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用「大夫」、「郎中」來稱呼醫生?

2020-12-22 超凡博弈

我國古文字中「醫」字的寫法分為兩種,分別為「醫」和「毉」

我國先民造字很有講究,第一個醫由「醫」、「殳(『殳』音同『書』)」和「酉」組成,其中「醫」代表病,「殳」代表工具,「酉」代表酒,連起來的意思就是用工具以酒治病;而後一個「醫」字則更加有趣,可以理解為使用巫術治病,這一點在古時非常普遍。

這是因為古時人們的思想比較愚昧,通常認為生病是神明對自己的降罪,所以就會請巫師來驅邪避兇。順便說一句,巫師在當時的地位,有點類似現在的院士。

我國古代對醫生的稱呼五花八門,如大夫、郎中、太醫等等。

醫生」一詞最早出現於《唐六典》:

「醫生四十人。」

但這個「醫生」指的是一些學習醫藥的生員,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治病的醫生。

宋朝時期,醫藥事業得到極大發展。當時的朝廷設立太醫局和御藥房,並設有官員專門負責宮廷內的醫療工作。

在民間,朝廷也設立了專門的醫療機構,稱為惠民局,由政府派遣官員負責百姓的疾病治療,這些官員還分為食醫、疾醫和金瘡醫,分別負責百姓的食物安全、疾病治療和受傷後的救護。

要弄清大夫和郎中為什麼成為醫生的別名,先要弄清這兩個詞的來源。

其實,大夫和郎中都是官階的名稱,宋朝以前,各朝代多有這兩級官階,但各朝代對它們的使用又不統一。

以宋朝朝廷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為例,一級官員稱為尚書、二級官員稱為侍郎、三級官員稱為郎中、四級官員稱為員外郎,而太醫院在朝廷中的編制大體與六部平級,但畢竟分量不一樣,為了區分,太醫局的一級官員稱為大夫,二級官員稱為郎中,三級官員稱為員外郎等。

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為了表示對醫生的尊敬,開始以大夫和郎中這樣的高級醫官名稱來稱呼醫生。

這樣的做法後來成了習慣,以至於到今天,大夫和郎中成了醫生的別稱。

一種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我國北方民間普遍稱呼醫生為大夫,並且以將「大」的音讀成「大(『大』音同『帶』)」;而南方則普遍稱醫生為郎中。

如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就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到:

「杜涇郎中,河府滎河縣上原村人也。世為醫,貲(『貲』音同『資』)業稍給。」

至於這種差異是怎麼造成的,已經無法考證。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坐堂看診的醫生叫大夫,而行醫賣藥的則叫郎中。

古有「江湖郎中」一說,卻沒有「江湖大夫」的稱呼,可以說是對這一說法的佐證。

到了今天,大夫和郎中的稱謂已經比較少見,尤其是在城市和年輕人之中,大家都用醫生來統稱為我們看病拿藥的人。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地方將醫生稱為「先生」,這同樣是一種尊稱,只不過這種稱謂的使用範圍更小一些。

