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檔男裝八成起洋名 標高價誤導消費者

2021-01-20 聯商網linkshop

  「現在百貨商場中高檔男裝品牌八成以上的服裝都是『洋名』,這些產品大多來自廣州、惠州等地。」廣東高尼奧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富浩表示。而奶粉行業的「洋品牌」大概有200個左右。

  連日來記者在廣州一些百貨商場等零售市場走訪發現,中高檔品牌男裝、珠寶、日化行業的傍「洋名」現象十分普遍。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這樣做並非違法,但是國產貨掛外國註冊的牌子的做法有欺詐消費者之嫌,不少消費者和業內人士希望有關部門能及時界定、規範這種挾「洋」自重的現象。

  服裝:男裝「挾洋自重」價格離譜

  凱迪東尼、路卡迪龍、爵士丹尼、馬思圖、迪賽……記者在天河城百貨、廣百、廣州友誼、摩登百貨等在多家百貨商場男裝區走訪發現,不少男裝名稱都叫得很「洋氣」。在天河城百貨一家某「洋名」男裝品牌櫃檯前,記者隨意挑選了一件短袖襯衫,標價為1280元,而一些標示含有桑蠶絲成分更是要價2680元,售貨員告訴記者,現在夏季服裝清貨可以打5折。當記者詢問該品牌出自哪裡時,售貨員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德國品牌服裝。當記者詢問,為什麼吊牌產地寫明是廣州時,售貨員說:「產品在廣州生產,現在很多國外品牌服裝都在國內生產,如果全部進口那價格會很貴。」隨後記者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網站上進行了查詢,網站上顯示,該品牌的申請人是李×順,註冊公司是廣州×彩貿易有限公司,申請時間是2002年。

  在廣州友誼男士館路卡迪龍男裝品牌專櫃號稱是義大利品牌,不過在記者再三追問下,銷售人員坦承該品牌是從廣州流花服裝批發商圈發家的。記者隨後走訪的過程中,多個櫃檯的售貨員都稱自家的品牌來自國外,其中又以來自義大利和法國的居多,而這些取「洋名」的商品的產地基本都產自廣州、上海、福建等地。

  珠寶:傍香港名牌誤導消費者

  記者多方調查後了解到,目前廣州市場上真正的國際珠寶品牌無非有卡地亞、蒂芙尼、寶格麗、梵克雅寶等幾家;來自香港的則有周大福、周生生、謝瑞麟、六福、金至尊等等,國外及香港知名品牌屈指可數,但仍然有不少國內品牌宣稱自己是來自歐洲某個國家或來自香港,有皇家御用鑽石飾品的血統等等。

  其中自稱來自香港的國內珠寶品牌數不勝數,六×典雅、金×福。然而當記者嘗試撥打這些品牌的香港電話時,卻顯示為空號,或者無法接通,無人接聽。

  同時,記者在百度上搜索時發現,不單名字非常相似,就連網站地址都異常「靠近」。「六福珠寶」的網站地址為「www.lukfook.com」,而「六×典雅珠寶」的地址是「 www.lufook.com」,兩者只相差了一個字母。

  對此,六福集團市場推广部相關負責人陳佩妍鄭重指出,記者提到的這些品牌跟「六福」不存在任何關係,六福集團旗下除了「六福」,亦並無其他品牌。

  她認為,這些品牌並非香港品牌,消費者在不了解行業知識的情況下極易被誤導。

  日化:「洋品牌」來自本地批發市場

  在日化產品領導,記者了解到,很多品牌的公司名稱一欄都會同時標註兩個名稱,比如:「義大利×××國際集團 廣州市×××化妝品有限公司」,還有一種形式就是直接寫「中國區營銷中心」或「中國區總代理」等字樣,雖然不直接表明,但讓消費者感覺其是來自國外的品牌。還有更直接的是在廣告宣傳中直接告訴消費者自己的身份,比如某護膚品的廣告語是「來自法國水自然的護膚品牌」,還有的就標榜自己獲得了外國某個品牌授權,同時在品牌的背後還有一段或唯美或感人或具有淵源歷史的品牌故事。

  廣州某公關公司負責人彭先生告訴記者,現在的「洋馬甲」相對幾年前來說已經是在不斷「升級」,以前很多品牌說白了就是完全杜撰瞎編,沒有任何依據,唯一的依據就是看市場看哪個品牌做得好、有賣點、有熱點,就依葫蘆畫瓢照著做。而現在很多品牌會投入更大,戲也做得更足,一般消費者很難覺察。比如,現在很多所謂「洋品牌」不直接說來自哪個國家,而是直接說添加了來自哪個國家的溫泉水或海洋水,在成分上做文章,圍繞成分編造離奇故事。

