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設計的保障者,晶片設計之可測試設計技術詳解

2020-12-19 21IC中國電子網

晶片設計是全球比較重視的行業之一,可以說晶片設計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生產製造水平。晶片設計通常包含多個階段,每個晶片設計階段的重點均有所不同。為保證晶片設計過程中的可靠性,可測試設計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文將對晶片設計中的這項技術加以詳細介紹。

在測試中,目的是要儘快確定晶片是否以較高的穩定性正常工作,而不是絕對的穩定性。現在晶片設計團隊普遍認識到,這需要在晶片上添加DFT(可測試設計)電路。第三方工具和IP (智慧財產權)企業可幫助實現此目標。

而調試則完全不同了。調試的目的並不只是簡單地確定晶片出現了故障,而是要找出故障的原因。這種檢查並不限於在測試臺上的幾秒鐘,可能要持續數周時間。它並不是自動進行的,而是需要晶片設計團隊的參加。它出現在設計周期中的離散點上:在第一個晶片設計階段、在可靠性研究階段和現場故障分析階段。

根據這種情況,可以想像,良好的DFT 策略應能夠滿足晶片調試的需要,而且,實際上也往往是如此。隨著SoC(單片系統) 設計越來越複雜,一流的設計團隊表 示,他們將對支持調試而不是測試的電路提供更多的計劃、實現工作以及晶片面積。

「十年前在設計3層金屬層時,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Bay Microsystems 工程部的高級副總裁Tony Chiang說。「如果晶片有問題,應該直接研究金屬層來察看電路,而對於聚焦離子束系統則應該重新布線。現在,對於9層金屬層和0.2mm金屬間距,問題就不是

那麼簡單了。必須將電路設計成具有從晶片外部能控制和能觀察的,而在成本和時間預算上不超出我們的目標。」

這種情況,簡單扼要地描述了調試設計界的情況。

技術概覽

調試與DFT並不是完全脫離的。Broadcom公司的測試開發工程高級總監Kris Hublitz舉例介紹說,Broadcom有一個由70多名工程師組成的公司級團隊,他們與公司其它的晶片設計團隊共同從事調試和測試。Hublitz再三宣稱DFT廠商LogicVision是Broadcom晶片調試策略的主要合作夥伴。

其他人也同意這種觀點。「調試設計與生產測試並不是毫無關係,」 CSR (Cambridge Silicon Radio) 的副總裁David McCall說。「兩者的起點差不多。」

很多設計經理強調,這一起點就是探尋電路的能控性和能觀性。調試與生產測試相似,基本問題是將電路設置在一個已知的狀態,然後開始運行,觀察其行為。在中等規模的集成中,邊界掃描技術可有效地完成此任務。由於晶片內部狀態較少,可以全面地對其進行測試:將輸入通過已知的一系列狀態,對電路進行時鐘同步,然後觀察輸出。

隨著微處理器的出現,事情變得更加複雜了。微處理器有很多內部狀態,所以只將輸入施加給一個已知矢量並觀察輸出並不是特別有效。早期,業界嘗試了多種技術使微處理器實現可調試,從對寄存器間的每群邏輯進行掃描到依賴同類的跟蹤、斷點及微機用於進行軟體調試的單步函數等。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才能起作用。

如今設計人員對SoC的數字部分使用相同的工具套件。另有一些技術用於混合信號的模擬電路。但沒有單獨一種方法可以囊括整個複雜的SoC。所以,調試的設計流程包括將系統分割成獨立的可調試模塊,對每個模塊實施一個調試策略,並將這些策略整合到一個完整晶片的方案中,使單個模塊的用戶接口相似並儘量減少電路需要的晶片資源。最後,設計師必須使用這些調試資源重新檢查,使完全集成的晶片的運行既可控制又可觀察,因為你不能只根據隔離功能模塊就能判斷某些問題。

