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曝江蘇省文科狀元因選修科目政治、歷史成績分別為A、B+,未達到北大、清華對選修科目成績的要求,被拒之門外,引發熱議。
其中,最激烈的爭論仍落在「高考制度是否公平」這點上。「教育公平」一直是引人熱議的話題,尤其是新高考制度改革後,大家對取消文理分科,考生可自由選科這一改革造成的文理科教育不公,質疑聲越來越大。甚至有人提出,新高考制度下,文科教育將遭受滅頂之災,偏文科類考生將難有出路。
從考試得分難易程度與畢業後就業方向來看,文科學科在傳統高考教育背景下,向來處於弱勢地位。而新高考教育改革中與文理科相關的制度,無疑將本就岌岌可危的人文學科教育推向了深淵,更迫使偏文科類考生站在斷崖邊:一邊是與自己隔著巨大溝渠的理科新世界,能力不夠硬往那邊跳躍,怕落個粉身碎骨的下場;另一邊是熟悉、平坦卻荊棘叢生的文科之路,每一步都血淚交織,讓人望而生畏、驅而避之。
相信新高考改革後,有一大批考生與家長對高考制度處於雲裡霧裡摸不著頭腦的狀態,為什麼說新高考改革將為人文學科教育和偏文科類考生帶來滅頂之災?請您往下看相關政策及政策之下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
2019年9月22日《中國教育報》發布《新中國70年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歷程》總結了新高考改革基本格局:
2014年,上海、浙江率先實行了新高考;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4個省份也啟動了高考改革;2019年,作為全國第三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8個省份,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發布本省份實施方案……已基本形成學生選考、高校選科和國家選才的模式。
新高考政策與以往高考最大的區別是取消了文理分科,考試科目實行「3+X」模式。因實行改革時間不同,「3+X」模式又細分為「3+3」模式和「3+1+2」模式。
「3+3」模式
「3+1+2」模式
新高考政策看似推動學科選擇多樣化,實則對文科實行「冷暴力」。
新高考政策的「3+X」選科模式,出發點想必是為了推動教育公平,最大化賦予考生自主選擇的權利,然而政策落地後的結果卻是逼迫考生主動放棄文科選擇權。
絕境一:無人敢冒文科險
第一,文科答題主觀性強,相較於理科,備考更有難度,且考試出分的不穩定性也更強,在有選擇的情況下,理科科目的客觀性、穩定性使考生在考前更趨向於選擇理科進行備考。
在傳統高考教育背景下,歷史、政治和地理這三門學科還有可能在「文綜」這把大傘的庇佑下被偏科學生選擇,進行強制性「捆綁學習」。一旦解開了該關係紐帶,試問,誰還敢如此冒險,有勇氣把所有易碎的雞蛋全部放進「文綜」科目這一個拖拉機跑山路般搖搖晃晃不穩定的籃子裡?你敢嗎?你願意讓你的孩子拿著文科答案的不確定性來冒這個險嗎?相信絕大多數家長在孩子兩門學科差不多的情況下,為求穩妥,更偏向於讓孩子選擇理科學科。
絕境二:高分無文科
第二,賦分制並未打消考生對「文科比理科更難得高分」的疑慮,考生們更傾向於選擇理科科目,並且,有足夠的數據證明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
讓我們以山東省的數據為例。山東省實行的是「3+3」模式,2020年山東省高考696分以上的共有56人,在所有這56位考生中,竟沒有任何一位考生選考歷史政治地理。我們無法斷言文科無高分,但數據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高分無文科。
讓我們接著看數據,2020年山東省高考680分(含)以上共有513名考生,除了52個人選考了地理科目外,其他考生選考科目中都有物理、化學或生物,其中498人選考物理,佔比97%;492人選考化學,佔比96%,447人選考生物,佔比87%。
有人在某平臺曬出浙江省2020年高考前十名各科成績,這十位考生所選科目均為物理、生物和化學,無一例外,且這三門功課幾乎接近滿分。
有了這些數據的支撐,你在給孩子高考選科意見的時候,是否也有「搏一搏,單車變摩託」的心?文科呢?文科只會被越來越多的人「遺憾」放棄,退居二線,默不作聲。