相關焦點

  • 醫生為什麼又稱「大夫」和「郎中」
    將醫生稱為「大夫」,至今仍十分流行;稱作「郎中」者,除了一些耄耋老人外,社會上已經鮮見。但在幾十年前,「郎中」作為醫生的別稱還很普遍。在中國,自先秦至晚清,「大夫」和「郎中」都是官職名稱。唐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複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
  • 古人為何把醫生稱為「大夫」或「郎中」?兩者還有不小的區別
    在我國遠古時期,由於醫學技術不發達,人們生病了通常認為是神明的降罪,所以就會請巫師來驅邪闢兇,用巫術治病,因而那時的人們處於巫醫不分的階段。我們從醫字的兩個繁體字「醫、毉」也可以看出來,其中一個字下面就是「巫」字。 直到春秋時期開始,巫、醫才逐漸分開,並開始出現專科醫生。
  • 古時候的醫生為什麼被稱為郎中或大夫,這兩個字到底有何含義?
    #古時候的醫生為什麼被稱為郎中或大夫,這兩個字到底有何含義?古時候的醫生有兩個稱呼,分別是大夫和郎中,這主要是因為地域問題而形成的,其中北方人大多稱呼醫生為「大夫」,南方人則稱呼醫生為「郎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無論是大夫還是郎中都曾是官職。大夫一稱起源於夏朝,《禮記》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 古代的醫生為什麼叫做「郎中」?郎中稱謂的來歷!
    那麼,為什麼郎中後來成為醫生的稱呼呢?首先,早在戰國這一歷史長河階段,就開始有郎中這一官職,比如在《韓非子·孤憤》中,曾記載:"郎中不因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而到了秦漢時期,郎中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另尚書臺設郎中司詔策文書。
  • 南方稱醫生郎中,北方則是大夫,這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叫法
    這樣的一種思想,所以從古代一直到我們現在對於醫生的稱呼,才別有一番韻味。從我國的歷史記載當中,對於中醫醫生的稱呼其實還是有非常多種,最常見的兩種無非就是北方人說的大夫和南方人說的郎中。大夫和郎中這兩種稱呼,其實最早的時候也是一種官名,並不是一開始的一聲就會被人們這樣稱呼,而且當時他們嘴裡面所叫的郎中和大夫並不是現在我們所熟悉的為人們看病的醫生,是在當時的社會當中,有這兩種稱呼的人似乎是另外一種官職。一直到我們現在仍然有非常多的人會叫醫生大夫,這大夫在古代的時候通常是專治中醫醫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稱呼呢?
  • 古代醫生為什麼被稱為「郎中」?想知道原因嗎,我們一起往下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郎中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官職。通常來說呢,郎中屬員外級,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各司其職,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等。雖然在古代歷史上,郎中經常用來指代醫生。只不過,郎中一開始是官名,也就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隨時聽從差遣。那麼,為什麼郎中後來成為醫生的稱呼呢?
  • 大夫和郎中,誰才是真正的醫生?到底哪些人才是真正的大夫和郎中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普遍把醫生稱作大夫,也有不少地方把醫生喚作郎中。那麼,大夫和郎中有什麼區別呢?最初,大夫和郎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官職。大夫本是一種官階,並不是官職名稱。先秦的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設卿、大夫、士三級官階爵位,大夫有自己的封地,世襲罔替。
  • 醫生的稱呼是怎麼來的
    張 勇  治病救人自古以來就是一項非常神聖的工作,對於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我們現在通用的稱呼是醫生、大夫。其實,在古代,他們的稱呼還有很多,那些稱呼都用於哪個時期,又是怎麼來的呢?  《黃帝內經》以黃帝和岐伯二人問答的形式行文,後人遂以「岐黃」代指醫生及其行業,如「岐黃術」、「岐黃家」等。
  • 醫生為什麼又叫"大夫」?「大夫」一詞到底從何而來?
    俗話說得好:得罪誰都好,可千萬不要得罪醫生。這句話恰恰說明了醫生對我們的重要性。我相信你們肯定知道在國內的其他地方,對醫生還有其他稱呼,比如大夫。可是你們絕對想不到,在有些時期可不是指這個意思哦!「大夫」,最早出現於西周,在當時有兩種含義:官職名和爵位名。不過,在秦朝時期,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並列三公,這是很高的地位了。不過,把醫生尊稱為大夫,就必須要說說宋朝了。
  • 郎中在古代只是醫生?我們都被誤導了,其實郎中賊厲害