數字SoC

最基本的SoC 形式是由簡單的往往是可編程的外設模塊和內存所包圍的CPU 核。多數情況下,CPU 核為第三方的IP,至少有一個內部調試內核的選項。軟體開發團隊經常強調這一點。此內核與標準的DFT 電路相結合,這種電路是設計團隊為外設所實施的,以實現能觀性和能控性來隔離故障。可以在CPU 核中應用這種調試內核,模擬核的非同步部分,以捕捉結果。通過讓CPU 讀寫外設寄存器,此內核也可模擬並觀察外設,通常允許設計師在可以處理的級別上確定掃描鏈中的故障。

但如今並沒有多少這麼簡單的SoC(圖 1)。更多的情況下,晶片有幾個或一群CPU 核和幾種不同的處理器內核。某些外部控制器非常複雜,只用CPU對其進行模擬來觀察結果,並不能對其有效診斷。還有多個時鐘域,它們之間通常彼此並不同步。這樣的晶片需要更有效的方法來調試。

在這種情況下,有幾種策略可用。Broadcom的Hublitz介紹的一種簡單方法是使所有主要功能模塊的輸入和輸出可以訪問晶片的針腳。這種方法需要大量的多路復用。在有大量I/O 和內存接口的設計中,在引入任何額外訪問進行調試之前,晶片針腳數已經限定了,設計人員必須復用針腳進行調試訪問。只將輸入輸出簡單引出每個複雜模塊,可能比將其在主CPU 核上執行更有用,設計師可能需要引出內部信號。

所有這些多路復用和輸入輸出傳送共同作用,可能並不太實際。而且,結果的額外互連會造成儘管所有模塊可從針腳進行實際訪問,但其訪問速度根本達不到要求。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必須要以全速測試電路,特別是模塊間的互連,」Hublitz 說。「這對於65 nm工藝的晶片更是如此。否則會產生晶片中的故障。」

Hublitz 強調,由ATE (自動測試設備) 支持的良好的DFT 策略,可極大地有助調試過程。「我們第一輪調試在ATE 系統上進行,」他說。「在我們清楚了晶片不會融化後,把它交給設計人員,與他們一起合作。」Hublitz同時表明,晶片可能會不斷地返回到 Broadcom的測試臺,以使 ATE 系統採集大量的數據或進行速度檢查。「自己內部有ATE 能力的真是很有用,」他表示。「我們有28 個系統,大概每季度就增加一個新的,主要是用於調試,調試新晶片是我們裝備設備最主要的目的。」

雖然有了ATE 系統,某些信號和 狀態還是不能通過探測卡的檢查。需要採用其它的策略:內部仿真和邏輯分析。有時,對模塊進行快速仿真和捕捉其行為的唯一有效途徑是將電路構建到模塊內部。據Chiang介紹,Bay將其網絡處理晶片組織成一串獨立的處理器,並廣泛應用這項技術。重要的模塊可以有其自己的調試內核,包括單步和斷點能力及跟蹤緩衝器實時捕捉內部狀態。Bay 的邏輯設計總監Jun-wen Tsong將這種方法描述為多階段驗證流程。

「首先,我們在模塊級實現晶片。在這種模式下,每個模塊都被隔離開來:我們可以注入足夠的狀態啟動其運行,然後觀察其獨立運行特點。」這些測試必須在最大時鐘速度下進行,以保證精度。這樣,設計師就可實現對一串處理器每級的調試。此時,設計師還將I/O 環與內部模塊隔離,使輸入可直接進入輸出FIFO中。Bay 的設計師在獨立驗證I/O 環和內部模塊後,再將兩者結合起來整體地測試晶片。

以整個晶片全速運行採集數據,需要制定全面的計劃。單個處理器中的調試內核必須不僅可以識別本地指令和數據字,而且大的圖像數據對晶片運行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數據包和數據封包。另外,36位總線貫穿整個晶片,可實時將關鍵信號從任何模塊傳輸到封裝腳。使晶片以全速處理包時,調試工程師可以觀察模塊的運行。此外,硬體實時監測特定的斷言,如FIFO full/empty 斷言。Broadcom 也有類似的方法。Hublitz告訴我們,他們公司的無線區域網晶片有足夠的內部調試硬體,工程師可以在整個晶片上跟蹤向量幅度,從輸入到基帶直到輸出。