  近日,有消費者報料稱,「九美子」的化妝品其實也是本土產品。記者登錄九美子官網,打開其廣告宣傳片,以日本的國花櫻花作為背景主色調,搭配以日本富士山、和服剪影等經典日本元素,而就是這個渾身散發著日式風情的品牌,實際上卻跟日本一點關係也沒有。記者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網站上查到,其註冊人為「廣州九美仟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註冊地址就在廣州市越秀區環市東路371-375號某大廈南塔2701、2715-2718室,同時該品牌除了被註冊為化妝品外,還註冊了珠寶首飾。

  另外,九美子在2003年已經註冊過一次,註冊人是「曾×勇」,註冊地址是廣州市機場路興發廣場14街13號,這與九美子宣稱進入廣州的時間相一致,而商標圖像中的「JIMMI」也與現在九美子官網的域名一致,這個所謂的來自日本的「洋品牌」,實際上最初的出生地就是白雲區批發市場。記者致電廣州九美仟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曾×勇,其也明確表示,九美子就是本土品牌。

  冠了「洋名」不能自稱進口貨

  廣東華安聯合律師事務所律師江志宏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是在國內註冊的品牌、由中國企業法人生產產品則屬於國產貨,即使是在國外加工的,也不能聲稱是進口貨,在外國註冊的企業法人生產的產品才能稱作進口產品,法律上對產品是否屬於進口貨或者外國公司,是以《公司法》《民法通則》為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可以要求工商部門依法查處,消費者可以要求退貨並要求賠償,如不行,消費者可以欺詐為訴訟理向法院訴訟。

  如是中國人在國外註冊的公司,即使在國內找工廠代工,這個在法律上也是外國產品,雖然是中國製作但是身份是國外。「他們是穿了馬甲,鑽法律空子」。要杜絕這種現象,除了修改法律,別無他法。

  觀點碰撞
  「洋名」符合WTO貿易規則

  廣東省著名智慧財產權專家、律師尹學謙則認為,品牌起「洋名」,恰恰是在WTO規則之下,符合中國法律及市場一體化原則的。

  產品只要是進海關就是進口,稱作進口商品沒有問題。國產品牌境外加工的產品,只要符合國家質檢總局《產品標識標註規定》的要求,即所有產品銷售時只要把產品信息包括產地用中文表明即可,不能欺騙消費者。

  尹學謙指出,其實商家的這種行為主要是利用消費者對國產品牌不信任、過分追求國外品牌的心理,希望用給自己品牌鍍上「洋貨」金。

  王丁棉也認為,不能一棒子打死國外代工現象,最重要的還是看產品的質量。如果企業找的是當地國家認可的有資質的工廠代工,產品符合檢測標準,過關手續齊全,是合法途徑進入中國的,這樣的產品相比走私入關的奶粉是有質量保障的,也是符合WTO貿易精神的。

  「傍洋名」途徑

  服裝業

  1通過國內商標代理公司註冊國外商標,掛靠個國外總部辦公地址,產品生產、銷售及品牌持有人都在中國

  2是通過吸引海外企業成為小股東,然後正大光明地推廣自己的洋名。

  奶粉業

  1在國內申請公司去國外委託加工

  2中國人在國外找當地人合作夥伴,以該當地人的名義註冊品牌或者公司,實則由中國人操作運營公司

  3注資國外牧場或工廠

  【相關報導】
  披件義大利「馬甲」萬餘元搞定

  記者調查發現,註冊一個國外品牌幾千塊錢就可以搞掂。記者通過網絡查詢的結果是,註冊不同國家的商標的收費標準不一樣。在淘寶網掛出國外商標註冊申請公開價,公司申請註冊980元,個人則要1200元。

  調查:註冊香港商標要價約3000元

  記者聯繫到一家總部在北京的註冊國際商標代理公司,該公司的工作人員蘇小姐表示,註冊義大利的商標,費用大概在1.2萬元,而註冊香港的商標為3000多元,提供服務包括前期查詢、註冊申請、審核和公告,完成註冊時間大約需要1年左右。公司申請註冊只需提供營業執照的複印件,商標名稱和相關圖案的電子版。這位工作人員還坦言,目前很多國內服裝廠家通過他們公司註冊國外商標,而生產銷售都是在國內,是營銷宣傳的一種商業策略。

