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稱醫生郎中,北方則是大夫,這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叫法

2021-02-13 美沙拉秦

對於醫生這個職業,雖然在我們現在是非常受人尊重的一個職務,但在我們國家的古代時期,這類人的地位卻並不是很高。如果放到皇室家族裡面,大夫只不過是他們的手下,如果在當時的民間社會,是對醫者懷有感恩之心的。當時在民間,很多老百姓家裡面的孩子,如果沒有緣分參加科舉考試,就會把醫學作為孩子的第1個備選,除非孩子不願意,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會把備選填上醫學。資源充分的向我們證明,在當時的古代社會當中,前途遙遙無期的人才會選擇將醫學作為自己能夠繼續走上發展道路的延續。

這樣的一種思想,所以從古代一直到我們現在對於醫生的稱呼,才別有一番韻味。從我國的歷史記載當中,對於中醫醫生的稱呼其實還是有非常多種,最常見的兩種無非就是北方人說的大夫和南方人說的郎中。大夫和郎中這兩種稱呼,其實最早的時候也是一種官名,並不是一開始的一聲就會被人們這樣稱呼,而且當時他們嘴裡面所叫的郎中和大夫並不是現在我們所熟悉的為人們看病的醫生,是在當時的社會當中,有這兩種稱呼的人似乎是另外一種官職。一直到我們現在仍然有非常多的人會叫醫生大夫,這大夫在古代的時候通常是專治中醫醫生。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稱呼呢?這一切還都要從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說起,早在之前的春秋時期,就記載了在秦漢之前中醫在史學家心目中的位置,通常來講,當時的醫生的地位在當時的時期當中,是和宰相們之間的地位可以相提並論的。所以可以證明在當時的那個社會當中,醫生似乎是很多老百姓們非常希望孩子所擔任的職務,很多小地方的秀才和愛讀書的人在考取的時候都會首先考慮醫學。

最初的時候,大夫其實是一種地位非常高的官員,在古代當中,都會有自己專門的大夫。但是後來到了秦漢的時候,大夫的地位卻似乎正在慢慢下降,雖然下降,但是依然屬於高階範圍,就比如御史大夫。為什麼古代的人們對於中醫醫生會成為大夫呢,其實這與宋代非常重視,醫藥方面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對於大夫的這種稱呼,只在北方流行,且醫生的大夫與文物官員的大夫讀音還是不一樣的。

 

為了區分這兩個官名,是經常稱醫生為dai夫,而其他的官員稱呼則是da夫。閬中在古代也是一種官職,在之前的戰國時期,閬中是宮廷裡面的侍衛。在漢代的時候閬中這一類的人又成了官員。並且地位與在當時很多朝廷裡面的官員相比還是非常高的。僅僅次於丞相和尚書這樣的職位。所以當時在南方的時候,人們更喜歡把身邊存在的醫生稱為郎中。

從上面的種種解釋我們可以看出,這就是為什麼當時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稱中醫為郎中或者是大夫的原因。那麼在這個背後究竟隱藏的真實意義是什麼?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對於中醫的地位一直都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在文人墨客的眼裡。之前司馬遷都專門為醫學專門寫過傳記。所以在當時古代的中醫基礎理論當,都是與國學之間相互滲透的,古代的中醫,大多數都是非常有文化的人,所以這樣稱呼其實也是讀書人的一種內涵表現。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幾乎黃河以北的地方人們都會稱呼醫生為大夫,在黃河以南的地區,人們又都會稱呼醫生為郎中。但是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才導致了南方和北方之間稱呼有區別?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哪個書記可以充分的得到證明。這樣來看,我們似乎還需要進一步的挖掘。不過從古代一直到我們現代,無論醫生的地位是怎樣的,在老百姓的心裡,醫生依然是非常具有崇高地位的人。無論地位是什麼樣,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

醫生一直都是我們身體和健康的守護神,他們會日夜的為我們的安全而奮鬥,所以無論在什麼時期,醫生都應該是受人們尊重的職業。在非常多的危難關頭,尤其是在我們今年這個特殊的年,醫生的貢獻無疑是最大的。為了大家捨棄自己的小家,像很多做手術的醫生,幾乎一天24小時都在手術臺上,沒日沒夜的工作,在救助了患者的同時,卻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健康。

