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命名大學問:取個洋名比較賺?

2020-12-22 i黑馬

產品命名大學問:取個洋名比較賺?

2012-10-30 14:55

當你看到「 Made in France 」的商品標籤時,會想到什麼?法國人的浪漫、優雅的設計,還是高貴的質感?

一般來說,如果產品名稱聽起來較為國際化(例如亞洲產品會搭配英文名稱),消費者會認為這個商品的品質較好。有些產品也會利用某個國家的意象進行命名,例如國內廠商製造的日本拉麵,在包裝上會有大量的日文。

洋名商品更吸引人,尤其是享樂性商品

通常許多的享樂商品(hedonic product)都會與法國文化所連結,例如奢侈品及美食;而實用性商品(utilitarian product)則較偏向嚴謹的德國文化,像是汽車、工藝品等等。因此可以看到許多非法國生產的商品,特別是一些巧克力、香水的產品,都會利用法文來取名。

學者進行了一項 4 階段的實驗,希望能了解消費者在面對不同型態的商品時(享樂性商品 vs. 實用性商品),是否有不同的認知反應。

結果發現,產品的名稱會影響消費者對於產地的心理認知。舉例來說,日文命名的商品,會讓人認為是日本生產的產品。消費者容易被商品名稱附帶的「產地信息」(country of origin, COO)所迷惑,增加購買意願。研究者比較了「香水沐浴乳」(享樂性)和「抗菌沐浴乳(實用性)兩者產地信息(COO)對消費者認知的差異。結果發現,享樂性商品的廣告文宣中,如果利用比較華麗的詞藻,會更增加消費者購買意願,其效果勝於實用性商品!

商品採用洋名也可能是雙面刃

當使用者看到商品的產地,事實上並非原本預期的國家時(例如,商品是日文名稱,但產地為國內),消費者心目中會產生不一致的觀感,造成負面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消費者尤其在意香水沐浴乳的名稱和產地是否一致相符。也就是說,當享樂商品名稱和產地不符,反而會降低消費者購買意願,造成反效果會大於實用性商品

享樂性或實用性商品,命名學問大不同

因此當廠商生產的商品若是享樂性商品時,消費者對於「名稱與產地訊息不符」的情況會較為敏感;但面對實用性商品時,則會考慮商品的性能或內涵,不會只被產品名稱牽著走。

像是先前提到「國內廠商出品的日本拉麵」的例子,廠商應該在包裝上加強拉麵的口感、營養價值等等比較實際的資訊,來減低消費者心中對於名稱與產地不一致的負面觀感。

產品命名的學問可不小,在營銷的過程中要考慮到顧客對於產品的想像,以及可能的認知落差,製作出符合他們期待的商品包裝與命名。不知道大家偏好洋名的商品,還是本土在地名稱的商品呢?