絕境三:理科搶佔文科專業資源
第三,各高校專業選擇範圍與高考所選科目掛鈎。如北京大學:擬招生專業(類)有52個,其中首選科目「僅物理」的有15個,佔比約28.8%;「物理或歷史均可」的有37個,佔比約71.2%。北大沒有首選科目為「僅歷史」的專業。這意味著選物理可以報考北大所有專業,選歷史可報考北大71.2%的專業。
再看一個更為直觀的表格,根據「3+1+2」選科模式,以下為該選科模式下可供考生選擇的12種科目組合情況,以及各種情況下可報專業的比例:
「3+1+2」的選科模式,雖然有取消文理科作為前提,但是物理和歷史之中進行二選一,本質上已經將偏文科考生與偏理科考生劃分了區域。
選物理的6種組合中,每一種組合專業可選率都超過97%,可供選擇的專業範圍相當大,而選歷史的6種組合中,所有組合專業可選率均低於90%,第12種「歷史+政治+地理」——曾經的文綜組合,專業可選率竟低至52.95%。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原本考理科專業的考生,在選定考試科目後所面對的專業選擇範圍更廣,文科生能選專業本身就較少,改革後將會有更多「偏理科」考生與「偏文科」考生搶佔文科專業資源。那麼,即便是本身偏向文科的考生,為了替自己保住日後選擇的自由度,也會小心謹慎地避免全部選取文科科目。但這樣的學生,你能保證你選了理科之後的成績拼得過那些傳統意義上的理科生嗎?
不得不說,新高考改革,表面上為考生們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的可能性,但卻並沒有公平地為每一種選擇締造同樣廣闊和光明的前途。吶,選擇權給你了,選擇的後果你自己承擔。考的分低?沒辦法,你自己選的;可供選擇的專業受限?沒辦法,當初考試科目也是你自己選的。這種對人文學科的冷暴力勢必讓文科教育走向末日式的衰微局面,也使「偏文科」考生的高考之路走得更加艱難。
文科教育何以落得如此境地?難道真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古話?難道文科教育就是不如理科教育日後容易掙錢、不如理科教育更能立竿見影地為強國建設添磚加瓦?難道因為以上這些因素,文科教育就必定要順時代之大勢日漸衰微?
絕不該如此。往現實來看,文科教育在找工作方面仍佔有極大的優勢,尤其是在公務員與事業單位考編制,文科向的題目佔據了相當大一部分,更有100分的申論需要你有極強的人文素養才能夠應對解答。放棄文科學習,相當於放棄了考公、考編這一光明大道。
往更高的層面看,文科教育浸潤在人一生的方方面面。教育部不斷強調人文素養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近年來,中小學教育日漸凸顯「國學」的重要性,使中華文化得以更好傳承。課本上所說的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地位絕非僅是一個空殼概念,別的不說,單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應對他國的無理指控時,用犀利的談言辭予以反擊,同時不失儒雅的氣質,透露出強烈的民族自信,令對方啞口無言,令國人拍手稱快,不僅維護了我國的形象地位,更增強了國人的愛國共鳴。外交部發言人的精彩發言與他們所受的人文教育及其自身的文化涵養密切相關,足以見得文科教育多麼重要。
文科教育如此重要,再來反觀新高考政策,將人文學科置於如此被動、不受重視的地位,這種行為難道不是與「文化強國」這一目標背道而馳嗎?噫籲嚱,危乎高哉!高考之難,難於上青天!前有寒門再難出貴子,現有新高考改革後,文科學科面臨「末日式」衰微局面,恐不出幾年,人們將振臂高呼:「文科教育再無出路!」
新高考制度暴露的文理科不公現象,直接將文科教育與偏文科考生推向難以安身立命之絕境。文科教育在理科升學、擇專業與就業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很難再次奪回與理科教育平起平坐的地位,文科教育走向衰微在現階段來看已成必然之勢。偏文科類考生則更難與偏理科考生抗衡,直接面臨高考低分弱勢、專業選擇面狹窄、更難就業等現實問題。這批學生該何去何從?是逼自己一把,明知自己不擅長理科學習,卻也只能妥協隨大流放棄文科?還是頂著壓力,堅持文科學習,做好承擔一切不公後果的準備?這些都是新高考制度改革需要看到並予以改進之處。
那麼你呢?你如何看待這個與你切身相關的公平問題?