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把醫生稱為「大夫」或「郎中」?兩者還有不小的區別

2020-12-22 騰訊網

在我國遠古時期,由於醫學技術不發達,人們生病了通常認為是神明的降罪,所以就會請巫師來驅邪闢兇,用巫術治病,因而那時的人們處於巫醫不分的階段。我們從醫字的兩個繁體字「醫、毉」也可以看出來,其中一個字下面就是「巫」字。

直到春秋時期開始,巫、醫才逐漸分開,並開始出現專科醫生。即使如此,那時人們也不是把醫生稱作為醫生,而是有五花八門的叫法,如杏林、懸壺、太醫等。

醫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唐玄宗時期編撰的《唐六典》中,其中有文記載:「醫生四十人」,但在這裡的醫生,也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醫生,而是指一些學習醫藥的學員。

到了宋代,隨著我國社會的空前發展,醫藥事業也隨之水漲船高,當時的朝廷設立了太醫局和御藥房,並設有官員專門負責宮廷內的醫療工作。

在民間,朝廷也設立了專門的疾病治療機構,稱為惠民局,由朝廷派出的官員負責百姓的疾病治療。其中,負責治病的官員根據醫治的專科性質又分為食醫、疾醫、金創醫,分別負責百姓的食物安全、疾病治療和受傷後的救護。

也就是從這時起,人們把醫生這個職業稱為「大夫」或「郎中」。「大夫」和「郎中」本來是古代的官職名,怎麼又成了醫生的代名詞了呢?

其實也簡單,在宋朝以前,大夫和郎中都是官職名,各個朝代都有使用,但各個朝代的對於官階的使用又不統一,以宋朝為例,朝廷有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一級官員稱為尚書,二級官員稱為侍郎,三級官員稱為郎中,四級官員稱為員外郎。

太醫院在朝廷的編制大體雖然與六部平級,但畢竟分量不一樣,為了區分,太醫局的一級官員就稱為大夫,二級官員稱為郎中。

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為了表示對醫生的尊敬,開始以「大夫」和「郎中」這樣的高級醫官名稱來代指醫生,並將這種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一種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在我國民間北方人普遍稱醫生為「大夫」,並且還將「大」字的音讀成[dài],以與官職裡的「大夫[dà fū]」相區別;而南方人則普遍將醫生稱為「郎中」。

此外,還有另外的一種說法,古人把坐堂看診的醫生叫大夫,而把行走於江湖行醫賣藥的醫生叫做郎中,正所謂有「江湖郎中」的說法,而沒有「江湖大夫」的稱呼。

相比較而言,「江湖郎中」一般能夠根據對方家庭情況而酌情收取診療費,對一些窮苦人甚至還免收醫藥費,因而大部分郎中在鄉間有較高的聲望。

在我國古代職業排序的「九流」的多個版本中,醫生這一職業一直穩居中九流第二位,僅次於舉子。古代的讀書人不是都有一句「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範仲淹語)的志願嗎?