研究文章出處:Melnyk, V., Klein, K., & Völckner, F. (2012).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Foreign Brand Names for Companies from Emerg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Marketing, 76(6), 21-37.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hm@chuangyejia.com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取洋名習俗初探——佚名
    五四運動前後,西風漸入國門,文人騷客竟也大膽地用洋名為其子女命名取字。這裡所說的取洋名,是指直接用外國文字的譯音取的最初的中文名字,而並非國人有了中文名字之後,因在國外留學、生活而又取的英文或西文名字。此種風氣一開,也為我國姓名學的發展增添了一種命名方法。
  • 給小朋友取英文名的家長注意!三類洋名雷區會讓孩子成為笑話……
    除此以外,洋名的另一種屬性還包含了民族、以及祖上的出身,比如Abraham(亞伯拉罕/易卜拉欣),因為詞源是希伯來名,意思是「民族之父」,取這個名字的多半就帶有中東血統;又或者說而Alan(阿蘭)是英文名,來源於盎格魯撒克遜語;而Carl (卡爾)是老式德語,意思是農夫;Hugo(雨果) 是法語名。而 Yuki(雪) 通常是日本人用的名字。
  • 美國姑娘建網站幫中國人取洋名:每人收費15元
    Lindsay  很多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英文名有過困擾……  南都訊 記者舒朗 你捨得花15元讓「歪果仁」給取個洋名不?在回答10個關於性格和起名要求的問題之後,用戶可獲得5個英文名推薦。  據了解,訪客主要來自杭州、昆明、上海、溫州和成都等城市,大多數是準備申請出國留學的年輕女性。  出生在美國的Lindsay喜歡體驗不同國家文化,12歲時去英國倫敦讀初中和高中,之後回到美國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學習國際事務專業,主修東亞和中國事務。3年前,她來到中國上海,便愛上了這裡。
  • 中英菜單眾口難調 老北京小吃要不要取"洋名"
    最近幾天,一則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說是有經營老北京小吃的商家要給北京小吃取個洋名字。開始說「豆汁」要叫「北京可樂」,後來又闢謠說「那只是隨口一說」。不管這豆汁最後到底會叫什麼,北京小吃要不要取洋名,怎麼取洋名,倒也真是件值得琢磨的事兒。畢竟,這些小吃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故鄉記憶。
  • 張周平委員:建議避免使用「洋名」來稱呼和命名本土物種
    張周平委員:建議避免使用「洋名」來稱呼和命名本土物種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實習生 馮建悅 2020-05-27 19:12
  • 中國人流行取「洋名」 老外卻熱衷取中文名
    然而馮先生初入公司時,沒有英文名字讓不少中國同事覺得奇怪,更有同事半開玩笑說「你在美國白待了這麼久,怎麼連個英文名字都沒有?是不是都在中國城混了?」在華資企業上班的黃先生說,不久前公司招了個新人,是在亞洲土生土長的中國,起初一兩天他按中國同事之間習慣叫法,稱這位新同事「小吳」,沒出幾天,這位年輕同事就跟他說「還是叫我Peter好了」,還問黃先生英文名。
  • 洋名限令能否消除化妝品商標「灰色地帶」?
    近日,廣州化妝品研發圈子傳出這樣一則信息,國產化妝品不能取洋名了。其實,國產化妝品不能用洋名的要求最早源自2010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印發的《化妝品命名規定》和《化妝品命名指南》。規定第三條第二款指出,化妝品命名必須符合簡明、易懂,符合中文語言習慣的原則;第五條第七款指出,化妝品命名禁止使用外文字母、漢語拼音、數字、符號等。國產品牌使用外文商標時,必須提前註冊外文商標,而且必須要在包材標籤中,對商標含義標註中文解釋,否則,外文商標不能出現在產品名稱中。官方指出,產業快速發展,產品命名亂象,公眾安全訴求三大背景互為合力,推動了《化妝品命名規定》的誕生。
  • 民政部整治街道等不規範命名 看各國如何取地名
    仔細留意不難發現,近年來,洋地名兒,洋大樓名兒越來越多,仿佛不起個外國的名字都不能顯出國際範兒、現代化。還有的城市有七八條建設路、公園路等重名街道,什麼"黃泉路""土八路"怪名層出不窮。總得來說,不規範的地名體現出"大、洋、怪、重"四大怪相。給群眾出行帶來諸多不便,也折射出命名者獵奇、媚俗、崇洋媚外的不良心態。
  • 美華人冠夫姓各有解讀:融入主流未必非取洋名
    中新網11月15日電 綜合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第一代移民要融入美國社會,許多華人出於美國人不會中文發音、方便人際交往等因素,都選擇給自己取一個洋名。但洋名究竟是否為融入主流社會、增強文化認同的步驟?則見仁見智。究竟取洋名、冠夫姓對新移民融入美國社會、增加文化認同有多少幫助?
