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自信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父母習以為常的教育方式

2020-10-03 媽心理

閱讀前請先點擊關注,以免錯過每日的內容更新~

在印度,你會看到一個很神奇的現象:

體型龐大,可以輕鬆駝起好幾個人的大象,居然會被一根鎖鏈拴住——這是馴象人的古老方法。

在大象還小的時候,用鎖鏈困住他,那時候小象力氣還不大,沒有能力從這根鎖鏈中掙脫,經過多次的嘗試後,小象不再掙扎。

當小象長成大象後,哪怕自己已經有了足夠的力氣,也仍然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掙脫這道枷鎖。

即使身體長大了,但大象心裡住著的依然是那頭無法掙脫鎖鏈的小象。

這種現象,同樣存在於我們人類身上:原生家庭、成長環境以及家庭教育帶來的童年創傷,會隱藏在內心深處,並對今後的人生產生影響。

心理學上稱它為「內在小孩」。

01

那些能夠與自己和解的孩子,往往自信陽光,坦然的接受自己不完美。

而活在創傷中的孩子,「內在小孩」會時刻提醒自己的缺點,讓自己無法自信的面對人生。

之前幫朋友代過幾天課,負責教一個六年級的小班。

一個班二十個學生,會在很多時刻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比如上課提問。

當我提問的時候,有的孩子會積極的舉手,回答,即便回答錯了,也沒有絲毫的忸怩,還會主動和老師交流自己的疑惑,以此提升自己。

但是有的孩子,從來不敢舉手,即便是被叫起來回答問題,也是唯唯諾諾,生怕自己回答錯誤。

對於這個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成績基本是一個水平的,但是為什麼有的孩子積極大方,而有的孩子卻自卑膽小,甚至總覺得自己會回答錯誤呢?

無法評判這是否是孩子的性格使然,但是每個人都能從孩子身上,看見其父母和家庭教育的狀況。

一個能接納孩子所有不完美的父母,孩子必然樂觀自信、能夠正視自己的不完美,也有能夠與自己缺點和解的能力;

而一個不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所形成的創傷會形成自己的「內在小孩」,缺乏接納自己的勇氣和能力。

02

生活中,有很多因為父母造成的童年創傷,長大後缺乏自信的例子。

我有一個朋友,學歷、長相、身材、能力都非常好,在很多人眼中屬於女神級別的存在。

但是她自己卻不自知,面對更好的機會總是不敢去爭取,問及原因,她只是說:感覺自己沒有那麼優秀。

談及她的童年,才知道她的媽媽非常擅長「打擊教育」,就是無論你做的多好,她總能找到比你更優秀的例子來打擊你,讓你朝著更好的方向去努力。

不被肯定的童年,造就了自卑、不自信的內在小孩,並影響了她今後十幾年的人生。

說到這,我不禁想起了去年少年說中的一個學霸小姑娘。

在別人眼中,她是品學兼優、樂於助人的好夥伴,但是在媽媽的眼中,她是一個不打擊就會「飄」的孩子。

明明自己就是別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在自己的媽媽眼裡,卻總是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績,在不斷的打壓下,小女孩說:你這樣,只會讓我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

不自信的孩子,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

一個人的不自信,無關於她的金錢財富和社會地位,這是烙刻在內心中,無法輕易抹去的痕跡。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經在節目中提到過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並說到如今,她仍然感覺到自卑。

自卑的源頭來源於自己的父親對她嚴苛的教育。

董卿說自己的父親不允許打扮自己,每當看到自己打扮、照鏡子,父親都會訓斥她,在這樣的童年中,董卿很長時間都感覺很自卑。

董卿長大後很少花時間去打扮自己,因為覺得自己不夠漂亮,直到當上主持人,才在工作的原因下注重穿著和化妝。

父母的不接納,讓孩子無法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對自己形成的錯誤認知,往往是之後不自信的根本原因。

03

一個人的不自信,往往會影響人的潛意識,造成惡性循環。

心理學家李雪曾經在書中寫到過由於自己母親對自己的影響,讓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活在自卑的恐懼下無法掙脫。

去考試的時候,明明準備的很充分,但是卻因為母親時常說:你什麼也做不好,導致考試的時候陷入這種負面肯定中,發揮失常考試失利。

好像印證了母親的話,我果然什麼都做不好。

去單位面試,看到主考官,就想起母親對自己說:你是不招人喜歡的,由此面試過程緊張,錯失工作機會。

由此好像再次印證了,我果然不招人喜歡。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別人怎樣的鼓勵,都很難將自己從自卑的情景中拯救出來。

「內在小孩」一旦形成,很可能會影響自己的一生。

04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不自信這個「內在小孩」的影響呢?