時至今日,「郎中」的稱謂已經比較少見,而「大夫」一詞仍被人們用來稱呼醫院裡的醫生們,畢竟,「大夫」一詞在宋代是屬於太醫局的一級官員嘛。

本文參考自:《輕鬆學國學》

相關焦點

  • 古人為什麼用「大夫」、「郎中」來稱呼醫生?
    其實,大夫和郎中都是官階的名稱,宋朝以前,各朝代多有這兩級官階,但各朝代對它們的使用又不統一。以宋朝朝廷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為例,一級官員稱為尚書、二級官員稱為侍郎、三級官員稱為郎中、四級官員稱為員外郎,而太醫院在朝廷中的編制大體與六部平級,但畢竟分量不一樣,為了區分,太醫局的一級官員稱為大夫,二級官員稱為郎中,三級官員稱為員外郎等。
  • 古時候的醫生為什麼被稱為郎中或大夫,這兩個字到底有何含義?
    #古時候的醫生為什麼被稱為郎中或大夫,這兩個字到底有何含義?古時候的醫生有兩個稱呼,分別是大夫和郎中,這主要是因為地域問題而形成的,其中北方人大多稱呼醫生為「大夫」,南方人則稱呼醫生為「郎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無論是大夫還是郎中都曾是官職。大夫一稱起源於夏朝,《禮記》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 醫生為什麼又稱「大夫」和「郎中」
    將醫生稱為「大夫」,至今仍十分流行;稱作「郎中」者,除了一些耄耋老人外,社會上已經鮮見。但在幾十年前,「郎中」作為醫生的別稱還很普遍。在中國,自先秦至晚清,「大夫」和「郎中」都是官職名稱。唐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
  • 大夫和郎中,誰才是真正的醫生?到底哪些人才是真正的大夫和郎中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普遍把醫生稱作大夫,也有不少地方把醫生喚作郎中。那麼,大夫和郎中有什麼區別呢?最初,大夫和郎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官職。大夫本是一種官階,並不是官職名稱。先秦的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設卿、大夫、士三級官階爵位,大夫有自己的封地,世襲罔替。
  • 古代的醫生為什麼叫做「郎中」?郎中稱謂的來歷!
    那麼,為什麼郎中後來成為醫生的稱呼呢?首先,早在戰國這一歷史長河階段,就開始有郎中這一官職,比如在《韓非子·孤憤》中,曾記載:"郎中不因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而到了秦漢時期,郎中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另尚書臺設郎中司詔策文書。
  • 郎中在古代只是醫生?我們都被誤導了,其實郎中賊厲害
    在《盤點古代最容易搞混的十大官職》一文中我們講到,有一個名叫郎中的官職,一直以來為大家誤解。大部分人以為郎中在古代就是醫生的代名詞,其實錯了,郎中最早是一個官職,其地位比你想像中要可怕得多。郎中一職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相關記載,比如《韓非子·孤憤》中就寫道:「郎中不因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還有一句話叫「郎中,為郎居中,則君之左右之人也」。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郎中是國君的侍從官,職責包括護衛、跟從、提供顧問意見等,有點今天的秘書加保鏢的意思。秦朝、漢朝時,郎中依然保留,仍服務皇帝。
  • 南方稱醫生郎中,北方則是大夫,這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叫法
    這樣的一種思想,所以從古代一直到我們現在對於醫生的稱呼,才別有一番韻味。從我國的歷史記載當中,對於中醫醫生的稱呼其實還是有非常多種,最常見的兩種無非就是北方人說的大夫和南方人說的郎中。大夫和郎中這兩種稱呼,其實最早的時候也是一種官名,並不是一開始的一聲就會被人們這樣稱呼,而且當時他們嘴裡面所叫的郎中和大夫並不是現在我們所熟悉的為人們看病的醫生,是在當時的社會當中,有這兩種稱呼的人似乎是另外一種官職。一直到我們現在仍然有非常多的人會叫醫生大夫,這大夫在古代的時候通常是專治中醫醫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稱呼呢?
  • 馬夫、丫環、郎中、鏢師,你的職業在古代叫什麼呢?
    醫生從古至今都是吃香的職業。古時候叫「大夫」或郎中。北方一般叫大夫,南方叫郎中。這兩者的身份地位也有微妙的區別。江湖郎中的地位比大夫要低一些,容易讓人聯想到「疑難雜症」,所以後來這個稱呼也慢慢消失了。掌柜顧名思義就是掌控櫃檯的人,是古代的店長或老闆。
  • 古代醫生為什麼被稱為「郎中」?想知道原因嗎,我們一起往下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郎中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官職。通常來說呢,郎中屬員外級,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各司其職,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等。雖然在古代歷史上,郎中經常用來指代醫生。只不過,郎中一開始是官名,也就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隨時聽從差遣。那麼,為什麼郎中後來成為醫生的稱呼呢?