  最後,這名工作人員還特意叮嚀記者注意事項,在國外註冊完公司後不能直接在內地生產,因為國外公司在內地沒有實地經營權,但其轉換也非常方便,要麼找一家加工廠進行商品生產的委託授權生產即可,要麼在國內進行商標同步註冊,但宣傳時仍說自己是國外品牌。

  「這樣做保證你什麼問題都沒有,完全合法。」而迪賽男裝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雖然標榜自己是義大利品牌,其實生產銷售卻在國內,但只要服裝吊牌上註明產地是國內,以及授權代理商、製造商、地址、電話等信息,不存在欺詐行為,就是合法的。「工商沒有規定國外品牌就一定要在國外生產,除非是寫原裝進口。」

  析因:傍個洋品牌就能定高價

  為什麼要傍「洋名」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曾富浩表示,如果不宣稱是國外品牌,根本賣不上價;另一方面,相比女裝,商務男裝更易於模仿,而且變化較小,售賣周期可以很長,導致了洋名集中於這個領域。

  馬王世家(香港)國際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曉凌告訴記者,目前服裝「洋名」大概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國內商標代理公司註冊國外商標,掛靠個國外總部辦公地址,產品生產、銷售及品牌持有人都在中國:另一類是通過吸引海外企業成為小股東,然後正大光明地推廣自己的洋名。她指出,到國外去註冊一個商標然後在國內生產銷售在業內已不是什麼秘密。而註冊一個洋品牌相當容易,幾千元上萬元就搞定,而洋品牌更便於宣傳炒作也易被消費者接受,在一些高端百貨商場更能獲得商場位置好、銷售返點低等超「國民待遇」,甚至可以節約相當可觀的一筆推廣費用。

  多位百貨負責人均表示,百貨選擇品牌除了看註冊地外,更看重的是品牌在市場影響力和在消費者的號召力,在引進品牌時更注重面料和設計。「這些品牌,不過無論是在國內註冊還是國外註冊,只要設計和質量好,檔次符合商場定位,我們都歡迎。」廣州友誼相關負責人表示。

  廣東省流通業商會執行會長黃文杰也表示,廣州商業物業這幾年爆炸式增長,商場供大於求招商難度加大,對於百貨公司來說,引進國外大牌,不僅要給好位置、大面積、低租金等進場條件,甚至要商場倒貼裝修費用。

  「洋名」可節約過半成本

  知名乳業專家王丁棉指出,奶粉行業的「傍洋名」現象湧現,主要是源於市場需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國內乳企出現信用危機,國內消費者不相信國內品牌,轉向選購洋品牌,消費者相信洋奶粉質量的心理被利用,出現一批中國人海外註冊奶粉品牌的浪潮。「中國乳業市場,目前50%都是洋品牌」。

  王丁棉還告訴記者,這種模式成本很低,委託國外工廠加工僅需幾千萬就可以做,而若該公司自建牧場、廠房、買設備等需要資金2億元人民幣左右。此外,在國外申請公司和商標的費用也不是很高,在澳大利亞2萬元左右就能註冊公司。

  王丁棉告訴記者,奶粉行業起「洋名」多是在紐西蘭、澳大利亞、德國、荷蘭等國家貼牌生產。主要有三種模式,一種是在國內申請公司去國外委託加工,第二種是中國人在國外找當地人合作,以該當地人的名義註冊品牌或者公司,實則由中國人操作運營公司。第三種模式更為成熟,屬於合作性質,注資國外牧場或工廠等。三種模式的共性都是產品基本全部回國內銷售。目前,以上三種模式的「洋品牌」大概有200個左右。

  而業內人士孫高旭表示,洋名窮出不盡最大的原因是利益驅動,處罰成本過低。按不正當競爭法最多才罰20萬,處罰後,也很少有企業整改或召回其違法產品。即便處罰,他們早已獲得了因「洋馬甲」帶來的千萬倍利潤。據業內人士透露,九美子目前的年回款額大約在1個億左右,曾被指洋名的碧斯也基本有將近五六千萬元的回款。