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的自信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態度。

心理學家說:一個自身價值被肯定的孩子,內心會非常踏實,才有能量面對世界。

之前火爆朋友圈的最帥老爸,用實際行動幫孩子找回了自信,勇敢的迎接挑戰。

小女孩Alex是一名小體操運動員,因為活潑好動,被父母送去練體操。

一開始小女孩很感興趣,可是沒過幾天,因為同伴對自己動作的嘲笑,讓Alex缺乏繼續訓練的信心,並萌生了停止訓練的想法。

爸爸知道後,決定自己跟孩子一起練習動作。

爸爸笨拙的動作迅速吸引了別人的目光,再也沒有人嘲笑小女孩了,不僅如此,爸爸堅持跟孩子一起訓練,一同克服困難的同時,也給了孩子最好的支持和陪伴。

那是孩子自信的最初來源。

在心理學上,自信是孩子對自身行為能力與價值的客觀認識,是一種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更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切,都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當然,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缺乏自信的問題,在這裡提供以下幾點建議:

1、覺察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成長環境,分析孩子的不自信來源於哪。

2、補足孩子缺失的心理營養。缺乏自信的孩子,大部分沒有得到過父母的鼓勵和認可,而這些就像維生素一樣,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元素。

3、循序漸進,用細微的變化和成長,幫助孩子一點點的找回缺失的自我價值。

很多父母總是熱衷於,上來就有一個方法可以立即解決孩子的問題,卻不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若孩子已經自卑了很久,對於很多事情都沒有勇氣嘗試,父母此時過多的鼓勵和認可只會讓孩子感受到虛偽。

從細微處入手,一次好成績帶來的肯定,一次新事物嘗試的鼓勵,正是這些小事情的積累,才能重塑孩子心理上的自信和樂觀。

願每對父母都能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自信」的種子,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路上勇往無前!


如果你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並且出現了叛逆、厭學、沉迷遊戲等問題,歡迎收聽默薇老師的《青春期叛逆破解訓練營》,通過心理學的角度,剖析青少年行為偏差背後的根本原因,幫助家長真正看見孩子,理解孩子。