  • 醫生為什麼又叫"大夫」?「大夫」一詞到底從何而來?
    俗話說得好:得罪誰都好,可千萬不要得罪醫生。這句話恰恰說明了醫生對我們的重要性。我相信你們肯定知道在國內的其他地方,對醫生還有其他稱呼,比如大夫。可是你們絕對想不到,在有些時期可不是指這個意思哦!「大夫」,最早出現於西周,在當時有兩種含義:官職名和爵位名。不過,在秦朝時期,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並列三公,這是很高的地位了。不過,把醫生尊稱為大夫,就必須要說說宋朝了。
  • 看了這麼多小說和電視劇,你知道古人對醫生的稱呼有哪些嗎?
    就民間流傳來看,在宋代以前,人們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之後,民間對大夫和郎中的區分才有了比較明顯的區別。設館醫病的醫生稱為大夫;而郎中指的是那些開草藥店或上街高聲吆喝或走街串巷醫治的「赤腳醫生」。所以後來人們稱呼醫院的醫生,多數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這個緣故。
  • 中國歷史上醫生最響的名頭——郎中
    顧學頡、王學奇在他們合著的《元曲釋詞》中認為:「郎中本古代官名,始於戰國,自漢至清,歷代沿襲。」我們從上史料上可以看出,郎中其實是一種官職。還有一種說法便是本文中所說的醫生。在宋代以前,人們一般按醫者所治之病的分類稱呼其職業,比如把掌管宮廷飲食滋味,溫涼及分量調配的醫官叫做「食醫」;把內科醫生叫做「疾醫」;把外科醫生叫做「瘍醫」;當然把專門給動物治病的叫「獸醫」。
  • 草澤醫人——中國歷史上的郎中
    而自宋代以後,人們則慣用「郎中」「大夫」二詞來稱呼行醫之人。有趣的是,這種稱呼也是有南北差異的,北方人慣用「大夫」,南方人則慣稱「郎中」。無論中醫還是西醫,現在用「大夫」來稱呼也不算過時,但「郎中」的使用面則相對窄了許多,甚至有人將其和江湖騙子混為一談,這顯然是不妥的。
  • 古代郎中寫的藥方,字跡堪比書法家,現代「醫生體」根本沒法比!
    在很長一段兒時間內,大眾看到醫生寫的藥方後,都有一種看「天書」的感覺,書法界也戲稱此為「醫生體」,它們比「狂草」還要狂,讓人著實看不懂,那麼古代郎中寫的藥方字跡怎樣呢?對於現代醫生寫下的病歷單,很多人都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感覺,有人戲稱想要當護士,先得學「狂草」,不然根本看不懂醫生寫的是什麼,而這一現象是從古至今便有了?
  • 《紅樓夢》中把秦可卿的病說成是懷孕的醫生是江湖郎中還是御醫?
    古代御醫是皇宮專用的,也就是負責給皇帝看病的,相當於現在的院士級別,當然還有太醫,服務於皇宮其它高官和後宮,相當於現在的專家,他們的醫術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肯定是一等一的,要不就是醫學世家,要不就是技術一流,不然是不會被朝廷重用的。
  • 醫生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張 勇  治病救人自古以來就是一項非常神聖的工作,對於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我們現在通用的稱呼是醫生、大夫。其實,在古代,他們的稱呼還有很多,那些稱呼都用於哪個時期,又是怎麼來的呢?  《黃帝內經》以黃帝和岐伯二人問答的形式行文,後人遂以「岐黃」代指醫生及其行業,如「岐黃術」、「岐黃家」等。
  • 古人把脈就可以知道懷孕,清楚這些原理,備孕媽媽自己也能測
    很多看過古裝劇的人都知道,古代在判斷是否懷孕的時候,一般都是通過郎中在女子的脈搏上按壓幾下就可以判斷出來是否懷有寶寶。甚至有的郎中還能說出懷孕脈搏的強準來判斷是否是男孩,當然判斷性別這種情況就是在現代相關檢查也不敢百分百確定,只能說有些郎中是為了利益才這麼說的。
  • 岐黃蘭臺醫工:揭秘醫生稱呼的由來
    2015年8月1日訊,治病救人自古以來就是一項非常神聖的工作,對於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我們現在通用的稱呼是醫生、大夫。其實,在古代,他們的稱呼還有很多,那些稱呼都用於哪個時期,又是怎麼來的呢? 而這些科舉出身的人又大都在官府任職,他們閒暇時間在民間救死扶傷、治病療疾,與如今的醫生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大家都以其官職相稱了。 秦代的醫官稱為奉常。公元前2世紀中期,漢景帝改稱太常。西漢時設太常、少府官職,屬於太常的為百官治病,屬於少府的在宮廷裡治病。東漢曹魏時設置太醫令,隋唐改稱太醫署令。此系掌管醫療機構的職官。北魏置太醫博士以教弟子。
  • 你的專業在古代被稱為什麼呢?
    你的專業對口的職業在古代被稱為什麼呢?你會更喜歡以前的稱呼還是現在的稱呼呢?如果你所學的專業是新興專業,恐怕古代還沒有相應的職業。一起來看看吧!醫學醫學在古代相對應的有太醫、大夫、郎中等。其實大夫與郎中一開始是官名,而不是指職業。在宋代前,大夫和郎中都是職位較高的官。太醫是專門為帝王、宮廷及官宦上層服務的醫生。
  • 摩西英語告訴你「江湖郎中」的英語單詞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普遍把醫生稱作大夫,也有不少地方把醫生喚作郎中,還有一種叫江湖郎中的人群存在。所謂的江湖郎中,中國民間的一種醫病之人,亦稱草澤醫人。古代時,本是古代一些小說中行走在江湖的又兼通醫術的俠義之士,為人一般都是不圖利益,行俠仗義,而且是深藏不露,不喜歡與他人爭名奪利。在江湖中,人人景仰其風範。但是,如今的江湖郎中,則是範指醫術不好或是行騙的大夫。人們往往把江湖郎中和賣狗皮膏藥的聯繫在一些,而賣狗皮膏藥往往又和江湖騙子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