  提醒:消費者需防「洋名」的虛假宣傳

  廣州市消委會秘書長李永強表示,一些所謂的「洋名」品牌,利用在代理公司在國外註冊一個商標打「擦邊球」,但企業證照齊全、手續完備,從商標法來看並沒有違法。

  對此,李永強建議,如果消費者對某個品牌國外「身份」存在疑惑,除了要對品牌提供該國商標註冊相關證件外,可以查實在該國是否有銷售網點,是否有辦公場所或科研機構;但如果有證據證明「洋名」存在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的行為,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可以獲得與商品同等價格的賠償。廣州工商局市場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只要企業提出的商標註冊申請符合商標法規定,不違反相關法律,就可以予以註冊並正常使用。國內生產的產品只要標明產地信息真實,國外註冊品牌有授權委託國內相關企業生產,有授權代理商、製造商、地址、電話等信息,在目前法律環境下很難查處,除非能查明標稱原裝進口商品其實是國內生產,這就可以處罰。

  王丁棉也提醒,這種起「洋名」的代工方式或許存有品質隱患。考慮到風險和利潤,投資者不太可能選用最好的原材料,代工廠用料選擇會有私心。

  記者觀察
  欲棄「洋名」,民族品牌當自強

  近年來,從奶粉、家居、到服裝、珠寶、化妝品等產業領域,「洋品牌」綿綿不絕。

  一方面,消費者有崇洋媚外的消費心理,盲目追求所謂昂貴的東西,忽略了產品本身真實價值。不可否認,產品潮流設計話語權還在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許多品牌喜歡模仿;而一些企業為了節省品牌建設的時間,省去品牌建設的巨額投入,就「投其所好」弄個洋名提高自己的身份。這是國內消費觀念還不成熟表現。當然,單純指責消費者高看洋品牌並不完全正確。洋名在市場高溢價,弄個洋名可以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錢,也引誘了部分不法企業突破道德底線,想盡辦法取個夠「洋氣」的名字,讓文案高手編一個更精彩的品牌故事等,也是「洋名」盛行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目前市場競爭環境所逼的,現在一些百貨商場招商時喜歡給「洋品牌」超級待遇,如「洋品牌」就給安排到一樓主要位置,甚至給予低扣點、倒貼裝修費用等,而對於民族服裝品牌安排位置稍為次一些,甚至常常還找藉口把民族服裝品牌「掃地出門」。儲如此類,讓這些所謂的「洋品牌」在市場上越來越吃香。

  但是,在這裡記者需提醒的是,那些已進入或者準備進入洋名運作的商家們,縱然「洋名」的身份一時幫助你的產品更快的打入市場,甚至為代理商和消費者所接受。但當企業做大做強,進入品牌塑造階段之後,企業就會完全暴露在鎂光燈之下,品牌的身世就會變成說不清道路不明的事。

  當然,要真正根除「洋名」還是有一個過程,在日本、韓國都經過對該國民族品牌不自信的過程;一方面需要國內相關法律法規要對洋名保持高壓態勢,法律環境亟須完善;另外,就是還有待於本土品牌的崛起,需自身不斷「修煉內功」,不斷提升美譽度才能被消費者從心底裡接受。
  (信息時報 記者 林建敏)