點擊下方進入專欄,可免費試聽哦~

相關焦點

  • 父母的「中國式教育」,或許正是導致孩子缺乏自信的源頭
    教育一直是熱門的話題,教育的方式不同,見解也會不同。李娜是國家網球運動員,在離開賽場後,她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寫了一本書《獨自上場》。書中內容指出了中國式教育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引起了一批網友的深思。每個父母都真心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成人。雖然他們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難免在這個大環境裡一直採用中國式教育,來培養自己的孩子。中國式教育是中國每個家庭教育的常見方式,他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以家長以自我為中心去要求孩子做什麼,而所謂的藉口都是為了孩子好。
  • 從小缺乏自信的孩子是怎樣的?
    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為自信的人, 自信的孩子願意學習新的技能,面對新的挑戰。 但現實是,有相當多孩子缺乏自信。 網絡上曾經有個熱帖, 叫做:「從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一種什麼感受?」
  • 孩子缺乏自信,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法入手,幫助孩子有效改善
    孩子缺乏自信怎麼辦?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積極快樂的成長,讓孩子具備強大的自信心。可往往自信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然而自己的孩子卻總是非常膽怯、內向,這就讓很多家長非常苦惱。那麼,如何提高孩子自信心呢?文文是個非常乖巧的小女孩,平常不愛多說話,在學校也沒有太多的朋友,經常都是別人來找她玩,她也從來沒有主動找別人去玩過。
  • 孩子缺乏自信怎麼辦?父母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睿智燈塔教育
    孩子缺乏自信怎麼辦?有什麼提升孩子自信的方法嗎?相信這是很多家長都很關心的一個問題。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總有這樣一部分孩子害怕參與集體活動,人際交往能力差,過於依賴家長,遇到困難就退縮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現。對於父母來說,我們都希望能夠培養出一個自信的孩子。
  • 孩子的不自信,源於父母的教育方式,建議收藏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為什麼有些孩子那麼自信,有些孩子就這麼自卑膽小呢,其實都是源於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們都喜歡開朗自信的孩子,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好,但其實只要掌握得當的教育方式,每個小孩都可以成為自信的好孩子。這些教育方式很值得借鑑:1 認同孩子所謂認同孩子,除了指認同孩子本身以外,還有一點就是要認同孩子的朋友。
  • 孩子暴躁易怒,缺乏安全感怎麼辦?父母要教育孩子有自信、能擔當
    父母在養育孩子上,都會捨得大力投入,給孩子以最好的物質條件,卻在很多問題上忽略了孩子內心的需求,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了傷害,嚴重的,甚至讓孩子極度的缺乏安全感,最終影響孩子的一生。作為孩子最重要的監護人,父母需要及時掌握孩子的成長信息,判斷孩子的成長方向,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
  • 孩子「咬指甲」上癮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心理黑洞」,父母要懂
    陳女士把這件事情告訴丈夫,丈夫打電話給他一位醫生朋友,想讓他那位醫生朋友幫忙想辦法戒掉孩子咬指甲的習慣。 那位醫生朋友告訴他們:"孩子咬指上癮,不但是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習慣,也有可能是隱藏著心理黑洞,比如:你們平時要工作,很少陪伴孩子,孩子內心缺乏愛,都會引上起這樣的行為。"兒子咬指甲成癮,了解原因後,父母都沉默了。
  • 孩子"咬指甲"上癮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心理黑洞",父母要懂
    陳女士把這件事情告訴丈夫,丈夫打電話給他一位醫生朋友,想讓他那位醫生朋友幫忙想辦法戒掉孩子咬指甲的習慣。那位醫生朋友告訴他們:"孩子咬指上癮,不但是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習慣,也有可能是隱藏著心理黑洞,比如:你們平時要工作,很少陪伴孩子,孩子內心缺乏愛,都會引上起這樣的行為。"兒子咬指甲成癮,了解原因後,父母都沉默了。
  • 吳一鈳:孩子缺乏自信怎麼做才好?家庭教育孩子的妙招有哪些
    有一天我們小區跟孩子同班的一個同學來還他文具順便找他玩,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他一直沒有跟同學目光對視,玩得開心時也是低著頭笑的,說話時跟蚊子的聲音有得比,如果不是跟他緊緊挨著,根本就聽不到他在說啥。後來向同學了解,原來我兒子在班上也是這樣的。我開始苦惱,孩子平常跟我們在一起不是這樣的,怎麼在外面就這麼不自信呢?很讓我費解。」問吳一鈳「孩子缺乏自信膽小怎麼辦?」這是一家長向吳一鈳諮詢的情況。
  • 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高情商父母這樣教育,孩子充滿自信
    文|叮噹聊育兒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舊時代的教育思想已經發生了轉變。在老一輩的教育思想中離不開一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雖然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今這種教育方式在當代已經行不通了,當今時代對孩子的教育,不僅是解決孩子的溫飽問題,還要解決孩子內在的心理問題。孩子有優點和缺點,有做得好和不好的時候,做得好的時候父母是表揚,還是貶低孩子去誇「別人家的孩子」?
  • 孩子缺乏勇氣和自信咋辦?父母多給孩子陪伴從而讓娃感受到安全感
    孩子缺乏勇氣和自信咋辦?父母多給孩子陪伴從而讓娃感受到安全感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更加有勇氣和自信感覺自己的孩子缺少自信和勇氣,平常的時候孩子都不和別人打招呼的,就在這個時候你就會變得胡思亂亂想了,總會感覺孩子沒有勇氣或者是膽小。
