展道路的延續。
這樣的一種思想,所以從古代一直到我們現在對於醫生的稱呼,才別有一番韻味。從我國的歷史記載當中,對於中醫醫生的稱呼其實還是有非常多種,最常見的兩種無非就是北方人說的大夫和南方人說的郎中。大夫和郎中這兩種稱呼,其實最早的時候也是一種官名,並不是一開始的一聲就會被人們這樣稱呼,而且當時他們嘴裡面所叫的郎中和大夫並不是現在我們所熟悉的為人們看病的醫生,是在當時的社會當中,有這兩種稱呼的人似乎是另外一種官職。一直到我們現在仍然有非常多的人會叫醫生大夫,這大夫在古代的時候通常是專治中醫醫生。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稱呼呢?這一切還都要從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說起,早在之前的春秋時期,就記載了在秦漢之前中醫在史學家心目中的位置,通常來講,當時的醫生的地位在當時的時期當中,是和宰相們之間的地位可以相提並論的。所以可以證明在當時的那個社會當中,醫生似乎是很多老百姓們非常希望孩子所擔任的職務,很多小地方的秀才和愛讀書的人在考取的時候都會首先考慮醫學。
最初的時候,大夫其實是一種地位非常高的官員,在古代當中,都會有自己專門的大夫。但是後來到了秦漢的時候,大夫的地位卻似乎正在慢慢下降,雖然下降,但是依然屬於高階範圍,就比如御史大夫。為什麼古代的人們對於中醫醫生會成為大夫呢,其實這與宋代非常重視,醫藥方面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對於大夫的這種稱呼,只在北方流行,且醫生的大夫與文物官員的大夫讀音還是不一樣的。
為了區分這兩個官名,是經常稱醫生為dai夫,而其他的官員稱呼則是da夫。閬中在古代也是一種官職,在之前的戰國時期,閬中是宮廷裡面的侍衛。在漢代的時候閬中這一類的人又成了官員。並且地位與在當時很多朝廷裡面的官員相比還是非常高的。僅僅次於丞相和尚書這樣的職位。所以當時在南方的時候,人們更喜歡把身邊存在的醫生稱為郎中。
從上面的種種解釋我們可以看出,這就是為什麼當時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稱中醫為郎中或者是大夫的原因。那麼在這個背後究竟隱藏的真實意義是什麼?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對於中醫的地位一直都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在文人墨客的眼裡。之前司馬遷都專門為醫學專門寫過傳記。所以在當時古代的中醫基礎理論當,都是與國學之間相互滲透的,古代的中醫,大多數都是非常有文化的人,所以這樣稱呼其實也是讀書人的一種內涵表現。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幾乎黃河以北的地方人們都會稱呼醫生為大夫,在黃河以南的地區,人們又都會稱呼醫生為郎中。但是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才導致了南方和北方之間稱呼有區別?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哪個書記可以充分的得到證明。這樣來看,我們似乎還需要進一步的挖掘。不過從古代一直到我們現代,無論醫生的地位是怎樣的,在老百姓的心裡,醫生依然是非常具有崇高地位的人。無論地位是什麼樣,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
醫生一直都是我們身體和健康的守護神,他們會日夜的為我們的安全而奮鬥,所以無論在什麼時期,醫生都應該是受人們尊重的職業。在非常多的危難關頭,尤其是在我們今年這個特殊的年,醫生的貢獻無疑是最大的。為了大家捨棄自己的小家,像很多做手術的醫生,幾乎一天24小時都在手術臺上,沒日沒夜的工作,在救助了患者的同時,卻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