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郎中是古代四處遊走行醫的中醫師,它起源較早,在宋元時期已經較為盛行,一直到民國時期,民間還有許多江湖郎中遊走四方,治病行醫。過去江湖郎中走街串巷時不方便像貨郎或者其他的匠人一樣大聲吆喝,因此便會隨身攜帶一個文字幌子。這個幌子通常用布或者紙製成,下方有一根長杆,幌子上寫著自已的身份或者擅長醫治的類型以作廣告之用,通常他們會將文字幌子的杆子架在肩上,如此行走於街巷中時人們就會從幌子上認出郎中的身份,若有需要就可找他進行醫治。
除了文字幌子外,江湖郎中四處行醫時還會隨身帶一個挑子,挑子裡裝著常用的草藥和行醫用的器具,如針灸用的針等。此外,江湖郎中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隨身工具「虎撐」,它是一個圓形的銅環,可以用來挑東西,也可用作防身的物件,同時還是自己身份的象徵。相傳虎撐的由來和「藥王」孫思邈有關,有一次孫思邈在山中採藥時遇上了一隻老虎,老虎虎視眈眈地看著孫思邈,情況十分危急,正在孫思邈心急如焚時,老虎卻在他面前蹲了下來,張開了嘴巴看著他,孫思邈仔細地觀察了一下,發現原來這頭老虎的咽喉中插了一塊小骨頭它是在向藥王求救。
孫思邈見狀便想要伸手進去幫它去除骨頭,但是他又擔心醫治過程中老虎會突然閉上嘴,這樣的話他的胳膊就會被老虎咬斷。突然,孫思邈靈機一動,他取下了自己扁擔上的銅環,用它撐起了老虎的嘴巴,這樣他就可以安心地為老虎除去骨頭了。自此銅環就成了藥王的象徵,並且流傳了開來,江湖郎中們也都學著藥王的樣子在扁擔上套上一個虎撐,以表明自己對藥王的尊重。後來他們隨身攜帶的虎撐又被改造成為帶有搖鈴的銅環,江湖郎中們在行走時會搖動虎撐,發出特殊的聲響。
在中醫行業中,江湖郎中搖虎撐還有一定的行規,他們用虎撐的位置代表著自己醫術水平的高低,如果把虎撐放在胸前搖動,就代表自己的醫術普通,可以醫治日常小病;若是將虎撐放在肩的位置搖動,就代表著自己的醫術較高,可以醫治一些大病;若是江湖郎中將虎撐舉過頭頂搖動,就代表著他對於自己的醫術十分自信,可以醫治各種疑難雜症。同時,江湖郎中搖動虎撐時要注意不要在藥店或者醫館的門口搖動,這是因為藥店和醫館中都供有孫思邈的牌位,為了表示對藥王的尊重,他們必須收起虎撐來,安靜地通過,若是遇上不懂規矩的郎中,藥店的店員就會出來同郎中理論,並且拉他向藥王的牌位賠罪。
在我國的古代,江湖郎中通常是學成的中醫,他們為了增長自己的見識,博採眾長,就會帶著徒弟行醫江湖,每到一個地方時,他們就會找一戶人家借住下來,為周圍的百姓看診治病。為了招攬生意江湖郎中都會在住下來的前幾天帶著文字幌子和虎撐在熱鬧的街道裡遊走一番,或者在人流較多的中心地段擺上一塊大白布,白布上放上中草藥和古醫書以說明自己的身份,一些江湖郎中還會將自己的來歷師承、擅長科目等信息寫成文書放在一邊,以供人們參考。
在過去,很多江湖郎中看診是免費的,只收取草藥的費用,他們通過望、聞、問、切等中醫的診病手段來判斷病人的病情,再開單下藥,也有一些人家會要求江湖郎中開出藥方自己去藥店抓藥,遇到這種情況時,江湖郎中就會請病人家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意給出診金,診金的多少由主人自定了,郎中並不會做要求。還有一些宅心仁厚的江湖郎中會根據病人的情況來減免甚至完全免除診金和藥費,若是遇上窮困潦倒的病人,他們還會直接將自己隨身帶的草藥送給病人治病。
通常,江湖郎中在一個地方的時間要根據當地病人的多少來決定,除了治病之外,他們還會在閒暇時間探訪當地的名醫,切磋醫術,或者去深山中採藥收集一些不常見的珍稀中藥材。當江湖郎中從一個地方離開時,經他治好的百姓都會帶著乾糧和食物前來送行,一些郎中為了了解病人的情況,還會在一段時間後專門返回原地進行回訪在古代,江湖郎中中常常臥虎藏龍,他們靠著自己祖傳的偏方四處行醫治病,可謂仁心仁術,但是這其中也有一些名不副實的不肖之徒,他們靠著坑蒙拐騙四處流竄,不但不能治病,甚至可能進一步損害了患者的健康。
民國時期,由於局勢混亂,民不聊生,很多坑蒙拐騙之徒都打著江湖郎中的旗號四處騙錢,正是這些人損壞了江湖郎中的名聲,使「江湖郎中」成了一個代表不專業的名詞。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我國對醫生的行醫資格進行了嚴格的規定醫生必須要有行醫資格,於是四海為家的江湖郎中就永遠地退出了江湖,退出了社會,退出了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