在一個模塊內一旦將問題隔離到一個功能上時,基於類似DFT 的策略,調試工程師可使用低級的診斷工具。Bay 傑出的工程師兼晶片架構師Barry Lee 說:「我們在模塊中有對觸發和單步的時鐘控制,並可掃描我們認為重要的信號。理想情況下,我們可以確切地了解一個特殊的流水線如何執行到針腳和寄存器級別。」

模擬挑戰

當涉及模擬電路時,一切都不一樣了。「我們將模擬部分與數字電路分割開來進行調試」Lee 解釋道。「對兩者的調試技術是不一樣的。在模擬領域,要打開環回途徑,可能要將所有的調試拿到封裝腳之外進行。由於在模擬電路中活動基元並不與時鐘同步,因而無法對其進行捕捉。」

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類似,隨著幾何尺寸的縮小,設計師已經看到了探測和實驗設計的能力,Analog Devices的Paul Ferguson 認為。「我們習慣了將雷射切割器用於探測臺來修改電路。後來,隨著幾何尺寸的減小,我們轉移到了聚焦離子束系統。對於250 nm 或更大的間距非常實用。這表明,實際上說,如果採用65nm 工藝,只能改動上面的兩個金屬層。」

這種情況引發了模擬設計風格的一個有趣的變化, Ferguson說。「最近我們在做一項90nm 設計的PLL,我們發現必須首先完成VCO(壓控制振蕩器),才能建立合適的模型。所以,我們引入了一些線路,將增益和其它參數調整到所能達到的上部金屬層。這對於調試過程的確很有益處。」

Matt Ball 是單晶片無線電廠商Jennic公司的混合信號項目工程師,他也強調要將關鍵模擬信號置於可取位置的重要性。「我們加入了儘量多的可編程性和數字調整功能,」他說。「有些東西必須為金屬微調的, 我們將那些位置變成單一的掩模層級別實現可訪問性。」

除了將實時信號引到上部金屬層或封裝腳上,今天的模擬設計師還有其它武器設定及觀察電路的狀態。最重要的是在微細幾何尺寸上進行,模擬電路與校準和監測它們的數字電路間要有密切的協作。

CSR的McCall 說在其設計中,ADC監測器可確定模擬電路中數字監視電路的多個點。這些點通過將轉換器的輸出接到封裝的外部,為調試工程師提供了訪問模擬部分行為的機會。「通常重要的模擬信號在某些點進行數位化處理了」Ball說。「為什麼不進行採樣,以片上DSP進行濾波,輸出我們能夠看到它的結果呢?」

設計濾波器或放大器以便數字電路能夠調節所有重要電氣特性,這似乎有些大動幹戈了。但是在首次工作的晶片和在調試前有兩層新金屬掩模層的晶片之間產生的不同甚至可以啟動設計的數字部分。而且,在小於90nm的工藝中,設計師必須面對越來越強的可變性,這些由數字調整就成了必須,這樣才能生產足夠數量的有用晶片。

如何進行調整?對於無線電晶片上信號的精度和頻率,IF (中頻)信號,在測試模式中可以只用布線和模擬多路復用將信號引出封裝之外。「在中頻部分,緩衝器非常有用。」Ball 說。「從重要的節點取得信號送到針腳,就可以看到需要看的結果。」Analog Devices的Ferguson也同意此觀點。「就調試而言,往往不需要比模擬多路復用器所能提供的精確度高多少,就可以看到振蕩或20% 的增益誤差。」