相關焦點

  • 這5種美食是中國製造,卻起了個洋名,被當成「西方菜」
    這5種美食是中國製造,卻起了個洋名,被當成「西方菜」大家都知道,中華美食的有著深遠的歷史,我國的很多美食不僅受到國人的喜愛還受到不少外國朋友的喜歡。有些外國朋友還會特地為了中國的美食來中國旅遊,由此見得我國的美食確實是深受他們的喜愛。
  • 部分特價服飾標高價打折 商家搞促銷如此沒誠信
    部分特價服飾標高價打折 商家搞促銷如此沒誠信 2017-05-17然而記者走訪市場了解到,部分消費者遭遇到的虛假抽獎、虛假折扣以及售後「三包」服務縮水現象有所抬頭。  虛假抽獎設套就怕你不中獎  普通人中大獎的機會應該是不高的。然而有商家唯恐顧客中不了獎,人為造出眾多「幸運兒」。市民於女士陪母親在本市繁華商圈的一家大型商場花了近500元買衣服,結帳時被告知可以到二樓的黃金珠寶區參加抽獎活動。
  • 「低糖」標籤是在誤導消費者嗎?
    一些評論家表示,可口可樂旗下的Honest Tea是眾多在產品含糖量方面誤導消費者的食品公司之一。近年來,衛生部門將添加糖的攝入與心臟病、Ⅱ型糖尿病和肥胖症聯繫起來,並建議美國人應該減少添加糖的攝入。然而,根據一些專家的說法,食品公司還是經常以低糖、富含營養、有益於心臟健康為宣傳來推銷含有大量糖的飲料、早餐麥片、營養棒或者其他食物。
  • 國產電梯熱衷用"洋名" 日本三洋撇清與13家企業關係
    接連發生的多起電梯事故將電梯安全問題推向風口浪尖,引發社會討論和擔憂:電梯還敢坐麼?  人們除產生上述對電梯質量的擔憂外,部分消費者還反映,一些名字頗為「洋氣」的電梯品牌,卻是地地道道的國產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其中不乏與國外知名企業同名的電梯品牌。  三洋與13家企業撇清關係  對於上述消費者的反映,記者日前進行了調查。
  • 富士用「新名詞」誤導中國消費者 - 東方網
    但實際上這款數位相機的像素未達到他們所宣傳的標準,這些誇大的宣傳在實際上起了誤導消費者的作用。這家公司之所以利用像素大做文章,目的在於提高數位相機的檔次。因為像素指的是圖像的解析度,像素越高的數位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越清晰,檔次也越高,自然價格更高。
  • 產品命名大學問:取個洋名比較賺?
    產品命名大學問:取個洋名比較賺?一般來說,如果產品名稱聽起來較為國際化(例如亞洲產品會搭配英文名稱),消費者會認為這個商品的品質較好。有些產品也會利用某個國家的意象進行命名,例如國內廠商製造的日本拉麵,在包裝上會有大量的日文。
  • 洋名怪名治理下,中國聯通還能叫「大王卡」幫著來巡山嗎?
    手機卡套餐的那些洋名怪名細扒一下三大運營商各種套餐的名字也是各種「大、怪、重」。中國聯通有:冰神卡、冰淇淋紅卡、4G流量」王」套餐、各類大小王卡等等。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此前推出的不限量套餐由於誇大宣傳,誤導用戶遭到大量投訴。從2017年初中國聯通推出所謂「不限流量」的冰淇淋套餐開始,幾家運營商就紛紛效仿,試水提供相似服務,其宣傳語是讓用戶以更低的單位資費使用行動網路的服務。
  • 奧特萊斯搬上網 醞釀男裝網購新模式
    目前這類品牌都是原創品牌,而且銷售網絡全部集中在網上,但中國消費者傳統的「眼見為實」的消費習慣是根深蒂固的,無法在線下的店鋪摸摸手感、看看顏色、試試版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很多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如果再加上網上的負面評價,可能會讓更多無法弄清真相的消費者更加難以下定購買決策了。  第五,產品同質化。
  • 品牌+折扣+網絡,打造男裝網購新模式
    目前這類品牌都是原創品牌,而且銷售網絡全部集中在網上,但中國消費者傳統的「眼見為實」的消費習慣是根深蒂固的,無法在線下的店鋪摸摸手感、看看顏色、試試版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很多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如果再加上網上的負面評價,可能會讓更多無法弄清真相的消費者更加難以下定購買決策了。    第五,產品同質化。
  • 中英菜單眾口難調 老北京小吃要不要取"洋名"
    爆肚    爆肚馮、年糕錢、奶酪魏、小腸陳、茶湯李……老北京小吃遇上了奧林匹克盛事,有人要給它們起「洋名」。不管這豆汁最後到底會叫什麼,北京小吃要不要取洋名,怎麼取洋名,倒也真是件值得琢磨的事兒。畢竟,這些小吃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故鄉記憶。    「北京可樂」惹出爭議    前陣子有消息說,為了讓奧運會期間的「老外」吃個明白,位於北京後海胡同深處的某「小吃」為老北京傳統豆汁想出個備用洋名——「北京可樂」。
  • 本土服裝品牌緣何「洋名」盛行?民族品牌崛起任重而道遠