  • 年輕人沒自信是常態?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讓他不可能再自信
    如果孩子缺乏自信,就會變得縮手縮尾。果敢和自信的孩子往往充滿了想法,更加硬善於解決問題,更加願意思考,他們會更善於結交朋友。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的言行方面,如果孩子越軌,對他們的身心成長是有益的,如果對家長言聽計從,那麼孩子是處於自信比較弱的階段。同時對環境和生活懷有恐懼,這樣的孩子遇到風險,將會不懂得嘗試,保持在人生積澱軌道上正常行駛,他們把良好行為成為自我保護的最好方式,因為他們明白犯的錯誤越少,能夠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少。
  • 孩子總說"我不行",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家長要行動起來
    為了鍛鍊他,父母也沒少想辦法,無數次的"指揮"軒軒做事,但他總是用"我不行"去回應。作為家長,不應該先去埋怨和怪罪孩子,而是要檢討自己日常的教育,看看是否存在哪些漏鬥,才導致孩子如此的沒有安全感。此刻,家長的態度顯得特別重要,尤其是要穩住心緒,千萬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不妨試試這三種方法,以此來激發出孩子的自信,讓他們有勇氣做個無畏的少年。
  • 孩子總說「我不行」,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家長要行動起來
    為了鍛鍊他,父母也沒少想辦法,無數次的"指揮"軒軒做事,但他總是用"我不行"去回應。家長最怕聽到的就是孩子脫口而出的"我不行",因為孩子已經在用語言訴說著自己的膽怯。作為家長,不應該先去埋怨和怪罪孩子,而是要檢討自己日常的教育,看看是否存在哪些漏鬥,才導致孩子如此的沒有安全感。此刻,家長的態度顯得特別重要,尤其是要穩住心緒,千萬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 孩子表現的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問題在這裡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因為教育方式的不當。或者是父母在平時生活中沒有過多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幹涉。那麼在孩子生活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表現的不自信,缺乏安全感。一個事情,孩子還沒有開始做。孩子就開始找各種理由說自己不行,說自己做不好。這樣的孩子是很嚴重的缺乏安全感和不自信的孩子。平時在孩子生活中,如果家長過多的挑剔孩子身上的毛病。或者是說很多時候把孩子的小問題給無限放大,這樣也會導致孩子沒有自信,缺乏安全感。
  • 孩子膽小、內向、不自信,智慧父母掌握3點原則,讓孩子重建自信
    孩子膽小、內向、不自信大致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孩子先天性格特質形成的;另一種是後天父母的養育方式。我們來分別說明一下兩種類型背後的原因。先說第1類,孩子先天的性格特質。俄國生理學家巴浦洛夫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把人的性格特徵為四種類型,其中抑鬱質性格特徵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膽小、內向、缺乏自信,這類孩子的情感細膩,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非常在意外界的評價。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循序漸進地教育引導,幫助孩子正確地對待自身的性格特徵,更好地塑造孩子。
  • 孩子自不自信,與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有關,家長需重視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自不自信,和家庭條件有關係,也有的家長認為是和孩子的外貌有關,孩子如果外貌很好,就會很自信,否則就會自卑。但這些都是錯誤的想法,孩子是否自信,其實是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如果父母總是用高標準去要求孩子,甚至是去嘲笑、諷刺孩子,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只有不斷去鼓勵和支持孩子,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自信。所以說要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培養他的自信心,這一點家長需重視。
  • 孩子咬指甲、眨眼睛,父母也別當是小事,背後「隱藏」著負面影響
    我們想要讓自家孩子減少眨眼睛、咬指甲的動作,必須要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 僅僅是通過打罵的方式,甚至會形成應激反應讓孩子越來越叛逆。 1)內心缺乏安全感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在缺乏安全感的時候不自主的會有哪些行為?或許有一部分人啃咬手指,有一部分人眨眼睛,這其實就是大家通過細小的行為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狀態。 對於孩子來說,因為嬰幼兒階段一直處於被父母的教育之下。
  • 如何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父母批評不當,孩子缺乏自信
    如何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父母批評不當,孩子缺乏自信然而,現實中很多家長卻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會與人溝通。比如,早上帶孩子出門上學了,在電梯裡遇到了熟人,總是要父母提醒他才願意去打招呼;和人分別的時候,也需要父母進行提醒才知道說再見。
  • 自信又獨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是這麼做的
    你的教育方式是孩子最大的底氣經過星媽查閱資料,收集整理,發現自信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之間有共通點。他們的父母比起他人,更重視子女的想法,給子女更多的信任,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去嘗試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