如果不能將信號引到封裝之外,有時可以將 信號路由到片上數據轉換 器。「晶片上通常有一個附屬ADC監測晶片溫度,電池電壓等等,」Ferguson 解釋說。「在調試中我們將龐大的多路復用器置於其前面,用來檢查模擬部分的其它節點。但要小心:額外的測量電路會損壞其它部分。例如,接通多路復用器觀察節點,會提高穩定電路的振蕩能力。如果調試信號無意中跨過電源域,可以引入沒有遇到過的寄生電流路徑。」

Ball 也同意這種警告,必須選擇適當的方法,他說:「緩衝模擬信號時所產生的10fF或20fF可改變節點的行為。」 Jennic傾向於只根據以前出現問題的區域,如帶隙電池,構建其調試方案。「我們更喜歡添加旁通電路,以防出現問題。」Ball補充說。這種保守思想可降低故障電路的出現機會。

經過計劃,加上運氣,以及一點雅致,可以重新利用功能模塊進行調試。許多模擬信號在數據轉換器中終止,所以至少其中部分是可觀察的。Ferguson 指出,可以輕鬆地開關s-Δ轉換器作為濾波器工作,以對進入的模擬信號進行觀察。或者小心地將位流路由到針腳,在轉換器兩側都可觀察。一旦對數據進行數位化處理,就可以使用CPU 或DSP 模塊調節及壓縮或測試對其的斷言。

也可以將調試智能(相當於簡單的網絡分析儀)構建到一個模塊中。環迴路徑可使用發射器和接收器來互相檢查(圖 2),有些電路可以抽取結果的模擬波形。「在我們千兆位PHY (物理層)設計中,我們在PHY 塊中捕捉到了一些模擬信號,」Broadcom Hublitz 介紹說。

發展前景

不難想像,在系統設計早期階段,每個功能模塊接受足夠的自檢能力在全速運行期間進行自身診斷,並在DFT掃描鏈可處理的級別上實現這種能力。這種方法通常需要輸入緩衝器或信號發生器對模塊仿真,還要有輸出捕捉寄存器或ADC 對其觀察,以及足夠的內部斷點和跟蹤能力揭示模塊的內部工作情況。一些SOC 設計團隊現在正在進行此項計劃。這樣實際的實現就成了架構師認為必要的調試支持級別與設計所能承受的費用間的折中。

進一步拓展此概念,完美系統的設計師可以利用重定某些功能模塊目標,作為信號源或其它模塊的捕捉設備。附屬的ADC 是個很好的例子,這樣的機會還有更多。例如,增加快速數據轉換器可以將信號處理模塊變成網絡分析儀或數字示波器。對控制邏輯稍作添加,即可將緩衝器 SRAM 陣列轉換為跟蹤緩衝器。

按這種思考方式,片上的功能模塊可成為大量的調試資源,只重置幾個多路復用器和模式開關即可。但此過程需要深謀遠慮。這樣組織會影響平面規劃和全局布線。必須在設計開始時進行,而不能在最後的實現時進行。

Ferguson 認為,某些工具也可支持這種過程。精密的工具可自動安裝這種結構,如掃描鏈、掃描控制器及矢量發生器等。而且,DFT 硬體在寄存器級別的診斷上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並沒有支持創建調試結構的工具。Ferguson至少想要看到一種將混合信號模塊視為具有能觀性和能控性,並能掃描檢查簡單錯誤的檢測工具。理想狀態下一種工具應該能夠貫穿於一項設計,並能提出一種調試架構和工藝。但這是以後要解決的問題。