  • 取個「洋名」就被誤當是西餐,這3種小吃齊上榜,很多人都誤會了
    然而被取個「洋名」之後,就立刻被誤當成了是西餐,外國人聽著都會當真。有這麼3種小吃帶著她們的「洋名」齊上榜,很多人都誤會了,誤以為真的是那種西餐。油條=中式軟炸麵包棍在我們早餐中很常見的油條,大家應該也不會陌生。豆漿油條是非常傳統的一種早餐配製,然而現在油條有了屬於自己的洋名,那豆漿可就有些配不上油條了呢。
  • 老外給中國小吃取「洋名」,翻譯笑出鵝叫:雙螺旋結構油炸棍!
    盡取些奇葩名字讓他們馬上知道是什麼原料做的,他們才會購買品嘗。那麼關於中國菜,他們是怎麼翻譯的?老外給中國小吃取「洋名」,翻譯笑出鵝叫:雙螺旋結構油炸棍!網友:我見過最牛的油條翻譯是叫雙螺旋結構油炸棍,老外常常排隊買著吃。每次聽著他們說出這麼長的名字時,都笑出鵝叫。
  • 中高檔男裝八成起洋名 標高價誤導消費者
    「現在百貨商場中高檔男裝品牌八成以上的服裝都是『洋名』,這些產品大多來自廣州、惠州等地。」廣東高尼奧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富浩表示。而奶粉行業的「洋品牌」大概有200個左右。  連日來記者在廣州一些百貨商場等零售市場走訪發現,中高檔品牌男裝、珠寶、日化行業的傍「洋名」現象十分普遍。
  • 夏志清:取英文名的卓越高手
    因為「為人取名字是一種輕便的、小規模的創造」(張愛玲語),眼下還並非自己的創造。  夏志清亦並非拿到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後——已精通英文、古英文且已熟悉拉丁文、德文、法文,還能讀懂古冰島語時,才為自個兒來取英文名字的。
  • 外國人給中國美食取「洋名」,網友看到後:這誰能猜出本名是啥呀
    外國人給中國美食取「洋名」,網友看到後:這誰能猜出本名是啥呀。中國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而且我們也都知道在全世界各地,其實這個中國美食一直都是非常受歡迎的,尤其是在國外,其實很多的中國美食都已經有了固定的顧客,因為很多人都覺得原來中國美食吃起來味道還是非常不錯的,當然他們在吃到了這些中國美食之後,也是一直想要給中國美食取一個洋名字,畢竟在國外他們的美食名字還是和我們中國名字有很大不同的。
  • 特色小鎮命名,讓「洋地名」歇一邊去吧
    ——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網站獲悉,針對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關於「特色小鎮命名規範化」的建議,國家發改委在答覆時表示,未來將由市縣區人民政府負責各級名單中特色小鎮的創建、發展和規範工作,以發展特色產業為核心
  • 中國吃不完餵豬的蔬菜,取了個洋名出口到美國,竟比肉還貴!
    中國吃不完餵豬的蔬菜,取了個洋名出口到美國,竟比肉還貴,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鄲城縣多個小區將改掉「洋名」
    早在1986年,我國實施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就有「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的規定。    最近,周口市鄲城縣民政局面向公眾發布徵集意見公告,對一批道路和小區名稱進行命名或更名。其中,就包括「拉菲莊園」小區準備更名為「惠民莊園」小區,「金三角小區」更名為「民生福小區」等。
  • 淺議地名命名的幾種心理和價值取向
    從西方的法律來說,這些地名的命名是否已經構成侵權,姑且不論,但取了這些洋名的樓盤、商場等,與被借用名稱的對象,實際上大多數都沒有什麼關聯,無論是歷史文化淵源、地理條件、風景特色、氣候環境,還是功能定位、民情風俗等,都關聯不大,甚至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除了洋名字之外,其他的一切,其實都「很中國」,與別的樓盤、商場沒有什麼兩樣。
  • 才子問:「阿Q是中國人,為何取個外國名」?魯迅的回答令人叫絕
    《阿Q正傳》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是魯迅經典中篇小說之一。文中塑造的阿Q形象,很是深入人心,直到今天阿Q式的樂觀仍被人們討論著。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阿Q明明是中國人,為何用一個大寫的「Q」來代表他,魯迅為何要取個洋名?對於這一點,當年有一位才子也不懂,他曾當面問過魯迅這個問題。此人名叫葉永蓁,是魯迅很提攜的一位後生,魯迅曾給他的小說《小小十年》寫序引。
  • 【智選·英語】要取就取個適合自己的英文名
    可是往往在英文字彙量不大的情況下,會幫自己取了一個叫Jack、Mary、Mike、Joe、Mark這些名字滿街都是名字。雖然這些名字隨時可以換,不過到出國之前,你應該決定一個終身使用的名字。因為如果你希望有個正式的洋名,必需在申請護照的時候同時加注,也就是在護照上 As known as 的地方會有你的英文名字,而一旦你申請了護照,這個英文名字就不太能夠更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