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醒來,打開手機一看,收到先前投稿平臺發來的郵件。郵件裡寫著這麼一句話:「小夥伴,平臺審核通過,可以寫初稿了。」
讀完這句話,真想立馬把10天前修改好的文章發過去,因為那已經是我修改的第7個版本,自認為是竭盡所能了。
但是,當我打開電腦後,心裡又有另外一種聲音告訴我說,至少再讀一遍吧。
按下發送鍵?還是再讀一遍?
再讀一遍也就花半小時,為什麼還要這麼糾結呢?因為,「再讀一遍」這個小小的行為,很有可能啟動「修改」這個大工程。
修改文章難嗎?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
難就難在,修改文章特別耗費時間。
因為修改文章,特別是小說這類篇幅較長的文章,大體上要經過三個階段,才能把初稿變成定稿。
第一個階段:寫完初稿,自己修改。當然不止一遍。在這期間,有時為了找到一個恰當的詞彙,亦或者為了捋順某句話,就要把大腦的褶皺來回壓個好幾遍,才能文從字順。
第二個階段:請一個你信任的人通讀文章,並提出修改意見。然後根據意見,再作修改。當然也不止一遍。
第三個階段:投稿給平臺後,根據編輯的意見再作修改。如果你夠幸運,可能一次過稿,那就不用經歷這個階段了。
就這麼來來回回,當然耗費不少時間。
難就難在,修改文章是自己跟自己在較勁,不斷否定自我,不斷突破自我。特別是在前期修改階段,沒有人指導,只能自己悶頭摸索,對照平臺稿件要求,一項一項自查,一項一項改進。自我感覺良好在這裡行不通。
進入後期,編輯可能會提出一些修改意見,這時常常會有一種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因為編輯能夠從更高更廣的維度審視稿件,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幫助作者打開思維局限。
既然編輯的點評這麼厲害,為什麼不一寫完初稿就投出去,然後等編輯的修改意見再改?如果有人真的這麼做了,我估計這篇文章編輯最多瞧上兩眼,然後直接拋到腦後,更別指望提出什麼修改建議了。
因為,編輯的時間也特別寶貴。他們不可能把時間浪費在根本沒有可塑性的文章上。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願意花費時間在自己的文章上,那麼別人更不願意了。
說難也不難,也就是只要做「再讀一遍」這個動作,那麼一系列修改文章的動作也就順其自然地發生了。最起碼對我而言,是這樣的。
雖然每一次寫完文章,我們常會覺得已經把自己榨乾了。但是,只要靜下心把初稿通讀一遍,就會發現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如果把稿件放到一旁,過一段時間再來看,又會找到許多可以修改的地方,甚至有可能會要做「大手術」。因為,有些觀點當時覺得寫清楚了,現在看又覺得還沒有講透;或者有些偏頗,不夠周全。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過程太過繁雜,甚至會有些望而卻步。其實,大可不必過分擔憂。只要想想您的文章有可能會被很多人看到,還有可能會觸動到部分人,甚至在這個世界停留的時間長過我們有限的生命,那就會有充分的動力仔仔細細地打磨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個字,甚至是每一個符號。
現在,我要再讀一遍準備投稿的第7版文章了,哪怕修正一個錯別字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