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盤點古代最容易搞混的十大官職》一文中我們講到,有一個名叫郎中的官職,一直以來為大家誤解。大部分人以為郎中在古代就是醫生的代名詞,其實錯了,郎中最早是一個官職,其地位比你想像中要可怕得多。
郎中一職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相關記載,比如《韓非子·孤憤》中就寫道:「郎中不因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還有一句話叫「郎中,為郎居中,則君之左右之人也」。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郎中是國君的侍從官,職責包括護衛、跟從、提供顧問意見等,有點今天的秘書加保鏢的意思。
秦朝、漢朝時,郎中依然保留,仍服務皇帝。到了東漢時期,尚書令成為輔佐皇帝、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而郎中變成了尚書的屬官,繼續為皇帝效力,是一種地位較為顯赫的官員。
當然,要混到高級官員行列是非常難的。即使是尚書的屬官,也有多個級別之分,比如郎中是剛剛就任時的官名,一年之後成為尚書郎,三年之後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侍郎,這時便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高級官員。
總之,郎中因為接近權力中樞,信息、資源豐富,自己的想法也容易直達天聽,因此是一種非常有前途的官職。
那麼,如此重要的一個官職,後來怎麼變成醫生的代名詞了呢? 原來,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時期,地方割據,天下大亂,一些軍閥隨意亂設官職,使官銜徹底泛濫,郎中一詞也逐漸走出朝廷,進入民間,為百姓熟知。因為有不少為皇帝看病的御醫地位尊崇,經常受到賞賜,為表示尊重,百姓就稱這些有醫道的醫生為郎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還有一種稱呼醫生的方法叫大(dài)夫,大夫本也是個官名,但作為官職時「大」字應讀為(dà),為防止混淆而管醫生叫大(dài)夫。
郎中與大夫有什麼區別?有一種說法是,一般開館治病的醫生,會被稱為大夫,而在草藥店或上街售賣藥方的醫生,則被稱為郎中。還有一種說法是,黃河以北的醫生多被稱為「大夫」,而黃河以南又多稱「郎中」,箇中緣由,已難以考證。
郎中作為官名,在清朝末年被徹底廢棄,而作為醫生的稱呼,在今天也不大用了,倒是大夫一詞還被不少老百姓口上叫著,歷經千年仍散發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