相關焦點

  • 古代的醫生為什麼叫做「郎中」?郎中稱謂的來歷!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郎中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官職。通常來說呢,郎中屬員外級, 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各司其職,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等。雖然在古代歷史上,郎中經常用來指代醫生。只不過,郎中一開始是官名,也就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隨時聽從差遣。
  • 醫生為什麼又稱「大夫」和「郎中」
    將醫生稱為「大夫」,至今仍十分流行;稱作「郎中」者,除了一些耄耋老人外,社會上已經鮮見。但在幾十年前,「郎中」作為醫生的別稱還很普遍。在中國,自先秦至晚清,「大夫」和「郎中」都是官職名稱。唐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
  • 古時候的醫生為什麼被稱為郎中或大夫,這兩個字到底有何含義?
    #古時候的醫生為什麼被稱為郎中或大夫,這兩個字到底有何含義?古時候的醫生有兩個稱呼,分別是大夫和郎中,這主要是因為地域問題而形成的,其中北方人大多稱呼醫生為「大夫」,南方人則稱呼醫生為「郎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無論是大夫還是郎中都曾是官職。大夫一稱起源於夏朝,《禮記》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 古人為何把醫生稱為「大夫」或「郎中」?兩者還有不小的區別
    直到春秋時期開始,巫、醫才逐漸分開,並開始出現專科醫生。即使如此,那時人們也不是把醫生稱作為醫生,而是有五花八門的叫法,如杏林、懸壺、太醫等。 也就是從這時起,人們把醫生這個職業稱為「大夫」或「郎中」。「大夫」和「郎中」本來是古代的官職名,怎麼又成了醫生的代名詞了呢?
  • 古人為什麼用「大夫」、「郎中」來稱呼醫生?
    這是因為古時人們的思想比較愚昧,通常認為生病是神明對自己的降罪,所以就會請巫師來驅邪避兇。順便說一句,巫師在當時的地位,有點類似現在的院士。我國古代對醫生的稱呼五花八門,如大夫、郎中、太醫等等。要弄清大夫和郎中為什麼成為醫生的別名,先要弄清這兩個詞的來源。其實,大夫和郎中都是官階的名稱,宋朝以前,各朝代多有這兩級官階,但各朝代對它們的使用又不統一。
  • 古代醫生為什麼被稱為「郎中」?想知道原因嗎,我們一起往下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郎中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官職。通常來說呢,郎中屬員外級,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各司其職,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等。雖然在古代歷史上,郎中經常用來指代醫生。只不過,郎中一開始是官名,也就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隨時聽從差遣。那麼,為什麼郎中後來成為醫生的稱呼呢?
  • 看了這麼多小說和電視劇,你知道古人對醫生的稱呼有哪些嗎?
    就民間流傳來看,在宋代以前,人們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之後,民間對大夫和郎中的區分才有了比較明顯的區別。設館醫病的醫生稱為大夫;而郎中指的是那些開草藥店或上街高聲吆喝或走街串巷醫治的「赤腳醫生」。所以後來人們稱呼醫院的醫生,多數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這個緣故。
  • 郎中在古代只是醫生?我們都被誤導了,其實郎中賊厲害
    在《盤點古代最容易搞混的十大官職》一文中我們講到,有一個名叫郎中的官職,一直以來為大家誤解。大部分人以為郎中在古代就是醫生的代名詞,其實錯了,郎中最早是一個官職,其地位比你想像中要可怕得多。郎中一職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相關記載,比如《韓非子·孤憤》中就寫道:「郎中不因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還有一句話叫「郎中,為郎居中,則君之左右之人也」。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郎中是國君的侍從官,職責包括護衛、跟從、提供顧問意見等,有點今天的秘書加保鏢的意思。秦朝、漢朝時,郎中依然保留,仍服務皇帝。