    在《盤點古代最容易搞混的十大官職》一文中我們講到,有一個名叫郎中的官職,一直以來為大家誤解。大部分人以為郎中在古代就是醫生的代名詞,其實錯了,郎中最早是一個官職,其地位比你想像中要可怕得多。郎中一職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相關記載,比如《韓非子·孤憤》中就寫道:「郎中不因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還有一句話叫「郎中,為郎居中,則君之左右之人也」。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郎中是國君的侍從官,職責包括護衛、跟從、提供顧問意見等,有點今天的秘書加保鏢的意思。秦朝、漢朝時,郎中依然保留,仍服務皇帝。
  • 看了這麼多小說和電視劇,你知道古人對醫生的稱呼有哪些嗎?
    醫生這個職業無論是在當代還是古代都十分受人尊敬但是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在歷史小說或古裝電視劇中對醫生的稱呼甚多像「太醫」、「御醫」、「巫醫」等這種從字眼上還比較容易理解而最常見的兩種稱呼「大夫」和「郎中」到底怎麼理解呢?
  • 中國歷史上醫生最響的名頭——郎中
    顧學頡、王學奇在他們合著的《元曲釋詞》中認為:「郎中本古代官名,始於戰國,自漢至清,歷代沿襲。」我們從上史料上可以看出,郎中其實是一種官職。還有一種說法便是本文中所說的醫生。在宋代以前,人們一般按醫者所治之病的分類稱呼其職業,比如把掌管宮廷飲食滋味,溫涼及分量調配的醫官叫做「食醫」;把內科醫生叫做「疾醫」;把外科醫生叫做「瘍醫」;當然把專門給動物治病的叫「獸醫」。
  • 醫生的稱呼這麼多?你喊哪一個?
    在生活中,北方人習慣稱醫生為「大夫」,而南方人習慣稱醫生為「郎中」。而老一輩的又習慣稱醫生為「先生」。現在又統稱為「醫生」。所以說,醫生的稱呼還真是不少啊,那麼你平日裡去醫院看病,又是怎樣稱呼醫生的呢?
  • 岐黃蘭臺醫工:揭秘醫生稱呼的由來
    2015年8月1日訊,治病救人自古以來就是一項非常神聖的工作,對於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我們現在通用的稱呼是醫生、大夫。其實,在古代,他們的稱呼還有很多,那些稱呼都用於哪個時期,又是怎麼來的呢? 「刀圭家」是古代醫生的又一稱謂。漢代醫生,通用的稱呼是醫工 古代以官職稱呼醫生是很常見的,不是因為這個人在醫院有職務,而是因為這個人在官府裡任職。過去很多知識分子,包括文學家、哲學家等等多懂藥學醫理。而這些科舉出身的人又大都在官府任職,他們閒暇時間在民間救死扶傷、治病療疾,與如今的醫生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大家都以其官職相稱了。 秦代的醫官稱為奉常。
  • 草澤醫人——中國歷史上的郎中
    那麼,在中國古代,人們又是怎樣稱呼這些醫者的呢?在宋代以前,人們一般按醫者所治之病的分類來稱呼其職業,例如掌管宮廷飲食滋味、溫涼及分量調配的醫官,叫作「食醫」;專門醫治內科疾病的,叫作「疾醫」;專門醫治外科疾病的,叫作「瘍醫」;當然,也有專門為動物治病的,叫作「獸醫」等。而自宋代以後,人們則慣用「郎中」「大夫」二詞來稱呼行醫之人。
  • 馬夫、丫環、郎中、鏢師,你的職業在古代叫什麼呢?
    醫生從古至今都是吃香的職業。古時候叫「大夫」或郎中。北方一般叫大夫,南方叫郎中。這兩者的身份地位也有微妙的區別。江湖郎中的地位比大夫要低一些,容易讓人聯想到「疑難雜症」,所以後來這個稱呼也慢慢消失了。掌柜顧名思義就是掌控櫃檯的人,是古代的店長或老闆。
  • 為什麼會給江湖郎中叫做鈴醫!
    為什麼會給江湖郎中叫做鈴醫!我國的醫學事業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很發達了,在古代除了一些名醫之外還有一些遊走四方的醫生,人們都叫他們為江湖郎中,也叫走方醫生。在影視劇中這種遊走四方的郎中,其醫術是相當高超的,畢竟走的地方多見識廣,一路走來也學了不少的東西。曾經的神醫扁鵲和華佗都是遊走四方的醫生,為百姓治病的同時也在鑽研醫術。其實這種走方的醫生人們也叫他們為鈴醫,早期鈴醫雖然但是並不盛行,到了宋元時期才真正的流行起來。那麼大家可知道為什麼要給這些江湖郎中叫做鈴醫?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鈴醫的來歷。
  • 《紅樓夢》中把秦可卿的病說成是懷孕的醫生是江湖郎中還是御醫?
    江湖郎中是對官場,懂得醫學的人的一種尊稱,這些人大多不是專業的,當然也有相當優秀的,如果學術固然出眾,在古代就會被朝廷重用,流落在民間的醫生少之又少,所謂的江湖郎中,大多沒有真本事,花言巧語,是為了騙取錢財。《後漢書》中記載:「太醫令一人、六百旦,掌諸醫。」
  • 古代郎中寫的藥方,字跡堪比書法家,現代「醫生體」根本沒法比!
    在很長一段兒時間內,大眾看到醫生寫的藥方後,都有一種看「天書」的感覺,書法界也戲稱此為「醫生體」,它們比「狂草」還要狂,讓人著實看不懂,那麼古代郎中寫的藥方字跡怎樣呢?對於現代醫生寫下的病歷單,很多人都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感覺,有人戲稱想要當護士,先得學「狂草」,不然根本看不懂醫生寫的是什麼,而這一現象是從古至今便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