    連日來,記者在走訪歐亞商都、紅旗街萬達廣場、卓展等大型購物商場時發現,許多本土品牌用的都是「洋名」,如果不仔細閱讀標籤下方的小字,會以為那些來自北京、浙江、廣東等省份的品牌都是外國貨。當記者問及是否有消費者不認識英文,會對購買產生不便時,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確實存在這種現象,不過店員會向顧客進行詳細的介紹。  當記者來到紅旗街萬達廣場時,再次看到相似的場景——在商店一層和二層,帶有英文logo的商鋪到處都是。轉了幾圈,記者走進二樓的「THE PARAMO」店內,看到了前衛大膽的衣褲、鞋帽懸掛在牆上,風格款式也均具有歐美範兒。
  • 即食燕窩這樣誤導了消費者
    再準確的信息,也需要消費者能正確理解,否則只看廣告宣傳或產品代言人的口吐蓮花,也就難免被誤導。對於廣大的消費者來說,「燕窩」的名字加上這種「跟燕窩一樣的凝膠形態」,也就會自動腦補成「燕窩」了。但是,廠家並沒有說那就是燕窩形成的,一切都只是消費者的「腦補」,所以也不算違法。不過,因為乳酸鈣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的時候,允許的範圍中不包括「液體飲料」,所以這屬於「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就此而言,這款產品違規了。
  • 中國人取洋名習俗初探——佚名
    五四運動前後,西風漸入國門,文人騷客竟也大膽地用洋名為其子女命名取字。這裡所說的取洋名,是指直接用外國文字的譯音取的最初的中文名字,而並非國人有了中文名字之後,因在國外留學、生活而又取的英文或西文名字。此種風氣一開,也為我國姓名學的發展增添了一種命名方法。
  • 中高檔童裝品牌選購要點,留著聖誕節慢慢選!
    那麼,在眾多的中高檔童裝品牌中,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服裝才能既貼合聖誕主題,又能滿足日常穿著呢?  要選購到舒適的服裝,不管是買哪個中高檔童裝品牌,最重要的是舒適。安奈兒以「不一樣的舒適」為產品主題,追求優質的面料與舒適的體驗,致力於為廣大嬰童消費者提供舒適、簡約、時尚的童裝產品,值得寶媽奶爸的選擇和信賴。  首先,建議選購紅色系服裝。
  • 義大利中高檔服裝D-HARRY進駐溫州開出首家旗艦店
    9月30日,由上海嘉韓實業有限公司代理的義大利中高檔服裝時尚潮牌D-HARRY(需求面積:80-100平方米)進駐溫州,在市區湯家橋南路開出首家旗艦店。  據悉,D-HARRY以復古英倫風格為主,崇尚復古、率性的騎士精神,產品涉及男裝、女裝,以及男女童裝。另外,其風格統一,而各有變化的部分家庭裝,是該品牌的一大亮點。
  • 張周平委員:建議避免使用「洋名」來稱呼和命名本土物種
    張周平委員:建議避免使用「洋名」來稱呼和命名本土物種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實習生 馮建悅 2020-05-27 19:12
  • [棗莊]八成白酒搞促銷銷量仍銳減 商家有錢賺就賣
    每年這個時候,都是白酒市場的「井噴」期,然而記者走訪中發現,白酒,尤其是中高檔白酒銷售量價齊跌,個別甚至出現了價格倒掛的現象,尤其受「八項規定」,勤儉節約辦「兩會」,限酒令,塑化劑風波的影響,導致我市白酒銷售遭遇空前危機。
  • 今年台州新註冊商標90%為地道中文名,曾經皮納邦威卡丹等「假洋名...
    從21世紀初開始,隨著中國加入WTO,逐漸走向國際市場的台州製造企業曾興起一股起洋名熱,無論是企業名稱,還是產品商標,都會取一個洋名,或諧音英文,或者意譯,洋氣十足。  「洋名熱」的背後是曾經中國消費者對外國貨的青睞。在他們看來,來自發達國家的外資品牌在除了擁有實際價值以外,更是一種地位的象徵。於是,起洋名便成了中國企業促進銷售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 洋名限令能否消除化妝品商標「灰色地帶」?
    近日,廣州化妝品研發圈子傳出這樣一則信息,國產化妝品不能取洋名了。其實,國產化妝品不能用洋名的要求最早源自2010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印發的《化妝品命名規定》和《化妝品命名指南》。該規定的誕生規範了化妝品命名工作,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2010出臺的《化妝品命名規定》和《化妝品命名指南》出現了「落實難」的問題。國產品牌「洋化」已經成了市面上的普遍情況。是否能消除化妝品商標的灰色地帶,還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當下,不同化妝品企業註冊商標的時間點不同,監管部門和化妝品企業沒有辦法使用統一標準。
  • 中消協:超八成消費者不認可將虹鱒魚列為三文魚
    日前,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三文魚分會發布《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讓虹鱒魚成為三文魚的一員,引發消費者質疑。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團體標準涉及消費者權益的,制定過程中應聽取消費者意見,接受消費者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