  • 大夫和郎中,誰才是真正的醫生?到底哪些人才是真正的大夫和郎中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普遍把醫生稱作大夫,也有不少地方把醫生喚作郎中。那麼,大夫和郎中有什麼區別呢?最初,大夫和郎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官職。大夫本是一種官階,並不是官職名稱。先秦的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設卿、大夫、士三級官階爵位,大夫有自己的封地,世襲罔替。
  • 草澤醫人——中國歷史上的郎中
    ,直到近代,「醫生」一詞才作為行醫之人的專稱而被人們所熟知。有趣的是,這種稱呼也是有南北差異的,北方人慣用「大夫」,南方人則慣稱「郎中」。無論中醫還是西醫,現在用「大夫」來稱呼也不算過時,但「郎中」的使用面則相對窄了許多,甚至有人將其和江湖騙子混為一談,這顯然是不妥的。  此「郎中」非彼「郎中」:郎中稱呼的由來  西晉文學家李密在其名篇《陳情表》中講道:「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 馬夫、丫環、郎中、鏢師,你的職業在古代叫什麼呢?
    醫生從古至今都是吃香的職業。古時候叫「大夫」或郎中。北方一般叫大夫,南方叫郎中。這兩者的身份地位也有微妙的區別。江湖郎中的地位比大夫要低一些,容易讓人聯想到「疑難雜症」,所以後來這個稱呼也慢慢消失了。掌柜顧名思義就是掌控櫃檯的人,是古代的店長或老闆。
  • 中國歷史上醫生最響的名頭——郎中
    趙鵬 在古代,醫生並不叫「醫生」,而是叫「郎中」,亦稱草澤醫人。顧學頡、王學奇在他們合著的《元曲釋詞》中認為:「郎中本古代官名,始於戰國,自漢至清,歷代沿襲。」我們從上史料上可以看出,郎中其實是一種官職。還有一種說法便是本文中所說的醫生。在宋代以前,人們一般按醫者所治之病的分類稱呼其職業,比如把掌管宮廷飲食滋味,溫涼及分量調配的醫官叫做「食醫」;把內科醫生叫做「疾醫」;把外科醫生叫做「瘍醫」;當然把專門給動物治病的叫「獸醫」。
  • 古代郎中寫的藥方,字跡堪比書法家,現代「醫生體」根本沒法比!
    在很長一段兒時間內,大眾看到醫生寫的藥方後,都有一種看「天書」的感覺,書法界也戲稱此為「醫生體」,它們比「狂草」還要狂,讓人著實看不懂,那麼古代郎中寫的藥方字跡怎樣呢?對於現代醫生寫下的病歷單,很多人都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感覺,有人戲稱想要當護士,先得學「狂草」,不然根本看不懂醫生寫的是什麼,而這一現象是從古至今便有了?
  • 醫生的稱呼這麼多?你喊哪一個?
    在生活中,北方人習慣稱醫生為「大夫」,而南方人習慣稱醫生為「郎中」。而老一輩的又習慣稱醫生為「先生」。現在又統稱為「醫生」。所以說,醫生的稱呼還真是不少啊,那麼你平日裡去醫院看病,又是怎樣稱呼醫生的呢?
  • 在古代,這幾個職業你想從事哪個
    在古代,這幾個職業你想從事哪個如果你可以穿越,你最想成為古代什麼人物呢?在古代眾多的職業當中,你最希望入哪一行呢?今天就帶你一起看看古代最極品的八大職業,跟隨小編看看吧。醫生古代從官學中學醫肄業的人醫生,古代稱大夫或郎中。
  • 醫生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張 勇  治病救人自古以來就是一項非常神聖的工作,對於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我們現在通用的稱呼是醫生、大夫。其實,在古代,他們的稱呼還有很多,那些稱呼都用於哪個時期,又是怎麼來的呢?  《黃帝內經》以黃帝和岐伯二人問答的形式行文,後人遂以「岐黃」代指醫生及其行業,如「岐黃術」、「岐黃家」等。
  • 古代老郎中的書法,讓現代「醫生體」汗顏,這才是真正的藥方!
    明清名醫傅山書畫作品就像是我們常說的「郎中」一樣,在宋朝之後南方地區逐漸有了醫生之意,而在此前,這是僅次於丞相的朝廷職位。而古代郎中其實多半都是由不得意的士子轉來,由此一來,古代郎中的書法也不可小覷,但提及現代「醫生的字」,多數人都是愁眉苦臉,狂魔亂舞,可謂是潦草至極,如若不是與其搭檔很久的人,很難看懂其字體,由此在網上也誕生了一種新的字體,名為「醫生體」。
  • 岐黃蘭臺醫工:揭秘醫生稱呼的由來
    2015年8月1日訊,治病救人自古以來就是一項非常神聖的工作,對於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我們現在通用的稱呼是醫生、大夫。其實,在古代,他們的稱呼還有很多,那些稱呼都用於哪個時期,又是怎麼來的呢?  醫生之稱始於唐代。《唐六典》載:「醫生四十人」《辭源》釋:「後周醫正三百人,隋太醫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因肄業官學習醫,故稱醫生。」 這裡的「醫生」就是學醫的生員。後來就演變成從事醫療工作的人的通稱。如宋代範成大《書事》詩就有:「門外雖無車轍,醫生卜叟猶來。」 郎中最早是官名,起於戰國時。宋代在醫官中設有「郎」這一級,民間就開始稱醫生為郎中。
  • 你現在的職業在古代都是什麼地位呢
    那麼你知道你現在的職業在古代都是什麼地位嗎?一、銷售在古代,所有買賣商品賺取差價的人,都被稱為「商賈」。行走四方賣貨的成為「商」,比如我們現在在夜市擺地攤的小老闆;而開了自己的店鋪的成為「賈」,比如現在的一些專賣店、連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