以上便是小編此次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相關焦點

  • 詳解晶片的設計生產流程
    但是 IC 設計中的建築師究竟是誰呢?接下來要針對 IC 設計做介紹。在 IC 生產流程中,IC 多由專業 IC 設計公司進行規劃、設計,像是聯發科、高通、Intel 等知名大廠,都自行設計各自的 IC 晶片,提供不同規格、效能的晶片給下遊廠商選擇。因為 IC 是由各廠自行設計,所以 IC 設計十分仰賴工程師的技術,工程師的素質影響著一間企業的價值。
  • 晶片設計的步驟(後端設計篇)
    晶片設計分為前端設計和後端設計,前端設計(也稱邏輯設計)和後端設計(也稱物理設計)並沒有統一嚴格的界限,涉及到與工藝有關的設計就是後端設計。晶片設計之後端設計1. DFTDesign For Test,可測性設計。
  • 在晶片設計中,應用多電壓與掃描鏈技術,低功耗,測試成本低
    在晶片設計過程中,利用統一標準格式技術實現多電壓設計達到低功耗的效果,利用掃描鏈技術,完成可測試性設計,降低晶片的測試成本,並解決了兩種技術的兼容性問題。5G通信和物聯網時代即將到來,各類晶片不斷高性能化,設計規模也不斷變大。
  • 半導體行業的晶片設計流程及代表企業詳解
    晶片一般是指集成電路的載體,也是集成電路經過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後的結果,通常是一個可以立即使用的獨立的整體。 一顆小小的晶片,卻包含了幾千萬個電晶體。晶片是電子設備中最重要的部分,承擔著運算和存儲的功能。  我們知道建造樓房是需要施工設計圖的,有了施工設計圖,工人們才知道如何去操作。因此,施工設計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微流控晶片設計在POCT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性
    目前,微流控技術已大勢所趨,也是現代POCT行業技術的首選。但是,把微流控應用於體外診斷,實現微流控體外診斷技術產業化可能存在一些困難。一次性晶片耗材通常需要以簡單的方式整合複雜的功能,並且體積儘可能小。因此往往採用高精度微流控盒的形式。
  • 產品設計理念之爭:用高端晶片還是低端晶片進行產品設計?
    #很多年前,我的主管和我說過一句話,用價格昂貴的晶片來設計產品根本就不能代表你的設計能力,用低端產品設計出同樣的產品那才是真正的技術體現。數句實話我當時很不服氣,我認為在一件產品上多花幾塊錢要比用低端晶片方案要更快、更穩定,設計產品要滿足質量的要求,而不是突出個人所謂的技術能力。
  • HART協議的晶片設計原理
    HART協議的晶片設計原理 下面我們對HART協議的調製解調晶片的設計內容進行了介紹。首先我們對調製解調的原理進行了分析。之後對於晶片的引腳也做了圖解。
  • 玩轉高速晶片封裝逆向設計-1
    ,後期必須根據自身的生產工藝進行優化、仿真及測試等迭代,才能造出與原來的產品性能相當或更好的產品。高速晶片的封裝設計就是很明顯例子,一些封裝設計看似布線簡單,但它的技術含量一點也不少,設計者需要從層數、信號布線優化、封裝管腳優化、熱、應力、可靠性、可量產化、成本、現在還需要加入一條「是否可以排除美國技術」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慮,只有綜合的考慮及設計才能做出比原設計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 低成本高性能的晶片封裝基板設計 培訓
    同時主辦方將建立晶片封裝設計技術交流群,以利於促進電子產品系統廠商、集成電路與半導體產業生態圈的同行之間更好地合作與交流。課程精心設計了2天集中講解從基本理論與實踐、最新封裝基板設計技術、各種封裝項目設計經驗分享,到課後2個月的項目實訓的完整課程體系。培訓班結束後,將頒發上海樂麩教育-「低成本高性能的晶片封裝基板設計」技能證書。
  • SOC的可測試性設計策略
    1 引言  可測試設計(DFT)是適應集成電路的發展要求所出現的一種技術,主要任務是對電路的結構進行調整,提高電路的可測性,即可控制性和可觀察性。按測試結構分,目前比較成熟的技術主要有測試點插入、內部掃描設計、內建自測試(BIST)、邊界掃描設計等[1]。
  • 系統級晶片(SoC)的複雜設計選擇:RISC-V及SoC設計平臺
