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文字中「醫」字的寫法分為兩種,分別為「醫」和「毉」。
我國先民造字很有講究,第一個醫由「醫」、「殳(『殳』音同『書』)」和「酉」組成,其中「醫」代表病,「殳」代表工具,「酉」代表酒,連起來的意思就是用工具以酒治病;而後一個「醫」字則更加有趣,可以理解為使用巫術治病,這一點在古時非常普遍。
這是因為古時人們的思想比較愚昧,通常認為生病是神明對自己的降罪,所以就會請巫師來驅邪避兇。順便說一句,巫師在當時的地位,有點類似現在的院士。
我國古代對醫生的稱呼五花八門,如大夫、郎中、太醫等等。
「醫生」一詞最早出現於《唐六典》:
「醫生四十人。」
但這個「醫生」指的是一些學習醫藥的生員,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治病的醫生。
宋朝時期,醫藥事業得到極大發展。當時的朝廷設立太醫局和御藥房,並設有官員專門負責宮廷內的醫療工作。
在民間,朝廷也設立了專門的醫療機構,稱為惠民局,由政府派遣官員負責百姓的疾病治療,這些官員還分為食醫、疾醫和金瘡醫,分別負責百姓的食物安全、疾病治療和受傷後的救護。
要弄清大夫和郎中為什麼成為醫生的別名,先要弄清這兩個詞的來源。
其實,大夫和郎中都是官階的名稱,宋朝以前,各朝代多有這兩級官階,但各朝代對它們的使用又不統一。
以宋朝朝廷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為例,一級官員稱為尚書、二級官員稱為侍郎、三級官員稱為郎中、四級官員稱為員外郎,而太醫院在朝廷中的編制大體與六部平級,但畢竟分量不一樣,為了區分,太醫局的一級官員稱為大夫,二級官員稱為郎中,三級官員稱為員外郎等。
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為了表示對醫生的尊敬,開始以大夫和郎中這樣的高級醫官名稱來稱呼醫生。
這樣的做法後來成了習慣,以至於到今天,大夫和郎中成了醫生的別稱。
一種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是,我國北方民間普遍稱呼醫生為大夫,並且以將「大」的音讀成「大(『大』音同『帶』)」;而南方則普遍稱醫生為郎中。
如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就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到:
「杜涇郎中,河府滎河縣上原村人也。世為醫,貲(『貲』音同『資』)業稍給。」
至於這種差異是怎麼造成的,已經無法考證。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坐堂看診的醫生叫大夫,而行醫賣藥的則叫郎中。
古有「江湖郎中」一說,卻沒有「江湖大夫」的稱呼,可以說是對這一說法的佐證。
到了今天,大夫和郎中的稱謂已經比較少見,尤其是在城市和年輕人之中,大家都用醫生來統稱為我們看病拿藥的人。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地方將醫生稱為「先生」,這同樣是一種尊稱,只不過這種稱謂的使用範圍更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