    做SoC設計規劃時,需考慮哪些主要因素作為CPU IP供應商,我們從不同的客戶觀察到他們在做SoC設計規劃時主要考慮到以下幾個主要因素:●產品定義和關鍵技術指標:一般客戶都有針對的目標市場和應用場景,所以早期的產品定義就比較明晰,比如對CPU的性能(頻率,DMIPS/CoreMark等基礎測試跑分)都會有明確的範圍要求,其他外設IP所需的列表以及整體晶片的頻率
  • AI強攻EDA,無人晶片設計還有多遠?
    通過對晶片設計流程選項的探索,能夠自主執行次要決策,而晶片設計工程師可以進行更高階的操作,從而提升整體的生產力。 DSO.ai採用機器學習技術來執行大規模搜索任務,能夠自主運行成千上萬的探索矢量,並實時獲取千兆字節的高速設計分析數據。
  • 晶片轉向定製化!雲計算廠商自行設計晶片,英特爾「out」了?
    最近,情況似乎正在發生變化——亞馬遜、微軟等原有的晶片終端用戶,正向晶片設計領域伸出「觸角」,企圖從自己曾經的供應商手中「分一杯羹」。外媒華爾街日報針對此現象撰文分析,認為這是由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全球計算需求猛增的雙重因素所導致。這一背景下,雲計算廠商、消費電子廠商專向定製化的處理器,將為英特爾等老牌晶片設計玩家帶來挑戰。
  • 基於SM7530晶片的LED照明驅動電路設計
    打開APP 基於SM7530晶片的LED照明驅動電路設計 led網 發表於 2019-10-25 16:20:14 一、SM7530簡介 SM7530採用專利的恆流控制技術,輸入無需電解電容。
  • 解析晶片反向設計流程以及用到的主要工具和輔助性的軟體
    現代IC產業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所有產品都是日新月異,使得各IC設計公司必須不斷研發新產品,維持自身企業的競爭力。IC設計公司常常要根據市場需求進入一個全然陌生的應用和技術領域,這是一件高風險的投資行為。並且及時了解同類競爭對手晶片的成本和技術優勢成為必然的工作。 什麼是晶片反向設計?反向設計其實就是晶片反向設計?
  • 晶片設計平臺公司摩爾精英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 將用於自主ATE測試...
    晶片設計平臺公司摩爾精英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 將用於自主ATE測試設備研發等 來源:億歐網 • 2020-12-08 14:53:30
  •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可測性設計(DFT)技術與實踐-培訓課程
    、如何進行可測性設計的質量檢查、如何提高測試覆蓋率、如何進行低功耗測試、如何通過合理設計降低測試成本、如何有效通過測試向量的調試提高產品良率、如何進行通過DFT技術實現晶片故障的診斷、如何與測試工程師協同工作、如何在整個晶片設計流程中與前端及後端工程師協同工作等。
  • 晶片中電晶體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晶片內部製造工藝詳解
    晶片內部製造工藝詳解 發表於 2020-02-05 17:31:50 晶片內部是如何做的 晶片內部製造工藝:
  • 長沙是如何扛起國產晶片設計大旗,成為國產晶片聚集地?
    長沙是如何扛起國產晶片設計大旗,成為國產晶片聚集地?上海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從設計、製造到封測的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其中內地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就坐落於上海。而深圳,單一家華為海思就足成為這座城市晶片產業的標籤。 亮眼的北上深後面的長沙,擁有國產自主計算機體系核心CPU、GPU能力的公司聚集於此。作為一座內陸城市,長沙是如何扛起國產晶片設計大旗,成為國產晶片聚集地?
  • 晶片設計平臺公司摩爾精英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
    12月8日,一站式晶片設計和供應鏈平臺摩爾精英,宣布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由中金資本旗下中金匯融基金管理公司領投,重慶仙桃數據谷投資、蘭璞創投共同投資。本輪融資資金將用於自主ATE測試設備研發、封裝工程中心和晶片設計雲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